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孙亮;李玉明
目的:从临床医学工程角度加强血液透析设备的管理,减少临床风险。方法:通过明确医学工程师职责、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维修保养和注重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结果:有效降低了血液透析设备临床使用中的故障率,避免了临床治疗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患者的透析质量。结论:对血液透析设备进行临床工程管理可有效延长设备寿命、提高治疗安全性,并对治疗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何宝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单在压疮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800例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床单位组(A组:405例)、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床单组(B组:395例),分别对两组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并记录压疮发生情况,通过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A组压疮发生率为6.42%,B组压疮发生率为3.54%,B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x2=4.22,P<0.05);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t=6.845,P<0.01)。结论: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床单模式既可节约人力,又可以减少危重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唐静;李秀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室内注射胰岛素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Caspase-3 mRNA表达、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复苏组及胰岛素组,并采用室颤法制备大鼠CPR模型。结果:①大鼠CPR后24 h和72 h胰岛素与复苏组相比胰岛素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 mRNA表达,胰岛素与复苏组Caspase-3基因表达分别为(CPR 24 h)0.43±0.03,1.39±0.36,P=0.01;(CPR 72 h)0.63±0.06,1.08±0.05, P=0.001;②大鼠CPR后7 d,胰岛素组凋亡细胞计数(92.79±7.50/mm2)明显低于复苏组凋亡细胞计数(124.75±17.35/mm2)(F=5.853,P=0.02);③大鼠CPR后24 h,胰岛素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复苏组[(70(64~72),56(50~58);P<0.001]。结论:胰岛素抑制CPR后大鼠神经元Caspase-3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保护神经系统。
作者:何婧瑜;王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基于“银医一卡通”自助医疗服务系统在医院门诊中的应用,探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实施效果。方法:将银行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采用银医直联和银行卡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就诊全流程的医疗信息交换和费用结算等服务。结果:为患者提供自助发卡、绑定、挂号、取号、缴费、查询及打印等功能的服务,有效减少挂号和多次缴费环节的排队时间。结论:采用基于“银医一卡通”自助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医院门诊的就诊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霜英;于京杰;吴艳君;张晓燕;汪春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及住院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临床疗效在显效、有效、无效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腹泻、脂肪泻、胰腺炎及结石复发等并发症的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式简单易行等优点,同时术后易于对并发症的控制,是较好的胆囊合并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任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运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注的临床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探讨新的静脉留置针在皮肤科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两种新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和封管方法,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针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和留置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和封管方法更适用于皮肤破损患者。结论:新的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方法可以有效保护皮肤科患者皮肤和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李凌云;马李智;赵俊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一种用于实时测量患者脉搏、体温、血压和呼吸指征的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及其与血液净化设备组成的监控系统。方法:设计患者呼吸频率监测、电子体温测量和脉搏测量等生命体征监测模块,通过低功耗MSP430单片机的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总线与CC1100为核心的射频(RF)收发芯片接口,实现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血液净化监控网络系统,从而将传感器采集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到血液净化设备,进行治疗管理和安全控制。结果: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的应用解决了安装设备连线、治疗过程无人值守以及护士多点管理难兼顾等问题,实现了在线测量、数字量化、安全警示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和监护功能。结论:智能传感器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可极大提升血液净化设备的治疗功能和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作者:苏东东;刘娜;郭赤;陈仁贵;方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利用16排螺旋CT行肺动脉成像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2例患者的肺动脉栓塞部位及范围均能显示,其中肺动脉栓塞10例,肺叶动脉栓塞7例,肺段及段以下动脉栓塞5例。22例患者中只有4例为单支动脉栓塞。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为肺动脉栓塞诊断提供直接、丰富的影像诊断细节,并能在治疗后较好地评价溶栓效果。
作者:覃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根据大耗氧量(MaxO2)和大肌肉自主收缩量(MVC)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采集不同类型运动员的桡动脉脉搏波,分析其脉搏波波形及参数。方法:使用ADInstrument公司的PowerLab数据采集系统及配套软件LabChart采集304名受试者脉搏波,对所测脉搏波进行调整,使波形周期和幅度分布在0~100的范围内,分析大值相对时间Tm,重搏波谷横纵坐标X、Y,脉搏波波形面积波形参数K值以及脉搏波年龄指数(SDPTG age index)。结果:随着MaxO2升高,MVC-1组与MVC-2组的脉搏波降支曲线逐渐下移,大值点先右移后左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下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减小;而MVC-3组的降支曲线逐渐上移,大值点逐渐右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上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增大。随着MVC升高,MaxO2-1组的降支曲线逐渐下移,大值点逐渐左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下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减小;MaxO2-2组的降支曲线逐渐上移,大值点逐渐左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上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增大;而MaxO2-3组的降支曲线先下降后抬高,大值点先左移后右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侧移动,K和SDPTG先减小后增大。结论:各项运动在MaxO2相同的情况下,MVC各组的脉搏波参数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而在MVC相同的情况下,MaxO2各组的脉搏波参数变化趋势均有不同。脉搏波参数变化可反映人体心血管功能,A类、F类和I类运动的运动员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好。
作者:王安然;杨益民;杨琳;杨星星;孟蓝熙;苏峻;张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实现医院医疗设备计量及质量控制文档管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方法,分析当前医院计量及质量控制文档工作流程,并设计出其系统执行方案。结果:结合医院计量及质量工作中文档管理特点,编制出计量与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结论:通过建立文档管理系统,健全了文档管理制度,实现医疗设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能够降低维护成本,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作者:陈文霞;张鹏;荆斌;张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针对传统彩色超声诊断检查报告单中缺少图像和图像不易处理的缺点,建立一种利用微机开发的彩色超声诊断仪图文管理系统。方法: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仪图文管理系统基于VC++6.0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2000数据库设计而成,以实现图文报告一体化。结果:系统主框架依据Windows风格,中、英文用户界面,具有很好的人机对话功能,操作简洁,使用方便。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医疗诊断信息的共享,提高了疾病诊断报告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对患者远程疗效追踪,对实现彩色超声图像远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荣;徐泽林;张慧连;陈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小儿患者采用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以及特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间在迁西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输液的患儿180例,对所有患儿使用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并对患儿进行特殊护理,观察其有关临床指标。结果:患儿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3%,血液污染率为5.6%,进行注射时间缩短,与使用前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安全可靠、便捷可行、减少患儿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崔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百草枯中毒的病死率之高的主要原因是与临床缺少有效治疗有关。由于缺乏设计严密的临床研究,百草枯毒素的佳体外清除技术缺乏科学依据而存在争论,必须根据临床情况做出判断。目前已证实,早期清除百草枯会有益于患者恢复,改善预后。由于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特点,早期不能够有明确诊断证据时,临床经验对于急性百草枯中毒尤显重要。多数毒理学家推荐,中毒早期采用活性炭灌流的方法,以降低血浆百草枯浓度水平,进而减少肺组织的摄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国强;孙亮;李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资料系统化及信息化管理,确保每项资料实现完整可追溯。方法:分析医疗设备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医疗设备从购置、计量质控、维护保养至报废处理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系统。结果:针对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流程中存在的各种纸载体资料管理及电子档案管理分别做了讨论。详细阐述了从设备采购计划、论证、购置、安装、验收、使用、质控、维修、调拨及报废处理等环节的档案资料管理。提出构建完整的医疗设备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方向。结论:实现医疗设备档案网络信息化及动态化管理功能,降低医疗设备运营成本,为医疗安全提供保证。
作者:文彬;邱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促进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工作的信息化。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的现状,提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信息化管理需求,介绍基于流程化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和经验。结果: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流程化信息系统的使用能提高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计量的工作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结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流程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计量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实现了对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胡立勇;林小灵;李璟;严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ET/CT工作场所布局设计内容,为医院PET/CT工作场所新建和改建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工作经验,结合PET/CT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特点,对具有放射性的PET/CT工作场所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针对PET/CT工作场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可行的布局设计要求。结论:对PET/CT工作场所合理的布局设计对降低辐射水平、实现辐射防护优化以及满足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照射小化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奇;练德幸;梁婧;刘梅;张震;朱卫国;侯长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现代医学对止血和血栓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实验室开展有关的检测项目逐渐增多,对凝血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是Instrument Laboratory公司一款较为成熟的凝血分析仪,其集凝固(浊度)法、发色(吸光度)法和免疫法检测于一身,精密度、线性度及准确度均较稳定,是代表当前全自动凝血检测技术的主流产品。
作者:李荣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在医用材料采购过程中合理设计、优化其各个环节,合理解决采购流程工作流建模所需要的资源配置问题。方法:在对当前工作流中的主要路由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Petri网的结构、形式化定义和流程建模方法,建立从工作流到Petri网的路由映射模型。结果:采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技术对医用材料采购流程进行工作流建模,并提出了一种工作流合理性验证算法和工作流的优化算法。结论: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具有直观、简洁及实用等优点,可为医用材料采购软件的开发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作者:陈郁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分析腹部CT、B超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胰胆管成像3种不同方法检测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特征。方法:随机抽取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样本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确诊后,依次实施B超、CT扫描及MRI成像术。142例行B超检测,78例行CT检测,118例行MRI检测。记录和比较3种成像方法的检出结果。结果:肝外胆管结石阳性检出率,B超为39.4%、CT为53.8%、MRI为86.4%,MRI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25,x2=25.595;P<0.01);CT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1,P<0.05)。直径<8 mm的肝外胆管结石阳性检出率B超为25%,CT为33.3%,MRI为60%,MRI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89,x2=7.789;P<0.01)。结论:MRI对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较B超和CT更高,但临床仍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经济状况及症状主诉等综合评价,选择较为适宜的方法进行诊断。
作者:周蓉;张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和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进行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对现有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利用信息化解决的办法,并设计出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工作流程等。结果:设计和开发出一套用于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包括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计量管理、风险管理、不良事件、操作规程、技术培训、预防性维护(PM)以及使用评价等多个功能。结论:该系统将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医疗设备生命周期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理念,符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可满足医院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作者:姚旦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