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王芳清;郭庆;陈俊松;唐昌连;赖玲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溶栓介入性, 肺栓塞
摘要:目的 评价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护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于DSA下行股、髂和下腔静脉造影后,在下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再用导管抽吸、经导管尿激酶溶栓和抗凝治疗.结果 所以患者症状均完全缓解,疗效为100%,平均7.3 d,患者患肢肿胀疼痛于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均明显变小,达到或接近健肢水平.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动态CT值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评价纵隔淋巴结结核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动态CT值与病理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09年6月经纵隔镜活检、手术、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诊断性治疗确诊的8例纵隔淋巴结结核,5例平扫.3例平扫后增强,记录平扫肿大淋巴结数量、大小、位置,测量兴趣淋巴结中心、次中心、边缘部平扫及注药后18 s、50 S、70 S、120 S、180 s的CT值.结果 平扫病例:纵隔及肺门共检测出肿大淋巴结67个,大小为1.0~3.2cm;肿大淋巴结分布在纵隔2区或2区以上,2R及4R区39%,7R区12%,2L区7%,5区及10R区分别5%;CT值均数(47.5±12.13)Hu.增强病例:共发现强化淋巴结19个,选择7个兴趣淋巴结,测得注药18 s、50 s、70 s、120 s、18s 的CT值均数分别为(76.30±18.09)Hu、(73.76±15.27)Hu、(78.30±18.81)Hu、(75.42±17.95)Hu、(71.30±19.21)Hu.结论 纵隔淋巴结结核动态CT值表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扫描强化维持在动脉期水平呈平台样改变,反映了淋巴结结核慢性感染的病理状态.

    作者:陈竹碧;左稳;何晓东;贺军;吴和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通过回顾性观察研究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210例胆囊切除术后患PCS发病的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35例出现上腹痛或者腹胀不适,其中27例为一过性症状,8例两年内持续有症状存在;55例出现不同程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并都可在三个月内症状消失;10例两年内持续有腹泻,另9例进食油腻后出现腹泻,控制饮食后可缓解;3例患者术后出现胆管炎症状,予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及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PCS的发生与临床因素密切相关,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健康教育与饮食指导,积极预防,是减少PCS发生的关键.

    作者:饶芳;肖艳霞;苗红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无创式护理干预

    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健康及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医疗和社会突出的问题,本文以无创式护理干预方法帮助患者治疗尿失禁,包括:认知和生活上的干预、通过生物电反馈治疗、盆底肌训练及排尿行为训练方法改善盆底肌群的协调性,并加强会阴及肛周的皮肤护理,使得大部份患者的尿失禁症状都得到改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作者:霍建珊;谢丽君;林捷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护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于DSA下行股、髂和下腔静脉造影后,在下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再用导管抽吸、经导管尿激酶溶栓和抗凝治疗.结果 所以患者症状均完全缓解,疗效为100%,平均7.3 d,患者患肢肿胀疼痛于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均明显变小,达到或接近健肢水平.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芳清;郭庆;陈俊松;唐昌连;赖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28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1-2009年28例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治愈出院,2例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临床少见,与乙状结肠解剖因素、老年人慢性便秘有关,误诊率高.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于对本病要有充分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吴培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菌种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血培养中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医院血培养标本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BaeT/Alert3D-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3 934份标本进行检测,分离所得菌株置于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进行,药敏结果用WHONET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从3 934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685株,阳性率为17.4%,其中革兰阴性菌269株,占36.4%,革兰阳性菌420株,占61.3%,真菌16株,占2.3%,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55.8%和64.3%,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分别为63.2%、78.9%.革兰阴性菌敏感性较好的药物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革兰阳性菌敏感性较好的药物为万古霉素、利奈唑烷.结论 血培养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复杂,耐药率各不相同,应对血培养标本病原菌加强监测,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丁宸;徐玉玲;曹春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1,6二磷酸果糖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射频消融术中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动态观察1,6二磷酸果糖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射频消融术后血清hs-CRP、cTnI、CK-MB的变化,探讨其对射频消融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56例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给予极化液治疗.观察射频消融术前、后hs-CRP、cTnI、CK-MB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后hs-CRP、cTnI、CK-MB水平有所降低,12 h、24 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6二磷酸果糖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射频消融术后心肌损伤安全、有效.

    作者:张旭;吕豪;孙振学;万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深圳市某医院细菌耐药性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9月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微生物实验室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汇总排名前3位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十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排名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十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本院六种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共分离出1 04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99株(28.6%),革兰氏阴性菌497株(47.6%),真菌248株(23.8%).六种常见多重耐药菌按构成比依次为:MRSE(占41.9%)、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占28.7%)、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占11.8%)、产ESBLs阴沟肠杆菌(占2.9%)、MRSA(占2.2%)、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占0.7%).MRSE分离率达80.3%,MRSA分离率仅7.7%,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代表株占ESBLs的90%,EC-ESBLs目前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全部敏感;哌拉西柑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对其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平均耐药率为10%~20%,但对三代头孢、广谱青霉素类药物呈现出高度耐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总体耐药率远低于大肠埃希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建议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多粘菌素或阿米卡星治疗.结论 规范、持续性的细菌耐药监测活动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作者:陈茜;宋军燕;彭丽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音乐疗法对手术室护士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音乐疗法对手术室护士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方法,手术室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倾听两种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术前、术后分别倾听20 min,并于音乐治疗前、音乐治疗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分别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手术室护士的心理状态.结果 音乐疗法前SCL-90各因子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得分为(1.441±0.440)分,高于常模,说明护理人员存在身体不适感;根据二阶段交叉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两阶段间SCL-90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P=0.391);两种音乐间SCL-90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P=0.473);第一阶段两组音乐与基线比较P<0.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作者:符林秋;钟文菲;高星;许晨耘;高允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应用探讨

    临床路径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正在医院管理中广泛应用.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可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费用合理化、提高就医者满意度,全面推动医院专业化管理.

    作者:路阳;席峰;段燕;马金兰;陆晨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玻璃体后脱离误诊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60例玻璃体后脱离(PV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对比分析临床散瞳眼底检查(裂隙灯+VOLK前置镜检查)、眼B超、OCT检查对60例PVD检出的灵敏性.结果 60例PVD经裂隙灯+VOLK前置镜检查确诊,分为完全性53例,不完全性7例,其中11例合并眼底并发症.60例PVD患者眼B超的阳性检出率:完全性PVD者为73.6%,不完全性PVD者为85.7%.60例PVD患者中32例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PVD阳性检出率为93.8%,假阴性率为3.1%;OCT对所有患者的黄斑结构进行同期扫描,7例合并眼底并发症患者的黄斑结构呈现病理性改变(包括正常黄斑25例,出血水肿的增厚4例,萎缩变性的变薄2例,牵拉粘连1例).60例.PVD曾诊为玻璃体混浊5例,飞蚊症10例,误诊率为25%.误诊原因为未进行详细的散瞳眼底及B超检查.结论 散瞳眼底检查(裂隙灯+VOLK前置镜检查)仍是临床PVD的主要诊断方法,简便准确,可减少临床PVD的误诊漏诊.眼B超和OCT检查用于诊断PVD,快捷、无创、阳性率高,可提供客观图像结果,而OCT检查较B超的灵敏度更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张淑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急诊单侧上肢外伤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ml),舒芬太尼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15μg(25 ml)臂丛阻滞.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和VAS疼痛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舒芬太尼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阻滞后10 min、120 min、180 min VAS评分舒芬太尼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SBP、DBP和HR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并发症.结论 1%利多卡因+0.25%罗派卡因复合舒芬太尼15μg明显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作者:李菁;雷晓丽;唐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14例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病因、分型、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14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 全组14例中1型9例,Ⅳ型4例,V型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降低手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合理术式.

    作者:韩霖;黄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胸骨上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胸骨上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及技术要点.方法 于2002年10月到2009年12月对5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施行胸骨上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甲状腺腺瘤15例,甲状腺囊肿12例.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90~180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无大出血、声音嘶哑、手足抽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8个月无复发,颈部仅留微小疤痕,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胸骨上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美容的手术方法.手术有效操作空间的建立、超声刀的正确使用以及熟练的腔镜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叶劲松;侯东生;陈光春;张程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与AST/ALT比例的关系

    目的 分析抗-HCV阳性患者血清水平HCV RNA与AST/ALT活性的关系;评价AST/ALT比值,HCV RNA水平在判断丙肝患者预后方而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阳性标本分别用荧光PCR试剂盒测定HCV 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ALT.结果 78份抗-HCV阳性标本经PCR检测后有31份标本含有HCV RNA,HCV RNA拷贝量与AST/ALT比例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监测AST/ALT比例和HCV RNA的水平,可用于丙型肝炎的预后估计.

    作者:谭柏松;伍金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肝病患者出凝血四项和D-D的检测分析

    目的 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 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碧兰;庄燕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坦洛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性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坦洛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确切.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坦洛新无论单用或与抗生素、各种植物药联用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均有较好效果.对部分男性性功能障碍,如早泄及良性前列腺增生伴发的勃起功能障碍亦有一定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坦洛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勇;黄江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能图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患者20例,其中确诊肾动脉狭窄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能量多普勒(CDE)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分3级:①不能得到诊断结果;②可疑诊断;③诊断明确.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的敏感性为56.3%(9/16),特异性为50.0%(2/4),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的敏感性为75.0%(12/16),特异性为75.0%(3/4).结论 CDE是一种较敏感的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以显示CDFI难以探测到的低速血流,且具有相对的非角度依赖性,因此对肾动脉总体显示率高于CDFI,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作者:龚继军;张蒂荣;孙德胜;张雁;钟洁愉;石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分析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PC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19例经过一线化疗之后出现复发或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培美曲塞500 mg/m2和顺铂75mg/m2,以21 d为一个周期,在至少两周期以后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 在本组19例患者中,有效率为42.11%,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轻度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后得到有效的缓解,不影响后续化疗的进行.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虽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略高,但多为轻度,耐受性较好,是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理想方案之一.

    作者:孙红;张彦;陈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儿童支原体肺炎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多脏器损害,提高基层儿科医生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4年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的治疗和预后转归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支原体不仅损害呼吸系统,还可引起心肌损害、脑功能障碍、反应性关节炎等其他肺外脏器功能损害,但预后转归好,未发现后遗症.结论 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病程长,易误诊.因此提高对支原体肺炎的全面认识,进行综合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蔡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