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坏疽性脓皮病2例报告

王爱民;黎文;杨先旭;杨斌;刘巧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 临床特征
摘要: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2005年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泵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用胰岛素泵对63例诊断时间为2~4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用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CSII治疗能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治疗2周后FINS,FC-P及Homa-β明显上升,Homa-IR明显下降(P<0.01).结论 短期CSII治疗对诊断2~4年的T2DM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王庆开;翁雪燕;郑地明;林凌;叶苗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各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不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P<0.01)、宫颈累及(P<0.01)、腹腔冲洗液可见癌细胞(P<0.01)、宫旁或附件累及(P<0.01)均相关,与癌灶累及宫腔面积超过50%或有子宫腔下段及峡部受累者(P>0.05)、年龄(P>0.05)、病理类型(P>0.05)均无相关;淋巴结没有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已有转移的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以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均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漫润、宫颈浸润、宫旁或附件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胡春霞;金松;凌奕;何超蔓;吴玲;蒋华;纪武;曹俊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0~2006年郴州市麻风新发病例延迟诊断相关分析

    目的 了解郴州市目前麻风新发病例延迟诊断情况,延迟诊断的年龄、性别分布以及延迟诊断与发现方式、传染来源、Ⅱ级畸残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000~2006年39例新发麻风病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发现延迟期越长,女性病例检出率、皮肤科就诊发现率、家外感染率、Ⅱ级畸残率也随之上升.结论 加强皮防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大麻风病知识宣传是控制麻风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月宜;黄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地恒赛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地恒赛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 治疗组口服地恒赛片5 mg,每天1次,雷尼替丁胶囊20 mg,每天3次,均连服4 wk;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5m g,每日1次,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连服4 wk.结果 治疗组治愈32例,治愈率为57%(32/56),对照组治愈19例,治愈率为45%(19/42),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8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9.3%)高于对照组(80.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地恒赛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治愈率高,疗效好.

    作者:吴敬英;陈丽珍;麦国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暴发原因.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疫情有关资料.结果 全学校发病267例,其中学生病例255例,罹惠率22.97%,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发热、头痛、头晕.结论 自备水源受污染及学生喝生水是引起本次甲型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杰;龚健;王鸣柳;邓曼玲;吴国祯;徐红;梁未丽;张颖;杨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汕头市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

    目的 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方法 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72/10万.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 d.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在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病例以多点散发流行为主.疫点媒介密度高,传染源未及时发现是造成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设立定点医院,开展地毯式病例搜索和清理伊蚊孽生地是疫情得到较快控制的主要措施.结论 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病例临床症状轻.以疫情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管理和清除蚊媒孽生地及疫点紧急灭蚊等综合措施,是较快扑灭疫情的有效防制对策.

    作者:姚丽君;黄建云;佘焕昭;张旭彬;许璐;廖朝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麻痹型狂犬病1例报告

    2006年8月,佛山市禅城区某综合医院收治1例犬伤患者,患者在疫苗接种其间出现上肢麻痹、乏力、昏迷等症状,曾怀疑为疫苗引起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其后,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为1例麻痹型狂犬病病例,由于麻痹型狂犬病较为少见,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梁超斌;何炳欣;杨国;梁飞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并取对数作为复制水平的指标,总胆红素(T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按照常规检测.均数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自正常对照组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清TNF-α水平均依次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TB、PT显著升高,但血清HBVDNA对数值间无显著差异;外周血清TNF-α水平与TB及PT呈显著的正相关,但与血清HBVDNA对数值间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TNF-α可以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

    作者:尉秀清;文卓夫;郑丰平;姚集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995~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西1995~2005年新发现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995~2005年广西肺结核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6.56/10万,38.51/10万,43.11/10万,55.29/10万,61.98/10万,69.78/10万,70.86/10万,74.10/10万,92.33/10万,119.62/10万和136.38/10万.地区分布桂中地区高于其余四个地区;时间分布季节性很弱;年龄分布青年组、壮年组和老年组高于儿童组;性别分布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结论 应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特别是劳动力人群的肺结核防治工作,采用现代肺结核病控制技术,控制肺结核病疫情.

    作者:黄丽华;耿文奎;刘德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西乐葆治疗120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现察西乐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乐葆治疗组(1次/d,每次200 mg)和扶他林对照组(3次/d,每次50 mg),治疗5周后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西乐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总体疗效为95.00%,扶他林组的总体疗效为90.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西乐葆组发生不良反应共7例(11.67%),扶他林组发生不良反应共18例(30.00%),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西乐葆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

    作者:吴镇权;刘刚;杨昀焯;袁忠治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90例CT平扫初诊为肝脏肿瘤的病人和3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了CT灌注成像研究,应用西门子sensation 16及GE Lightspeed 64多层螺旋CT机扫描,用随机功能软件分析图像.计算机处理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再利用曲线所提供的数据计算灌注指标.结果 肝癌组病灶中心BF、BV、HAI均明显高于病灶边缘,MTT较病灶边缘短,PS较病灶边缘略低;肝转移瘤病灶中心BF、BV、PS、HAI较病灶边缘低,MTT较边缘短;肝血管瘤病灶中心BF、BV、PS均低于病灶边缘,病灶中心HAI与正常肝组织一致,边缘HAI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高,MTT较边缘长.结论 CT灌注成像能更精确的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及发现微小病灶,双灌注成像的应用增加了鉴别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向君;陆建成;王廷昱;柯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黄芪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文献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已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笔者用黄芪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亚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脂肪肝患者血脂、血尿酸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血尿酸的关系,为脂肪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体检B超检出的106例脂肪肝患者及10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进行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尿酸测定,并采用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脂肪肝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不仅伴有血脂代谢紊乱和血尿酸代谢异常,并且其血脂与血尿酸水平相关,且相互影响.

    作者:袁红梅;黄胜起;王培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计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8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4.38%,而未治疗组仅为41.67%(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和3.13%,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6.11%和22.22%(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4.52%,而未治疗组仅占28.57%(P<0.01).结论 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孕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

    作者:王恂;刘婵芳;向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预防接种偶合症的季节性回顾与分析

    目的 探讨偶合症的发生与季节气候之间的关系,找出其规律,以减少偶合症的发生,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对 2004~2005年邹城市预防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偶合症11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偶合症与儿童季节多发病有直接的关系,二者的发病率曲线走向一致.偶合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偶合和诱发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儿童的季节多发病、常见病有明显的关联.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异常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详细地询问儿童的健康情况和病史,减少偶合症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作者:陈凡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淄博市7~18岁中小学生20年的形态发育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淄博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体质健康状况.方法 根据淄博市自1985~2005年的7~18岁中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的身体形态发育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各项形态指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交叉年龄及突增高峰年龄均有提前的趋势.结论 淄博市中小学生的形态发育有提前趋势,饮食结构的改变也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玲;赵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深圳市汉族母子ABO血型分布及不合妊娠率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汉族母子ABO血型分布、基因频率及不合妊娠率.方法 用深圳试管法对2 521例汉族母子进行ABO血型检测,计算ABO血型基因频率,求出母子ABO血型不合的妊娠率.结果 深圳地区汉族母子ABO血型不合的妊娠率为24.49%;ABO血型基因频率为r>p>q,表现型O>A>B>AB.结论 深圳市汉族母子ABO血型不合妊娠率低于北方地区;ABO血型基因频率符合南方地区O基因频率较高的特征.

    作者:张国清;赖学文;李庚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60例老年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观察

    目的 探索老年耳聋发生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60例老年耳聋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进行检测,并将其结果与同年龄组的健康老人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耳聋组患者多数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其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元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 老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导致老年耳聋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之一.

    作者:彭建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将Mh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敏感株在体外进行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步诱导,然后检测其诱导前后对这四种药物的MIC变化.结果 所有Mh敏感株经四种药物诱导后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 体外长时间、低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这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叶萍;邓超干;王辉;王晓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登革热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90年以来住院80例登革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100%)、头痛(70%)、畏寒(61.25%)、肌痛(57.5%)、乏力(47.5%)、食欲下降(35%)、骨/关节痛(30%)等;主要体征有咽充血(57.5%)、眼结膜充血(56.25%)、淋巴结肿大(32.5%)、斑丘疹(28.75%)、充血疹(27.5%)、出血点(22.5%)、肝肿大(26.25%)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1.25%和6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占32.5%,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占27.5%;病程第一周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率为62.86%,重氮胶乳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71%;有出血表现的患者,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较无出血表现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 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治预后良好;登革热IgM抗体及重氮胶乳凝集试验均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

    作者:梁东;钟锐兴;张瑞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