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介入手术头罩的设计与应用

贾志新;石安平;辛月华;刘霞;穆磊;郭月玲

关键词:自制, 头罩, 介入放射学
摘要:目的:自制放射介入手术头罩,用于起搏器置入、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等心脏放射介入手术。方法:自行设计结构,采用0.8 cm厚的有机玻璃板材制作头面部手术铺单立体支撑结构。结果:自制的头罩可以支撑放射介入手术铺单,且不影响术者操作和血管造影机C臂的正常旋转。结论:自制放射介入头罩可解决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和电生理手术时头、颈部铺单的难题,且方便和实用。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CT值增加值均值的临界判断值在骨巨细胞瘤临床诊断中的敏感度分析

    目的:探讨CT值增加值均值的临界判断值在骨巨细胞瘤临床诊断中的敏感度。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120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为骨巨细胞瘤患者,对照组为非骨巨细胞瘤患者。每例患者选择3个感兴趣区(ROI),将增强后CT值均值和CT值增加值均值作为观测值,在医师的观测下分析患者骨巨细胞瘤的CT值增加值均值的临界判断值及其在骨巨细胞瘤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CT增强扫描后显示区域平均CT值为(108±39)HU,明显高于对照组(82±78)HU的CT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8,P<0.05);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当CT值增加值均值≥96.5为临界点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62.0%;当CT值增加值均值≥41.5 HU为临界点时,诊断巨骨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8.9%和48.1%。结论:骨巨细胞CT值增加值均值诊断临界值为96.5 HU和41.5 HU时的灵敏度高,但是特异度较低,CT值增加值有助于判断骨巨细胞瘤的存在。

    作者:王悦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1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起效时间、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1,t=6.273;P<0.05);治疗后的血小板上升平均所需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4,t=6.294,t=6.482;P<0.05);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2, t=6.183,t=7.273;P<0.05);治疗后的发热、寒战、头晕及肝肾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17,x2=4.833,x2=5.199,x2=4.921;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提高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改善凝血功能,且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医用显示器质量控制及校准周期的研究

    目的:对医用显示器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校准周期进行研究,确保医用显示器处于佳的性能状态,为医生提供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医学诊断影像。方法:依据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及AAPM-TG18校准标准,利用亮度计和显示器校准软件,每季度对9台BARCO医用显示器进行DICOM GSDF校正、几何失真、全屏亮度均一性以及显示分辨率项目的检测及校正。同时对医用显示器连续55周进行亮度检测,记录其亮度变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数据,用MTALAB软件对其进行曲线拟合及统计分析。结果:检测后医用显示器各项参数均在AAPM-TG18规定的范围之内,显示特性符合DICOM标准;医用显示器每季度0~25 cd/m2的亮度变化符合DICOM GSDF函数的范围。结论:根据医用显示器的亮度变化响应曲线分析得出,为确保影像诊断系统的图像准确性,将医用显示器的校准周期设定为每季度一次为合理有效。

    作者:张海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应急医学救援机动保障平台的设计与研发

    目的:设计研制一种为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应急医学救援的机动保障平台。方法:通过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分析,确定主要技术指标,并进行整体模块化设计。该机动保障平台采用车辆与充气式帐篷相结合的技术模式,综合集成各种应急医学救援所需的装备与物资,形成正规化、系统化的救治流程。结果:应急医学救援机动平台可以携带≥200人(份)的现场应急救治药品与耗材,可展开2顶充气式救治帐篷,开设8个应急救治单元。结论:应急医学救援机动保障平台整体设计合理,可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有效提升急救卫勤分队的救援能力。

    作者:李巍;张硌;张鹏;荆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68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4例。观察组采用于苏醒期接受地佐辛干预法;对照组使用等容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VAS及BCS评分以及CRP及炎性因子水平等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接受地佐辛干预后,躁动评分及躁动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②观察组患者接受地佐辛干预后的拔管后各个时间点VAS及BC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③苏醒期两组患者的CRP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0,t=4.739,t=6.493;P<0.05)。结论:地佐辛有助于减轻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减轻疼痛感受的同时优化体内因子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给予超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并分别在卒中后7 d、30 d和90 d,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或抑郁水平,统计相关指标。结果:卒中后7 d、30 d和90 d对照组PSD、重度PSD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卒中后30 d、90 d对照组自杀倾向高于观察组,卒中后90 d对照组新发、PSD转归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2,x2=13.74;P<0.05)。结论:PSD可发生于卒中后各个时间段,多数可自行转归;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PSD发生风险。

    作者:车媛;张云;蒋金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校准及维护方法

    目的:探讨定期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方法,以使DSA设备性能在工作中达到佳状态。方法:运用设备自带程序及模体对DSA设备的X射线管球、平板探测器、机架稳定性及焦点对称性进行校准、维护。结果:将检测数据作为调整DSA设备相关性能的依据,进而使设备保持稳定的性能。结论:通过对DSA设备的日常维护、校准,可保证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准确性,为医学科研、医疗新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李传东;孙士龙;王玉丽;贾绍田;刘瑞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

    目的:分析高强度超声聚焦(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患者行HIFU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腹痛、不规则出血、月经量增多以及经期延长等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超声影像观察子宫肌瘤大小的改变。结果:在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27个肌瘤)治疗后腹痛改善,有效率为81.82%,不规则出血改善的有效率为83.33%,月经量增多改善的有效率为81.82%,经期延长改善的有效率为75%。13例(27个肌瘤)治疗后(25±5)d超声复查,肌瘤大小均无明显改变。11例24个肌瘤治疗后(60±5)d超声复查,有21个肌瘤大小无明显变化,所占比例为87.5%(21/24);有2个肌瘤略有增大,较原瘤体直径增大约10%,占8.33%(2/24);有1个肌瘤略有缩小,较原瘤体直径缩小约15%,占4.17%(1/24)。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肌瘤不会明显缩小。对要保留子宫或保留生育能力者、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或肌瘤切除后复发者能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作者:张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医优势病种疮疡病的教学研究

    目的: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医疮疡病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医理论的优势和特色。方法:利用医院治疗疮疡病独特的理论和方药,结合中医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同时,注重中、西医优势互补。结果:疮疡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疮疡病辨证能力的提高;以中医为主,中、西医互参可以增强学生的中西医学优势互补思维;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可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案例法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结论:疮疡病教学注重发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学习中医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能力,对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萍;何秀娟;赵京霞;林燕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细胞学不典型鳞状细胞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516例患者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对结果为ASCUS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其中209例阴道镜检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以上病变者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307例阴道镜检为慢性宫颈炎者给予阴道用药,治疗1~3个疗程,3~6个月复查TCT,12例细胞学检查仍异常者行阴道镜下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其余295例细胞学阴性者定期复查TCT。结果:516例宫颈细胞学ASCUS中行宫颈活检221例(占42.82%),检出慢性宫颈炎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I-III)185例,宫颈癌6例,其余295例避免了宫颈活检损伤,随访6~18个月复查TCT均未发现异常。结论:阴道镜结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有效检出ASCUS中CIN及宫颈癌患者,对ASCUS的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金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消化内镜模拟教学法在提高本科护生护理技巧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利用模拟教学法对提高本科护生消化内镜检查护理技巧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0届本科护生100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名。对照组采用讲解观摩教学法;实验组在讲解观摩教学法基础上实施模拟教学法,采取“讲-看-教-做-查”五步骤教学模式,分别在实习开始及实习2个月末进行考核及评级,观察其实习效果。结果:两组学生经2个月实习,理论优秀者及技术优秀、良好、合格者均较前增多,其消化内镜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得分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模拟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本科护生消化内镜检查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巧,值得在临床内镜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会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舒适模式在COBE Spectra细胞分离机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舒适模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舒适模式进行外周干细胞采集,做好采集前环境的布局、严格规范技术操作的准备工作;侧重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密切观察患者体征。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治疗过程中,降低了供者心理压力,主观感觉舒适,采集过程顺畅。结论:舒适模式应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可提高供者对医疗护理质量满意度,提高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成功率。

    作者:王勤;谷凌云;陈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策略探讨

    目的:通过对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提高医疗设备维修效能的目的。方法:制定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方案,从设备购置论证、验收、档案记录、定期计量质量控制以及从巡检到日常维护开展多方式、多渠道的技术保障,加强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结果:通过实施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措施,既保障了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又能为医院增收节支。结论: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疗设备的临床使用综合效益,需从多方入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满足医院医疗工作需求。

    作者:许敏光;侯羿;闫伟;蒋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故障实例维修

    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器械的清洗方法由原来的手工清洗逐渐被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所取代[1]。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能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安全、高效、清洗量大及操作方便等特点,可保证器械清洗质量,减少工作人员交叉感染,并在医院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2]。

    作者:彭任君;胡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研究

    目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型医用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方法:对医院现有大型医用设备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对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先进方法,提取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结合工作实践,设计医用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流程。结果:研究和设计一套用于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其中包括要素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评价以及相关效益分析等。结论: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质量管理,有效地规范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增强其质量安全可控性,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顺应了质量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满足了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及患者等多方面对大型医用设备的质量安全要求。

    作者:泮凡;胡伟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NeuroLogica CereTom移动CT故障维修实例

    NeuroLogica CereTom移动CT与传统CT相比,扫描机架和检查床都可以移动,具有质量较轻、系统集成度高以及射线剂量低等技术特点[1]。临床主要应用于行动不便的急危重患者急诊和术中检查,尤其在颅脑手术中实时监测和定位导航凸显重要作用[2]。

    作者:陈利彬;王建平;杨世伟;聂世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医用耗材采购电子订单网络化

    医院医用耗材采购业务实现电子订单信息网络化,使医院与供应商通过网上互动,医院及时将科室专科专用耗材的预约计划和设备处库存的补货计划通过网上发送,供应商及时获取医院手机短信同时登陆网上平台,查询网上电子订单,供应商根据订单按时按量配送货物,货物到达医院的实际情况通过网上信息及时反馈到临床科室和供应商,形成一套完善的临床备货流程及供货流程,该系统可极大提高临床的采购实效和信息准确度。

    作者:张秋军;胡红梅;王庆山;弭红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腺相关病毒载体在各种细胞株中的感染效率及表达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感染各类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效率,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质粒AAV-DJ、Helper以及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穿梭质粒AAV-GFPP转染293F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收集病毒液后感染2种正常细胞和14种肿瘤细胞,24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并随机选取3个视野统计感染GFP的细胞数目。结果:GFP重组腺相关病毒对各种细胞的感染效率存在差别,感染效率高的为293FT细胞(占96.2%)和Hela细胞(占81.86%),对SCG7901、SEM-M和SP20细胞的感染效率近乎为零。结论:GFP重组腺相关病毒对正常细胞293FT感染效率高,对肿瘤细胞Hela、SMC7721、BGC823、PANC-1、A549、A875、C6和MCF-7的感染效率较高,这类细胞适合使用AAV作为载体进行外源基因的导入及功能研究。

    作者:周昆明;李峰生;俞庆华;周丁华;高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脑动脉瘤患者CTA影像资料,56例CTA病例所采用的造影剂为350 mgI/100 ml欧乃派克,注射速度为4.0 ml/s,所有重组后处理过程均在ADW4.2工作站完成,经容积重建(VR)、源皮距(SSD)、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以及血管仿真内窥镜(VE)法进行血管重组,分析不同血管重建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16层螺旋CTA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所有重组方法中,VR和MIP法发现动脉瘤耗时较短,所需平均诊断时间分别为4.3 min和5.1 min,SSD法对于6例小动脉瘤诊断与实际差别较大。结论:多种重建方法综合应用可提高16层螺旋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董馨;毕妍;李旭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故障分析及排除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是利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活性基因,通过高速粒子击穿和紫外线作用,在常温条件下能够实现快速干燥灭菌,适用于怕热、怕湿、具有微细管腔手术器械灭菌[1]。STERRAD100S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其灭菌剂采用卡匣式,组机主要由AC系统、真空系统、注射系统、控制系统、灭菌舱门以及等离子发生系统构成[2]。

    作者:庄水华;刘承军;郑培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