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材心;王庭学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疟疾防治经验及防治效果,为今后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三亚市流动人口疟疾防治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从2001年疟疾带虫发病率0.55/万(26/48.8),下降至2010年为0.结论 10年疟疾疫情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三亚市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疟疾带虫发病数极明显的下降,防治效果显著.
作者:罗丕泽;李朝勇;周淑娟;吴德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某院门诊处方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某院2009年11月到2011年6月门诊2 000张处方作为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果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2.54;抗菌药使用百分率为49.10%;注射剂使用百分率为29.25%;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为33.09%;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86.77%;不合理处方比例为48.55%,其中不规范处方占抽查处方44.95%,用药不适宜处方占2.55%,超常处方占1.65%.结论 该院门诊处方质量有待提高.
作者:朱灿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分析入住我科麻疹患儿的发病特点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来自新疆南北疆的麻疹患儿年龄及发病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及预防策略.结果 我院我科自2011年3月~2011年8月共收治麻疹患儿52例,其中1岁内婴儿23例,占总数的(4.2%),()岁内婴儿发病明显增多.结论 1岁内婴幼儿发病率与疫苗接种时间及母传抗体水平有关为婴()种疫苗是预防发病的重要策略.
作者:郭熙英;努尔古丽;彭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10年河池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情况,为当地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市所辖11个市、县、区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共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人14例,其中恶性疟(P.f)5例(死亡1例),间日疟(P.v)8例,混合感染1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外出史,12例外出缅甸,1例外出安哥拉,1例外出海南岛.结论 尽管当地存在大量的传疟媒介,但通过及时发现和治疗,未发现输入性继发病例.
作者:冯延新;蒋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上恩县1988~2008年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人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和整理1988~2008年上恩县当地居民、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以前血检中发现疟疾阳性病人共394例,疟疾病人在当地感染地占50%,从外地人员带到当地的占39.09%,当地人员到外地感染带回的占10.91%.2005年后没有发现内外源疟疾病例.结论 上恩县2006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的效果得到基本巩固.
作者:韦海艳;黄必超;龚伟荣;毛玮;林康明;黄亚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海南省结防机构与综合医院合作对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工作的影响.方法 收集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工作报表,分析肺结核患者网络报告、转诊及追踪情况,评价医防合作对肺结核患者发现的贡献率.结果 2005~2010年,非结防机构肺结核患者报告率在9.0/10万~10.2/10万之间,转诊到位率由27.6%上升到54.2%,追踪到位率由57.7%上升到80.0%,患者总体到位率由47.1%上升到89.3%.非结防机构结肺结核患者发现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15.4%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26.2%.结论 通过医防合作,落实转诊及追踪,可明显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水平.
作者:林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讨吸入性苯染毒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选取50只6~8周龄雌性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2组,苯染毒组采用动式吸入式染毒,染毒剂量为2 376.49mg/m3,每天一次,连续染毒21d,空白对照组不处理,实验结束时分别采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测定脏器指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微核试验.结果 苯染毒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下降为50%(P<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减少(P<0.05);胸腺、脾指数和肝脏重量明显减小(P<0.01),肾指数增高(P<0.05);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减少(P<0.01),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采用动式吸入式染毒,染毒剂量为2 376.49mg/3,每天一次,连续染毒21d,可初步建立苯染毒小鼠模型.
作者:刘秋英;张碧珠;宋向荣;阮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海南陵水县20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年来海南陵水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2~2011年,海南陵水县流动人口共发现疟疾病例110例,恶性疟16例,间日疟94例.1992年发病率为1.27%,逐年下降,2011年未发现疟疾病人,发热病人血检未发现本地病例传播的疟疾病例和输入疟疾继发病例.结论 20年来,陵水县控制疟疾的措施有效,防治效果显著.
作者:李兴智;占达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多种因素被证实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垂体(瘤)旁分泌因子以及外周循环靶腺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功能失调,能够促进相应细胞增殖,进而发展为肿瘤.
作者:费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在老年CO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老年COPD患者90例,其中缓解期22例,急性加重期6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5例.分别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的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急性加重期的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水平较缓解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肺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水平也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Fbg和D-二聚体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对其检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
作者:孙秀丽;王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临床心绞痛(AP)病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P病人62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37例,以正常健康人28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AP患者的血压、TG、TC、LDL-C、hs-CRP和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UAP组和SAP组对比,血压、TG、T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UAP组患者的hs-CRP和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P患者的脂联素与hs-CRP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331,P<0.05).结论 脂联素在A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AP严重程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作者:黎材心;王庭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流感病毒分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周浦医院2008年采集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8年周浦医院流感样病例病毒分离率为53.2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季节和接种时间是流感病毒分离率的影响因素,咳嗽或咽痛、送样时间(48小时之内)对流感病毒分离率影响在统计学上无意义.结论 样品收集48小时内进行检测;一季度和三季度是流感病毒活跃期,尽量多采集样本.有无咳嗽或咽痛在统计学上无意义.加强流感病例发病特点及我国ILI评估的研究.
作者:胡青坡;宋海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引起海南橡胶工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及其影响因素,为橡胶行业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本文对海南省橡胶行业2005~2010年海南9个橡胶厂工作时间满1年的在册职工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6年间橡胶工人的前4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25.61%)、脑血管疾病(23.16%)、呼吸系疾病(19.33%)、心血管疾病(14.57%);男性前4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女性前4位的恶性肿瘤为: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结论 橡胶行业恶性肿瘤死亡有高发的趋势.
作者:王燕萍;姚中吉;何海武;郑冰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铜蓝蛋白动态变化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早期诊断和病因判断的价值.方法 于入院当天分别检测60例MODS患者(MODS组)、30例非MODS患者(对照组)血清铜蓝蛋白(CP)、超敏C反应蛋白(CRCP)、α-酸性糖蛋白(AAG)的含量,并对入选的住院患者进行APACHEⅡ和MODS评分.结果 MODS组与对照组相比其APACHEⅡ、MODS评分、血清铜蓝蛋白(CP)、超敏C反应蛋白(cRCP)、α-酸性糖蛋白(AAG)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较,铜蓝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DS患者铜蓝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α-酸性糖蛋白的检测有助于MODS早期诊断;铜蓝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监测有助于MODS病因的初步判断.
作者:胡志华;陈勉;饶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病理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1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11月女婴,枕部包块逐渐长大8月,镜下可见单核组织细胞及杜顿巨细胞,瘤细胞表达CD68、lysozyme等.结论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头颈部,系统性病变可能会危及生命.
作者:邹兰英;李军川;陈廷煊;赵会传;郭琼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16届亚运会赛事期间指定餐饮接待单位食品的卫生状况,分析亚运期间食品卫生保障措施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无菌抽取第16届亚运会赛事期间指定餐饮接待单位提供给涉亚人员的直接入口食品,并对其检验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 共抽检食品197宗,合格173宗,合格率为87.82%,稍高于亚运前的监测结果,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食品的合格率以糕点高,为96.15%,其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供餐形式(自助餐、盒饭、点餐)食品的合格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星级(3星级、4星级、5星级)酒店食品的合格率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届亚运会的食品卫生保障形式是可行的,但在大型活动供餐中,应尽量减少供应生食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
作者:彭志丽;丛黎达;林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陆川县1991~2010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为今后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陆川县1991 ~ 2010年外出回归和外来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年间共血检流动人口41028人次,检出疟疾病例146例,其中2例为恶性疟,其余全部为间日疟,所检出的病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疟疾管理监测措施可行有效.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是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丘小鹏;杨福锦;刘洪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拟合麻疹发病趋势的可行性,分析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度,建立流行病学数理统计模型,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 ~ 2009年麻疹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模型,模拟1990~ 2009年广西麻疹疫情的动态轨迹,比较两种方法的拟合精度,评价拟合及外推效果.结果 1990~2009年广西麻疹的逐年发病率呈递减趋势,具有低水平波动的变化特征,其变动轨迹,以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度R2=0.68),其次为指数平滑模型(拟合度R2=0.62),均具有一定的外展预测能力.结论 ARIMA模型适用于拟合类似麻疹发病率的动态趋势,在传染病疫情预测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潘姣姣;董柏青;吕炜;符志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我国在校大学生吸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分析国内14篇关于在校大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了15 521人次,合并OR值(95%CI)有统计学意义的前七位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性别8.632 (6.875~10.839)、吸烟正向态度3.749 (2.645~5.313)、是否饮酒3.007 (2.055~4.401)、父母吸烟2.752 (2.152~3.520)、周围人及朋友吸烟2.384(1.610~3.528)、经济状况2.197(1.223~3.94.4)、情绪与心理2.026(1.169~3.513).结论 我国在校大学生吸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性别、吸烟正向态度、是否饮酒、周围人及朋友吸烟等,因此在今后的我国大学生禁烟干预活动中应围绕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禁烟工作.
作者:雷春萍;熊鸿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梁河县近十年的疟疾流行情况及控制效果.方法 收集全县2001 ~ 2011疟疾疫情、传染源监测、干预措施等资料,对疫情及防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年发病率为9.78/万,10年共检验发热病人血涂片69 586人份,阳性2 167份,阳性率为3.11%.确诊疟疾为2 167例,发病率为12.18/万,占传染病总数的41.62%,其中恶性疟占34.56%,间日疟占63.36%,未分型占2.08%.通过实施疟疾防控措施,2011年发病率下降为1.09/万.结论 梁河县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消除目标还任重道远.
作者:尹文邦;冯怀基;柯自富;蚌项英;张世志;段正明;王安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