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皓;陈萍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室性早搏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治疗的47例患者纳入常规组,采用比索洛尔治疗的53例患者纳入比索洛尔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及心率变异(HRV)情况。结果比索洛尔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0%和92.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7.7%和6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相比,比索洛尔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组治疗后与常规组治疗后在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与平均R-R间期大于50MS的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功率对数(InLF)、高频功率对数(InHF)、低频与高频功率比值(InLEF)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室性早搏分级中,Lown分级2级和4级的频域指标SDNN、SDANN、SDNN Index、PNN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对室性早博有明显疗效,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活动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张靓;杨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价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在儿童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住院期间接受心肺复苏的45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电监护仪进行PETCO2浓度持续监测,读取不同时间点(0 min、5 min、10 min、20 min、30 min、1 h、3 h、12 h、24 h) PETCO2值。在心肺复苏0 min、10 min、1 h、3 h、12 h、24 h时抽取患儿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测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患儿在心肺复苏不同时间点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并分析32例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存活者(存活组)与13例死亡组患儿的PETCO2变化情况。结果在心肺复苏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患儿的PETCO2与PaCO2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0.82~0.91);PETCO2的均值为(30.8±8.9) mmHg,PaCO2的均值为(31.6±7.7) mmHg,其均值相关系数达到0.87。存活组和死亡组患儿在心肺复苏5 min、10 min、20 min、30 min时的PETCO2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的PETCO2值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而死亡组在心肺复苏初始阶段有短暂上升后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与PaCO2检测相比,PETCO2监测更为简便、直观,能动态监测。PETCO2监测可作为儿童心肺复苏过程一项重要的预后监控指标,可考虑用来判定心肺复苏的效果。
作者:诸澎伟;周晓娟;姜源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96例,根据患者心肌梗死后是否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104例和对照组92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和心肌梗死病理等,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心率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组患者的病程较短(P<0.05),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较高(P<0.05),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数和频域指数水平降低(P<0.05),动态心电图QT间期变异度水平降低(P<0.05),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多(P<0.05),且患者多为左冠状动脉闭塞(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短、HRV时域指数和频域指数水平降低、QTV水平降低、前壁梗死和左冠状动脉闭塞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心率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病程短、HRV时域指数和频域指数水平降低、QTV水平降低、前壁梗死和左冠状动脉闭塞患者是临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高危群体,临床救治中应给与一定的预防治疗措施。
作者:沈永照;刘秀红;杜亚军;武华越;杨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及胰岛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现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结合组织贴块法培养胎儿主动脉VSMC,以3%H2O2诱导VSMC凋亡(H2O2组)。葡萄糖组以加入DMEM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1.5 g/L)和高糖组(4.5 g/L);胰岛素组根据加入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胰岛素的浓度不同,分为四组:0(对照组)、4×10-5 IU/L组、4×10-4 IU/L组、4×10-3 IU/L组。每组均设置三个复孔,观察6 h、12 h、24 h三个时间点上的SMC细胞的凋亡状况。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CKX31及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现象,同时利用Annexin-Ⅴ结合PI,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加入H2O2后VSMC出现凋亡现象。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细胞凋亡率在各时间段明显增加(P<0.05),24 h时凋亡率为(46.3±0.4)%,增加为显著(P<0.05);高糖组在6 h、12 h、24 h时凋亡率分别为(16.20±0.53)%、(23.47±0.55)%、(35.87±0.35)%,对照组分别为(20.50±0.70)%、(30.23±0.51)%、(46.3±0.46)%,高糖组比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个浓度组的不同时间段,胰岛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均显著减少(P<0.01)。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都可以抑制VSMC凋亡,且这一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作者:梁新剑;董少红;罗林杰;李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临床上以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常见,PET血栓主要来自深静脉系统,起病隐匿,进展迅速,误诊漏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作者:孙兵;唐中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索儿童Alport综合征伴肺部感染的佳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法,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泰安市岱岳区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儿童Alport综合征伴肺部感染的7例患儿起病年龄、尿蛋白水平、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胸部影像学特征、确诊时间以及临床表现,每例患儿确诊后即予以抗炎、补液,纠正酸碱失衡、维持水钠及电解质平衡,增强免疫等综合治疗。结果 Alport综合征伴肺部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首发症状多为孤立蛋白尿或血尿伴有蛋白尿,孤立血尿较少。实验室检测白细胞正常或稍微偏高,中性粒细胞升高长≥80%,胸部影像学表现不明显,常以一侧或双侧肺纹理增粗为主要征像,少胸腔积液及肺湿变征,临床表现为低热、倦怠、咳嗽,无痛性血尿及蛋白尿。患儿治疗前BUN (18.40±3.58) mmol/L、Cr (204.50±30.67)μmol/L、HCO3-(4.64±2.58) mmol/L、K+(5.98±0.44) mmol/L、Lac (7.19±2.18) mmol/L、pH (6.97±0.12),治疗后BUN (5.50±1.07) mmol/L、Cr (45.00±06.39)μmol/L、HCO-(20.39±0.99) mmol/L、K+(3.93±0.28) mmol/L、Lac (71.79±0.57) mmol/L、pH (7.36±0.0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因不明的患儿血尿及蛋白尿要高度警惕儿童Alport综合征可能,当患儿同时出现咳嗽、咳痰伴低热等上感症状时应在加强免疫等对症治疗的同时积极早期进行抗炎治疗,可降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桂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口腔白斑(OLK)和口腔扁平苔藓(OL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60例OSCC、20例OLK、20例OLP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NOM)中VASH1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VASH1蛋白在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染色强度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增高趋势(P<0.05),并且在中、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白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VASH1在白斑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扁平苔藓,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VASH1在扁平苔藓与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口腔鳞癌组中VASH1在有淋巴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SH1蛋白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作者:孙鑫;魏秀峰;吕珊珊;刘桐;安欢欢;李娜;谷楠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与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中医体质学认为先天遗传很难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因素调整体质。中医体质调理以膳食调理为主。本文总结了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并从膳食与中医体质形成的相关性和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阐述了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成果。提出膳食对中医体质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研究发展方向做了展望与提示。
作者:钟少晖;刘绮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比较纤维桩联合辅桩与半贵金属铸造桩在漏斗状残根冠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8例漏斗状残根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半贵金属铸造桩修复,观察组采用纤维桩联合辅桩修复。比较两组修复效果及修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修复后的优良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根尖周炎、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基牙明显多于对照组,有生物学/操作性并发症基牙数、丧失基牙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维桩主辅桩修复漏斗状残根冠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薛伟;张锋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腋路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择期进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R组(n=15)和RD组(n=15),R组用0.3%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RD组则使用0.3%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1μg/kg。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FLACC变化;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和镇痛持续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与R组比较,RD组患者术后4 h、6 h、8h、10 h FLACC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D组有1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复合0.3%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可以延长罗哌卡因的神经阻滞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好,但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作者:杨海扣;周静;孙剑;陈华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UC患者65例,根据Mayo疾病活动性评分标准将65例患者分为缓解期组(25例)和活动期组(4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受试者的Mayo评分及血清CRP、HIF-1α水平,并分析缓解期组、活动期组患者的HIF-1α、CRP与Mayo评分、临床病型严重程度、内镜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组CRP、HIF-1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缓解期组的血清CRP、HIF-1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的CRP水平与Mayo评分无相关性(r=0.095,P>0.05);活动期组HIF-1α水平与Mayo评分也无相关性(r=0.138,P>0.05);活动期的CRP水平与临床病情、内镜表现则呈显著的相关性(r=0.538,0.714,P<0.05),活动期的HIF-1α水平与临床病情、内镜表现也呈显著的相关性(r=0.544,0.698,P<0.05)。结论血清HIF-1α、CRP检测UC能够客观地反应患者病情活动性、严重程度、炎症变化等,为完善临床诊断及病情监测提供了有效的补充,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黄素娴;林建姣;袁小刚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Terry L Jones博士提出的护理时间整体架构理论,从物理时间、心理时间、社会时间及物理护理时间、心理护理时间、社会护理时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现状,旨在阐释护理时间的概念、测量方法,了解其对专业理论发展、护理教育、临床实践、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影响,为我国护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曾晓莉;罗艺;孟润堂;曹小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并观察盆底肌训练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妇产科诊治的产后尿潴留患者100例为病例组,同时间段产后正常产妇100例为正常组,分析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病例组患者无痛分娩、产钳助产、胎头吸引、手转胎头比例高于正常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长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包括手转胎头(OR=15.688)、产钳助产(OR=4.076)、无痛分娩(OR=1.954)及产程延长(OR=1.48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转胎头、产钳助产、无痛分娩及产程延长是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尿潴留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小燕;彭冰洁;梁桂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索在位内膜是否有异常改变,以证实现有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妇科经腹腔镜及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为内异症组,既往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我院治疗后未复发的患者38例为治愈组,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育龄妇女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受检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内异症组在位内膜MMP-9和VEGF的表达较治愈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MMP-9和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VEGF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805,P<0.05)。结论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MMP-9和VEGF的表达异常,促进异位病灶形成;手术彻底切除内异症病灶联合药物治疗后MMP-9和VEGF表达恢复正常,延迟复发。
作者:黄丽霞;马利国;蔡如玉;杨熠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测,比较颅内压≤40 mmHg、41~60 mmHg、>60 mmHg患者的预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颅内压为41~60 mmHg和>60 mmHg患者的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40 mmHg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及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作者:元少鹏;肖伟利;李国锋;胡建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诊断明确的106例重度HIE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2岁和6岁时的智能发育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106例患儿排除失访者8例,终获得随访者对照组46例,观察组52例。2岁龄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智能测定显示,治疗组的智力发育商数(MDI)及运动发育商数(P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岁龄智能测定也同样显示治疗组患儿语言智商(VIQ)及操作智商(PIQ)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同阶段的身高和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对重度HIE患儿远期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可改善患儿长期生存质量。
作者:黄琴;邓全敏;朱元璐;刘琳;付艳;刘小芸 刊期: 2015年第23期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CCF)是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发生破裂,直接和海绵窦相通形成的动脉-静脉短路性血管性疾病。通常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无创的检查手段,可有特征性表现。以超声多普勒超声首先发现并诊断本病者并不常见,本文将我院收治的1例由彩色多普勒超声首先发现诊断而后经DSA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雪君;朱建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NMDA受体是一种谷氨酸离子型受体,在兴奋性突触可塑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已证明NMDA-NR2B亚基受体参与学习记忆、慢性疼痛、局部缺血和神经退行性疾病。NR2B亚基诱导长时程增强(LTP)的产生在中枢敏化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性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NR2B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就NMDA-NR2B亚基受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李欢颜;阳巧云;彭良玉;旷昕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酒精依赖患者左房及左室功能,探索大量酒精摄入对左心功能的早期影响。方法选取4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50例酒精依赖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其静息状态下的心内结构、血流和功能。结果(1)左房功能各项指标中,观察组的左房储存器容积(LARV)及左房大容积指数(LAVI)明显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室功能各项指标中,观察组的二尖瓣血流E峰速度、E/A比值、心输出量(CO)低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依赖患者的左房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超声心动图对酒精依赖患者早期左心功能评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榴;黄鹏;卢冬艳;徐伏莲;钟书铭;余晓仪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临床发病率较高,多由剧烈运动引起。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容易发生再断裂且治疗周期长;手术治疗跟腱再断裂发生率低,但存在较多并发症风险。目前已证实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能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新兴的治疗手段具有一定优势及前景,但目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和策略。
作者:杨华瑞;陈园;樊攀;鲍同柱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