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T磁共振3D成像技术对腰骶脊神经显示的应用价值

马宁强;郭满涛;穆芳芳;董志坚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腰骶部脊神经, PROSET, VISTA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1.5T磁共振PROSET与VISTA序列对正常人腰骶脊神经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8~11月期间来杨凌示范区医院的无症状正常志愿者32例行MRI扫描,包括MRI常规序列、PROSET及VISTA序列,将PROSET及VISTA序列所得原始图像分别进行后处理,并对马尾神经、脊神经根及固有脊神经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采用两个相关样本比较的Wilcoxon检验,比较两种扫描序列对各段脊神经显示评分的差异.结果 马尾神经显示的VISTA序列评分为(4.25±0.762)分,明显高于PROSET序列的(1.84±0.6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神经根显示的PROSET序列评分为(4.06±0.716)分高于VISTA序列的(3.66±0.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有脊神经显示PROSET序列评分为(3.16±0.677)分,与VISTA序列的(3.03±0.59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SET与VISTA序列对腰骶脊神经各段的显示各有所长,联合使用能清晰显示各段脊神经形态,结合MRI常规序列,为临床腰骶脊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甲氨蝶呤用药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甲氨蝶呤用药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E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妇产科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2例E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连续肌肉注射甲氨蝶呤[0.4 mg/(kg·d),1次/d,连用5 d],观察组予单次肌肉注射(1 mg/kg),均同时口服米非司酮(25 mg,2次/d,连用3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率为(49.89±16.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16±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14 d时血β-hCG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16.67±3.65)d,短于对照组的(18.39±4.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5.12%和8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肌肉注射、单次肌肉注射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均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但是单次肌肉注射法降低血β-hCG的速度更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更佳.

    作者:王秋凤;曾艳花;唐晓霞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Th17/Treg细胞平衡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肺间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平衡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及其相关性肺间质疾病(ILD)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42例RA患者(RA组),38例合并肺间质疾病的RA患者(RA-ILD组)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并记录所有患者RA 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肺功能等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所有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应的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ROR-γt)和叉头螺旋翼状转录因子3(Foxp3)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Th17/Treg细胞平衡与肺间质疾病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在外周血中,RA-ILD组Th17细胞比例为(3.11±1.32)%,同RA组[(2.34±0.72)%]及对照组[(1.12±0.33)%]比较均有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为(3.53±0.84)%,RA组为(3.73±0.64)%,均较对照组[(5.83±1.5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A-ILD组与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Th17/Treg细胞比例为(0.88±0.31),较RA组(0.54±0.16)和对照组(0.38±0.11)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RA-ILD组患者的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为(13.12±3.73),较RA组的(8.31±3.72)及对照组(4.12±1.22)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RA-ILD组患者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为(1.24±0.55),明显低于RA组的(2.53±1.14)和对照组的(3.74±1.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A-ILD组患者的Th17细胞与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342,P=0.013),ROR-γt mRNA与Foxp3 mRNA呈负相关(r=-0.413,P<0.01);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h17细胞、Th17/Treg细胞比值、DAS28评分及病程对RA-ILD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RA患者体内Th17细胞明显增多且伴随Treg细胞减少,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可能参与RA-ILD的发生及发展,并导致患者肺功能的恶化.

    作者:李敏;郭毅飞;李雪锋;郑雪娜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湖北地区一扩张型心肌病家系致病基因筛查

    目的 对湖北地区一个扩张型心肌病家系成员进行致病候选基因筛查,寻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探讨基因型和表型关系.方法 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来自湖北省大冶市,先证者于2017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已有家族成员死亡.详细询问先证者及其家属成员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血液指标、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及检查结果分析.与先证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对先证者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获得可疑突变后,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是否存在可疑突变.结果 家系先证者(Ⅲ3)和妹妹(Ⅲ2)携带肌联蛋白(TTN)c.100126A>G(P.Thr33376Ala)错义突变.先证者目前心功能下降并伴有恶性心律失常,而其妹妹无明显临床症状,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结论 本研究发现湖北地区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家系存在TTN基因c.100126A>G(p.Thr33376Ala)错义突变,TTN与扩张型心肌病密切相关,是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重要致病基因.

    作者:吕永楠;徐红新;王京伟;张宗玮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护理延伸服务对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延伸服务对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期间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内科收治的22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随访,观察组应用护理延伸服务,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率及生活质量评分(GQOL-74).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88.3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55.6±14.2)分、(58.4±16.4)分、(57.1±16.4)分、(56.2±16.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2±12.9)分、(53.2±13.7)分、(51.5±13.3)分、(50.4±1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应用护理延伸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国华;江丽;罗运春;朱小瑛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中心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38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19)与对照组(n=19),对照组予亚低温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NBNA评分分别为(35.68±5.47)分、(31.74±4.63)分,均较治疗前的(27.35±8.34)分、(26.98±7.96)分明显升高,NSE为(16.82±4.06)μg/L和(22.36±4.62)μg/L,较治疗前的(29.92±7.34)μg/L和(30.07±5.16)μg/L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减轻患儿脑损伤程度、有利于神经细胞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善.

    作者:黄健;唐晓霞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换

    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换(HT)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较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有更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目前文献报道,炎症反应是导致HT发生及加重的原因,其可通过参与氧化应激、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堆积炎症因子及血管异常生成等各方面起作用.本文就炎症反应参与HT发生的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麦鸿成;陈丹霞;徐炳东;张玉生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头颈部鳞癌的基因模块化分析及潜在抗癌药物筛选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模块化分析方法,筛选头颈部鳞癌中的功能性基因模块,为头颈部鳞癌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获取GEO数据库中头颈部鳞癌的全基因组数据(GSE6631)后,利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头颈部鳞癌中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建立头颈部鳞癌中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然后,利用Cytoscape软件的MCODE插件筛选头颈部鳞癌中的基因模块.利用DAVID数据库,获得模块功能.后,挖掘模块基因中的蛋白激酶基因并利用Selleckchem数据库筛选其激酶抑制剂.结果 共筛选出头颈部鳞癌中的差异表达基因929个(P<0.05且|Fold Change|≥2).根据String数据库,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中共有5588个蛋白质互作对,并据此建立鼻咽癌中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利用MCODE方法在蛋白质互作网络中共筛选出3个基因模块.GO分析显示这些模块与头颈部鳞癌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包括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细胞黏附、细胞凋亡等重要肿瘤细胞活动.3个模块包含3个蛋白激酶基因,即CDK1、CDK4和CDK5,共筛选出调控它们的39个激酶抑制剂,其中20个对头颈部鳞癌的作用还不清楚,具有成为抗癌新药的潜力.结论 头颈部鳞癌中的3个功能性基因模块可能在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个激酶抑制剂可能通过调控CDK家族基因来调控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这些功能性模块的挖掘和激酶抑制剂的筛选可能为头颈部鳞癌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胡文良;郑艳秋;孙学威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诊断小儿川崎病左心室心肌功能的评价

    目的 研究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价小儿川崎病(KD)左心室心肌功能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45例KD患儿作为观察组,另以4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3D-STI检查,记录两组研究对象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PLS)、整体圆周峰值应变(GPCS)、整体面积峰值应变(GPAS)及整体径向峰值应变(GPRS),分析LVEF和LVEDV与GPLS、GPCS、GPAS及GPRS的关系,探讨3D-STI评估KD患儿左室心肌功能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儿LVEF和LV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GPLS、GPCS、GPAS及GPRS绝对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LVEF与GPLS、GPCS、GPAS呈显著负相关性(r=-0.729、-0.617、-0.567,P=0.000),与GPRS呈正相关(r=0.543,P=0.000).LVEDV与GPLS、GPCS、GPAS呈显著负相关性(r=-0.691、-0.583、-0.572,P=0.000),与GPRS呈正相关(r=0.556,P=0.000).Bland Altman法分析显示GPAS在两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3D-STI用于KD患儿能客观、准确评估左室心肌功能,可作为监测KD患儿早期心功能改变的检查工具.

    作者:吕娟萍;张宝娟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前列安栓联合α受体阻滞剂 与单用前列安栓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前列安栓联合α受体阻滞剂与单用前列安栓两种方法对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数据库,筛选出关于前列安栓联合α受体阻滞剂与单用前列安栓两种方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所有对比性研究,并通过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总共6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显示:与单用前列安栓相比,前列安栓联合α受体阻滞剂能显著提高Ⅲ型前列腺炎患者的治愈率(RR=1.58,95%CI:1.29~1.94,P<0.00001)、总有效率(RR=1.29,95%CI:1.20~1.39,P<0.00001)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评分)(MD=-4.81,95%CI:-5.07~-4.55,P<0.00001).结论 前列安栓联合α受体阻滞剂较单纯使用前列安栓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效果更佳,可推荐其作为临床上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有效选择.

    作者:刘华伟;段晓波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脑电双频指数结合Ramsay、SAS评分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评价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重症监护患者,均静脉泵注丙泊酚,监测BIS及Ramsay评分和SAS评分,分析BIS值与Ramsay评分和SA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镇静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 镇静后患者生命体征较治疗前平稳,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镇静前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771,P<0.05),BIS值与Ramsay评分呈现负相关(r=、0.753,P<0.05).结论 BIS与Ramsay、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运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对其镇静深度监测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进行谨慎的判断.

    作者:钟映玉;肖百芳;黄寿新;陈宇冲;罗文滔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颞肌贴敷与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颞肌贴敷与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32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mR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改良mRS评分为(1.28±0.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Vm、PI分别为(72.25±12.14)cm/s、(0.50±0.18),与对照组的(63.47±11.97)cm/s、(0.68±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琛;曹旭华;马志昭;张皓峰;胡福广;王立群;孙晓枫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小儿先天性肺囊性病变42例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归纳总结小儿先天性肺囊性病变的诊断技术及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囊肿性病变42例,针对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变均为单侧病变,孤立性囊肿切除术6例,肿块加肺段楔形切除术16例,肺叶切除20例;病理切片显示支气管肺囊肿19例,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17例,肺隔离症4例,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2例;所有患儿随访无复发,胸腔内无空腔.结论 小儿先天性肺囊性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文武;周亚夫;张志功;颜建华;伍明;陈飞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Toll样受体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患者外周血和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产一科收治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47例为观察组,以及同期入院体检健康的正常孕妇47例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胎盘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9±0.14)和(0.27±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盘组织TLR4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和胎盘组织中TLR4的水平明显升高,提示TLR4可能参与了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

    作者:邓棋芳;周瑞;王霞;戚怀琬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上皮性卵巢癌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榆林市第一医院和靖边县人民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7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妇女7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血清CA125水平;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是否绝经、腹腔积液、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根据不同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0)和存活组(n=52),比较两组术前血清CA125水平.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为(144.5±43.4)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5.4)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浆液性癌者、有腹腔积液者、临床病理分期(Ⅲ+Ⅳ)者的术前血清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浆液性癌者、无腹腔积液者及临床病理分期(Ⅰ+Ⅱ)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为(179.5±49.4)U/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26.4±3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在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吕晓兰;康媛媛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生长抑素联合蛇毒血凝酶和安胃疡治疗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生长抑素分别联合蛇毒血凝酶和安胃疡治疗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来肇庆市广宁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120例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生长抑素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生长抑素联合安胃疡治疗,疗程3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的9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患者止血时间分别为(29.8±4.5)h和(28.3±3.9)h,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抑素联合安胃疡胶囊治疗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与生长抑素联合蛇毒血凝酶疗效相当,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作者:黄杨清;曾志明;罗海强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研究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共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本人或家属通过电话、书信、走访、门诊、膀胱灌注药物同时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主要随访内容有:是否复发、复发时间、是否按时规律用药、再次住院情况等.随访12个月,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根据资料查找,选定相关危险因素的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与Cox回归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结果 90例患者中共36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情况,总复发率为40.0%,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9.73个月;单因素中患者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显示肿瘤数目、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以往复发情况是患者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而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存在部位、灌注药物种类对肿瘤复发影响效果均不明显(P>0.05).结论 肿瘤数目、肿瘤分期、分级、术后灌注方式与以往复发情况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董滢;卜小斌;李强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敏感性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MTB)对利福平敏感性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同时采用罗氏固体培养法及基因芯片技术对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76例疑似耐多药结核涂阳患者的痰标本进行MTB对利福平的敏感性检测,以罗氏固体培养法为金标准,对基因芯片技术的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76例标本中,经罗氏固体培养法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初步鉴别,12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MTB标本共64例;经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中野生型54例,突变株10例,突变率为15.63%(10/64),突变株中rpoB526突变5例、rpoB531突变2例、rpoB511突变、rpoB516突变及rpoB511、rpoB516两者联合突变各1例.以罗氏固体培养法的药敏结果为金标准,基因芯片法药敏检测的准确率为98.44%,敏感度为98.18%,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0.00%.结论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MTB对利福平的敏感性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

    作者:芮冬妹;朱珍;樊燕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 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286例剖宫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术中分别进行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和常规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止血效果、子宫体双侧动脉阻抗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2.73±3.28)min,术中出血量为(927.43±115.92)mL,即刻止血131例(91.6%),有效止血7例(4.9%),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0.92±5.72)min,术中出血量为(1120.85±207.45)mL,即刻止血88例(61.5%),有效止血15例(10.5%),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止血效果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子宫动脉的RI、S/D分别为(0.79±0.01)、(10.74±2.93),右子宫动脉的RI、S/D分别为(0.78±0.02)、(11.43±2.85);对照组左子宫动脉的RI、S/D分别为(0.77±0.02)、(11.25±3.14),右子宫动脉的RI、S/D分别为(0.79±0.01)、(11.17±3.06).两组患者的子宫体双侧动脉RI、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能够有效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其具有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云云;何涓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认知状态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认知状态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4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丙戊酸钠组)20例和观察组(丙戊酸钠加左乙拉西坦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时间的血清细胞因子及认知状态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及认知状态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分别为(30.08±3.25)ng/mL、(33.13±3.42)ng/mL及(36.76±3.78)ng/mL,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水平及其他认知状态相关指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认知状态相关指标的影响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苏绮璇;侯小兵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小肠内排列术与开腹黏连松解术对广泛黏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及IL-4、TNF-α的影响

    目的 研究小肠内排列术与开腹黏连松解术对广泛黏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及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南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治疗的广泛黏连性肠梗阻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黏连松解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小肠内排列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管损伤、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清IL-4与TNF-α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5.2±2.0)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8.3±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NF-α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肠瘘、再次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2.33%、0、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8%、11.03%、20.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发生率为0(0/43),对照组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发生率为4.65%(2/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彤彤;解基良 刊期: 2017年第22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