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哮喘与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表达的相关性

何清顺

关键词:小儿哮喘, DCS, 协同刺激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摘要:目的 比较哮喘患儿与正常DCs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1和B7-2)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MHCⅠ和Ⅱ类分子)的水平.方法 分离DCs,采用酶免疫标记技术分别检测并比较各组DCs协同刺激分子(B7-1和B7-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MHC Ⅰ和Ⅱ类分子)表达率.结果 DCs细胞表面B7-1表达率在哮喘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02±7.26)%和(18.17±5.21)%(P<0.05);而哮喘组DCs表面B7-2表达率低于对照纽分别为9.22±2.15%和16.18±3.81%.DCs表面MHC-Ⅰ分子表达率在小儿哮喘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02±12.18%和58.62±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表面MHC-Ⅱ表达率在小儿哮喘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6.26±8.37%和61.08±1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生机制与DCs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6例中耳癌临床分析

    中耳癌临床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3%左右,病灶隐匿,不易早期发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确诊与治疗至关重要.我科自2000~2008年共收治中耳鳞状细胞癌1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Survivin mRNA在鼻咽癌中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关系

    目的 检测鼻咽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肿瘤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对64例鼻咽癌和30例慢性鼻咽炎鼻咽部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和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鼻咽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65.6%,慢性鼻咽炎鼻咽部组织阳性表达率为33.3%,差异有极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Survivin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分别是(0.63±0.36)和(1.58±0.44),Survivin阳性表达者明显低于Survivin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咽炎鼻咽部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为1.32±0.36,与NPC Survivin阳性表达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Survivin表达引起的凋亡抑制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符生苗;王宇田;邓立群;梁茱;林振群;蔡俊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2005~2008年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调查

    目的 调查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2008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结果 2005~2008年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640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276株,阳性率平均为42.4%.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各年间有差异,但变化不大,这4年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产ESBLs株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株明显升高.对抗生素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小于2.3%,但2007年开始也出现耐药株,其次是头孢吡肟和呋喃坦啶.耐药率分别在16.1%和27.2%以下,耐药率高的是氨苄青霉素,高于97.9%.另外先锋霉素、庆大霉素、优立新、3-甲磺胺和妥布霉素耐药率也很高,在60.0%以上.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控制ESBLs细菌的传播.治疗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张凌玲;张桔红;王佩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过度通气综合征诊治探讨

    过度通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HVS)是近十几年来被医学界发现、研究并有所认识的临床综合征.HVS多为呼吸中枢调节异常、过度通气超过生理代谢而引起以呼吸困难为主,非器质性的多系统症状性疾病[1].临床医生由于对此病认知不足,使患者常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4月共诊治HVS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蕾蕾;王婉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微波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微渡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和5%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6例CA患者分成3组,A组43例单纯微波治疗;B组58例采用微波治疗后,患处外涂咪喹莫特乳膏;C组45例在Ⅱ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卡介菌多耱核酸.3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3个月,比较三组复发率.结果 A组复发率为53.49%.B组为32.76%,C组为15.56%,A组和B组,B组和C组,A组和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微波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和咪奎莫特乳膏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方便.

    作者:赵敏;刘芳;成凌;欧彩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同时测定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方法 .方法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 研究规范>的要求进行实验室实验及现场实验.结果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方法 的重现性好,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在4.9%以内;方法 的低检测浓度为均在2.4mg/m3以内;热解吸效率均在80%以上;空气中正已炕、苯、甲苯、二甲苯等在本方法 条件下可同时分别测定.结论 此方法 各项指标均达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 研究规范>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已烷、苯、甲苯、二甲苯的同时测定现场监测.

    作者:何彩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甲状腺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对加强甲状腺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介绍如下.

    作者:王青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不同血管通路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中合适的血管通路.方法 对1996年12月~2008年12月的794例患者1 350例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进行分析.记录每次单采术所采用的血管通路,观察并记录与血管通路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血流不足、局部血肿、感染、空气栓塞、穿刺部位出血、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1350例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中,所采用的血管通路方式有3种:外周静脉穿刺+外周静脉穿刺、直接动脉穿刺+外周静脉穿刺及锁骨下/颈内静脉插管,其中外周静脉穿刺+外周静脉穿刺占97.8%(1 320/1 350),直接动脉穿刺+外周静脉穿刺占0.8%(11/1350),锁骨下/颈内静脉插管占1.4%(19/1350).1350例次单采术中共有61例次发生与血管通路相关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5%(61/1350),其中外周静脉穿刺+外周静脉穿刺组为4.3%(57/1320),直接动脉穿刺+外周静脉穿刺组为9.1%(1/11),锁骨下/颈内静脉插管组为15.8%(3/19).各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350例次单采术中无出现穿刺部位感染、空气栓塞、出血、血栓形成等与血管通路相关的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外周静脉穿刺作为单采术中简便、快捷、安全、舒适、经济的血管通路方式,更易为患/供者所接受.

    作者:陈惠珍;王荷花;张祥忠;黄颖强;陈运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江门市区2004~2009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目的 了解江门市区2004~2009年食品中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Lm)、副溶血性弧菌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标方法 ,并按<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检测技术要求,对采集的食品样本分别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Lm、副溶血性弧菌及EHEC O157:H7菌分离和生化及血清学鉴定,对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从12类908份食品中,共检出致病菌72株,总检出阳性率为7.9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7株,检出率3.82%(17/444);其次沙门菌检出30株,检出率为3.30%(30/908);Lm检出23株,检出率为2.53%(30,90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株,检出率0.45%(2/444);未栓出EHEC O157:H7.以凉拌菜、各种肉类和非定型包装熟肉污染较为严重.结论 应加强凉拌菜、各种肉类和非定型包装熟肉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监测.

    作者:尹本康;李占裕;黄善盛;梁均和;陈子慧;吴瑞英;黄宝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环磷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大脑海马区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环磷酰胺处理组(T),以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处理组缺血后1h给予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处理组和I/R组均于缺血后2h形成再灌注,每组均分为三个时间段(24h、72h和5d)分别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不同时段以及正常脑组织中海马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5d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FAP在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多,缺血24h后即有表达,缺血再灌注72h后增多,5d后表达高;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海马区GFAP表达减少(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未见GFAP表达.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5d内GFAP在海马中的表达与缺血时间呈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用环磷酰胺处理后GFAP表达明显减少,提示环磷酰胺对缺血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泽喜;龙双涟;胡金平;龙志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乳油的毒性研究

    目的 研究以乙酰甲胺磷和三唑磷为主要成分的乳油的急性毒性,为其毒理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按国家标准GB15670-1995进行急性经口、经皮、吸入毒性试验,急性皮肤及眼刺激试验、皮肤致敏试验.结果 20%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乳油对雌雄性SD大鼠经口LD50均为369mg/kg.BW;急性经皮LD50>2 000mg/kg.BW;急性吸入LC50>2000mg/m3;对家兔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均值为0;急性眼刺激积分指数(I.A.O.I.)=6.0,(M.I.O.I.)48h为0;对豚鼠皮肤致敏率为0.结论 20%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乳油经口毒性属于中等毒,经皮毒性属于低毒,吸入毒性属于低毒,对眼睛有轻度刺激性,对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致敏强度分类为弱致敏.

    作者:李庆;张紫虹;杨美玲;胡永成;谢晋卿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阳江市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追踪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对结核病人的追踪管理效果.方法 根据2006~2008年月报表、季报表和非结防机构发现肺结核病例情况登记表,对结核病人登记、转诊、追踪及到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年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应转诊人数6 829例,转诊到位人数4 094例,平均转诊到位率60.0%;追踪到位率由2006年的14.2%提高到2008年的40.1%.结论 网络直报可以充分发挥非结防机构的力量,提高病人的发现率.

    作者:谭志伟;谭乃章;谭志雄;刘崇欢;王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类无浆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对人、畜均有较强致病性,其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人类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为一种新的人类传染病.本文重点总结人类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和治疗措施.

    作者:宝福凯;柳爱华;施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小儿哮喘与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比较哮喘患儿与正常DCs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1和B7-2)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MHCⅠ和Ⅱ类分子)的水平.方法 分离DCs,采用酶免疫标记技术分别检测并比较各组DCs协同刺激分子(B7-1和B7-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MHC Ⅰ和Ⅱ类分子)表达率.结果 DCs细胞表面B7-1表达率在哮喘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02±7.26)%和(18.17±5.21)%(P<0.05);而哮喘组DCs表面B7-2表达率低于对照纽分别为9.22±2.15%和16.18±3.81%.DCs表面MHC-Ⅰ分子表达率在小儿哮喘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02±12.18%和58.62±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表面MHC-Ⅱ表达率在小儿哮喘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6.26±8.37%和61.08±1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生机制与DCs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作者:何清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活化率与PH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膜糖蛋白PAC-1、GMP-140的变化及其与PH(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4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及42例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GMP-140的表达水平,并与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结果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PAC-1、GMP-14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并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老年缓解期组PAC-1、GMP-140阳性表达率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P<0.05)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健康对照组PAC1、GMP-140 阳性表达率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P<0.05).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患者PAC-1的变化与GMP-140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r=0.77;P<0.001).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PH关系密切.

    作者:邬伟明;谭劼;洪国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患者心肌酶变化观察

    目的 通过对感染轮状病毒的腹泻婴幼儿心肌酶谱的检测分析,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采用酶速率法检测其心肌酶(AST;LDH;CK-MB).结果 100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心肌损害有31例,达31%.结论 心肌酶是判断轮状病毒腹泻合并心肌损害的重要依据,它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心肌有无损害及心肌损害的程度,对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莉平;资捷;朱永娟;吕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痰热清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痰热清组30例)和对照组(病毒唑组30例),观察两组在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进食改善时间的疗效对比.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痰热清组能明显缩短病程(在显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继涛;潘春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纳米银美尔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复发性VVC 20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纳米银美尔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效果.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4月妊娠并确诊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40例,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A组用纳米银与制霉菌素胶囊10u,12h交替阴道给药,B组仅用制霉菌素胶囊,用量用法及疗程同A组.结果 A组长期治愈率为100%,B组为50%.结论 两种药物交替联合应用治愈率可达100%.

    作者:冉海春;史天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颅内动脉瘤7例临床分析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我们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我院2009年3月~6月治疗的7例颅内动脉瘤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茂;陈健龙;刘健;赵建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利湿通滞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利湿通滞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6例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7%,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利湿通滞汤是治疗湿热瘀滞型CP的有效方剂.

    作者:王立茵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