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在肩周炎检查中的临床意义

张向阳;刘伟;曹德良;张亚东

关键词:肩周炎, MRI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肩周炎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GE公司1.5TeslaMRI对82 例肩周炎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患病肩关节中MRI检出阳性征象的共64 例次(78.01%).根据出现信号异常区将肩周炎MRI阳性征象分六组,肩部滑囊炎组21 例,肩关节退行性改变组5 例,肩锁关节退行性改变组6 例,肱二头肌腱鞘炎组9 例,旋转袖组17 例,其他共7 例.结论 MRI对肩周炎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很大帮助.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腿筋膜蒂皮瓣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修复小腿和足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方法以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创面.结果临床应用28 例,均全部成活,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在治疗小腿和足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创面时,具有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作者:黄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8 例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 28 例全部治愈,随访1~6 a,无骨折畸形愈合及肢体短缩,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王宏东;高明暄;田琦;薛云;李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成人股骨干钢板固定取出后再骨折8例

    成人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近年来,随着带锁髓内钉技术的广泛开展,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者逐步减少,钢板取出后易发生再骨折.我院自1996年2月至2003年2月有8 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取出后发生再骨折,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日东;何引飞;龚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iate ligament,ACL)损伤占据了较大比例,重建ACL对增加膝关节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微创技术日臻完善、成熟的条件下,我们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1月,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Bio-interference Screw)固定半腱肌、股薄肌肌腱(ST-GT)重建ACL损伤22 例,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求洪杨;章卓铭;尹华东;邬春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在椎体病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脊柱不稳及疼痛.方法在C臂X光机监视下定位,采取空芯穿刺针导入管注入调配好比例的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 1 例C3椎体转移瘤、病理骨折、畸形、颈椎活动受限者,术后第1天颈痛消失,25 例3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2 例注射后疼痛即刻缓解,1~6个月后复查无疼痛,1 例出现椎管内渗漏致截瘫.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是治疗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脊柱不稳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骨水泥向椎管内外渗漏是其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陈新来;白龙;马灿泽;郑劲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植骨治疗腰椎不稳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 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65 例患者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优良率达90.8%.57 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融合率达87.7%,8 例融合欠佳,但原症状明显改善,无1 例断钉退钉现象.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达到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不稳症较好的方法.

    作者:谭健韶;冯宗权;张毅;张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应用

    目的探讨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周、足跟、足底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26 例,皮瓣面积为6 cm×5 cm~22 cm×10 cm,筋膜蒂长6~13 cm.结果随访时间6~46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一致、质地柔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容易,是修复踝周、足跟、足底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宋开芳;陈艺新;贾湘谦;栾波;李青松;秦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肿胀及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至今病因不十分清楚[1].大多数研究认为,除退行性病变外,还可因损伤、感染和炎症引起,也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自1998年起,应用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注射液(商品名:施沛特),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492 例,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选;林文茂;阿力;司春明;李波;张利文;郑鹏;王磊;张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4 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钢板固定14 例,钛板固定6 例,锁式髓针3 例,环抱器1 例,植骨16 例.结果随访5个月~3 a,愈合率95.8%.结论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为创伤重、治疗不当、功能锻炼不规范.接骨板固定加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立志;梁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6例膝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的手术配合

    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6月,我们共配合实施了6 例同种异体膝半关节移植手术,手术过程配合良好,无1 例感染,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张俊;樊波;贾鹏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髁间窝退行性变的诊断与处理

    目的探讨股骨髁间窝退行性变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本组共70膝,男15膝,女55膝,年龄31~74 岁,平均60.4 岁.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前部或定位不确定的钝痛、渐进性关节伸屈受限和反复关节积液.在关节镜下本病表现为:骨与骨撞击和骨与韧带、软组织的撞击两类.治疗采用关节镜下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加镜下关节清理术.结果随访48 例50膝,平均39个月,术后关节功能均超过术前水平,尤其关节伸屈功能改善明显.结论通过关节镜手术可有效完成对本病的诊断与治疗,关节镜下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是治疗本病的好方法.

    作者:孙笑非;阮狄克;丘强;何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RI在肩周炎检查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RI在肩周炎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GE公司1.5TeslaMRI对82 例肩周炎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患病肩关节中MRI检出阳性征象的共64 例次(78.01%).根据出现信号异常区将肩周炎MRI阳性征象分六组,肩部滑囊炎组21 例,肩关节退行性改变组5 例,肩锁关节退行性改变组6 例,肱二头肌腱鞘炎组9 例,旋转袖组17 例,其他共7 例.结论 MRI对肩周炎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很大帮助.

    作者:张向阳;刘伟;曹德良;张亚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椎弓完整腰椎滑脱症及其稳定性结构的X线研究

    目的探讨椎弓完整性滑脱症的X线、生物力学特点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病理进程.方法对82 例椎弓完整性腰椎滑脱症的正侧位、双斜位X线平片及CT图像(24 例加作CT扫描)进行分析.结果前滑脱68 例(68/82),后滑脱14 例(14/82),共累及84个椎间隙平面.L4~5间隙69个(69/84),L5~S1间隙10个(10/84),L3~4间隙5个(5/84);平片显示椎间隙狭窄53个(53/84),椎间小关节退变72个平面(72/84),两者并存者48个平面(48/84);CT扫描的24个滑脱平面椎间隙,18个平面显示小关节退变(18/24),20个平面出现椎间盘异常(20/24),两者并存者14个平面(14/24).82 例中5 例后部结构未发现X线异常(5/82).结论椎间盘异常和椎间小关节病变为腰椎不稳并导致滑脱的主要病理改变,在病理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病理力学;而椎间小关节是维系腰椎后部结构稳定性与生物力学功能的关键因素,建议下腰部手术时应尽可能保留后部组织结构.

    作者:胡康洲;沈成华;郭贵华;邓巧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交锁髓内钉已广泛应用于长骨骨折的治疗.总结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4年4月,应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30 例股骨远端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华;付万有;吕福润;乔生飞;黄振起;杨存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跟骨钢板及骨移植在跟骨塌陷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跟骨重建钢板及自体骨移植,在重建跟骨塌陷骨折距下关节面完整和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跟骨重建钢板及自体骨移植治疗跟骨塌陷性骨折25 例,临床随访6个月~2 a,平均1年2个月.结果 25 例跟骨塌陷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按Kerr百分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10 例,良12 例,一般2 例,差1 例,优良率88%.结论应用跟骨重建钢板及自体骨移植重建跟骨塌陷骨折距下关节面完整和稳定性,固定坚强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重建跟骨体高度及Bhler角,防止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云峰;俞卫忠;王晖;陆坚;何建新;刘百伟;刘延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异体DBM复合rhBMP-2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nstruction humn bone morphology protein-2,rhBMP-2)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异体DBM与rhBMP-2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16周,进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术后4周宿主结缔组织长入植骨材料内的骨小梁间,并有岛状新生软骨、骨组织形成;术后8周,新生软骨及骨形成并融合成片;术后12周,新骨改建成熟,但仍能见到植骨材料;术后16周,管状骨结构形成,髓腔再通.B组:术后4周,植骨材料周围有软骨形成;术后8周,大量软骨形成;术后12周,大片状骨形成;术后16周,有髓腔形成.C组:各时间点仅见有纤维结缔组织,只在两端有新骨形成.X片示A组成骨量大,新骨改建、成熟迅速,术后16周全部达骨性愈合.B组成骨量少,仅2 例达骨性愈合.C组未见骨性愈合.结论异体DBM复合rhBMP-2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作者:刘忠堂;温宏;冯彦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触摸护理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随着手术室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到今天已赋予我们很多新的工作内容,人性化服务就是其中新的理念.我们对身处手术室这个既陌生又特殊的环境中,表现得极度恐慌的病人实施触摸护理,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陈胜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2例分析

    目的探讨用Henry入路结合T型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2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采用掌侧Henry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尤其需重视恢复掌背侧皮质骨的支撑,对骨缺损区取自体髂骨修整后植骨,同时掌侧T型钢板固定,用克氏针固定不稳定的桡骨茎突骨折块.骨折端植骨共10 例,均为自体髂骨.结果随访7个月~6 a,平均28.57个月.22 例患肢均在3个月内愈合.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1951年)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1990年)优良率达95.5%.结论对无法通过闭合复位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经Henry入路结合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组织破坏小,术后恢复快,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徐宏宇;王刚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高能量粉碎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37 例桡骨远端高能量损伤引起的骨折行多功能单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获临床及X线双重随访的35 例,骨折愈合率达100%.35 例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5周.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优21 例,良12 例,可2 例.结论外固定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是一种切实可行而有效的适宜于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既能起到可靠的固定作用,避免损伤骨折周围血供,又能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作者:巫智强;朱俊锋;林曙峰;周根来;刘欢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并发症的防治

    我院自2001年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27 例,在治疗中遇到若干问题,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伟曾;李福平;杨军;赵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