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雪;周晗磊;有传刚;韩春茂
2016年6月16日,《中华烧伤杂志》编委工作会在重庆顺利召开,本刊编委、通讯编委、特约通讯员共计150余人参会,杂志资深顾问肖光夏教授、汪仕良教授、陈璧教授、郭振荣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总编黄跃生教授主持会议.编辑部王旭主任向在座专家作了杂志工作汇报.简要介绍了本刊从论证到转型为月刊的历程,展示了今年1-6期月刊出版的相关统计数据,并与双月刊时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每年对所属上百种期刊的审读结果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结果,在向大家展示《中华烧伤杂志》目前成绩与优势的同时,更加客观地直面不足认真剖析.本刊编校质量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比中再次名列前茅,但遗憾的是学术排名只处于中间水平,不利于对期刊的整体评价和高端评价,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术质量、扩大学科影响力仍是本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使各位编委更加明确地了解学术评价指标,以明确努力方向,报告中特别列举了所有相关指标特别是目前本刊的弱项如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国际化程度、同行专家评议、获奖论文数等等.王主任还结合日常审稿中容易被编委忽略的问题,特别举例给予说明.关于大家在审稿和投稿过程中普遍关注的临床论著界定问题,王主任简要传达了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杂志主编工作扩大会上各位常委达成的共识:应在强调论文新意、阐述完整真实、有一定理论依据支撑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临床论著的录用标准.根据2015年至今的编委重点号组稿情况,王主任对执行编委的认定方法进行详细说明,鼓励编委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的新热点,尽可能为杂志组织或撰写高质量稿件.为进一步延伸文章对临床的指导性,《中华烧伤杂志》在官方网站上特别开辟“视频中心”栏目,鼓励临床医师用视频方式记录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特殊病例的诊疗经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以丰富论文内容.后王主任再次强调了编委的荣誉与担当,期待与各位编委共同努力,积极发挥好杂志的平台作用.
作者:贾津津;王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颈横动脉(TCA)颈段皮支扩张皮瓣整复面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面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瘢痕面积12 cm×10 cm ~20 cm×15 cm,采用TCA颈段皮支扩张皮瓣整复.将1个300 mL或350 mL扩张器埋置于前胸部进行超量注水扩张,其中1例患者进行了双侧前胸部皮肤扩张.本组患者注水周期6~15个月,注水量l 260~2010 mL.2例患者因皮瓣血运不佳,另行皮瓣延迟术.扩张完毕后掀起皮瓣(面积20 cm ×7 cm~25 cm ×9 cm)无张力转移覆盖瘢痕切除后创面,供区直接缝合,3~4周后行皮瓣断蒂和局部修整术. 结果 7个皮瓣均成活,其中2个创面延迟愈合.随访4~15个月,皮瓣厚度薄,颜色与面部皮肤相近,质地柔软,感觉存在. 结论 TCA颈段皮支扩张皮瓣质地、颜色佳,厚度薄,可用面积大且供区损伤小,是整复面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选择.
作者:许澎;王淑琴;燕辛;林樾;葛华强;谭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明显不对称单睑睑裂的分型以及在重睑成形术中行同期矫正的方法.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9月,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40例双眼单睑睑裂明显不对称的重睑求术者,术前自然状态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1.0-2.0(1.44 +0.23) mm.笔者根据患者双眼睑部特点,将明显不对称单睑睑裂分为3种类型,行全切法重睑成形术的同时进行如下矫正.(1)对24例单纯上睑皮肤松垂不等型者,采用去除睑缘松垂皮肤的方法矫正,双眼睑去除皮肤宽处的宽度为各自睑缘皮肤松垂量的2倍(下同).(2)对单纯睑裂宽度不等型中4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小于或等于1.4 mm者,采用差量去皮法矫正,睑裂较窄一侧去除皮肤宽处的宽度为双眼睑裂差值加1 mm(下同);另2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大于1.4 mm者,采用差量去皮加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睑裂较窄一侧缩短提肌腱膜宽度为双眼睑裂宽度差值加l mm(下同).(3)10例伴上睑皮肤松垂且抚平松垂皮肤后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大于1.0 mm的混合型者,抚平松垂皮肤后,其中7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小于或等于1.4 mm者,采用去除松垂皮肤和差量去皮法矫正;3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大于1.4 mm者,采用去除松垂皮肤和差量去皮加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随访时测量双眼睑裂宽度并计算差值,记录末次差值,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术后9例患者出现去皮侧或联合缩短上睑提肌腱膜侧睑裂不能完全闭合情况,予以红霉素眼膏点眼治疗,未出现结膜炎或角膜炎等并发症,于术后1周~1个月闭合.随访8 ~12个月,所有患者重睑形态自然,线条流畅,双眼睑裂无明显不对称,不对称睑裂未见复发.末次随访时双眼睑裂宽度相差0.1~0.5(0.19-+0.09)mm,与术前比较,差值明显缩小(t =39.202,P<0.001). 结论 重睑成形术中可对明显不对称单睑睑裂进行矫正,其中单纯上睑皮肤松垂不等型采用去除睑缘松垂皮肤的方法矫正;单纯睑裂宽度不等型采用差量去皮或联合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合并前述2种情况的混合型在去除睑缘松垂皮肤的同时,采用差量去皮或联合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
作者:赵锋;付妍婕;杨孝良;吴佳妮;李惠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龚翔;谢卫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谭谦;燕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女,37岁,2014年7月19日工作时因管道破裂不慎被100 ℃高质量浓度(9.1 g/L)氯乙酸喷溅烧伤,伤后被困在充满氯乙酸酸雾厂房内10 min,脱离受伤现场后未处理,伤后2h急诊送入笔者单位救治.检查示患者意识清楚,面容痛苦,体温36.8℃,心率120次/min,呼吸频率28次/min,血压90/60 mmHg(1 mmHg =0.133 kPa),血氧饱和度0.97,四肢冰冷,双肺可闻及水泡音;创面主要位于双下肢、臀部及腹部,呈灰白色,有刺激性气味,腐皮与基底连接紧密,触痛迟钝;出现明显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咳白色泡沫浓痰.急查心肌酶谱和肝肾功能示肌酸激酶(CK)2 650 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44 U/L,ALT89 U/L,AST 174 U/L,肌酐113.0 xmol/L,尿素氮7.9 mmoL/L.诊断:(1)氯乙酸烧伤,总面积25% TBSA,深Ⅱ~Ⅲ度.(2)酸中毒.(3)重度吸人性损伤.(4)低血容量性休克.
作者:徐健;毛远桂;刘德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的超脉冲模式联合Deep FX模式/Scaar FX模式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58例面颈部增生性瘢痕患者.清洁瘢痕区域并给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后,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中的超脉冲模式(能量为150-175 mJ,频率为40 Hz,孔与孔之间距离为4 mm或5 mm,每孔治疗时间为2 s或3 s)治疗.对轻度瘢痕,加用Deep FX模式(能量为30~50 mJ,频率为300 Hz,密度为5%)治疗;对中、重度瘢痕,加用Scaar FX模式(能量为80-150 mJ,频率为300 Hz,密度为3%)治疗.上述治疗共进行3次,每次间隔3个月,每次时长10 ~ 15 min.每次治疗后创面予以保湿、防晒处理.首次治疗前及3次治疗后半年,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瘢痕量表评估疗效;3次治疗后半年,统计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和误工时间.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治疗3次后半年,患者的VSS评分为(3.1±1.0)分,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9.4±1.8)分,t=53.096,P<0.05];患者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为(1.6±0.7)分,亦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8.0±1.4)分,t=63.730,P<0.05].(2)治疗3次后半年,150例患者对疗效感到非常满意,6例患者满意,2例患者较为满意.患者的误工时间为10~15(10.5±0.3)d.(3)治疗期间,5例患者出现轻微红斑,自行消失;6例患者首次治疗后2周出现色素沉着,2例患者首次治疗后3d出现瘙痒、红疹,均通过药物治疗改善. 结论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的超脉冲模式联合Deep FX/Scaar FX模式治疗患者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颖;李石峰;喻亿玲;谭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面部烧伤后瘢痕的美学整复策略及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342例面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根据瘢痕部位及面积,选择局部或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鼻背、下睑区瘢痕采用额部扩张皮瓣整复;颊部、颏部、下颌缘区瘢痕,宽度在5 cm以内采用局部扩张皮瓣整复;颊部、颏部、下颌缘区瘢痕宽度大于5 cm或瘢痕挛缩较重致口、鼻、眼移位明显,松解后创面宽度大于5 cm者,则采用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本组82例应用局部扩张皮瓣整复,瘢痕面积6.0 cm ×2.5 cm~15.0 cm×10.0 cm;260例应用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瘢痕面积8.0 cm×7.0 cm~38.0 cm×13.0 cm.2~6个月预扩张完成后,首先切除面部瘢痕并充分松解,根据缺损面积及形状设计局部皮瓣转移方式及带蒂转移胸三角扩张皮瓣的面积.胸三角皮瓣转移后3周行延迟手术,又1周后行断蒂术,蒂部组织整复面部剩余瘢痕.术后对供受区切口瘢痕应用抗瘢痕药物、激光干预及弹性织物等. 结果 82例采用局部扩张皮瓣整复的患者中40例随诊3 ~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佳;2008年之前有19例患者出现切口轻度瘢痕增生,自2008年开始采用激光干预,瘢痕增生病例明显减少.260例采用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患者中90例随诊3 ~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佳;15例患者扩张器自切口处外露,但未影响后续治疗;9例单侧皮瓣尖端血运障碍,换药后自行愈合;早期1例单侧皮瓣转移后坏死,行游离皮片移植后愈合良好;Ⅰ例胸部供区瘢痕增生,经激光干预后好转. 结论 面部烧伤后瘢痕的治疗应遵循相似性原则,采用局部或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预扩张可增加皮瓣面积、减少皮瓣厚度、减轻供区损伤.
作者:马显杰;李威扬;刘超华;李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糖尿病足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9月--2014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3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患足95只,创面95个.按是否行PTA治疗将患者分为未接受PTA治疗的常规治疗组43例(创面51个)和接受PTA治疗的PTA组40例(创面44个).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清创,PTA组患者清创术前另行1次PTA治疗.2组患者均由清创后开始,计算治疗第3、6、9、12天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统计2组患者Ⅱ期术前创面准备时间.按Wagner分级,统计2组患者创面植皮成活与缝合口愈合情况.统计2组患者随访半年内,每个月复查时的踝肱指数(ABI),以及溃疡复发情况.对数据行x2检验、t检验. 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上升趋势较缓慢,治疗第12天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仍小于40%;PTA组患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从治疗第9天起明显上升,治疗第12天全部生长良好.治疗第9、12天,PTA组患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x2值分别为30.008、47.810,P值均小于0.01).常规治疗组患者Ⅱ期术前创面准备时间为(24±10)d,明显长于PTA组的(15±3)d,t=5.709,P<0.01.PTA组患者植皮成活、缝合口愈合的Wagner 2、3、4级创面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x2值为6.741~24.498,P值均小于0.01).PTA组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内每个月ABI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5.411 ~9.583,P值均小于0.01).常规治疗组患者随访4个月内溃疡无复发,随访第5、6个月分别有1、2例复发;PTA组患者随访半年内溃疡无复发. 结论 PTA在糖尿病足患者外科治疗中效果肯定,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娅;崔正军;史迅;郭鹏飞;孟庆楠;杨高远;杨荣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21岁,5个月前因左内踝处瘙痒,抓挠后致皮肤破损、溃烂,逐渐增大.曾于多处就诊,外敷中草药、输液抗感染治疗(药物不详),效果不佳.创面逐渐扩大、加深,近1周发热、左足疼痛,于2015年3月23日来笔者单位就诊.患者有“皮肤瘙痒症、双下肢皮肤病(疑似鱼鳞病)、原因不明反复发热”史6年,脾肿大3年.父母为3代内近亲结婚,母亲及姐姐智力障碍.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8℃,脉搏96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22/74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小腿及双足皮肤粗糙、脱屑,有较多大小不等点状淡黑色色素沉着,呈对称分布.左内踝见7.0 cm ×4.5 cm创面,皮肤全层缺失,内有较多黄黑色中草药粉末沾染,去除药物后见肌肉及肉芽,色泽灰暗,创缘红肿较明显,左踝活动可.入院诊断:左内踝溃疡伴感染,疑似皮肤肿瘤.
作者:吴抽浪;周丽春;王秋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2013年3月--2015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8~72岁,平均52.6岁.致伤原因均为脊柱创伤截瘫后长期卧床、护理不当,压疮形成时间6-18个月.按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2007年压疮分期判定为Ⅰ例Ⅲ期、4例Ⅳ期,创面面积为4.0 cm×3.0 cm~14.0 cm×12.5 cm.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时创面条件均较差,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加强局部换药,并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全身基础情况.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多为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3-5d,压疮创面条件改善,脓性分泌物减少,行扩创及肌皮瓣修复术.
作者:吴春;孙捷;谭莉;王正理;应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江华;刘安堂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的分型及利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进行整复的策略.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37例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笔者所在治疗团队根据瘢痕面积和位置,将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分为3种类型,依据由简至繁,供区皮肤色泽、质地与颈部皮肤相匹配且面积够大、组织够薄,供受区平衡以及优势血管原则,按以下策略选用背部穿支皮瓣.(1)针对累及中央区和一侧外周区且以中央区为主的中央型颈部瘢痕,选用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2)针对累及中央区和一侧外周区且以外周区为主的外周型颈部瘢痕,首选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若术前未探测到占优势的颈浅动脉穿支或其滋养范围内皮肤组织存在瘢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带蒂枕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肩胛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3)针对累及中央区和两侧外周区的全颈型颈部瘢痕,选用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的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所有皮瓣均行Ⅰ期扩张,Ⅱ期转移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 结果 本组患者含中央型颈部瘢痕7例、全颈型颈部瘢痕12例、外周型颈部瘢痕18例.外周型颈部瘢痕患者中,11例采用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2例采用带蒂枕动脉穿支皮瓣,Ⅰ例采用带蒂肩胛背动脉穿支皮瓣,4例采用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术后3例患者皮瓣发生尖端坏死,经换药治疗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存活良好.随访1-6年,患者颈部伸展度均超过110°,颈部侧屈、旋转功能无受限,无皮瓣挛缩现象发生.35例患者对术后外形表示满意. 结论 背部扩张穿支皮瓣整复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疗效较好,其中中央型采用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外周型首选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次选带蒂枕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肩胛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全颈型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的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
作者:昝涛;高雅姗;李海洲;顾斌;谢峰;朱海南;李青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郭松雪;周晗磊;有传刚;韩春茂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杨景;赵洋;李海航;朱世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