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赫;李正维;冯大鹏;赵智;李光灿;南丰;袁亮
目的:评价 Salter-HarrisⅠ型、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 X 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采用 Gartland and Welley 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2例,其中6例复查 X 线片出现骨折移位,5例移位明显者改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共19例。本组9例4~6周后失访,47例经6个月~1年随访,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两侧挠骨等长,下尺挠关节关系正常,掌倾角和尺倾角正常,克氏针固定的患者均未出现针道感染。Gartland and Welley 评分结果,优37例,良10例,优良率100%。结论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大部分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而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固定后7~14 d 必须复查 X 线片,为避免骨折畸形愈合,对不稳定性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必要的。
作者:张文文;李应池;王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 adult-acquired flat foot deformity, AAFD)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AAFD 主要因为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及足骨关节韧带损伤所致。弹簧韧带常常受累,其损伤可导致足弓塌陷和前足外展;跟距骨间韧带也常受累,其损伤可导致跟骨外翻;三角韧带功能障碍可引起内踝疼痛及足踝关节畸形;腓肠肌或跟腱挛缩可加重跟骨外翻畸形;然而,近 Orr等[1]报道了6例单纯弹簧韧带损伤,而没有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症状性可屈性扁平足。扁平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足弓降低或消失,足部骨骼之间的正常排列丢失,严重时还可以出现前足内翻。扁平足患者女性多见,而且55岁左右发病率较高,同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能量冲击性运动者发病率较高。扁平足患者负重能力差,不能远距离行走,严重时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李晓东;江汉;江毅;肖连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随着工农业机械化生产和交通运输意外伤害的增加,造成肢体严重损伤、肢体离断的病例时有发生。下肢单肢离断再植或双下肢离断异位再植成功在国内时有报道,而双下肢同一平面肢体完全离断病例少见,一期同时再植成功病例更为罕见。笔者于2010年5月收治双侧膝关节处完全离断患者1例,再植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小刚;丁文义;王晖;马爱源;倪金和;刘芳宏;杨振环;张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与自体骨比较,评价同种异体骨在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34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病例,行病灶彻底清除、灭活、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术,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同种异体骨组( A组)和自体髂骨组( B组)。A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9~38岁,平均27岁,术中采用同种异体骨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B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18~39岁,平均28岁,术中取自体髂骨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两组术后均支具外固定辅助活动12周。结果 A 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骨折。所有骨移植 X 线片上显示理想的愈合形态。疗效评定采用 Mankin 评定标准,A 组:优14例,良3例,优良率100%;B 组:优15例,良2例,优良率100%。A、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体骨相比,同种异体骨在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骨缺损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值得提倡的移植材料。
作者:镐英杰;于磊;李志磊;张迪;张岩;李莹;李甲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在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分别采取侧卧位和俯卧位,对两种体位下行内固定进行对比研究。方法自2011年1月到2014年10月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80例,将入选病例分为单侧跟骨骨折及双侧跟骨骨折,再进一步分为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 C 型臂透视次数的区别。结果在行单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侧卧位 C1组的术中 C 型臂透视次数较俯卧位 F1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行双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侧卧位 C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 C 型臂透视次数均较俯卧位 F2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采用俯卧位较侧卧位具有更多优势,特别是在行双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
作者:肖志满;施德源;王旭东;谢景凌;王俊鸿;沈正清;刘斌伟;王华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内镜下跟骨后上结节成形减压术治疗顽固性 Haglund 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对22例顽固性 Haglund 综合征患者采用内镜下跟骨后上结节成形减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5~64岁,平均41.7岁。对22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 AOFAS 踝-后足功能评分平均56分,术后平均86.4分,评分明显提高。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内镜下跟骨后上结节成形减压术治疗顽固性 Haglund 综合征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铭;李海滨;刘会欣;付洪睿;杨学桥;潘洪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肘管综合征是上肢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腕管综合征[1-2]。Feindel 等[3]于1958年首次提出肘管综合征是指尺神经在尺神经沟处受压而产生的神经压迫、损伤性病变,其主要表现为手肌肉萎缩、无力及手尺侧麻木。尺神经在行走过程中有多个潜在的卡压部位,但是重要的部位是在肘关节。患者常见的症状是尺神经分布区的麻木、手内肌的萎缩和无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中、重度的需要手术治疗。近几年出现大量关于尺神经原位松解和前置手术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勇;方有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应用拇指桡背侧和尺背侧两种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共计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8~45岁,平均35.5岁。应用拇指桡背侧皮瓣21例,拇指尺背侧皮瓣9例,皮瓣大小为1.0 cm ×2.0 cm ~2.5 cm ×3.0 cm。结果30例皮瓣全部成活,拇指长度大限度地得以保留。拇指外形满意,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5~10 mm,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拇指背侧皮瓣是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肖权;宋建宽;王永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青壮年多见,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有多器官及系统损伤。目前,交锁髓内钉固定是大多数股骨干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1],除了髓内钉技术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据统计,股骨干骨折的内固定失败率(包括髓内钉和钢板)和骨折不愈合率为8%~23%[2]。
作者:孟亚轲;郭永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肩关节镜辅助下进行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方案的可行性,积累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的治疗经验。方法选择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3例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患者,应用肩关节镜辅助行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固定术治疗。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19~37岁,平均(27.32±6.11)岁;左侧5例,右侧8例,均为单侧损伤。术后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对肩关节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所有患者伤臂中下段软组织包块消失,外观形态正常,屈肘及前臂外旋力量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减弱,工作生活正常。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由术前(2.6±12.9)分升至术后末次随访(3.7±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应用肩关节镜辅助治疗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杨镇;张明宇;张宪;郑江;张亮;任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复发性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2~47岁,平均30岁。股骨近端1例,股骨远端2例,肱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1例。复发时间为术后5~25个月。皆为 Companacci Ⅲ级。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4个月,平均24.8个月。全部病例无复发,根据 Mankin 疗效评判标准,本组患者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虽存在再次复发风险,但可完好保留关节功能,应作为治疗首选。
作者:庞家省;杨英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1资料患者,男,36岁,主因“左膝关节外上方疼痛和肿胀2个月”入院。患者否认外伤和嗜酒,既往有间断左膝关节疼痛病史,但因能自行缓解未就医。体格检查显示髌骨肿胀,上外侧压痛阳性,屈曲至90°时疼痛。膝关节 X 线显示溶骨性破坏伴边缘硬化(见图1)。CT 显示髌骨骨折、溶骨性破坏伴边缘硬化(见图2),MRI 显示髌骨破坏及股四头肌肌腱浸润。血尿酸672μmol / L,正常430μmol / L,其余检验正常。
作者:吴伟乾;王重阳;谷贵山;张德宝;杨晓迪;李良涛;刘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研究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应用后内侧切口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17~49岁。左侧7例,右侧8例。均为合并后侧平台骨折的 SchatzkerⅤ型或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通过 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法和统计学分析对比术后当天与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本组中所有的病例均得到满意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无切口感染及骨髓炎病例,无钢板、螺丝钉松动、断裂病例,无医源性的血管、神经损伤病例,骨折全部正常愈合,无膝关节黏连、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等病例。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达93.3%。对比术后当天和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内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视野好,可在直视下复位胫骨平台后侧关节面,不必暴露腘窝内重要血管、神经,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张磊;孔德明;王浩军;银晓永;刘晓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治疗 Myerson B ~ C 型 Lisfranc 损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采用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治疗12例 Myerson 分型 B 型及 C 型 Lisfranc 损伤患者,年龄21~53岁,平均24.5岁,其中 B1型4例,B2型5例,C1型2例,C2型1例。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效果。结果术后12例获得6~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X 线片显示12例足均获得解剖复位,足弓形态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 评分平均76.3分。结果优(90~100分)4例,良(80~89分)6例,可(70~79分)2例,优良率为86%。结论应用微型钛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技术治疗Lisfranc 损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贝;谭坚毅;曾志彬;詹铁军;陈海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收集术中钻孔内的骨碎屑并移植于骨折端对促进骨折愈合及预防骨不连的效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间手术治疗尺桡骨骨折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9~76岁,平均43.5岁。均行切开复位DCP 钢板内固定术,术中钻孔时收集钻出的骨碎屑并植于骨折端周围。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15个月,平均8.2个月,均在8~16周内获得临床愈合,3~5个月内达骨性愈合。功能采用 Mode 评分标准判定,优2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2.6%。结论将钻孔内骨碎屑移植于骨折端能有效地促进骨愈合,预防骨不愈合的发生。
作者:朱宜国;王甫亚;孙苏亭;周宣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Kummell 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疗老年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326例,其中诊断符合为 Kummell 病者72例,70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例因球囊未能复位而行后路切开截骨矫形、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术后给予腰背支局固定、抗骨质疏松等常规处理,通过对比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局部矢状位 Cobb 角度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a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70例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时椎体高度由术前(19.77±4.42)mm 恢复至(21.47±3.71)mm,Cobb 角由术前的15°~25°(21.2±0.5)°改善至3°~14°(9.1±0.6)°,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率79.5%;术前 VAS 评分4~8分,平均(6.1±0.5)分,术后 VAS 评分1~4分,平均(3.2±0.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ODI 从术前的平均(63.7±2.3)改善至末次随访的平均(43.2±1.7),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者2例,其中1例随访中出现相邻椎体骨折者,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下腰部持续疼痛者1例,对症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早期发现与治疗,消除椎体骨折处的微动,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支撑,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椎体后凸成形术创伤小,是早期治疗 Kummell 病较好的手术方式,且并发症少。
作者:刘继军;刘智勇;郝阳泉;张保刚;邵宇雄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