范振强;列武英
烧伤创面皮肤的微循环是否形成血栓,决定着皮肤烧伤的深浅程度和皮肤的预后情况.所以,对烧伤创面的正确处理,防治皮肤微循环血栓形成是治疗烧伤的一个重要环节[1].对皮肤的不同部位、不同的深度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创面的处理方法有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半暴露疗法(干性暴露疗法、湿性暴露疗法)、冲洗疗法、浸泡疗法和冷却疗法等,现综述如下.
作者:宾天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慢性扁桃体炎是常见的咽喉部疾病.作者从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使用珠海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EBH-Ⅲ型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慢性扁桃体炎120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12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35~55岁,平均38.5岁,病程2~10年,平均3.5年.主要表现为咽痛反复发作,每年发作5次以上,咽部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隐窝有干酪性物或脓点,周围疤痕粘连明显.
作者:庞淑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喷昔洛韦乳膏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外涂1%喷昔洛韦乳膏和3%阿昔洛韦乳膏,每日3次,疗程7天,于初诊和用药后第1、3、5、7天观察记录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开始脱痂时间和完全脱痂时间快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1%喷昔洛韦乳膏局部外用治疗生殖器疱疹效果良好.
作者:张杰;杨慧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领域,作为微创外科正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1年4月采用电视胸腔镜,对34例气胸、血气胸的病人进行了手术,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19~62岁, 平均34.3岁.自发性气胸27例,其中反复发作者8例(2~6次),曾经作胸腔闭式引流者10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1例,1例病人术前作胸腔闭式引流时并发复张性肺水肿(RPE).血气胸7例,其中外伤性 2例,均伴有休克症状(出血量>1500ml).
作者:葛孝忠;郑和平;刘德荣;张建平;耿仲伟;叶文辉;吴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洛赛克四联法对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分洛赛克四联法(治疗组)与洛赛克三联法(对照组)各60例对比观察,两组均经6wk治疗,内镜诊断溃疡愈合.嗣后依每年复检1~2次,并连续观察5年.结果治疗组1~5年内溃疡复发27例(45%),对照组复发36例(6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洛赛克四联法可有效的降低消化性溃汤病的复发,且优于对照组(洛赛克三联法).
作者:李拴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自1999年上半年开始在住院病人中应用静脉留置套管针技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3~7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病人中行静脉留置套管针78例,其中男60例,女18例,年龄21~75岁.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套管针,型号为22G,加肝素帽,套管针的固定运用3M透明敷贴,选择穿剌部位为前臂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作者:李雪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er Speciffic Growth Factor,TSGF)是恶性肿瘤细胞及周边毛细血管大量扩增的物质基础,具有恶性肿瘤特异性[1].我们采用新的TSGF诊断试剂对92例各种恶性肿瘤患者及非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含量进行检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实验对象恶性肿瘤组血清标本来自本院住院病人,经临床病理确诊,并未经过任何治疗,其中肝癌37例,肺癌12例,胃癌14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25~67岁.非恶性肿瘤组29例(包括子宫肌瘤、血管瘤、甲状腺瘤、良性乳腺肿块、胃炎、阑尾炎等),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21~65岁.正常对照组为正常体检人群,共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无心、肺等疾病.
作者:林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腹部外科手术后病人肠蠕动及胃肠功能常因麻醉及制动等原因不易早期恢复,致使病人难以早期进食,营养不足,过分消耗常影响病人的切口愈合和机体恢复.如何使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早期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唐灵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1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琴;胡玉恒;刘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ACEI类药物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为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尿蛋白、肾功能的影响,我科对4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别使用科素亚或卡托普利治疗,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曾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直立倾斜实验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及20例无晕厥史的正常人进行直立倾斜试验.结果 58例患者诱发试验结果为阳性42例,其中基础试验阳性为9例,占15.5%,倾斜加异丙肾上腺素试验阳性33例,占56.9%,总阳性率为71.4%.20例对照组1例阳性,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阳性42例中,心脏抑制型4例,血管抑制型8例,混合型30例.结论①直立倾斜试验对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有重要价值;②血管迷走性晕厥以混合型多见(71.4%),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试验的阳性率;③直立倾斜试验简单、安全、无创,可作为不明原因晕厥的首选诊断方法.
作者:刘新宇;张建忠;牛纪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Ⅰ型变态反应又称速发型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其特点是起病急,且可随时反复发作,常见于服用或注射某些物质,进食特殊食物,吸入某些致敏原,但也有部分病人诱因不明,发病无规律性,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以致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甚至死亡,现对3例患者的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谢秀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利用FCM和单克隆抗体测定28例AMI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患者CD62P,CD6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AMI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活化状态,血小板活化是导致血小板功能亢进的原因,并参与了AMI的病理过程.
作者:成益;刘逸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抑肽酶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中已广泛应用,其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作用已得到肯定.但抑肽酶的副作用,尤其是过敏反应已逐渐受到重视,严重者可导致生命危险[1].我们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抑肽酶对85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炳东;郑陈光;吴文森;陈铭伍;周华富;官英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纠正血液酸碱失衡是窒息患儿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确定酸碱失衡的性质并予以纠正,对降低危重病儿死亡率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探讨血阴离子间隙(AG)在判断混合性酸碱紊乱中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为1997年4月~2001年1月收住院的91例窒息新生儿,男54例,女37例;入院日龄为1/2小时至1天,足月儿75例,早产儿13例,过期产儿3例;其中适于胎龄儿74例,小于胎龄儿15例,巨大儿2例.轻度窒息67例,重度窒息24例.
作者:黄如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是三级乙等专科医院,为定点结核病归口治疗单位.现就我院近5年来(1995~1999年)抗结核药的使用情况、出库金额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抗结核药的利用与用药趋势预测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原始资料及数据来源于本院药库1995~1999年的抗结核药的使用记录,将实际使用量乘以规格折算成g(或片),统计出各年的年消耗量.
作者:梁万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常见危重症状之一,多发生于早产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20秒或呼吸停止<20秒,而同时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青紫和肌张力低下的异常呼吸现象.反复呼吸暂停发作可致脑损伤,预后严重,既往疗效不理想.两年来我们用纳洛酮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范永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与碘化钾混合液和戊二醛对腹腔镜上HBsAg的灭活效果.方法以HBsAg阳性血清污染废弃的腹腔镜管道,分别做0 .25%过氧化氢与碘化钾混合液和2%碱性戊二醛溶液灭活试验.结果 0.25%过氧化氢与碘化钾混合液和2%碱性戊二醛溶液在20分钟时均可使HBsAg灭活.结论过氧化氢与碘化钾混合液能替代戊二醛用于腹腔镜消毒,具有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作者:童敏;卢惠容;陈美婵;廖琼;潘惠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迟发性心包填塞是心脏直视手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是手术1周后发生的心包腔积血、积液造成的心脏压塞.因发病时大多数患者已不在监护室监护,加之症状不如急性心包填塞典型,往往易被漏诊误诊而延误处理,造成致命的严重后果.作者曾参与救治护理本组患者共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秀萍;蒋欢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是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病,本文着重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刘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