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涛;方勇
目的 探寻烧伤严重程度分度的新方法.方法 选取笔者单位195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有烧伤面积记录的单纯烧伤患者,用同病死率(病死率取0.5%)法确定烧伤患者的年龄分组.根据组内细分的各面积单元组病死率的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情况,把各年龄组内患者烧伤程度划分为4度:轻、中、重、特重度.统计组内各烧伤程度对应的烧伤总面积范围、例数、病死率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将烧伤总面积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作为各年龄组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以患者病死概率为应变量,年龄、烧伤总面积、各种深度的烧伤面积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该模型预测笔者单位2005年收治的患者病死概率,核对患者相关指标与前述分度标准是否符合;判断合并有吸人性损伤、严重合并伤或伤前重大疾病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结果 患者年龄终分组为≤2岁、>2岁且≤55岁、>55岁.各组内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详见正文表2,Logistic回归模型为P(病死概率)=1÷[1+e-(-5.666-0.014×年龄+0.041×烧伤总面积+0.027×深Ⅱ度面积+0.060×Ⅲ度面积)],该方程预测的病死概率及相关指标与该分度标准符合率较高.有中度以上吸人性损伤患者可直接定为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仅有轻度吸入性损伤者依面积标准界定烧伤严重程度.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的病死概率可作为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前述年龄分组较合理,对应的烧伤程度分度标准较为准确、实用.
作者:杨晓东;林国安;赵广贺;李文军;焦秋云;袁仕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7年6月11-15日,第5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重庆市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承办.
作者:罗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6年2-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80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均为伤后24 h内人院的混合Ⅱ度烧伤患者.
作者:蔡少甫;郑庆亦;林惠卿;陈锦河;郑健生;邹紫红;蔡林碧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华烧伤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烧伤杂志》3年内共载文741篇,每期平均载文量41篇,篇密度为0.59,基金论文占19.7%;著者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美国,合著率87.9%,合作度3.94人;78.7%的论文有引文,90.6%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65.6%.结论 《中华烧伤杂志》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建设.
作者:周晓彬;滕洪松;赵文科;张超英;鲁晓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皮肤β射线损伤创面难以愈合,晚期易恶变,其具体机制不明[1].笔者采用直线加速器建立大鼠深Ⅱ度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模型,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该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唐俊;王修珍;吴士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烧伤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超过95%,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D50)已达80%~90%TBSA.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住院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10%~60%TBSA,深Ⅱ~Ⅲ度.经常规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于伤后3~7 d行深度创面切削痂植皮术
作者:杨仁刚;张伟;余刚;王德运;谢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996年10月-2005年9月,我科共收治西北部分省区12岁以下烧伤患儿3156例(不包括门诊和急诊未住院者),占同期烧伤患者总数(5339例)的59.1%.
作者:陈向军;闫德雄;邢继平;姚兴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48例住院患者的创面、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尿液及脓液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统计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4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188株占40.5%、真菌32株占6.9%.主要检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已达100.0%,只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5.8%、36.8%、33.3%.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烧伤病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作者:张林清;苏芬;刘海英;吴学田;赵焕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组资料来源于1987-2005年笔者工作过的3家三甲医院烧伤科,共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岁,烧伤面积(48±24)%TBSA.致伤原因:蒸气烫伤1例、开水烫伤1例、汽油火焰烧伤5例.
作者:李孝建;霍丽贞;梁达荣;张志;梁蓉;钟棉;黄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适用性.方法 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例患者肢体远端组织缺损,其中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4例.所有被修复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肌腱或(和)骨质外露.结果 1例患儿术后因蒂部受压致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术后感染,皮瓣周边成活不良,经肉芽植皮术后治愈;其余28例患者所植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解剖结构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及肌肉组织,适用于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德运;谢卫国;王礼放;张伟;刘杰锋;陈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凌;伍津津;鲁元刚;朱堂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5~3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9例,热压伤5例.14例患者共有手部Ⅳ度烧伤创面16处.
作者:杨建秋;任家骠;郑国平;付智慧;金汉宏;吴继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31岁,不慎掉入煤窑炉内烧伤,伤后2 h送人笔者单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声音嘶哑,口腔内有大量煤灰,头、面、颈、躯干、四肢、臀部、外阴烧伤92%,其中浅Ⅱ度22%、深Ⅱ度33%、Ⅲ度37%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口腔黏膜烧伤.
作者:田晓东;何友德;肖晓兰;阳宏;李登伦;陈向光;鲁正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正常血管通透性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细胞与基底膜间的连接以及胞内骨架蛋白质收缩这3种力量,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功能和调节上互相关联[1,2].
作者:黄巧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19岁.2006年4月工作时误服强碱液,吞咽数口才察觉,当时自感口周、双唇、咽喉部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在当地医院稍作冲洗,行补液抗感染治疗.
作者:仇佩庆;王振君;潘孙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 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 cm×10 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
作者:冯涤;冯世伟;房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
作者:朱希山;赵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 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 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 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 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 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作者:王耀军;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大鼠微粒皮移植后创面角蛋白19、整合素β1表达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微粒皮移植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 取20只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自体皮组:创面移植占缺损皮肤表皮质量10%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皮组:创面混合移植自、异体微粒皮,其用量分别为缺损皮肤表皮质量的10%、40%.比较移植后2、3、4周2组大鼠创面的愈合率、收缩率,观察2、4周时角蛋白19、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 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5)%、(84±8)%,明显高于自体皮组的(53±10)%、(65±9)%(P<0.01).2组创面收缩率在移植后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4周,2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的颗粒层和棘层均可见角蛋白19、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此期间未见角蛋白19在基底层有所表达.移植后2周,2组创面基底层未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4周时,部分创面标本中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在基底层间断出现.结论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有助于创面愈合.自体微粒皮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创面中,均存在角蛋白19和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异位表达.
作者:杨燕妮;彭代智;伍素华;周新;刘敬;董征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