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严重程度分度方法的探讨

杨晓东;林国安;赵广贺;李文军;焦秋云;袁仕安

关键词:烧伤, 年龄因素, Logistic模型, 死亡率, 烧伤面积, 严重程度
摘要:目的 探寻烧伤严重程度分度的新方法.方法 选取笔者单位195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有烧伤面积记录的单纯烧伤患者,用同病死率(病死率取0.5%)法确定烧伤患者的年龄分组.根据组内细分的各面积单元组病死率的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情况,把各年龄组内患者烧伤程度划分为4度:轻、中、重、特重度.统计组内各烧伤程度对应的烧伤总面积范围、例数、病死率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将烧伤总面积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作为各年龄组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以患者病死概率为应变量,年龄、烧伤总面积、各种深度的烧伤面积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该模型预测笔者单位2005年收治的患者病死概率,核对患者相关指标与前述分度标准是否符合;判断合并有吸人性损伤、严重合并伤或伤前重大疾病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结果 患者年龄终分组为≤2岁、>2岁且≤55岁、>55岁.各组内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详见正文表2,Logistic回归模型为P(病死概率)=1÷[1+e-(-5.666-0.014×年龄+0.041×烧伤总面积+0.027×深Ⅱ度面积+0.060×Ⅲ度面积)],该方程预测的病死概率及相关指标与该分度标准符合率较高.有中度以上吸人性损伤患者可直接定为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仅有轻度吸入性损伤者依面积标准界定烧伤严重程度.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的病死概率可作为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前述年龄分组较合理,对应的烧伤程度分度标准较为准确、实用.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度烧伤后早期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与胸腔积液三例

    例1 男,45岁,体质量65 kg,被鞭炮炸伤后7 h入院.诊断:(1)火药烧伤50%TBSA,深Ⅱ度.(2)低血容量性休克.(3)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复苏、气管切开、抗感染、保护内脏功能、简单清创等处理.

    作者:蒋章佳;涂红波;刘友红;沈辉;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19例烧伤患者各阶段心理状况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85例、女34例,年龄(35±10)岁.烧伤面积1%~58%TBSA,浅Ⅱ~Ⅲ度.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2例、火焰烧伤39例、化学烧伤8例、电击伤22例、热压伤8例.

    作者:付京;程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皮瓣移植修复不同部位深度烧伤108例

    1 临床资料1995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单位采用皮瓣移植修复不同部位深度烧(创)伤患者108例,其中男79例、女29例,年龄5~54岁,烧伤总面积1%~70%TBSA,为浅Ⅱ~Ⅳ度.

    作者:石富胜;狄桂萍;谢京;朱清海;王宇龙;张金保;马永伟;柴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严重程度分度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寻烧伤严重程度分度的新方法.方法 选取笔者单位195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有烧伤面积记录的单纯烧伤患者,用同病死率(病死率取0.5%)法确定烧伤患者的年龄分组.根据组内细分的各面积单元组病死率的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情况,把各年龄组内患者烧伤程度划分为4度:轻、中、重、特重度.统计组内各烧伤程度对应的烧伤总面积范围、例数、病死率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将烧伤总面积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作为各年龄组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以患者病死概率为应变量,年龄、烧伤总面积、各种深度的烧伤面积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该模型预测笔者单位2005年收治的患者病死概率,核对患者相关指标与前述分度标准是否符合;判断合并有吸人性损伤、严重合并伤或伤前重大疾病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结果 患者年龄终分组为≤2岁、>2岁且≤55岁、>55岁.各组内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详见正文表2,Logistic回归模型为P(病死概率)=1÷[1+e-(-5.666-0.014×年龄+0.041×烧伤总面积+0.027×深Ⅱ度面积+0.060×Ⅲ度面积)],该方程预测的病死概率及相关指标与该分度标准符合率较高.有中度以上吸人性损伤患者可直接定为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仅有轻度吸入性损伤者依面积标准界定烧伤严重程度.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的病死概率可作为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前述年龄分组较合理,对应的烧伤程度分度标准较为准确、实用.

    作者:杨晓东;林国安;赵广贺;李文军;焦秋云;袁仕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度烧伤合并肺栓塞11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重度烧伤患者181例,其中11例于伤后6~20 d并发肺栓塞,发病率为6.08%,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烧伤面积31%~85%、Ⅲ度面积5%~52%TBSA,发病前均无血管栓塞性疾病.

    作者:刘静;徐刚;刘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双侧矩形瘢痕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

    1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烧伤总面积8%~90%TBSA,年龄3~54岁.双手虎口瘢痕挛缩畸形者12例,总计42只手.烧伤至整形修复间隔时间长8年,短4个月,平均1.6年.

    作者:周忠志;陈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掌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Ⅳ度烧伤14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5~3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9例,热压伤5例.14例患者共有手部Ⅳ度烧伤创面16处.

    作者:杨建秋;任家骠;郑国平;付智慧;金汉宏;吴继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次全厚定形皮修复面部小面积深度烧伤八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一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 cm×4 cm~15 cm×10 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作者:孔祥红;张志华;李岩;周莉萍;孙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延误诊断三例

    例1 男,32岁,2000年8月因氧气爆炸致烧伤,总面积97%、其中Ⅲ度94%TBSA,合并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伤后30 min入院,意识清楚,体温37.5 ℃,脉搏132次/min,呼吸38次/min,血压85/5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张科军;张建锋;杨刚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病理性瘢痕治疗进展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

    作者:朱希山;赵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物质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创面愈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根据其时相特征,可分为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组织重建3个交叉阶段,许多肽类物质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其调控.

    作者:倪涛;方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休克因子1基因转染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外源性热休克因子1(HSF 1)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相关炎性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严重烧伤和正常大鼠血清;构建pcDNA 3.1/HSF 1重组载体.将培养的RAW 264.7巨噬细胞株转染(具体分为:未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重组载体)后再分别使用前述2种血清刺激.另取部分未行血清刺激的转染重组载体的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HSF 1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PCR法检测经血清刺激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已转染重组载体的细胞株较稳定,检出有HSF 1部分活化.反转录-PCR检测到,未转染的正常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TNF-α、HMGB 1、IL-10的基因仅有少量表达,而烧伤血清刺激能明显上调其基因表达(分别为0.910±0.100、0.860 ±0.020、0.430±0.010);与转染空载体+烧伤血清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00 ±0.050、0.880±0.030、0.420±0.010)比较,转染重组载体+烧伤血清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和HMGB 1的基因表达并上调IL-10的基因表达(分别为0.130 ±0.100、0.450±0.020、0.450±0.020).结论 严重烧伤后给予HSF 1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某些促炎介质的表达,适当上调某些抗炎介质的表达,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罗成群;尹朝奇;周建大;贺全勇;朱颉;李萍;陈铁夫;彭浩;徐阳成;陈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促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凌;伍津津;鲁元刚;朱堂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趋化因子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目前炎性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烧(创)伤发生后,趋化因子将各种炎性细胞招引到创面局部,发挥清创(吞噬变性坏死组织或衰老组织及微生物)和调节上皮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重塑等.

    作者:顾钏;方勇;俞为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治疗与药物经济学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病程长、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治疗费用昂贵.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模及效益逐年递减的情况下[2,3],加强烧伤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强碱液烧伤一例

    患者男,19岁.2006年4月工作时误服强碱液,吞咽数口才察觉,当时自感口周、双唇、咽喉部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在当地医院稍作冲洗,行补液抗感染治疗.

    作者:仇佩庆;王振君;潘孙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复合移植术后局部注射激素治疗瘢痕疙瘩12例

    瘢痕疙瘩由于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其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的一个难题.2003-2006年,笔者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表皮复合移植治疗瘢痕疙瘩患者12例,术后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辅助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夏成德;赵耀华;牛希华;狄海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比较

    目的 比较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差异,初步分析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的机制.方法 分别切取非糖尿病烧伤患者的足部创面(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创面(试验组)组织,行组织块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反转录-PCR法分别检测创面组织释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质及其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含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正常培养液组)、含3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高糖组)、含30 mmol/L甘露醇的培养液(甘露醇组)中培养7 d,以ELISA法测定VEGF蛋白质水平.结果 对照组患者FGF2、VEGF蛋白质水平分别为(59±3)ng/ml、(56±7)pg/ml,试验组2种蛋白质水平分别为(89±6)ng/ml、(108±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RNA比较结果与蛋白质相似;2组的MVD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细胞培养时当培养液含FGF2,高糖组与正常培养液组的VEGF蛋白质水平相近(P>0.05);移去FGF2后2、5 d,正常培养液组该指标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与血管化受到抑制以及调控血管生长的因子低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林才;乔亮;张鹏;陈更新;徐建军;杨宁;陆树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度吸入性损伤后气管支气管狭窄一例

    患者男,31岁,不慎掉入煤窑炉内烧伤,伤后2 h送人笔者单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声音嘶哑,口腔内有大量煤灰,头、面、颈、躯干、四肢、臀部、外阴烧伤92%,其中浅Ⅱ度22%、深Ⅱ度33%、Ⅲ度37%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口腔黏膜烧伤.

    作者:田晓东;何友德;肖晓兰;阳宏;李登伦;陈向光;鲁正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救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烧伤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超过95%,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D50)已达80%~90%TBSA.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