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章佳;涂红波;刘友红;沈辉;杨磊
患者男,19岁.2006年4月工作时误服强碱液,吞咽数口才察觉,当时自感口周、双唇、咽喉部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在当地医院稍作冲洗,行补液抗感染治疗.
作者:仇佩庆;王振君;潘孙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 男,45岁,体质量65 kg,被鞭炮炸伤后7 h入院.诊断:(1)火药烧伤50%TBSA,深Ⅱ度.(2)低血容量性休克.(3)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复苏、气管切开、抗感染、保护内脏功能、简单清创等处理.
作者:蒋章佳;涂红波;刘友红;沈辉;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31岁,不慎掉入煤窑炉内烧伤,伤后2 h送人笔者单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声音嘶哑,口腔内有大量煤灰,头、面、颈、躯干、四肢、臀部、外阴烧伤92%,其中浅Ⅱ度22%、深Ⅱ度33%、Ⅲ度37%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口腔黏膜烧伤.
作者:田晓东;何友德;肖晓兰;阳宏;李登伦;陈向光;鲁正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适用性.方法 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例患者肢体远端组织缺损,其中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4例.所有被修复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肌腱或(和)骨质外露.结果 1例患儿术后因蒂部受压致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术后感染,皮瓣周边成活不良,经肉芽植皮术后治愈;其余28例患者所植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解剖结构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及肌肉组织,适用于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德运;谢卫国;王礼放;张伟;刘杰锋;陈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 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 cm×10 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
作者:冯涤;冯世伟;房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前炎性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烧(创)伤发生后,趋化因子将各种炎性细胞招引到创面局部,发挥清创(吞噬变性坏死组织或衰老组织及微生物)和调节上皮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重塑等.
作者:顾钏;方勇;俞为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方法 取门诊正常儿童包皮环切术之包皮,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顺序消化得到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悬液.制备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浸没培养3 d后,继续行气液界面培养.将培养7、10、15 d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HE及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基底膜的重要成分: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LN)的存在情况.结果 HE染色可见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结构分化良好,大致可分为基底层、棘层和角质层,各层均有数量不等的扁平梭形细胞.PAS染色显示真皮表皮间有一均匀红染的条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LN呈阳性表达.结论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构建良好.
作者:鲁元刚;伍津津;张教扬;杨桂红;杨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病程长、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治疗费用昂贵.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模及效益逐年递减的情况下[2,3],加强烧伤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2000-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烫伤新生儿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出生即刻~出生后23 d.入院时间:3例<伤后2 h,4例为伤后2~6 h,2例>伤后6 h.
作者:聂学;王曌华;邢金霞;王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一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 cm×4 cm~15 cm×10 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作者:孔祥红;张志华;李岩;周莉萍;孙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烧伤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超过95%,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D50)已达80%~90%TBSA.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华烧伤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烧伤杂志》3年内共载文741篇,每期平均载文量41篇,篇密度为0.59,基金论文占19.7%;著者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美国,合著率87.9%,合作度3.94人;78.7%的论文有引文,90.6%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65.6%.结论 《中华烧伤杂志》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建设.
作者:周晓彬;滕洪松;赵文科;张超英;鲁晓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皮肤β射线损伤创面难以愈合,晚期易恶变,其具体机制不明[1].笔者采用直线加速器建立大鼠深Ⅱ度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模型,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该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唐俊;王修珍;吴士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氨基胍对烫伤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 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氨基胍组.2组大鼠均造成30%TBSA Ⅲ度烫伤后常规补液,氨基胍组伤前20 min腹腔内注射氨基胍(40 mg/kg).于伤前及伤后1、3、6、12、24 h取大鼠动脉血检测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一氧化氮(NO)浓度,另取心肌组织测定NO浓度;观察氨基胍组、烫伤组伤后6 h大鼠的心功能水平.结果 伤后3 h烫伤组大鼠血清NO浓度[(59.6±5.4)μmol/L]明显高于伤前[(24.6±0.8)μmol/L,P<0.01],6 h达峰值,24 h明显回落,均明显高于氨基胍组(P<0.01);心肌组织NO浓度的变化趋势同上.与烫伤组比较,氨基胍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浓度明显升高.与烫伤组伤后6 h比较,氨基胍组大鼠该时相点的心功能抑制加重.结论 氨基胍可抑制NO生成,加重了烫伤大鼠的心肌损害并使其心功能下降,提示NO对烫伤后早期心肌可能具有保护效应.
作者:张铭;黄跃生;张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外源性热休克因子1(HSF 1)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相关炎性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严重烧伤和正常大鼠血清;构建pcDNA 3.1/HSF 1重组载体.将培养的RAW 264.7巨噬细胞株转染(具体分为:未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重组载体)后再分别使用前述2种血清刺激.另取部分未行血清刺激的转染重组载体的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HSF 1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PCR法检测经血清刺激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已转染重组载体的细胞株较稳定,检出有HSF 1部分活化.反转录-PCR检测到,未转染的正常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TNF-α、HMGB 1、IL-10的基因仅有少量表达,而烧伤血清刺激能明显上调其基因表达(分别为0.910±0.100、0.860 ±0.020、0.430±0.010);与转染空载体+烧伤血清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00 ±0.050、0.880±0.030、0.420±0.010)比较,转染重组载体+烧伤血清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和HMGB 1的基因表达并上调IL-10的基因表达(分别为0.130 ±0.100、0.450±0.020、0.450±0.020).结论 严重烧伤后给予HSF 1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某些促炎介质的表达,适当上调某些抗炎介质的表达,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罗成群;尹朝奇;周建大;贺全勇;朱颉;李萍;陈铁夫;彭浩;徐阳成;陈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重度烧伤患者181例,其中11例于伤后6~20 d并发肺栓塞,发病率为6.08%,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烧伤面积31%~85%、Ⅲ度面积5%~52%TBSA,发病前均无血管栓塞性疾病.
作者:刘静;徐刚;刘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85例、女34例,年龄(35±10)岁.烧伤面积1%~58%TBSA,浅Ⅱ~Ⅲ度.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2例、火焰烧伤39例、化学烧伤8例、电击伤22例、热压伤8例.
作者:付京;程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国烧伤事业的一代先驱,闻名海内外的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国外医学创伤和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主编,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烧伤杂志》顾问,瑞金医院烧伤科主任,上海烧伤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史济湘同志,因患病于2007年9月13日逝世,享年86岁.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大鼠微粒皮移植后创面角蛋白19、整合素β1表达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微粒皮移植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 取20只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自体皮组:创面移植占缺损皮肤表皮质量10%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皮组:创面混合移植自、异体微粒皮,其用量分别为缺损皮肤表皮质量的10%、40%.比较移植后2、3、4周2组大鼠创面的愈合率、收缩率,观察2、4周时角蛋白19、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 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5)%、(84±8)%,明显高于自体皮组的(53±10)%、(65±9)%(P<0.01).2组创面收缩率在移植后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4周,2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的颗粒层和棘层均可见角蛋白19、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此期间未见角蛋白19在基底层有所表达.移植后2周,2组创面基底层未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4周时,部分创面标本中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在基底层间断出现.结论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有助于创面愈合.自体微粒皮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创面中,均存在角蛋白19和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异位表达.
作者:杨燕妮;彭代智;伍素华;周新;刘敬;董征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烧伤总面积8%~90%TBSA,年龄3~54岁.双手虎口瘢痕挛缩畸形者12例,总计42只手.烧伤至整形修复间隔时间长8年,短4个月,平均1.6年.
作者:周忠志;陈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