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90例烧伤患者用药分析

王耀军;岑瑛

关键词:烧伤, 抗菌药, 费用, 药物, 医疗, 综合疗法
摘要: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 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 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 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 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 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矩形瘢痕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

    1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烧伤总面积8%~90%TBSA,年龄3~54岁.双手虎口瘢痕挛缩畸形者12例,总计42只手.烧伤至整形修复间隔时间长8年,短4个月,平均1.6年.

    作者:周忠志;陈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物质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创面愈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根据其时相特征,可分为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组织重建3个交叉阶段,许多肽类物质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其调控.

    作者:倪涛;方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促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凌;伍津津;鲁元刚;朱堂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超声学测量

    目的 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 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 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 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面部较薄,背部及臀部较厚.(1)各年龄组的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年龄组中男、女同一部位的表皮厚度相近(P>0.05).(2)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同一部位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不同性别同一部位比较,真皮和皮肤全层厚度相近(P>0.05).与其余3组比较,青春期组此2项指标均明显偏高(P<0.05),男性真皮厚度为(1.16 ±0.04)~(1.98±0.47)mm、皮肤全层厚度为(1.27 ±0.12)~(2.20±0.45)mm,女性真皮厚度为(1.00 ±0.18)~(1.60 ±0.30)mm、皮肤全层厚度为(1.10±0.17)~(1.83 ±0.29)mm.结论 13 MHz高频超声是无创测量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有效方法.青春期少年全层皮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系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显著.面部与背部、臀部皮肤厚度的明显差异,对皮肤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傅跃先;章跃滨;唐毅;全学模;邱林;田晓菲;刘燕;甘立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治疗与药物经济学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病程长、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治疗费用昂贵.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模及效益逐年递减的情况下[2,3],加强烧伤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刻不容缓.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度吸入性损伤后气管支气管狭窄一例

    患者男,31岁,不慎掉入煤窑炉内烧伤,伤后2 h送人笔者单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声音嘶哑,口腔内有大量煤灰,头、面、颈、躯干、四肢、臀部、外阴烧伤92%,其中浅Ⅱ度22%、深Ⅱ度33%、Ⅲ度37%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口腔黏膜烧伤.

    作者:田晓东;何友德;肖晓兰;阳宏;李登伦;陈向光;鲁正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乌甲素用于烧伤创面换药的镇痛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6年2-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80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均为伤后24 h内人院的混合Ⅱ度烧伤患者.

    作者:蔡少甫;郑庆亦;林惠卿;陈锦河;郑健生;邹紫红;蔡林碧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微粒皮移植创面中角蛋白19及整合素β1的异位表达

    目的 了解大鼠微粒皮移植后创面角蛋白19、整合素β1表达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微粒皮移植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 取20只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自体皮组:创面移植占缺损皮肤表皮质量10%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皮组:创面混合移植自、异体微粒皮,其用量分别为缺损皮肤表皮质量的10%、40%.比较移植后2、3、4周2组大鼠创面的愈合率、收缩率,观察2、4周时角蛋白19、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 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5)%、(84±8)%,明显高于自体皮组的(53±10)%、(65±9)%(P<0.01).2组创面收缩率在移植后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4周,2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的颗粒层和棘层均可见角蛋白19、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此期间未见角蛋白19在基底层有所表达.移植后2周,2组创面基底层未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4周时,部分创面标本中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在基底层间断出现.结论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有助于创面愈合.自体微粒皮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创面中,均存在角蛋白19和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异位表达.

    作者:杨燕妮;彭代智;伍素华;周新;刘敬;董征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缅怀中国烧伤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史济湘教授

    我国烧伤事业的一代先驱,闻名海内外的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国外医学创伤和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主编,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烧伤杂志》顾问,瑞金医院烧伤科主任,上海烧伤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史济湘同志,因患病于2007年9月13日逝世,享年86岁.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救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烧伤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超过95%,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D50)已达80%~90%TBSA.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治疗大腿碾挫伤一例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 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 cm×10 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

    作者:冯涤;冯世伟;房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烧伤严重程度分度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寻烧伤严重程度分度的新方法.方法 选取笔者单位195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有烧伤面积记录的单纯烧伤患者,用同病死率(病死率取0.5%)法确定烧伤患者的年龄分组.根据组内细分的各面积单元组病死率的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情况,把各年龄组内患者烧伤程度划分为4度:轻、中、重、特重度.统计组内各烧伤程度对应的烧伤总面积范围、例数、病死率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将烧伤总面积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作为各年龄组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以患者病死概率为应变量,年龄、烧伤总面积、各种深度的烧伤面积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该模型预测笔者单位2005年收治的患者病死概率,核对患者相关指标与前述分度标准是否符合;判断合并有吸人性损伤、严重合并伤或伤前重大疾病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结果 患者年龄终分组为≤2岁、>2岁且≤55岁、>55岁.各组内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详见正文表2,Logistic回归模型为P(病死概率)=1÷[1+e-(-5.666-0.014×年龄+0.041×烧伤总面积+0.027×深Ⅱ度面积+0.060×Ⅲ度面积)],该方程预测的病死概率及相关指标与该分度标准符合率较高.有中度以上吸人性损伤患者可直接定为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仅有轻度吸入性损伤者依面积标准界定烧伤严重程度.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的病死概率可作为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前述年龄分组较合理,对应的烧伤程度分度标准较为准确、实用.

    作者:杨晓东;林国安;赵广贺;李文军;焦秋云;袁仕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90例烧伤患者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 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 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 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 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 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作者:王耀军;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构建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

    目的 观察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方法 取门诊正常儿童包皮环切术之包皮,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顺序消化得到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悬液.制备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浸没培养3 d后,继续行气液界面培养.将培养7、10、15 d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HE及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基底膜的重要成分: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LN)的存在情况.结果 HE染色可见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结构分化良好,大致可分为基底层、棘层和角质层,各层均有数量不等的扁平梭形细胞.PAS染色显示真皮表皮间有一均匀红染的条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LN呈阳性表达.结论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构建良好.

    作者:鲁元刚;伍津津;张教扬;杨桂红;杨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特布他林对去甲肾上腺素和烧伤血清诱导大鼠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对烧伤血清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烧伤大鼠及正常大鼠血清.取出生1~3 d乳鼠脑组织行原代神经胶质细胞培养,并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分为:(1)对照组:加人体积分数10%的正常大鼠血清;(2)NE1、NE2、NE3组: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0%烧伤血清+10、20、50 μmol/L NE;(3)TBN1、TBN2、TBN3组:分别加入10、20、50 μmol/L特布他林+体积分数10%烧伤血清+10、20、50 μmol/L NE.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VEG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VEGF蛋白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NE1、NE2、NE3组其表达随NE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而TBN1、TBN2、TBN3组的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神经胶质细胞VEGF mRNA表达量[(5.72±0.12)拷贝数/g]较低,NE1、NE2、NE3组VEGF mRNA的表达[(13.26±0.03)、(10.37±0.04)、(14.87±0.55)拷贝数/g]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TBN1、TBN2、TBN3组VEGF mRNA表达量[(13.39±0.19)、(15.77±0.11)、(16.00±0.07)拷贝数/g]也逐渐增加,除TBN1组外其余2组与各N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特布他林可增强烧伤血清和NE诱导神经胶质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艺明;杨宗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休克因子1基因转染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外源性热休克因子1(HSF 1)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相关炎性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严重烧伤和正常大鼠血清;构建pcDNA 3.1/HSF 1重组载体.将培养的RAW 264.7巨噬细胞株转染(具体分为:未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重组载体)后再分别使用前述2种血清刺激.另取部分未行血清刺激的转染重组载体的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HSF 1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PCR法检测经血清刺激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已转染重组载体的细胞株较稳定,检出有HSF 1部分活化.反转录-PCR检测到,未转染的正常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TNF-α、HMGB 1、IL-10的基因仅有少量表达,而烧伤血清刺激能明显上调其基因表达(分别为0.910±0.100、0.860 ±0.020、0.430±0.010);与转染空载体+烧伤血清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00 ±0.050、0.880±0.030、0.420±0.010)比较,转染重组载体+烧伤血清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和HMGB 1的基因表达并上调IL-10的基因表达(分别为0.130 ±0.100、0.450±0.020、0.450±0.020).结论 严重烧伤后给予HSF 1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某些促炎介质的表达,适当上调某些抗炎介质的表达,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罗成群;尹朝奇;周建大;贺全勇;朱颉;李萍;陈铁夫;彭浩;徐阳成;陈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依那普利拉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作用

    目的 了解依那普利拉对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制成30%TBSA 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30只,伤后常规补液)和依那普利拉组(30只,伤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依那普利拉1 mg/kg并行常规补液).另取6只大鼠不致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正常对照组及2组烫伤大鼠伤后1、3、6、12、24 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含量、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1)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TnI、CK-M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拉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为(1.32±0.12)~(2.47±0.22)μg/L,均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6.42 ±0.96)~(15.10±3.69)μg/L,P<0.01];其各时相点CK-MB活性为(438±68)~(5569±322)U/L,亦均低于单纯烫伤组[(2556±74)~(8047±574)U/L,P<0.05或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烫伤组伤后出现心肌细胞浊肿、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依那普利拉组病变程度较之减轻.结论 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心肌组织受损明显,依那普利拉能显著减轻这些损害.

    作者:张兵钱;黄跃生;张家平;张东霞;党永明;王广;胡炯宇;雷泽源;肖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趋化因子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目前炎性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烧(创)伤发生后,趋化因子将各种炎性细胞招引到创面局部,发挥清创(吞噬变性坏死组织或衰老组织及微生物)和调节上皮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重塑等.

    作者:顾钏;方勇;俞为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西北部分省区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1996年10月-2005年9月,我科共收治西北部分省区12岁以下烧伤患儿3156例(不包括门诊和急诊未住院者),占同期烧伤患者总数(5339例)的59.1%.

    作者:陈向军;闫德雄;邢继平;姚兴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纪要

    2007年6月11-15日,第5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重庆市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承办.

    作者:罗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