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水泥填充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

庞家省;杨英年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 复发, 骨水泥,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复发性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2~47岁,平均30岁。股骨近端1例,股骨远端2例,肱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1例。复发时间为术后5~25个月。皆为 Companacci Ⅲ级。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4个月,平均24.8个月。全部病例无复发,根据 Mankin 疗效评判标准,本组患者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虽存在再次复发风险,但可完好保留关节功能,应作为治疗首选。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怎样写好前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COA 中青年骨科医师论文评比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肘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肘管综合征是上肢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腕管综合征[1-2]。Feindel 等[3]于1958年首次提出肘管综合征是指尺神经在尺神经沟处受压而产生的神经压迫、损伤性病变,其主要表现为手肌肉萎缩、无力及手尺侧麻木。尺神经在行走过程中有多个潜在的卡压部位,但是重要的部位是在肘关节。患者常见的症状是尺神经分布区的麻木、手内肌的萎缩和无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中、重度的需要手术治疗。近几年出现大量关于尺神经原位松解和前置手术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勇;方有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实用骨科杂志关于开通网上支付宝付款的通知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腰椎爆裂骨折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方式重建腰椎前凸

    目的:研究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手术对腰椎爆裂骨折腰椎前凸恢复的可行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自2000年5月至2014年10月,统计了103例有完整资料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20例患者接受传统侧前方手术,58例患者接受传统后路手术,25例患者接受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手术。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并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侧前方入路手术术前及术后的L2前凸角度为(-14.75±1.67)°和(5.63±0.91)°,L3为(-11.86±2.41)°和(6.71±1.50)°,L4为(-15.20±1.92)°和(11.60±1.14)°;随访1年后 L2的前凸角度为(4.83±0.83)°,L3为(5.86±1.35)°,L4为(10.60±1.14)°。而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手术术前及术后 L2前凸角度为(-13.36±2.29)°和(8.90±1.30)°,L3为(-13.11±2.57)°和(15.67±1.58)°,L4为(-13.40±2.40)°和(22.60±2.07)°。随访1年后 L2的前凸角度为(7.81±1.08)°,L3为(14.67±1.41)°,L4为(21.2±2.05)°。传统后路手术 L2术前及术后的前凸角度为(-8.53±2.08)°和(9.93±2.27)°,L3为(-9.39±1.88)°和(16.33±1.24)°,L4为(-10.90±2.02)°和(23.70±2.00)°。随访1年后 L2的前凸角度为(9.03±1.99)°,L3为(15.50±1.25)°,L4为(23.10±1.60)°。传统侧前方手术与传统后路手术术后 L2、L3、L4的前凸角度比较 P 值均小于0.05,传统侧前方手术与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术后 L2、L3、L4的前凸角度比较 P 值也均小于0.05。侧前方改良内固定及传统后路手术术后L2前凸角度比较 P 值为0.181,L3 P 值为0.1316,L4 P 值为0.3514。改良6钉术式术后与随访1年的结果比较 L2 P值为0.0543,L3为0.1780,L4为0.2433。结论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手术对腰椎爆裂骨折腰椎前凸的重建较传统侧前方入路手术更为满意。

    作者:张赫;李正维;冯大鹏;赵智;李光灿;南丰;袁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应用拇指桡背侧和尺背侧两种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共计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8~45岁,平均35.5岁。应用拇指桡背侧皮瓣21例,拇指尺背侧皮瓣9例,皮瓣大小为1.0 cm ×2.0 cm ~2.5 cm ×3.0 cm。结果30例皮瓣全部成活,拇指长度大限度地得以保留。拇指外形满意,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5~10 mm,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拇指背侧皮瓣是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肖权;宋建宽;王永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更正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踝关节融合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对23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行踝关节融合手术,男14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8.6岁。其中既往有踝关节骨折或脱位病史17例,4例继发于距骨骨折,2例患有踝关节不稳。手术采用3~5枚松质骨加压螺钉固定,术后进行石膏固定。评分标准选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分别对术前及末次随访进行评分。通过疼痛、功能及 X 线对位情况以及手术优良率分析融合手术对创伤性踝关节炎的疗效。结果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1.9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其中18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正常生活,4例患者长时间行走后足弓处出现轻微疼痛,休息后可缓解,1例患者踝关节偶尔发生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后可缓解。术后3个月可见骨痂形成,但未将上下关节面完全连接,术后半年所有患者均已达到骨性融合。AOFAS 总体评分由术前(26.0±5.85)分提高至(77.78±10.15)分,P ﹤0.05。优5例,良12例,一般5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73.91%。结论踝关节融合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稳定性高,融合成功率高的特点。

    作者:栾彦军;白东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观察组合式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对16例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先行开放伤口彻底清创,直接缝合伤口或临时人工皮封闭伤口二期转移皮瓣结合游离植皮关闭伤口,对移位不稳定胫骨骨折进行复位,按设计的组合式外固定架构型对胫骨骨折远、近端进行穿骨针固定,术中对外固定架操作时间与出血进行计算,术后定期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以 Iowa 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中组合式外固定架穿针及组件安装时间平均21 min,平均出血量14 mL,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术后2例清创直接缝合伤口出现皮肤坏死,4例发生针道感染,均经换药等治疗愈合,无一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髓炎,所有胫骨远端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一例骨折延期愈合、骨不连及畸形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5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胫骨远端骨骺部分早闭情况,术后7个月踝关节 Iowa 功能评分,优6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7.5%。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少、固定灵活可靠、术后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良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宁仁德;孔令超;姚涛;周业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内镜下跟骨后上结节成形减压术治疗顽固性 Haglund 综合征

    目的:研究内镜下跟骨后上结节成形减压术治疗顽固性 Haglund 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对22例顽固性 Haglund 综合征患者采用内镜下跟骨后上结节成形减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5~64岁,平均41.7岁。对22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 AOFAS 踝-后足功能评分平均56分,术后平均86.4分,评分明显提高。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内镜下跟骨后上结节成形减压术治疗顽固性 Haglund 综合征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铭;李海滨;刘会欣;付洪睿;杨学桥;潘洪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双侧膝关节处完全离断再植成功1例报告

    随着工农业机械化生产和交通运输意外伤害的增加,造成肢体严重损伤、肢体离断的病例时有发生。下肢单肢离断再植或双下肢离断异位再植成功在国内时有报道,而双下肢同一平面肢体完全离断病例少见,一期同时再植成功病例更为罕见。笔者于2010年5月收治双侧膝关节处完全离断患者1例,再植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小刚;丁文义;王晖;马爱源;倪金和;刘芳宏;杨振环;张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青壮年多见,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有多器官及系统损伤。目前,交锁髓内钉固定是大多数股骨干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1],除了髓内钉技术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据统计,股骨干骨折的内固定失败率(包括髓内钉和钢板)和骨折不愈合率为8%~23%[2]。

    作者:孟亚轲;郭永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通过与自体骨比较,评价同种异体骨在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34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病例,行病灶彻底清除、灭活、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术,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同种异体骨组( A组)和自体髂骨组( B组)。A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9~38岁,平均27岁,术中采用同种异体骨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B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18~39岁,平均28岁,术中取自体髂骨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两组术后均支具外固定辅助活动12周。结果 A 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骨折。所有骨移植 X 线片上显示理想的愈合形态。疗效评定采用 Mankin 评定标准,A 组:优14例,良3例,优良率100%;B 组:优15例,良2例,优良率100%。A、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体骨相比,同种异体骨在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骨缺损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值得提倡的移植材料。

    作者:镐英杰;于磊;李志磊;张迪;张岩;李莹;李甲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细胞形态学分析

    目的:研究人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细胞的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观察各代人关节软骨细胞的形态学特性,为临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全膝置换术患者残存的无菌膝关节软骨,采用两步酶消化法(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分离培养人关节软骨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每代的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进一步鉴定后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两步酶消化法消化出的软骨细胞呈接近圆形,培养2~3 d,细胞贴壁、变形,呈多角形或条状,2周左右细胞融合成层,4代后出现明显分化,软骨细胞增殖和生长缓慢。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培养4代以内可以保持表型的稳定。结论体外培养骨关节炎软骨细胞4代以内生长良好,生物学特性明显,4代以后出现去分化现象,提示我们2或3代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是用于实验研究的佳选择。

    作者:唐新;郑果;黄强;李棋;付维力;李箭;陈刚;周宗科;裴福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两种体位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在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分别采取侧卧位和俯卧位,对两种体位下行内固定进行对比研究。方法自2011年1月到2014年10月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80例,将入选病例分为单侧跟骨骨折及双侧跟骨骨折,再进一步分为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 C 型臂透视次数的区别。结果在行单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侧卧位 C1组的术中 C 型臂透视次数较俯卧位 F1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行双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侧卧位 C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 C 型臂透视次数均较俯卧位 F2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采用俯卧位较侧卧位具有更多优势,特别是在行双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

    作者:肖志满;施德源;王旭东;谢景凌;王俊鸿;沈正清;刘斌伟;王华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RAGE 对糖尿病大鼠骨代谢紊乱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的骨代谢特点及骨组织糖基化终产物变体的表达。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20周后处死大鼠,测定骨生物力学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A1c、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紫外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含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大鼠骨组织糖基化终产物变体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和 Goto-kakizaki 组大鼠的糖化血红蛋白 A1c、血清糖基化终产物、空腹血糖、胰岛素均显著升高,而骨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降低,糖尿病组大鼠和 Goto-kakizaki 组大鼠骨组织均检测到糖基化终产物变体表达。结论糖尿病大鼠和 Goto-kakizaki 大鼠的骨量和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糖基化终产物及变体相互作用参与糖尿病骨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健;刘亚平;郭洪敏;聂志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护理指引在骨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指引在骨科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根据骨科专科特点及需求制订骨科专科护理指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骨科病区实施,然后进行实施指引前后的护理安全质量、健康教育质量、满意度对比。结果实施指引前护理安全质量得分为(91.8±0.32)分,健康教育质量得分为(91.2±0.42)分,满意度得分为(92.42±2.35)分;实施指引后护理安全质量得分为(96.3±0.26)分,健康教育质量得分为(95.6±0.37)分,满意度得分为(96.25±2.86)分,两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22.113,19.916,23.625;P ﹤0.05或 P ﹤0.01)。结论应用骨科专科护理指引,能规范骨科临床护理行为,给予临床一线护士提供科学、准确、专业、实用的专科护理指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周春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儿童 Salter-HarrisⅠ型和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

    目的:评价 Salter-HarrisⅠ型、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 X 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采用 Gartland and Welley 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2例,其中6例复查 X 线片出现骨折移位,5例移位明显者改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共19例。本组9例4~6周后失访,47例经6个月~1年随访,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两侧挠骨等长,下尺挠关节关系正常,掌倾角和尺倾角正常,克氏针固定的患者均未出现针道感染。Gartland and Welley 评分结果,优37例,良10例,优良率100%。结论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大部分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而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固定后7~14 d 必须复查 X 线片,为避免骨折畸形愈合,对不稳定性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必要的。

    作者:张文文;李应池;王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鹰嘴前移固定治疗鹰嘴粉碎性骨折

    目的:总结鹰嘴前移固定治疗鹰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鹰嘴前移固定技术治疗鹰嘴粉碎性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6岁,平均26.8岁。切除的鹰嘴和尺骨之间的碎骨块用于植骨,将鹰嘴用张力带技术前移固定到尺骨。损伤后至手术时间3 h ~6 d,平均3 d。结果术后随访1.5~3.0年,平均2.5年。按 Broberg 和 Morrey 提出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2例。没有发生与该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鹰嘴前移固定技术很适宜用传统复位和固定方法治疗有困难的鹰嘴粉碎性骨折。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何明;陈宗琦;韦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型钛板联合空心钉治疗 Myerson B~ C 型Lisfranc 损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治疗 Myerson B ~ C 型 Lisfranc 损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采用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治疗12例 Myerson 分型 B 型及 C 型 Lisfranc 损伤患者,年龄21~53岁,平均24.5岁,其中 B1型4例,B2型5例,C1型2例,C2型1例。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效果。结果术后12例获得6~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X 线片显示12例足均获得解剖复位,足弓形态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 评分平均76.3分。结果优(90~100分)4例,良(80~89分)6例,可(70~79分)2例,优良率为86%。结论应用微型钛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技术治疗Lisfranc 损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贝;谭坚毅;曾志彬;詹铁军;陈海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