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新;蒋智华
目的 分析陆川县1991~2010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为今后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陆川县1991 ~ 2010年外出回归和外来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年间共血检流动人口41028人次,检出疟疾病例146例,其中2例为恶性疟,其余全部为间日疟,所检出的病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疟疾管理监测措施可行有效.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是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丘小鹏;杨福锦;刘洪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该寄生虫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0年住院的906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占同期住院患者16.5%,其中男性797例,比例远高于女性(88.0%vs 12.0%).70.4%患者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并发肝胆胰疾病患者总数为220例(24.3%),以胆石症比例高(16.0%),其中胆囊结石伴胆囊炎78例,胆管结石伴胆囊炎67例.粪检虫卵阳性者占90.2%.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症状隐匿,与肝胆胰疾病关系密切,粪便反复多次查虫卵简便易行,可作为筛查方法,戒除生食鱼虾习惯对减少感染有重要预防作用.
作者:张文洁;聂俊峰;苏永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紫外线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mRNA的影响.方法 提取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PBMC,用不同剂量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以实时荧光相对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照射前后PBMC IL-6、IL-10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 SLE患者中狼疮肾炎(LN)患者PBMC高表达IL-6、IL-10mRNA,与非狼疮肾炎(非LN)患者及正常人差异很大,分别是正常人的(105.44±112.94)倍和(1.82±3.41)倍、(28.41±21.14)倍和(1.17±1.43)倍,其中狼疮肾炎(LN)患者PBMC高表达IL-6、IL-10 mRNA,且与临床中24h尿蛋白定量高度相关(r=0.82,0.87,P<0.05),而非狼疮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0.87,P>0.05);在紫外线照射后LN患者PBMC IL-6、IL-10mRNA的表达有升高也有降低,升高组SLE疾病活动指数、抗SSA抗体阳性率以及光敏性发生率明显高于降低组.结论 紫外线可改变SLE患者PBMC表达IL-6、IL-10mRNA,紫外线可能通过此途径影响SLE病情.
作者:徐文英;郭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趋势与流行规律.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墨脱县1981~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结果 1981 ~2010年,墨脱县共报告疟疾病例2 310例,年发病率维持在84.92/万以上,并呈波动状态;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每年1~4月病例数较少,6月病例开始增多,7~10月达到高峰;墨脱县91.84%的病例来自雅鲁藏布江沿河两岸的墨脱镇乡等5个以门巴族为主的乡镇;病例集中在青壮年,以农民为主.结论 西藏林芝地区是目前西藏唯一存在疟疾病本地流行的地区,而墨脱县作为全国疟疾发病率高的县,在疟疾消除阶段应进一步加强病例的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消除疫点尽快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
作者:卓玛央金;吴晓丽;王洪举;胡松林;张睿;徐慧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及浆膜腔积液游离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84例各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及部分浆膜腔积液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4)的含量.结果 随着肝病病程的加重,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其血清中FT3、FT4水平呈下降趋势,肝癌组和肝硬化组显著低于急、慢性肝炎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漏出液组FT3、FT4含量显著低于渗出液组(P<0.01).结论 血清FT3、FT4测定对肝脏疾病损害程度及预后具有应用价值,及对浆膜腔积液渗漏性鉴别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何煦芳;高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 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9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 398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8488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8 918例:归属广西区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3 686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 306例.32 398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人性恶性疟有114例,其余32 284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 235例,血检阳性率为2.56%;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 163例,血检阳性率为2.08%;两者血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10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连续19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作者:林荣幸;张贤昌;潘波;阮彩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海南陵水县20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年来海南陵水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2~2011年,海南陵水县流动人口共发现疟疾病例110例,恶性疟16例,间日疟94例.1992年发病率为1.27%,逐年下降,2011年未发现疟疾病人,发热病人血检未发现本地病例传播的疟疾病例和输入疟疾继发病例.结论 20年来,陵水县控制疟疾的措施有效,防治效果显著.
作者:李兴智;占达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及其耐药状况.方法 对601例HIV/AIDS患者标本用中性改良罗氏(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和BacT/ALERT 3D 240全自动培养仪同时进行分枝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用硝基苯甲酸(PNB)培养基、噻吩-2-羧酸肼(TCH)培养基进行菌种初步鉴定和用绝对浓度间接法进行8种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16例,检出率为19.30%;其中结核分枝杆菌93株,检出率为15.41%,非结核分枝杆菌23株,检出率为3.89%;93株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26.88%,耐多药率(MDR-TB)为7.53%,广泛耐药率(XDR-TB)为1.08%;23株非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100%.并且多数呈多重耐药.结论 HIV/AIDS患者并发分枝杆菌感染率及其耐药率较高,尤其是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更高,对HIV/AIDS患者疑为分枝杆菌合并感染时,应对相关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黄丽玲;廖光付;唐柳生;青建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讨吸入性苯染毒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选取50只6~8周龄雌性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2组,苯染毒组采用动式吸入式染毒,染毒剂量为2 376.49mg/m3,每天一次,连续染毒21d,空白对照组不处理,实验结束时分别采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测定脏器指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微核试验.结果 苯染毒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下降为50%(P<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减少(P<0.05);胸腺、脾指数和肝脏重量明显减小(P<0.01),肾指数增高(P<0.05);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减少(P<0.01),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采用动式吸入式染毒,染毒剂量为2 376.49mg/3,每天一次,连续染毒21d,可初步建立苯染毒小鼠模型.
作者:刘秋英;张碧珠;宋向荣;阮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家蝇抗菌肽Cecropin对人源性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MTT比色法测定家蝇抗菌肽Cecropin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人正常肝细胞株Changs,Liver生长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家蝇抗菌肽Cecropin作用后4株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对照组不加家蝇抗菌肽Cecropin.结果 家蝇抗菌肽Cecropin对4株人源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作用效果相对较强.结论 家蝇抗菌肽Cecropin能够影响人源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凋亡,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金小宝;龚水明;蒲俏虹;朱家勇;褚夫江;梅寒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本实验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寻找RA患者血清中与疾病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多肽,尝试建立RA的多肽鉴别诊断模型.方法 以25名RA患者作为实验组,以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弱阳离子交换磁珠分离纯化血清样本,MALDI-TOF-MS获取样本生物学信息,建立分类预测模型.结果 成功检测并鉴别出了一系列的差异性多肽,建立了具有高的预测能力和交叉验证能力诊断预测模型.盲法验证该分类模型显示,对RA组的诊断敏感性达80%,对正常对照组的诊断特异性达93.3%.结论 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研究,为更好地理解RA的发病机制和改进RA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者:文锦丽;戴勇;黄礼玲;胡成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病理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1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11月女婴,枕部包块逐渐长大8月,镜下可见单核组织细胞及杜顿巨细胞,瘤细胞表达CD68、lysozyme等.结论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头颈部,系统性病变可能会危及生命.
作者:邹兰英;李军川;陈廷煊;赵会传;郭琼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患病与微量元素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 在江门市幼儿园随机抽取60名年龄3~6岁营养不良儿童(消瘦、体重低下及身材矮小各20例),按1∶1比例与60名同性别、同年龄的正常儿童配对,分别进行相关社会因素的问卷调查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检测.结果 消瘦、体重低下以及身材矮小儿童间血清五种微量元素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铁、锌和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P<0.05),镁和铜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消瘦发病率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经济年收入、平均奶制品摄入量、血清锌以及血清铁水平(P<0.05),影响体重低下发病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经济年收入和血清锌(P<0.05),而影响身材矮小发病的因素为母亲身高、父亲身高、血清钙和血清锌(P<0.05).结论 低血清锌、铁、钙与儿童营养不良密切相关,可能是后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一露;赵丽娟;谢巧珍;阮彩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铜蓝蛋白动态变化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早期诊断和病因判断的价值.方法 于入院当天分别检测60例MODS患者(MODS组)、30例非MODS患者(对照组)血清铜蓝蛋白(CP)、超敏C反应蛋白(CRCP)、α-酸性糖蛋白(AAG)的含量,并对入选的住院患者进行APACHEⅡ和MODS评分.结果 MODS组与对照组相比其APACHEⅡ、MODS评分、血清铜蓝蛋白(CP)、超敏C反应蛋白(cRCP)、α-酸性糖蛋白(AAG)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较,铜蓝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DS患者铜蓝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α-酸性糖蛋白的检测有助于MODS早期诊断;铜蓝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监测有助于MODS病因的初步判断.
作者:胡志华;陈勉;饶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全球基金疟疾国家策略申请(NSA)项目实施一年(2010.7-2011.7)情况,为制订消除疟疾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疟疾NSA项目各种活动报表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省NSA项目实施一年,无恶性疟报告病例,年血检率为1.39%,疟疾病例(含疑似病例)规范治疗率达89.8%.结论 NSA项目实施一年,海南省“三热”血检率、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等项目活动均达到全球基金项目工作指标要求.
作者:陈春香;王光泽;王善青;曾文;蔡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临床心绞痛(AP)病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P病人62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37例,以正常健康人28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AP患者的血压、TG、TC、LDL-C、hs-CRP和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UAP组和SAP组对比,血压、TG、T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UAP组患者的hs-CRP和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P患者的脂联素与hs-CRP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331,P<0.05).结论 脂联素在A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AP严重程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作者:黎材心;王庭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恙虫病合并血吸虫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恙虫病的分型情况.方法 收集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外斐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恙虫病东方体(Ot)IgG抗体,用巢式PCR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Ot 56kD蛋白基因,并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患者有血吸虫肝改变、肝功能受损、脾肿大、焦痂.外斐氏反应检测OXk 1∶40,IFA检测Ot IgG抗体Kato型1∶160、Karp型1∶40,PCR检测Ot 56kD蛋白基因片断阳性,其序列分析结果与PG9、P25、CM438等一些泰国Ot株同源性高(98%),与Ot Karp、Gilliam、Kawasaki、TA678、Kato株同源性均在95%以下.结论 证实了该患者为恙虫病合并慢性血吸虫病,其Ot血清型可能为Kato+Karp,遗传进化关系与一些泰国Ot株关系较为密切.
作者:亚红祥;王静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拟合麻疹发病趋势的可行性,分析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度,建立流行病学数理统计模型,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 ~ 2009年麻疹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模型,模拟1990~ 2009年广西麻疹疫情的动态轨迹,比较两种方法的拟合精度,评价拟合及外推效果.结果 1990~2009年广西麻疹的逐年发病率呈递减趋势,具有低水平波动的变化特征,其变动轨迹,以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度R2=0.68),其次为指数平滑模型(拟合度R2=0.62),均具有一定的外展预测能力.结论 ARIMA模型适用于拟合类似麻疹发病率的动态趋势,在传染病疫情预测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潘姣姣;董柏青;吕炜;符志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某院门诊处方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某院2009年11月到2011年6月门诊2 000张处方作为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果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2.54;抗菌药使用百分率为49.10%;注射剂使用百分率为29.25%;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为33.09%;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86.77%;不合理处方比例为48.55%,其中不规范处方占抽查处方44.95%,用药不适宜处方占2.55%,超常处方占1.65%.结论 该院门诊处方质量有待提高.
作者:朱灿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10年河池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情况,为当地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市所辖11个市、县、区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共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人14例,其中恶性疟(P.f)5例(死亡1例),间日疟(P.v)8例,混合感染1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外出史,12例外出缅甸,1例外出安哥拉,1例外出海南岛.结论 尽管当地存在大量的传疟媒介,但通过及时发现和治疗,未发现输入性继发病例.
作者:冯延新;蒋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