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麦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壁急性心梗临床分析

宗秀兰;杜爱芬;赵良梅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 尿激酶, 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心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阿司匹林、吗啡、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效果、心功能、缺血修饰性蛋白(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其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值提前、再通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IMA、CK-MB、BNP、SOD、MDA进行比较,观察组的IMA、CK-MB、BNP、SOD、MDA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IMA、CK-MB、BNP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BNP、SOD、MDA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心力衰竭、休克、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绞痛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有利于减少溶栓治疗后的并发症,改善心肌酶指标,改善预后。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是PDGF的一个亚型,是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的多肽生长因子,可以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双重作用,促进口腔种植过程中骨组织的再生,同时还能促进软组织的再生。本文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修复组织缺损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灵;徐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其CT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影像及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嗜酸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多样性;CT影像主要表现为以胃和小肠为主的弥漫性管壁水肿和增厚,CT影像显示病变部位和程度与临床疼痛部位和症状基本一致;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结论 CT检查可快速显示嗜酸性胃肠炎的病变范围和程度,这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清水;杨新魁;黄锦钊;熊诗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基于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外部监管模式研究

    本文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出发,指出公立医院外部监管中政府应当处于主导作用,针对目前政府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基于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外部监管模式相关建议。

    作者:黄亚新;王长青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远隔区域硬膜外多发血肿一例

    脑积水分流手术是目前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方法,其术后远隔部位血肿的发生率极低,常引起严重后果,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我科治疗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的远隔区域硬膜外多发血肿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钰;荔志云;朱迪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生物学标志物

    尿毒症是各种肾病终末期的转归,肾移植术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的佳方案,但由于不同个体免疫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不同,往往在移植术后发生各种类型的排斥反应,严重影响移植肾的功能和受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临床需要一种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生物学标志物早期预示排斥反应发生的高危性,从而让临床医生能够更改治疗方案,避免移植物的损害。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关于这类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已经开展。

    作者:吴奥;杨顺良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目的:评估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分析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夹层累及范围和螺旋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型法,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18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真假腔、破口位置、数目及分支受累情况。破口的部位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存在多个破口的有6例。2例为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及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判断主动脉夹层的直接影像学征象,能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汪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真空负压引流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腹部手术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3例腹部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90例未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平均愈合拆线时间、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73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69例(94.52%),3例乙级愈合(4.11%),切口感染1例(1.37%)。而对照组90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1例(78.89%),乙级愈合者12例(13.33%),切口感染者7例(7.78%)。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占2.74%,对照组有10例,占11.11%。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拆线时间[(7.09±1.06) vs (10.43±1.98)]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换药次数[(2.10±0.79) vs (2.55±0.90)]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8.50±1.51) vs (9.97±2.00)]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预防污染性或感染性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促进切口Ⅰ期愈合。

    作者:胡根;俞一峰;李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诊低钠血症17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的病因、诱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急诊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因、血清钠浓度、治疗及转归等。结果急诊低钠血症患者死亡12例,死亡率为6.82%。所有患者根据血清钠浓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低钠组,分别为83例(47.16%)、77例(43.75%)和16例(9.09%),不同程度低钠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低钠组病死率为0.57%,分别与中度(3.98%)和重度低钠组(2.27%)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低钠的原发疾病以心脏病并心力衰竭比例大,占36.36%。结论急诊低钠血症中老年患者多见,心脏病并心衰合并低钠血症常见,低钠血症程度与预后相关。

    作者:赵浩淼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吸水性和溶解性对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及改进方法的研究进展

    复合树脂在口腔临床的应用已变得日益广泛,但吸水性和溶解性对复合树脂的性能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复合树脂在水环境中的吸水机制、吸水值和溶解值,以及吸水性引起的体积膨胀、增塑反应、对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近年有关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氨基甲酸酯双甲基丙烯酸酯类复合树脂采取的减少吸水性的改进方法和新型的矽油基底基环氧化物类复合树脂进行介绍。

    作者:宋晓兵;杨杨;宫海环;宋艾阳;朱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势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素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全髋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老年低龄髋关节疾病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低龄髋关节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低龄髋关节疾病患者70例,其中31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表面置换组),39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置换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输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明显短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调查结果显示,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屈曲、外展活动度明显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内收、外旋活动度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两组后伸、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低龄髋关节疾病患者短期疗效相似,两者均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而髋关节表面置换在保留骨量及恢复患者运动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可在相对低龄患者中推广。

    作者:姜新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孕28周前胎膜早破不同分娩方式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孕28周前胎膜早破孕妇的妊娠结局及保胎成功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28周前胎膜早破行保胎治疗的孕妇100例作为观察组,超声诊断羊水指数均大于3 cm;另选取同期住院的足月分娩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娩出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羊膜腔感染率分别为37.0%、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0%和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脐带脱垂、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妊娠结局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保胎至孕37周后妊娠成功率为72.0%,对照组妊娠成功率为100.0%,观察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3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为15.3%,也高于对照组的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28周前采取积极措施防治未足月胎膜早破高危因素的出现十分重要,应在严密监护下尽量延长孕周,但分娩方式与预后无关。

    作者:董彤;王霭明;杜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我院治疗的34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包括20例术中骨折及14例术后骨折。按Vancouver分型,AG型骨折4例,AL型骨折11例,B1型骨折12例,B2型骨折7例。结果34例中3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年(1~4年),均达到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4分,VAS评分为1.2分。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不需扶拐行走,25例步态正常,6例轻度跛行,4例诉偶有大腿疼痛。所有病例假体稳定性良好,无松动迹象。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无骨折不愈合、钢板断裂、感染、症状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31例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按Vancouver分型规范化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完善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定期随访是预防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策略。

    作者:郭予立;林本丹;胡奕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采用UPP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43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采用超普网塞(ULTRAPRO Plug,UPP)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泰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采用UPP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6 h开始下床活动恢复饮食,术后发生尿潴留5例,异物感1例,平均住院时间7 d,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膜前间隙UPP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的手术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黄传江;连彦军;徐宁;王元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小脑性共济失调伴晚发性甲基丙二酸血症一例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cute cerebellar atax-ia,ACA)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多见于1~4岁儿童,发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表现为小脑功能障碍,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脑脊液正常或轻度异常,无家族史。ACA是一种多病因综合征,多数学者认为与感染有关,尤其病毒感染占大多数[1],有报道代谢性疾病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而引起共济失调[2],大部分发病都在婴幼儿期发病。本文报道1例8岁儿童小脑性共济失调伴发晚发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艳军;蒋姣;郑帼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抗体免疫功能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造成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1]。此种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交叉配血困难,笔者对本院13例患者进行了输血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娇华;伍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Curcumin联合放射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增殖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 Cur)在放射线诱导的HT29细胞增殖及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HT29细胞,经6 Gy放射线照射和(或) Cur处理24 h后,通过MTT比色法分析空白对照组、6 Gy单独照射组及联合处理组(5μmol/L姜黄素+6 Gy组、10μmol/L姜黄素+6 Gy组、20μmol/L姜黄素+6 Gy组) HT29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分析细胞凋亡率,通过Elisa实验评价细胞中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活性。结果 Cur和6 Gy联合处理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6 Gy单独照射组(P<0.05),细胞凋亡率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6 Gy单独照射组(P<0.01);同时,Cur和6 Gy联合处理组细胞中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活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6 Gy单独照射组(P<0.05)。结论 Cur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相关因子活性,进而诱导HT29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发挥HT29细胞对放射线的增敏作用,此可为结肠癌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毛海姣;张小红;廖遇平;杨振;蒋艳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苯丙酮尿症患儿智能发育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苯丙酮尿症(PKU)患儿早发现、早治疗及治疗依从性对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邢台市2002-2012年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苯丙酮尿症患儿41例,门诊就诊PKU患儿3例,选用Gesell发育量评估患儿智能发育情况。结果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并早期治疗的37例PKU患儿多数智能发育达到正常水平,但平均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相比,适应性、语言能区均较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个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早期发现但未及时治疗的4例和门诊就诊的3例PKU患儿因治疗较晚,智力发育水平均较差,与早期治疗患儿比较智能发育各个能区均较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早期治疗的PKU患儿中不配合组智能发育各个能区均落后于完全配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PKU患儿病情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治疗,治疗时家长的配合能够有效地降低患儿智能水平发生率。

    作者:杨丽珍;李荣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利胆退黄方治疗病毒性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利胆退黄方治疗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便于临床推广运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研究,5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护肝降酶+熊去氧胆酸口服250 mg,bid)27例,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方案+利胆退黄方)28例,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Y-谷氨酰转酞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分别为(37.91±21.30)μmol/L、(23.70±18.49)μmol/L、(40.50±13.90)μmol/L、(64.30±17.80)μmol/L、(125.60±21.30)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96±34.48)μmol/L、(66.40±30.28)μmol/L、(68.60±24.80)μmol/L、(90.10±27.80)μmol/L、(157.49±36.4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安全性观测指标均无异常,无因不良事件退出临床研究。结论利胆退黄方治疗肝胆湿热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达坤;杨永和;蔡敏;邝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快通道麻醉在老年结直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快通道麻醉用于老年结直肠肿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两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快通道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Steward麻醉苏醒评分及神经内分泌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Steward≥4分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麻醉诱导前血浆皮质醇以及血糖浓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开始后观察组患者在切皮后、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1 h血浆皮质醇及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快通道麻醉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快的术后苏醒,同时降低了麻醉及手术操作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减少了麻醉损伤,且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世贵;刘吉生;陈尔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