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国;蒋琨;陈军伟;赵慧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抑郁症发病率,并根据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特点,找出指导患者控制或消除抑郁症的对策。方法:随机将围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组和绝经前组,采用Zung抑郁量表对724例患者进行评定和静脉血内分泌激素FSH、LH、E2测定。Zung量表总分为80分,评分≥40分可诊断为抑郁。结果:绝经前组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3.3%,绝经组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6%。绝经前组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后(x2=12.797,P<0.05)。结论: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常有某些躯体或精神因素作为诱因而发生精神、躯体疾病;患者常常伴有生理和心理改变。对更年期抑郁症患者需从生物、心理及社会诸方面进行综合护理。
作者:齐久梅;卢永军;阮祥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疾病功能康复、引发卒中因素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卒中不同病期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卒中危险因素可控情况及TCD测定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结果:不同脑卒中分期中治疗组经治疗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3.26,P<0.05);且卒中引发因素血压、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著(t=7.39, t=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血流与对照组相比其在左、右颈内A和左、右椎动脉部分的Vd、Vs、Vm的血流量增加。结论:脑卒中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康复治疗更加便捷、经济、安全和有效,适用于脑卒中各期伴有高血压、胆固醇增高的患者。
作者:王辉;张晓阳;李秀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应用多参数监护仪的检测方法,对其临床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确保多参数监护仪使用中的质量安全。方法:按照JJG760-2003“心电监护仪检定规程”、军队试行的“多参数监护仪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采用美国“FLUKE”患者模拟器对多参数监护仪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定期检测,消除多参数监护仪的安全隐患,保障其在临床使用中的质量安全。结论:多参数监护仪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时检测、及时修理能够确保多参数监护仪的量值准确、可靠,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作者:李秋娟;崔骊;崔怡;李向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多媒体综合教学在乡村医生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作用,探讨提高乡村医生CPR培训的方法。方法:采用分组研究的方法,按随机分组原则设试验组和对照组,对62名乡村医生分别采用多媒体综合CPR电脑教学模拟人教学法与传统版书教学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考核中成绩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 P<0.01)。结论:多媒体综合CPR电脑教学模拟人教学在乡村医生CPR培训考核中具有显著效果,应予以推广。
作者:孙秀荣;赵旭杰;戴振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一种小白鼠死亡后的腋静脉采血方法,并对其血液成分进行检测。方法:采用小鼠腋静脉进行采血,用血红蛋白仪测出血红蛋白的部分指标。结果:既往实验中,由于小白鼠死亡后无较好的采血方法,在教学实验中无法进行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测定,使实验定量的科学性欠缺。该方法的建立有效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结论:小鼠死亡后腋静脉采血方法操作简单、易学和实用,且采血速度快、成功率高,适合动物死亡时的采血,可有效提高实验的科学性。
作者:芦玲巧;曾翔俊;马思明;丰平;郝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委员会在总会的支持和批准下,于2013年9月13-15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学组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精确放疗技术论坛。全国316名放疗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作者:赵向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医用消耗材料品种繁多,为了科学管理各类消耗材料,探索消耗材料分库管理,研究出科学管理医用耗材的新型模式。方法:将医用消耗材料库房分为普通消耗材料库房、体外诊断试剂库房和高值消耗材料库房,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结果:规范了各项管理流程,利于耗材的全成本核算,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医用耗材新型管理模式具有普及性和实用性。
作者:伍洪;韩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设计一种便携式医用内窥镜光学性能定性质量控制检测装置。方法:采取组装安装架、均匀光源和测试标靶等,将视觉分辨率、几何畸变、色彩还原能力、动态范围和像面亮度等性能参数的测试集成于一块测试标靶。结果:利用该装置可通过人眼或监视器观察测试标靶。结论:该装置用于临床,可实现快速、定性检测医用内窥镜光学性能参数的功能。
作者:姬军;蒋昌松;侯纯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对98例PVS患者采取治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被动运动、针刺疗法及按摩等康复护理方式,采用国际通用修订的MAS分级法对患者痉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经相关治疗和康复护理后,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明显改善(x2=17.04,x2=14.04;P<0.01)。结论:良肢位的摆放及肢体运动康复护理训练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只需康复护理人员掌握训练方法和技巧,则可有效地减少和控制肌肉痉挛的发生,减少PVS患者痛苦。
作者:车媛;蒋金鹏;曹樱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机能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对机能学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增设,建立健全机能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重仪器维护,强调实验环境,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结果:实验室合理的布局设计,使利用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85%;同时,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结论:加强实验室管理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良好的实验室管理与实验课程的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组成部分。
作者:侯晓莉;崔茜;童学红;董晓敏;郝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采用matlab语言,运用统计学方法实现CT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并将其结果与目测法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图像数据通过扫描美国体模实验室Catphan 500体模获得,并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完成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采用pearson系数与目测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T密度分辨力的自动检测系统简单实用,人工干预少,客观性强,与目测法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结论:CT密度分辨力自动检测方法的研制成功证明了数字化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为CT远程质量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李涛;李怡勇;米永巍;郭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转录因子E2F-1和Ki-67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和32名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Ki-67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35/60)和85.00%(51/6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和12.5%(4/32)(x2=27.71,x2=42.63;P<0.05)。两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有关(x2=5.79,x2=8.28,x2=11.77,x2=4.04;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Ki-67两者之间比较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2F-1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周海霞;李燕辉;时志民;王蕾;司军英;吴彩花;范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移动医护协同服务平台,设计移动医护系统,使医疗护理工作流程得到优化,以实现病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方法:基于无线动态环境,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护理协同工作门户、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和消息引擎服务系统3个子系统。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模式,实现移动医护协同服务管理。结果:根据医院病区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设的移动护理系统满足了医护核心工作阶段式服务,实现了基础医护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结论:移动医护协同服务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医护管理的全程信息化,通过接入健康服务、云服务中心,可做到资源共享,实现全方位覆盖的智能化医护管理。
作者:张连强;许耀良;李国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探讨医院医疗设备的全程质量管理方法。方法:结合实际工作,分析和总结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保养、计量检测及淘汰报废等方面的实践和做法。结果:总结医院医疗设备全程质量管理的经验及做法。结论:通过对医院医疗设备的全程质量管理,确保其发挥良好效益,促进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孙凤国;蒋琨;陈军伟;赵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与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以减少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检查床上,使用3块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组成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调节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不同位置以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并与婴幼儿体位固定支具,采用监控摄像头、调节照射野、靶-片距及室内温度等方法采取低剂量方法,大限度降低患儿辐射剂量。结果:通过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与辅助设备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在CT扫描、DR摄影等各种患儿检查时的成功率,确保影像质量,避免重复检查,减少了患儿辐射剂量。结论:有效减少患儿辐射剂量和其他人群的照射,遵循X射线检查的正规化和辐射防护优化原则,在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同时使受检儿童受照剂量保持在合理的低水平。
作者:王兴宏;杜金明;陈金栋;郭志军;雷华;陈艳芳;李云;汤玉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为满足职业教育中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的培训需要,完成本专业的技能训练,研究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训设备。方法:实训设备以临床常用仪器为原型机,改进外部结构,设置仪器基本测试点及典型故障。结果:先后研发出18项264台(套)实训设备,初步建立了电工电子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医学检验、超声及医学影像设备实训室的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中心。结论: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培训的开展,实训设备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体现出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迅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会科学统计(SPSS)软件分析患者的年龄和体重对高血压病的影响,研究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方法:应用数学基础中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借助数理统计软件中的SPSS软件,研究引起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体重和年龄对高血压的指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显著影响,且与线性相关。结论: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是影响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风;马志庆;刘凌翀;季辉;段智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剑鞘气管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2年1-11月福建省老年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348例,行胸部轴位CT1 mm层厚连续扫描。在主动脉弓上方10 mm层面测量气管的内冠状径和内矢状径。剑鞘形状的程度用内冠状径与内矢状径的比率(气管指数)来表示。结果:剑鞘气管37例,均见于60岁以上气肿程度轻重不一的男性患者;气管内冠状径的长度范围在9~18 mm,平均13.5 mm;内矢状径的长度范围在19~32 mm,平均25.5 mm;气管指数的范围在0.38~0.66,平均0.52。结论:剑鞘气管与COPD患者年龄和性别密切相关,但与气肿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剑鞘气管的形成是由于长期慢性咳嗽所致气管软骨环的损伤、重塑型和营养不良性骨化。
作者:龚碧云;丁旭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故障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为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正确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上海4家三级甲等医院近3年百特Aquarius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报警故障及需由厂家工程师解决的故障进行统计,列出了高发故障分类、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通过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的故障进行比对分析,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设备的操作使用提供临床指导,提高了机器工作的安全稳定状态。结论: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有助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器工作的稳定性。
作者:赵丽萍;张飞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胸部肿瘤斜野照射治疗首次摆位射野参数不符进行探讨,通过患者体表标记和升床标记提高摆位精度。方法:选择加速器治疗的40例胸部肿瘤斜野照射的患者首次摆位核对升床,照射野与模拟定位时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患者首次摆位与模拟定位射野参数核准时升床高度误差为3~8 mm;按医嘱升床及射野参数摆位,射野边界误差为3~9 mm。结论:通过模拟定位射野参数摆位与体表标记不符的现象,寻找摆位误差的原因。
作者:郭小琳;王小虎;高力英;赵林;刘志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