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微粒皮移植创面中角蛋白19及整合素β1的异位表达

杨燕妮;彭代智;伍素华;周新;刘敬;董征学

关键词:皮肤移植, 角蛋白, 抗原, CD29, 创面愈合
摘要:目的 了解大鼠微粒皮移植后创面角蛋白19、整合素β1表达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微粒皮移植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 取20只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自体皮组:创面移植占缺损皮肤表皮质量10%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皮组:创面混合移植自、异体微粒皮,其用量分别为缺损皮肤表皮质量的10%、40%.比较移植后2、3、4周2组大鼠创面的愈合率、收缩率,观察2、4周时角蛋白19、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 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5)%、(84±8)%,明显高于自体皮组的(53±10)%、(65±9)%(P<0.01).2组创面收缩率在移植后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4周,2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的颗粒层和棘层均可见角蛋白19、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此期间未见角蛋白19在基底层有所表达.移植后2周,2组创面基底层未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4周时,部分创面标本中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在基底层间断出现.结论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有助于创面愈合.自体微粒皮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创面中,均存在角蛋白19和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异位表达.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

    目的 了解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48例住院患者的创面、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尿液及脓液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统计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4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188株占40.5%、真菌32株占6.9%.主要检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已达100.0%,只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5.8%、36.8%、33.3%.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烧伤病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作者:张林清;苏芬;刘海英;吴学田;赵焕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休克因子1基因转染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外源性热休克因子1(HSF 1)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相关炎性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严重烧伤和正常大鼠血清;构建pcDNA 3.1/HSF 1重组载体.将培养的RAW 264.7巨噬细胞株转染(具体分为:未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重组载体)后再分别使用前述2种血清刺激.另取部分未行血清刺激的转染重组载体的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HSF 1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PCR法检测经血清刺激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已转染重组载体的细胞株较稳定,检出有HSF 1部分活化.反转录-PCR检测到,未转染的正常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TNF-α、HMGB 1、IL-10的基因仅有少量表达,而烧伤血清刺激能明显上调其基因表达(分别为0.910±0.100、0.860 ±0.020、0.430±0.010);与转染空载体+烧伤血清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00 ±0.050、0.880±0.030、0.420±0.010)比较,转染重组载体+烧伤血清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和HMGB 1的基因表达并上调IL-10的基因表达(分别为0.130 ±0.100、0.450±0.020、0.450±0.020).结论 严重烧伤后给予HSF 1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某些促炎介质的表达,适当上调某些抗炎介质的表达,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罗成群;尹朝奇;周建大;贺全勇;朱颉;李萍;陈铁夫;彭浩;徐阳成;陈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依那普利拉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作用

    目的 了解依那普利拉对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制成30%TBSA 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30只,伤后常规补液)和依那普利拉组(30只,伤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依那普利拉1 mg/kg并行常规补液).另取6只大鼠不致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正常对照组及2组烫伤大鼠伤后1、3、6、12、24 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含量、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1)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TnI、CK-M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拉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为(1.32±0.12)~(2.47±0.22)μg/L,均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6.42 ±0.96)~(15.10±3.69)μg/L,P<0.01];其各时相点CK-MB活性为(438±68)~(5569±322)U/L,亦均低于单纯烫伤组[(2556±74)~(8047±574)U/L,P<0.05或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烫伤组伤后出现心肌细胞浊肿、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依那普利拉组病变程度较之减轻.结论 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心肌组织受损明显,依那普利拉能显著减轻这些损害.

    作者:张兵钱;黄跃生;张家平;张东霞;党永明;王广;胡炯宇;雷泽源;肖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治疗与药物经济学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病程长、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治疗费用昂贵.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模及效益逐年递减的情况下[2,3],加强烧伤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度吸入性损伤后气管支气管狭窄一例

    患者男,31岁,不慎掉入煤窑炉内烧伤,伤后2 h送人笔者单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声音嘶哑,口腔内有大量煤灰,头、面、颈、躯干、四肢、臀部、外阴烧伤92%,其中浅Ⅱ度22%、深Ⅱ度33%、Ⅲ度37%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口腔黏膜烧伤.

    作者:田晓东;何友德;肖晓兰;阳宏;李登伦;陈向光;鲁正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掌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Ⅳ度烧伤14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5~3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9例,热压伤5例.14例患者共有手部Ⅳ度烧伤创面16处.

    作者:杨建秋;任家骠;郑国平;付智慧;金汉宏;吴继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西北部分省区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1996年10月-2005年9月,我科共收治西北部分省区12岁以下烧伤患儿3156例(不包括门诊和急诊未住院者),占同期烧伤患者总数(5339例)的59.1%.

    作者:陈向军;闫德雄;邢继平;姚兴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复合移植术后局部注射激素治疗瘢痕疙瘩12例

    瘢痕疙瘩由于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其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的一个难题.2003-2006年,笔者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表皮复合移植治疗瘢痕疙瘩患者12例,术后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辅助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夏成德;赵耀华;牛希华;狄海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物质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创面愈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根据其时相特征,可分为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组织重建3个交叉阶段,许多肽类物质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其调控.

    作者:倪涛;方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度烧伤合并肺栓塞11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重度烧伤患者181例,其中11例于伤后6~20 d并发肺栓塞,发病率为6.08%,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烧伤面积31%~85%、Ⅲ度面积5%~52%TBSA,发病前均无血管栓塞性疾病.

    作者:刘静;徐刚;刘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19例烧伤患者各阶段心理状况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85例、女34例,年龄(35±10)岁.烧伤面积1%~58%TBSA,浅Ⅱ~Ⅲ度.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2例、火焰烧伤39例、化学烧伤8例、电击伤22例、热压伤8例.

    作者:付京;程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强碱液烧伤一例

    患者男,19岁.2006年4月工作时误服强碱液,吞咽数口才察觉,当时自感口周、双唇、咽喉部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在当地医院稍作冲洗,行补液抗感染治疗.

    作者:仇佩庆;王振君;潘孙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90例烧伤患者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 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 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 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 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 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作者:王耀军;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皮肤β射线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皮肤β射线损伤创面难以愈合,晚期易恶变,其具体机制不明[1].笔者采用直线加速器建立大鼠深Ⅱ度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模型,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该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唐俊;王修珍;吴士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载文与引文及著者的统计分析

    目的 了解《中华烧伤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烧伤杂志》3年内共载文741篇,每期平均载文量41篇,篇密度为0.59,基金论文占19.7%;著者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美国,合著率87.9%,合作度3.94人;78.7%的论文有引文,90.6%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65.6%.结论 《中华烧伤杂志》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建设.

    作者:周晓彬;滕洪松;赵文科;张超英;鲁晓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严重烧伤后阻塞性窒息七例

    本组资料来源于1987-2005年笔者工作过的3家三甲医院烧伤科,共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岁,烧伤面积(48±24)%TBSA.致伤原因:蒸气烫伤1例、开水烫伤1例、汽油火焰烧伤5例.

    作者:李孝建;霍丽贞;梁达荣;张志;梁蓉;钟棉;黄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次全厚定形皮修复面部小面积深度烧伤八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一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 cm×4 cm~15 cm×10 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作者:孔祥红;张志华;李岩;周莉萍;孙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比较

    目的 比较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差异,初步分析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的机制.方法 分别切取非糖尿病烧伤患者的足部创面(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创面(试验组)组织,行组织块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反转录-PCR法分别检测创面组织释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质及其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正常培养液组)、含3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高糖组)、含30 mmol/L甘露醇的培养液(甘露醇组)中培养7 d,以ELISA法测定VEGF蛋白质水平.结果 对照组患者FGF2、VEGF蛋白质水平分别为(59±3)ng/ml、(56±7)pg/ml,试验组2种蛋白质水平分别为(89±6)ng/ml、(108±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RNA比较结果与蛋白质相似;2组的MVD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细胞培养时当培养液含FGF2,高糖组与正常培养液组的VEGF蛋白质水平相近(P>0.05);移去FGF2后2、5 d,正常培养液组该指标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与血管化受到抑制以及调控血管生长的因子低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林才;乔亮;张鹏;陈更新;徐建军;杨宁;陆树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内皮细胞屏障与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关系及机制

    正常血管通透性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细胞与基底膜间的连接以及胞内骨架蛋白质收缩这3种力量,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功能和调节上互相关联[1,2].

    作者:黄巧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

    目的 分析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适用性.方法 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例患者肢体远端组织缺损,其中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4例.所有被修复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肌腱或(和)骨质外露.结果 1例患儿术后因蒂部受压致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术后感染,皮瓣周边成活不良,经肉芽植皮术后治愈;其余28例患者所植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解剖结构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及肌肉组织,适用于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德运;谢卫国;王礼放;张伟;刘杰锋;陈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