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次全厚定形皮修复面部小面积深度烧伤八例

孔祥红;张志华;李岩;周莉萍;孙萍

关键词:定形, 面部, 热液烫伤, 烧伤, 小面积, 临床资料, 热炉, 皮肤, 年龄, 界线, 火焰, 患者, 单位, 创面
摘要:1 临床资料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一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 cm×4 cm~15 cm×10 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载文与引文及著者的统计分析

    目的 了解《中华烧伤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烧伤杂志》3年内共载文741篇,每期平均载文量41篇,篇密度为0.59,基金论文占19.7%;著者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美国,合著率87.9%,合作度3.94人;78.7%的论文有引文,90.6%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65.6%.结论 《中华烧伤杂志》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建设.

    作者:周晓彬;滕洪松;赵文科;张超英;鲁晓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超声学测量

    目的 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 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 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 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面部较薄,背部及臀部较厚.(1)各年龄组的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年龄组中男、女同一部位的表皮厚度相近(P>0.05).(2)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同一部位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不同性别同一部位比较,真皮和皮肤全层厚度相近(P>0.05).与其余3组比较,青春期组此2项指标均明显偏高(P<0.05),男性真皮厚度为(1.16 ±0.04)~(1.98±0.47)mm、皮肤全层厚度为(1.27 ±0.12)~(2.20±0.45)mm,女性真皮厚度为(1.00 ±0.18)~(1.60 ±0.30)mm、皮肤全层厚度为(1.10±0.17)~(1.83 ±0.29)mm.结论 13 MHz高频超声是无创测量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有效方法.青春期少年全层皮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系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显著.面部与背部、臀部皮肤厚度的明显差异,对皮肤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傅跃先;章跃滨;唐毅;全学模;邱林;田晓菲;刘燕;甘立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度烧伤合并肺栓塞11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重度烧伤患者181例,其中11例于伤后6~20 d并发肺栓塞,发病率为6.08%,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烧伤面积31%~85%、Ⅲ度面积5%~52%TBSA,发病前均无血管栓塞性疾病.

    作者:刘静;徐刚;刘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曲马朵与氟哌利多联合用于烧伤患者术后镇痛42例

    1 临床资料住院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10%~60%TBSA,深Ⅱ~Ⅲ度.经常规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于伤后3~7 d行深度创面切削痂植皮术

    作者:杨仁刚;张伟;余刚;王德运;谢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

    目的 了解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48例住院患者的创面、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尿液及脓液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统计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4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188株占40.5%、真菌32株占6.9%.主要检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已达100.0%,只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5.8%、36.8%、33.3%.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烧伤病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作者:张林清;苏芬;刘海英;吴学田;赵焕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特布他林对去甲肾上腺素和烧伤血清诱导大鼠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对烧伤血清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烧伤大鼠及正常大鼠血清.取出生1~3 d乳鼠脑组织行原代神经胶质细胞培养,并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分为:(1)对照组:加人体积分数10%的正常大鼠血清;(2)NE1、NE2、NE3组: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0%烧伤血清+10、20、50 μmol/L NE;(3)TBN1、TBN2、TBN3组:分别加入10、20、50 μmol/L特布他林+体积分数10%烧伤血清+10、20、50 μmol/L NE.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VEG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VEGF蛋白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NE1、NE2、NE3组其表达随NE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而TBN1、TBN2、TBN3组的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神经胶质细胞VEGF mRNA表达量[(5.72±0.12)拷贝数/g]较低,NE1、NE2、NE3组VEGF mRNA的表达[(13.26±0.03)、(10.37±0.04)、(14.87±0.55)拷贝数/g]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TBN1、TBN2、TBN3组VEGF mRNA表达量[(13.39±0.19)、(15.77±0.11)、(16.00±0.07)拷贝数/g]也逐渐增加,除TBN1组外其余2组与各N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特布他林可增强烧伤血清和NE诱导神经胶质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艺明;杨宗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治疗大腿碾挫伤一例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 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 cm×10 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

    作者:冯涤;冯世伟;房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乌甲素用于烧伤创面换药的镇痛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6年2-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80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均为伤后24 h内人院的混合Ⅱ度烧伤患者.

    作者:蔡少甫;郑庆亦;林惠卿;陈锦河;郑健生;邹紫红;蔡林碧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西北部分省区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1996年10月-2005年9月,我科共收治西北部分省区12岁以下烧伤患儿3156例(不包括门诊和急诊未住院者),占同期烧伤患者总数(5339例)的59.1%.

    作者:陈向军;闫德雄;邢继平;姚兴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治疗新生儿烫伤九例

    1 临床资料2000-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烫伤新生儿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出生即刻~出生后23 d.入院时间:3例<伤后2 h,4例为伤后2~6 h,2例>伤后6 h.

    作者:聂学;王曌华;邢金霞;王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物质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创面愈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根据其时相特征,可分为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组织重建3个交叉阶段,许多肽类物质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其调控.

    作者:倪涛;方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构建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

    目的 观察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方法 取门诊正常儿童包皮环切术之包皮,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顺序消化得到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悬液.制备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浸没培养3 d后,继续行气液界面培养.将培养7、10、15 d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HE及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基底膜的重要成分: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LN)的存在情况.结果 HE染色可见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结构分化良好,大致可分为基底层、棘层和角质层,各层均有数量不等的扁平梭形细胞.PAS染色显示真皮表皮间有一均匀红染的条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LN呈阳性表达.结论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构建良好.

    作者:鲁元刚;伍津津;张教扬;杨桂红;杨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90例烧伤患者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 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 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 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 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 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作者:王耀军;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掌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Ⅳ度烧伤14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5~3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9例,热压伤5例.14例患者共有手部Ⅳ度烧伤创面16处.

    作者:杨建秋;任家骠;郑国平;付智慧;金汉宏;吴继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缅怀中国烧伤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史济湘教授

    我国烧伤事业的一代先驱,闻名海内外的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国外医学创伤和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主编,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烧伤杂志》顾问,瑞金医院烧伤科主任,上海烧伤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史济湘同志,因患病于2007年9月13日逝世,享年86岁.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休克因子1基因转染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外源性热休克因子1(HSF 1)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相关炎性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严重烧伤和正常大鼠血清;构建pcDNA 3.1/HSF 1重组载体.将培养的RAW 264.7巨噬细胞株转染(具体分为:未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重组载体)后再分别使用前述2种血清刺激.另取部分未行血清刺激的转染重组载体的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HSF 1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PCR法检测经血清刺激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已转染重组载体的细胞株较稳定,检出有HSF 1部分活化.反转录-PCR检测到,未转染的正常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TNF-α、HMGB 1、IL-10的基因仅有少量表达,而烧伤血清刺激能明显上调其基因表达(分别为0.910±0.100、0.860 ±0.020、0.430±0.010);与转染空载体+烧伤血清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00 ±0.050、0.880±0.030、0.420±0.010)比较,转染重组载体+烧伤血清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和HMGB 1的基因表达并上调IL-10的基因表达(分别为0.130 ±0.100、0.450±0.020、0.450±0.020).结论 严重烧伤后给予HSF 1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某些促炎介质的表达,适当上调某些抗炎介质的表达,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罗成群;尹朝奇;周建大;贺全勇;朱颉;李萍;陈铁夫;彭浩;徐阳成;陈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严重程度分度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寻烧伤严重程度分度的新方法.方法 选取笔者单位195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有烧伤面积记录的单纯烧伤患者,用同病死率(病死率取0.5%)法确定烧伤患者的年龄分组.根据组内细分的各面积单元组病死率的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情况,把各年龄组内患者烧伤程度划分为4度:轻、中、重、特重度.统计组内各烧伤程度对应的烧伤总面积范围、例数、病死率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将烧伤总面积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作为各年龄组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以患者病死概率为应变量,年龄、烧伤总面积、各种深度的烧伤面积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该模型预测笔者单位2005年收治的患者病死概率,核对患者相关指标与前述分度标准是否符合;判断合并有吸人性损伤、严重合并伤或伤前重大疾病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结果 患者年龄终分组为≤2岁、>2岁且≤55岁、>55岁.各组内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详见正文表2,Logistic回归模型为P(病死概率)=1÷[1+e-(-5.666-0.014×年龄+0.041×烧伤总面积+0.027×深Ⅱ度面积+0.060×Ⅲ度面积)],该方程预测的病死概率及相关指标与该分度标准符合率较高.有中度以上吸人性损伤患者可直接定为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仅有轻度吸入性损伤者依面积标准界定烧伤严重程度.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的病死概率可作为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前述年龄分组较合理,对应的烧伤程度分度标准较为准确、实用.

    作者:杨晓东;林国安;赵广贺;李文军;焦秋云;袁仕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次全厚定形皮修复面部小面积深度烧伤八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一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 cm×4 cm~15 cm×10 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作者:孔祥红;张志华;李岩;周莉萍;孙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19例烧伤患者各阶段心理状况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85例、女34例,年龄(35±10)岁.烧伤面积1%~58%TBSA,浅Ⅱ~Ⅲ度.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2例、火焰烧伤39例、化学烧伤8例、电击伤22例、热压伤8例.

    作者:付京;程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比较

    目的 比较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差异,初步分析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的机制.方法 分别切取非糖尿病烧伤患者的足部创面(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创面(试验组)组织,行组织块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反转录-PCR法分别检测创面组织释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质及其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正常培养液组)、含3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高糖组)、含30 mmol/L甘露醇的培养液(甘露醇组)中培养7 d,以ELISA法测定VEGF蛋白质水平.结果 对照组患者FGF2、VEGF蛋白质水平分别为(59±3)ng/ml、(56±7)pg/ml,试验组2种蛋白质水平分别为(89±6)ng/ml、(108±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RNA比较结果与蛋白质相似;2组的MVD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细胞培养时当培养液含FGF2,高糖组与正常培养液组的VEGF蛋白质水平相近(P>0.05);移去FGF2后2、5 d,正常培养液组该指标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与血管化受到抑制以及调控血管生长的因子低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林才;乔亮;张鹏;陈更新;徐建军;杨宁;陆树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