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彦军;白东昱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21例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龄22~45岁,平均32岁;左侧14例,右侧7例。均为高能量损伤,其中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12例。骨折按照Seinsheimer 分型,ⅢA 型11例,ⅢB 型7例,Ⅳ型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手术在 C 型臂 X 线透视下对骨折端进行手法闭合复位,必要时采用撬拨技术、钳夹技术或有限切开对骨折端进行复位,PFNA 内固定术。术后采用 Harris 评分对患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个月。无一例发生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断钉松动退出、骨折延迟愈合、再骨折、髋内翻畸形、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按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4%。结论 PFNA 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具有微创、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点,是一种有效治疗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的方法。
作者:杨文彬;杨珂;王峰;陈明;李伟;钟浩;屈永奎;牛壮;贾拥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 adult-acquired flat foot deformity, AAFD)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AAFD 主要因为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及足骨关节韧带损伤所致。弹簧韧带常常受累,其损伤可导致足弓塌陷和前足外展;跟距骨间韧带也常受累,其损伤可导致跟骨外翻;三角韧带功能障碍可引起内踝疼痛及足踝关节畸形;腓肠肌或跟腱挛缩可加重跟骨外翻畸形;然而,近 Orr等[1]报道了6例单纯弹簧韧带损伤,而没有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症状性可屈性扁平足。扁平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足弓降低或消失,足部骨骼之间的正常排列丢失,严重时还可以出现前足内翻。扁平足患者女性多见,而且55岁左右发病率较高,同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能量冲击性运动者发病率较高。扁平足患者负重能力差,不能远距离行走,严重时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李晓东;江汉;江毅;肖连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复发性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2~47岁,平均30岁。股骨近端1例,股骨远端2例,肱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1例。复发时间为术后5~25个月。皆为 Companacci Ⅲ级。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4个月,平均24.8个月。全部病例无复发,根据 Mankin 疗效评判标准,本组患者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虽存在再次复发风险,但可完好保留关节功能,应作为治疗首选。
作者:庞家省;杨英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价 Salter-HarrisⅠ型、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 X 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采用 Gartland and Welley 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2例,其中6例复查 X 线片出现骨折移位,5例移位明显者改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共19例。本组9例4~6周后失访,47例经6个月~1年随访,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两侧挠骨等长,下尺挠关节关系正常,掌倾角和尺倾角正常,克氏针固定的患者均未出现针道感染。Gartland and Welley 评分结果,优37例,良10例,优良率100%。结论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大部分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而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固定后7~14 d 必须复查 X 线片,为避免骨折畸形愈合,对不稳定性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必要的。
作者:张文文;李应池;王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青壮年多见,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有多器官及系统损伤。目前,交锁髓内钉固定是大多数股骨干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1],除了髓内钉技术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据统计,股骨干骨折的内固定失败率(包括髓内钉和钢板)和骨折不愈合率为8%~23%[2]。
作者:孟亚轲;郭永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治疗 Myerson B ~ C 型 Lisfranc 损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采用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治疗12例 Myerson 分型 B 型及 C 型 Lisfranc 损伤患者,年龄21~53岁,平均24.5岁,其中 B1型4例,B2型5例,C1型2例,C2型1例。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效果。结果术后12例获得6~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X 线片显示12例足均获得解剖复位,足弓形态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 评分平均76.3分。结果优(90~100分)4例,良(80~89分)6例,可(70~79分)2例,优良率为86%。结论应用微型钛板联合空心钉“四边形”固定技术治疗Lisfranc 损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贝;谭坚毅;曾志彬;詹铁军;陈海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4年4月,采用改良 TLIF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其中采用单边固定28例,双边固定34例。单边固定组:男19例,女9例;年龄28~57岁,融合节段:L1~21例,L2~31例,L3~42例,L4~518例,L5 S16例。双边固定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2~59岁,融合节段:L1~21例,L2~32例,L3~43例,L4~519例,L5 S1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6.7个月,单边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双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内术后 VAS 评分、ODI 评分和 JOA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两组之间的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 TLIF 手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不破坏对侧结构、手术时间短等优势,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吴继彬;郭开今;袁锋;辛兵;冯虎;张新珠;吴东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应用拇指桡背侧和尺背侧两种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共计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8~45岁,平均35.5岁。应用拇指桡背侧皮瓣21例,拇指尺背侧皮瓣9例,皮瓣大小为1.0 cm ×2.0 cm ~2.5 cm ×3.0 cm。结果30例皮瓣全部成活,拇指长度大限度地得以保留。拇指外形满意,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5~10 mm,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拇指背侧皮瓣是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肖权;宋建宽;王永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收集术中钻孔内的骨碎屑并移植于骨折端对促进骨折愈合及预防骨不连的效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间手术治疗尺桡骨骨折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9~76岁,平均43.5岁。均行切开复位DCP 钢板内固定术,术中钻孔时收集钻出的骨碎屑并植于骨折端周围。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15个月,平均8.2个月,均在8~16周内获得临床愈合,3~5个月内达骨性愈合。功能采用 Mode 评分标准判定,优2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2.6%。结论将钻孔内骨碎屑移植于骨折端能有效地促进骨愈合,预防骨不愈合的发生。
作者:朱宜国;王甫亚;孙苏亭;周宣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对23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行踝关节融合手术,男14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8.6岁。其中既往有踝关节骨折或脱位病史17例,4例继发于距骨骨折,2例患有踝关节不稳。手术采用3~5枚松质骨加压螺钉固定,术后进行石膏固定。评分标准选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分别对术前及末次随访进行评分。通过疼痛、功能及 X 线对位情况以及手术优良率分析融合手术对创伤性踝关节炎的疗效。结果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1.9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其中18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正常生活,4例患者长时间行走后足弓处出现轻微疼痛,休息后可缓解,1例患者踝关节偶尔发生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后可缓解。术后3个月可见骨痂形成,但未将上下关节面完全连接,术后半年所有患者均已达到骨性融合。AOFAS 总体评分由术前(26.0±5.85)分提高至(77.78±10.15)分,P ﹤0.05。优5例,良12例,一般5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73.91%。结论踝关节融合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稳定性高,融合成功率高的特点。
作者:栾彦军;白东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组合式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对16例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先行开放伤口彻底清创,直接缝合伤口或临时人工皮封闭伤口二期转移皮瓣结合游离植皮关闭伤口,对移位不稳定胫骨骨折进行复位,按设计的组合式外固定架构型对胫骨骨折远、近端进行穿骨针固定,术中对外固定架操作时间与出血进行计算,术后定期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以 Iowa 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中组合式外固定架穿针及组件安装时间平均21 min,平均出血量14 mL,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术后2例清创直接缝合伤口出现皮肤坏死,4例发生针道感染,均经换药等治疗愈合,无一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髓炎,所有胫骨远端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一例骨折延期愈合、骨不连及畸形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5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胫骨远端骨骺部分早闭情况,术后7个月踝关节 Iowa 功能评分,优6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7.5%。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少、固定灵活可靠、术后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良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宁仁德;孔令超;姚涛;周业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鹰嘴前移固定治疗鹰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鹰嘴前移固定技术治疗鹰嘴粉碎性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6岁,平均26.8岁。切除的鹰嘴和尺骨之间的碎骨块用于植骨,将鹰嘴用张力带技术前移固定到尺骨。损伤后至手术时间3 h ~6 d,平均3 d。结果术后随访1.5~3.0年,平均2.5年。按 Broberg 和 Morrey 提出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2例。没有发生与该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鹰嘴前移固定技术很适宜用传统复位和固定方法治疗有困难的鹰嘴粉碎性骨折。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何明;陈宗琦;韦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肩关节镜辅助下进行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方案的可行性,积累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的治疗经验。方法选择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3例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患者,应用肩关节镜辅助行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固定术治疗。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19~37岁,平均(27.32±6.11)岁;左侧5例,右侧8例,均为单侧损伤。术后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对肩关节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所有患者伤臂中下段软组织包块消失,外观形态正常,屈肘及前臂外旋力量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减弱,工作生活正常。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由术前(2.6±12.9)分升至术后末次随访(3.7±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应用肩关节镜辅助治疗急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杨镇;张明宇;张宪;郑江;张亮;任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1资料患者,男,36岁,主因“左膝关节外上方疼痛和肿胀2个月”入院。患者否认外伤和嗜酒,既往有间断左膝关节疼痛病史,但因能自行缓解未就医。体格检查显示髌骨肿胀,上外侧压痛阳性,屈曲至90°时疼痛。膝关节 X 线显示溶骨性破坏伴边缘硬化(见图1)。CT 显示髌骨骨折、溶骨性破坏伴边缘硬化(见图2),MRI 显示髌骨破坏及股四头肌肌腱浸润。血尿酸672μmol / L,正常430μmol / L,其余检验正常。
作者:吴伟乾;王重阳;谷贵山;张德宝;杨晓迪;李良涛;刘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的治疗体会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治疗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28例,女40例;年龄61~97岁,平均(69.5±7.6)岁。根据粗隆间骨折 Evans 分型、PFNA 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利用复位技术、定点定位技术、扩髓技术、透视技术等 PFNA 内固定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结果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50~180 mL,平均90 mL;X 线暴露次数4~13次,平均8次。同时本组68例均防止了医源性大粗隆劈裂骨折,股骨干骨折,螺旋刀片穿出股骨头颈,主钉、锁钉固定困难,X 线机污染术野,失血性休克等术中并发症。结论熟练掌握并运用 PFNA 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 X 线暴露次数,防止术中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超斌;陈令斌;陈克;戢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骨肉瘤患者血清中 miR-2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化疗前后的变化,研究血清 miR-21的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38例骨肉瘤患者(肺部转移患者17例)化疗前后血清中 miR-21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 miR-21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以及与化疗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表达量0.23相比,血清 miR-21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表达量为5.68,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P =0.007);有肺部转移的患者血清中miR-21的表达量为7.26,高于无肺部转移的患者表达量2.3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3);血清 miR-21与对应肿瘤组织miR-21的表达呈正相关(rho =0.712,P ﹤0.001);而且本研究发现血清 miR-21水平在化疗无效者为7.65,明显高于化疗有效者2.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高表达的 miR-21水平与骨肉瘤肺转移存在一定的关联,血清 miR-21表达与骨肉瘤化疗疗效密切相关,其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用于骨肉瘤早期诊断及化疗敏感性预测,且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吴子晏;刘洋;杨述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