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山;赵春华
目的 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 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 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 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面部较薄,背部及臀部较厚.(1)各年龄组的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年龄组中男、女同一部位的表皮厚度相近(P>0.05).(2)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同一部位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不同性别同一部位比较,真皮和皮肤全层厚度相近(P>0.05).与其余3组比较,青春期组此2项指标均明显偏高(P<0.05),男性真皮厚度为(1.16 ±0.04)~(1.98±0.47)mm、皮肤全层厚度为(1.27 ±0.12)~(2.20±0.45)mm,女性真皮厚度为(1.00 ±0.18)~(1.60 ±0.30)mm、皮肤全层厚度为(1.10±0.17)~(1.83 ±0.29)mm.结论 13 MHz高频超声是无创测量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有效方法.青春期少年全层皮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系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显著.面部与背部、臀部皮肤厚度的明显差异,对皮肤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傅跃先;章跃滨;唐毅;全学模;邱林;田晓菲;刘燕;甘立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1995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单位采用皮瓣移植修复不同部位深度烧(创)伤患者108例,其中男79例、女29例,年龄5~54岁,烧伤总面积1%~70%TBSA,为浅Ⅱ~Ⅳ度.
作者:石富胜;狄桂萍;谢京;朱清海;王宇龙;张金保;马永伟;柴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2000-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烫伤新生儿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出生即刻~出生后23 d.入院时间:3例<伤后2 h,4例为伤后2~6 h,2例>伤后6 h.
作者:聂学;王曌华;邢金霞;王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 男,32岁,2000年8月因氧气爆炸致烧伤,总面积97%、其中Ⅲ度94%TBSA,合并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伤后30 min入院,意识清楚,体温37.5 ℃,脉搏132次/min,呼吸38次/min,血压85/5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张科军;张建锋;杨刚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氨基胍对烫伤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 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氨基胍组.2组大鼠均造成30%TBSA Ⅲ度烫伤后常规补液,氨基胍组伤前20 min腹腔内注射氨基胍(40 mg/kg).于伤前及伤后1、3、6、12、24 h取大鼠动脉血检测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一氧化氮(NO)浓度,另取心肌组织测定NO浓度;观察氨基胍组、烫伤组伤后6 h大鼠的心功能水平.结果 伤后3 h烫伤组大鼠血清NO浓度[(59.6±5.4)μmol/L]明显高于伤前[(24.6±0.8)μmol/L,P<0.01],6 h达峰值,24 h明显回落,均明显高于氨基胍组(P<0.01);心肌组织NO浓度的变化趋势同上.与烫伤组比较,氨基胍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浓度明显升高.与烫伤组伤后6 h比较,氨基胍组大鼠该时相点的心功能抑制加重.结论 氨基胍可抑制NO生成,加重了烫伤大鼠的心肌损害并使其心功能下降,提示NO对烫伤后早期心肌可能具有保护效应.
作者:张铭;黄跃生;张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组资料来源于1987-2005年笔者工作过的3家三甲医院烧伤科,共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岁,烧伤面积(48±24)%TBSA.致伤原因:蒸气烫伤1例、开水烫伤1例、汽油火焰烧伤5例.
作者:李孝建;霍丽贞;梁达荣;张志;梁蓉;钟棉;黄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7年6月11-15日,第5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重庆市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承办.
作者:罗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例1 男,45岁,体质量65 kg,被鞭炮炸伤后7 h入院.诊断:(1)火药烧伤50%TBSA,深Ⅱ度.(2)低血容量性休克.(3)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复苏、气管切开、抗感染、保护内脏功能、简单清创等处理.
作者:蒋章佳;涂红波;刘友红;沈辉;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适用性.方法 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例患者肢体远端组织缺损,其中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4例.所有被修复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肌腱或(和)骨质外露.结果 1例患儿术后因蒂部受压致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术后感染,皮瓣周边成活不良,经肉芽植皮术后治愈;其余28例患者所植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解剖结构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及肌肉组织,适用于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德运;谢卫国;王礼放;张伟;刘杰锋;陈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耳廓烧伤临床较常见,8.1%的患者并发耳软骨炎[1],治疗较棘手.1994-2006年,笔者单位采用脓肿切开辅以中药马钱子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何友德;肖晓兰;田晓东;李登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病程长、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治疗费用昂贵.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模及效益逐年递减的情况下[2,3],加强烧伤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前炎性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烧(创)伤发生后,趋化因子将各种炎性细胞招引到创面局部,发挥清创(吞噬变性坏死组织或衰老组织及微生物)和调节上皮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重塑等.
作者:顾钏;方勇;俞为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48例住院患者的创面、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尿液及脓液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统计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4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188株占40.5%、真菌32株占6.9%.主要检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已达100.0%,只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5.8%、36.8%、33.3%.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烧伤病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作者:张林清;苏芬;刘海英;吴学田;赵焕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收集遂宁市2003年1月-2006年1月896例烧伤住院患者的资料,对院前救治措施如去除致伤源、冷疗、创面处理、补液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作者:唐祖国;廖家盛;李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华烧伤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烧伤杂志》3年内共载文741篇,每期平均载文量41篇,篇密度为0.59,基金论文占19.7%;著者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美国,合著率87.9%,合作度3.94人;78.7%的论文有引文,90.6%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65.6%.结论 《中华烧伤杂志》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建设.
作者:周晓彬;滕洪松;赵文科;张超英;鲁晓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一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 cm×4 cm~15 cm×10 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作者:孔祥红;张志华;李岩;周莉萍;孙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正常血管通透性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细胞与基底膜间的连接以及胞内骨架蛋白质收缩这3种力量,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功能和调节上互相关联[1,2].
作者:黄巧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
作者:朱希山;赵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凌;伍津津;鲁元刚;朱堂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 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 cm×10 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
作者:冯涤;冯世伟;房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