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开放性Cotton骨折的治疗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 内外踝骨折, 踝关节, 现报告如下, 早期处理, 损伤机制, 临床疗效, 后脱位, 资料, 治疗, 疼痛, 特征, 受伤, 人体, 胫骨, 分类
摘要:踝关节是人体常易受伤的关节之一,损伤机制比较复杂,临床上分类较多,如果治疗有误,常易发生行走疼痛、僵硬等.1998~2001年我院有资料完整的以胫骨后唇骨折为特征,同时伴内外踝骨折,踝关节后脱位的Cotton开放性骨折37 例.通过早期处理绝大多数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单房性骨囊肿26 例改良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报道26 例单房性骨囊肿改良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囊腔充分开窗吸净囊液后依次用刮匙、毛刷彻底清除囊壁内膜,脉冲冲洗干净,疏通髓腔,囊壁硬化骨钻孔后足量植骨充填囊腔,必要时给予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据Neer和Chigira标准进行愈合评估,Ⅳ级20 例(76.92%),Ⅲ级5 例(19.23%),复发1 例(3.85%),骨囊肿完全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结论刮匙、毛刷、脉冲冲洗联用彻底清除病灶,疏通髓腔、囊壁钻孔以充分减压及改善血运,足量植骨彻底消灭囊腔,适当积极选用内固定降低再骨折发生率,综合治疗单房性骨囊肿,疗效显著,无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总结采用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11 例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5~24个月,全部植骨均获得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平均有一级以上的改善.结论对于严重下颈椎损伤实施前后路一期手术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不连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8年3月至2003年9月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30 例胫骨骨不连的体会,所有病例均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行骨折断端加压固定,去除内固定,无感染者行局部植骨,口服骨复生胶囊.结果 30 例骨不连终均达到骨性愈合,非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此类骨不连,由于在远离病灶的部位穿针,对骨不连断端的血循环及骨潜能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疑难病例讨论

    目的回顾9 例误诊病例,探讨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 例误诊病例,应用HE和免疫组化方法总结其特点.结果 9 例中8 例误诊为GCT的肿瘤及瘤样病变分别为孤立性骨囊肿3 例,软骨母细胞瘤3 例,囊性纤维性骨炎1 例,骨肉瘤1 例.1 例误诊为神经鞘瘤.结论骨肿瘤的诊断包括临床,X线与病理表现3个组成部分,三者结合有利于做出正确诊断,指导治疗.三者紧密结合是久经考验,必不可缺的正确诊断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创伤性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骨折后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1997~2003年28 例严重骨折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的诊治经过,均无显著脑外伤.结果 28 例均完全治愈,仅3 例遗留轻度神经症状,智力下降.结论对于四肢骨折病人伤后或术后早期突发的嗜睡或昏迷,应高度怀疑脑型FES,排除脑外伤颅内出血后,应采取以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保护脑功能,纠正休克,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儿孟氏骨折误诊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小儿孟氏骨折的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6 例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6 例中,误为软组织损伤5 例,误为尺骨或尺桡骨骨折6 例,手法复位不充分2 例,石膏松动再移位、塑形不良或体位不当3 例.结论错诊或漏诊以及处理不当是导致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主要原因,而提高认识、重视体检、正确投照、仔细阅片、充分复位、良好塑形、适宜体位、适时复诊是预防小儿孟氏骨折误诊的有效措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以纤维蛋白封闭剂(FS)、Pluronic-F127(PF)、透明质酸(HA)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方法常规分离、消化、体外单层培养新生兔软骨细胞,分别将软骨细胞与3种支架材料混合接种于裸鼠皮下,并于第10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湿重测定,GAG含量测定和组织化学检查来判断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结果三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其中FS组体积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PF组体积中等,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以检测到阳性的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表达.HA组只形成很小的组织块,硬度较差,含有的细胞数和分泌的基质少,三组的GAG含量分别为(8.8±0.4) mg/g,(6.8±0.3) mg/g,(4.2±0.3) mg/g,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3).结论 3种可注射性支架中,FS成软骨作用强,PF较好、HA组差,FS和PF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应用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

    目的选择性应用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方法彻底清理足跟部创面,根据创面缺损范围选择性应用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结果 32 例皮瓣全部成活,行走正常.结论在没有足部血管严重损伤的情况下,应用岛状皮瓣转位为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的佳适应证,小面积缺损以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首选,较大面积缺损则以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首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并发症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克服了传统梅花针不能控制骨折缩短分离和旋转的缺陷,扩大了髓内钉的临床使用范围,具有手术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特别是对于一些粉碎性胫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因手术操作复杂,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法的改进

    肱骨髁上骨折为常见肘部损伤,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肘内翻是其常见合并症,尺偏型骨折发生率高达50%.作者从1996年至2001年手术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32 例,采用适当调整携物角和交叉克氏针桡侧张力带内固定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该合并症的发生,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的模板测量与术后评估

    目的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与术后相关因素的评估,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选取因特发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9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 例,女8 例.年龄40~74 岁,平均58.7 岁.术前通过临床查体及骨盆X光正位片,对双下肢不等长和双侧股骨偏心距的差异程度进行测量和评估.再利用模板测量,预测髋臼及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以及预定出平衡双下肢长度的计划.术后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 19 例患者中术前有15 例存在双下肢不等长,术后这些患者的下肢不等长情况都有显著改善.此19 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值由术前8.4 mm减小到4.4 mm,73.7%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在5 mm之内.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均值由术前6.3 mm减小到3.0 mm.术前模板测量出的假体型号与实际应用的假体比较,髋臼假体符合率为52.6%,股骨柄假体符合率为63.2%.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精确的模板测量对于重建髋关节结构和功能及恢复下肢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12 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方法对12 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法治疗,并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全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 a,优良率为75%.结论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方法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Ca2+对脊髓灰质中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外高Ca2+对脊髓灰质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离体培养脊髓组织在高钙离子环境下30 min~12 h不同时间点c-fo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高钙损伤后30 min~6 h脊髓组织灰质中c-fos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强,4~6 h达到高峰,8 h即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高钙离子能诱导离体脊髓组织灰质c-fos基因的表达,提示钙离子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介导c-fos等即早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膝关节镜联合关节腔冲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联合关节腔冲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膝关节镜下病灶清理加镜下置管持续冲洗关节腔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12 例,随访后评价其疗效.结果 12 例患者中获随访10 例,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疗效评定:优5 例,良4 例,可1 例,优良率90%.结论膝关节镜联合关节腔冲洗是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ybrid骨外固定结合Ilizarov骨段延长术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

    目的探讨Hybrid骨外固定结合Hizarov自体骨延长治疗股骨开放骨折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1999~2003年本院共收治股骨开放骨折伴大段骨缺损患者12 例,根据Gustilo Andersen开放骨折分型,其中ⅢA型5 例,ⅢB型7 例;MESS评分在7分或者7分以下伴骨缺损的患者被选择,骨缺损均在4 cm以上.12 例患者均采用Hybrid骨外固定结合Ilizarov自体骨延长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4 a(平均20个月),12 例患者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获稳定骨折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6周(18~30周),平均外固定时间34周(32~44周).其中针道感染8 例,皮肤过敏1 例,骨折畸形愈合2 例;无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病例,术后膝关节僵直3 例.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优8 例,良1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75%;根据膝关节HSS评分,优7 例,良3 例,可1 例,差1 例,优良率为83.33%.结论 Hybrid骨外固定结合自体Ilizarov骨延长是治疗大段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Pilon骨折是由轴向应力造成的胫骨下1/3涉及穹窿部的关节内骨折,多半有胫骨骨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且因为胫前软组织微循环较差,治疗上难度较大.我院自1993~2001年共收治该类患者43 例,现对该组病例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开放性Cotton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是人体常易受伤的关节之一,损伤机制比较复杂,临床上分类较多,如果治疗有误,常易发生行走疼痛、僵硬等.1998~2001年我院有资料完整的以胫骨后唇骨折为特征,同时伴内外踝骨折,踝关节后脱位的Cotton开放性骨折37 例.通过早期处理绝大多数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分析

    目的评价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探讨其适应证,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 C臂电视X光机监视下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通过门诊复查、信件等随访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62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后随访3~18个月,有效率88.2%,治愈率68%.结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病人痛苦小、费用低、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熟练操作可提高其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科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日渐增多,围手术期糖尿病的处理成为骨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1995年以来我科共收治骨关节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5 例,其中施行手术治疗31 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镍钛-聚髌器在治疗老年人髌骨骨折中的价值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髌骨骨折的特点及应用镍钛-聚髌器治疗老年人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8年8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52 例老年髌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镍钛-聚髌器组(30 例)与非镍钛-聚髌器组(22 例),对比术后石膏固定率与疗效评价优良率.结果镍钛-聚髌器组术后石膏固定率低于非镍钛-聚髌器组,疗效评价优良率高于非镍钛-聚髌器组.结论 a)老年人髌骨骨折的常见类型为粉碎性骨折;b)镍钛-聚髌器应用于老年人髌骨骨折具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