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良;陆兴安;唐俊;王修珍;吴士良
1 临床资料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一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 cm×4 cm~15 cm×10 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作者:孔祥红;张志华;李岩;周莉萍;孙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 男,45岁,体质量65 kg,被鞭炮炸伤后7 h入院.诊断:(1)火药烧伤50%TBSA,深Ⅱ度.(2)低血容量性休克.(3)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复苏、气管切开、抗感染、保护内脏功能、简单清创等处理.
作者:蒋章佳;涂红波;刘友红;沈辉;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 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 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 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面部较薄,背部及臀部较厚.(1)各年龄组的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年龄组中男、女同一部位的表皮厚度相近(P>0.05).(2)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同一部位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不同性别同一部位比较,真皮和皮肤全层厚度相近(P>0.05).与其余3组比较,青春期组此2项指标均明显偏高(P<0.05),男性真皮厚度为(1.16 ±0.04)~(1.98±0.47)mm、皮肤全层厚度为(1.27 ±0.12)~(2.20±0.45)mm,女性真皮厚度为(1.00 ±0.18)~(1.60 ±0.30)mm、皮肤全层厚度为(1.10±0.17)~(1.83 ±0.29)mm.结论 13 MHz高频超声是无创测量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有效方法.青春期少年全层皮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系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显著.面部与背部、臀部皮肤厚度的明显差异,对皮肤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傅跃先;章跃滨;唐毅;全学模;邱林;田晓菲;刘燕;甘立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方法 取门诊正常儿童包皮环切术之包皮,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顺序消化得到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悬液.制备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浸没培养3 d后,继续行气液界面培养.将培养7、10、15 d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HE及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基底膜的重要成分: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LN)的存在情况.结果 HE染色可见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结构分化良好,大致可分为基底层、棘层和角质层,各层均有数量不等的扁平梭形细胞.PAS染色显示真皮表皮间有一均匀红染的条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LN呈阳性表达.结论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构建良好.
作者:鲁元刚;伍津津;张教扬;杨桂红;杨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收集遂宁市2003年1月-2006年1月896例烧伤住院患者的资料,对院前救治措施如去除致伤源、冷疗、创面处理、补液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作者:唐祖国;廖家盛;李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 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 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 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 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 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作者:王耀军;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正常血管通透性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细胞与基底膜间的连接以及胞内骨架蛋白质收缩这3种力量,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功能和调节上互相关联[1,2].
作者:黄巧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前炎性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烧(创)伤发生后,趋化因子将各种炎性细胞招引到创面局部,发挥清创(吞噬变性坏死组织或衰老组织及微生物)和调节上皮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重塑等.
作者:顾钏;方勇;俞为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 男,32岁,2000年8月因氧气爆炸致烧伤,总面积97%、其中Ⅲ度94%TBSA,合并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伤后30 min入院,意识清楚,体温37.5 ℃,脉搏132次/min,呼吸38次/min,血压85/5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张科军;张建锋;杨刚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病程长、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治疗费用昂贵.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模及效益逐年递减的情况下[2,3],加强烧伤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住院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10%~60%TBSA,深Ⅱ~Ⅲ度.经常规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于伤后3~7 d行深度创面切削痂植皮术
作者:杨仁刚;张伟;余刚;王德运;谢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5~3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9例,热压伤5例.14例患者共有手部Ⅳ度烧伤创面16处.
作者:杨建秋;任家骠;郑国平;付智慧;金汉宏;吴继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 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 cm×10 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
作者:冯涤;冯世伟;房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皮肤β射线损伤创面难以愈合,晚期易恶变,其具体机制不明[1].笔者采用直线加速器建立大鼠深Ⅱ度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模型,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该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唐俊;王修珍;吴士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7年6月11-15日,第5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重庆市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承办.
作者:罗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外源性热休克因子1(HSF 1)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相关炎性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严重烧伤和正常大鼠血清;构建pcDNA 3.1/HSF 1重组载体.将培养的RAW 264.7巨噬细胞株转染(具体分为:未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重组载体)后再分别使用前述2种血清刺激.另取部分未行血清刺激的转染重组载体的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HSF 1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PCR法检测经血清刺激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已转染重组载体的细胞株较稳定,检出有HSF 1部分活化.反转录-PCR检测到,未转染的正常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TNF-α、HMGB 1、IL-10的基因仅有少量表达,而烧伤血清刺激能明显上调其基因表达(分别为0.910±0.100、0.860 ±0.020、0.430±0.010);与转染空载体+烧伤血清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00 ±0.050、0.880±0.030、0.420±0.010)比较,转染重组载体+烧伤血清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和HMGB 1的基因表达并上调IL-10的基因表达(分别为0.130 ±0.100、0.450±0.020、0.450±0.020).结论 严重烧伤后给予HSF 1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某些促炎介质的表达,适当上调某些抗炎介质的表达,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罗成群;尹朝奇;周建大;贺全勇;朱颉;李萍;陈铁夫;彭浩;徐阳成;陈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国烧伤事业的一代先驱,闻名海内外的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国外医学创伤和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主编,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烧伤杂志》顾问,瑞金医院烧伤科主任,上海烧伤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史济湘同志,因患病于2007年9月13日逝世,享年86岁.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85例、女34例,年龄(35±10)岁.烧伤面积1%~58%TBSA,浅Ⅱ~Ⅲ度.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2例、火焰烧伤39例、化学烧伤8例、电击伤22例、热压伤8例.
作者:付京;程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组资料来源于1987-2005年笔者工作过的3家三甲医院烧伤科,共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岁,烧伤面积(48±24)%TBSA.致伤原因:蒸气烫伤1例、开水烫伤1例、汽油火焰烧伤5例.
作者:李孝建;霍丽贞;梁达荣;张志;梁蓉;钟棉;黄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寻烧伤严重程度分度的新方法.方法 选取笔者单位195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有烧伤面积记录的单纯烧伤患者,用同病死率(病死率取0.5%)法确定烧伤患者的年龄分组.根据组内细分的各面积单元组病死率的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情况,把各年龄组内患者烧伤程度划分为4度:轻、中、重、特重度.统计组内各烧伤程度对应的烧伤总面积范围、例数、病死率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将烧伤总面积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作为各年龄组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以患者病死概率为应变量,年龄、烧伤总面积、各种深度的烧伤面积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该模型预测笔者单位2005年收治的患者病死概率,核对患者相关指标与前述分度标准是否符合;判断合并有吸人性损伤、严重合并伤或伤前重大疾病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结果 患者年龄终分组为≤2岁、>2岁且≤55岁、>55岁.各组内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详见正文表2,Logistic回归模型为P(病死概率)=1÷[1+e-(-5.666-0.014×年龄+0.041×烧伤总面积+0.027×深Ⅱ度面积+0.060×Ⅲ度面积)],该方程预测的病死概率及相关指标与该分度标准符合率较高.有中度以上吸人性损伤患者可直接定为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仅有轻度吸入性损伤者依面积标准界定烧伤严重程度.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的病死概率可作为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前述年龄分组较合理,对应的烧伤程度分度标准较为准确、实用.
作者:杨晓东;林国安;赵广贺;李文军;焦秋云;袁仕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