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末梢毛细血管、静脉血糖水平准确性的研究

刘颖;张军;李振

关键词:血糖仪, 毛细血管血糖, 静脉血浆血糖
摘要:目的:研究三诺金准血糖仪检测末梢毛细血管血糖(CBG )、静脉血糖(V PG )的准确性,其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V PG、拜安康血糖仪测定CBG结果的相关性。方法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80例在空腹状态及餐后2 h同时用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CBG、V PG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V PG ;采用拜安康血糖仪测定CBG ,对比结果相关性。结果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的CBG、V PG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V PG、拜安康血糖仪测定CBG的结果均有良好相关性,r均大于0.95。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CBG、V PG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对比偏倚率分别为-5.2%和-7.3%,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合格标准。结论采用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CBG、V PG均有较高准确性,能准确反映血糖水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砷化氢中毒15列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救治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动态观察15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肝功能、肾功能异常,心肌酶极度异常,治疗后各项指标恢复良好,肾功能指标恢复较慢。结论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各项检验结果均能及时反映一系列器官损伤,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临床治疗及预后有参考价值;肾功能保护仍是砷化氢治疗的重点。

    作者:杨春爱;余林;朱峻波;杨亚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武汉市农村及流动人口两年孕前优生检查结果分析

    武汉市计划生育科技所及各区服务站自2012年3月开展孕前优生实验室检查,至2013年7月30日共接受自愿孕前优生检查服务对象85689例,相关结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致敢;候群杰;王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由1例CeM抗体阳性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引发的思考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严重的并发症,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前者常出现头痛、腰痛、寒颤、发热、恶心、呕吐、血压降低等临床表现,输入少量(20~50 m L )即可;而后者因起病时间较长、反应症状较隐匿而被忽略,导致抢救时机延误而出现严重后果,更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作者:屈雅川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荆门市居民脑卒中调查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对荆门市居民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为荆门市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荆门市大于或等于40岁居民9303例,对脑卒中调查中H cy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血清 H cy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大,血清 Hcy水平逐渐增高,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比较,70岁及以上人群与前一年龄组比较血清 Hcy水平增高显著,Hcy水平异常率与前一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居民血清Hcy水平高于农村居民(P<0.05),脑卒中人群血清Hcy水平高于非脑卒中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门市40岁及以上居民血清 Hcy水平较高,对居民身体健康存在较大隐患,应加强健康教育,定期检测血清 Hcy水平,以便预防和及时治疗脑卒中。

    作者:鄂立红;业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CD64与降钙素原对骨折患者术后感染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与降钙素原(PC T )对骨折患者术后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开放性骨折并实施手术治疗患者80例,将其分为感染组(37例)和未感染组(43例),2组均于术后1、3、5、7 d采集静脉血检测CD64和PC T水平,评价2种指标在骨折术后感染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术后1 d ,感染组CD64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感染组比较,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D64和PCT水平在术后3 d达到高峰,术后3、5、7 d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64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PC T。结论 CD64和PC T测定均有助于骨折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农贤刚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湘西地区PG对胃溃疡及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 )对湖南省湘西地区胃溃疡及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PGⅠ、Ⅱ血清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组PGⅠ、PGⅡ和PGⅠ/Ⅱ比值(PGR)血清检测水平与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 PG Ⅰ、PGⅡ血清检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PGⅠ、PGR、PGⅠ+PGR各自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Ⅰ和(或)PGⅠ+PGⅡ升高,考虑患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可能性较大;在萎缩性胃炎检测中优先选择PGⅠ+PGR组合。

    作者:王颖颖;赵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ECC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管内膜搔刮(ECC )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以避免单纯宫颈活检导致的漏诊。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2013年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486例的病理学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报告。对其中行ECC操作的患者进行分析,并对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的阳性病变、ECC阴性病变患者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的阴性而ECC阳性病变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和ECC患者1486例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 )为276例。宫颈活检阴性但ECC诊断为LSIL‐HSIL有24例(占1.6%),此为被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所遗漏的。结论 ECC常规使用报道较少,在怀疑细胞学有低、高度宫颈组织变异和大于35岁及对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不满意的妇女中采用将使其受益。

    作者:周红荣;蒋洪波;胡荷宇;龚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某院尿路感染患者临床用药研究

    目的:探讨194例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包头市第八医院就诊的尿路感染患者194例,病原菌分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结果194例标本中,共分离细菌254株。其中184株为革兰阴性菌,占72.44%;56株为革兰阳性菌,占22.05%;14株为真菌,占5.51%。结论革兰阴性菌为尿路感染首要细菌,革兰阴性、阳性菌中均存在高耐药性,临床用药应加强监测。

    作者:任建民;高雅琼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该院220例老年住院患者同时送检的血培养和PC 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血清PC T水平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及其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和假丝酵母菌之间的差异。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为20.45%,在血培养阳性标本中PC T阳性率为64.44%;在血培养阴性标本中 PC T阴性率为44.00%。血培养阳性患者PC T 中位数为(8.00±17.39)μg/L ,血培养阴性患者 PC T 为(4.46±11.05)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革兰阴性菌组 PC T 为(11.25±23.37)μg/L ,假丝酵母菌组 PC T 为(11.21±13.59)μg/L ,均高于革兰阳性菌组PC T水平(5.42±14.81)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结论定量检测PC T可辅助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翁绳凤;吴华;宋洋;王秀明;王艳;杨京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分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细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该院住院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从符合条件的8382例培养标本中共分离510株阳性菌株,阳性检出率为5.89%。其中,检出率排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23.9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3.9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57%)、其他革兰阴性菌(占11.18%)和肺炎克雷伯菌(占10.78%)。耐药性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的有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等,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结论该院分离标本均来自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自主卫生意识差,容易罹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医院应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临床应重视病原菌检查,根据药敏合理采用抗菌药物,减少病原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金伟峰;阳青兰;李萍;庞丽;张磊;方伟;陈姝子;刘遵建;孙佳琪;杨瑶;林萍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2种模式检测低值血小板的比较

    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希森美康XN2000血细胞分析仪中的2种血小板检测通道,寻找合理的低值血小板检测模式。方法选取首次检测血小板计数小于或等于50×109/L的临床血常规标本72例,使用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的电阻抗(PLT‐I)通道和荧光染色(PLT‐F)通道检测血小板;根据血涂片将标本分为血小板无聚集组和聚集组,对无聚集组结果采用配对 t检验、线性回归和Bland‐Altman法偏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聚集组结果与手工血小板计数结果比对。结果无聚集组2种通道的血小板检测结果相关性较大,偏差较小,配对 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聚集组结果相差较大,且PLT‐F结果更接近手工血小板计数结果。结论血小板无聚集时可只选择PL T‐I通道检测,仪器有聚集报警时选择PL T‐F通道较准确。

    作者:邓俊;向延根;许靖;吴小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叶酸基因多态性和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与叶酸基因多态性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679例孕中期妇女血清中甲胎蛋白(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进行检测;采用分析软件综合计算胎儿唐氏综合征风险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受试孕妇进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包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A1298C、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 T RR A66G和RFC1 A80G ;分析2组唐氏综合征风险水平中3种叶酸代谢基因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在唐氏综合征的高、低危组中,采用χ2检验MTHFR A1298C、MTRR A66G和RFC1 A80G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仅MTHFR A1298C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组中孕妇血清β‐HCG的MOM值大于低危组,而AFP和uE3的MOM值小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AFP、β‐HCG、uE3和M T HFR A1298C可能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相关(P<0.05),OR值分别为0.076、43.224、0.071和0.306。结论叶酸代谢酶MTHFR A1298C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唐氏高危风险具有一定相关性,而MTRR A66G和RFC1 A80G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侯书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β-catenin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的调控研究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Western‐blot检测β‐catenin慢病毒应用的效果,临床评分观察疾病进展;Real‐time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炎性因子和抗菌肽的表达;平板细菌计数检测角膜细菌清除情况。结果β‐catenin延缓角膜炎的疾病进展;随后实验发现β‐catenin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并上调抗菌肽CRAM P表达,促进细菌清除。结论β‐catenin通过调节炎性反应并促进细菌清除,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发挥角膜保护作用。

    作者:傅强;陈康;黄福达;缪丽韶;杨山虹;张秀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多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多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临床检验水平。方法参照微生物标本检验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检测,严格控制检测质量,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2015年血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及尿液标本的阳性率高于2014年,其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个时间段痰液标本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响标本阳性率的因素包括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运送与接收不规范及检验医师技术水平问题等。结论不同时间段的临床标本,其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不同。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可提高临床检验水平。

    作者:赵晓红;李明安;徐庆雷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IL-22、IL-27、VEGF、TF及TFPI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IL‐2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67例良性胸腔积液及73例恶性胸腔积液的IL‐22、IL‐27、VEGF、TF及TFPI 5种分子标志物的水平。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的IL‐22、IL‐27、VEGF、TF及TFPI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VEGF是胸腔积液良恶性鉴别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腔积液IL‐22、IL‐27、VEGF、TF及TFPI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治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VEGF可做为胸腔积液良恶性鉴别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赖馨;李小峰;陈丽芳;胡琴;万彦彬;林建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标本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标本的不同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试验分3组。1组采集自愿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离心血浆分别放置4℃冰箱及室温(20±5)℃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标本进行检测;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1例,每7例标本分别在冰浴、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离心,检测血浆ACTH;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标本离心后,放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时间点取出一定量上层血浆进行ACTH检测。结果血浆标本、不同时间点离心的标本、离心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标本,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保存方法组间检测结果在24h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TA抗凝标本检测ACTH时,标本室温或4℃冰箱放置时,在24h内检测结果变化相对稳定。

    作者:林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20mg阿立哌唑血药水平范围的建立

    目的:建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20 m g阿立哌唑血液中的药物水平范围。方法采用阿立哌唑检测方法测定阿立哌唑在血液中的水平。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1例服用阿立哌唑20 mg/d ,服药1周后,采集血液,采用美国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数据采用 x ±1.96 s表示,从而确定其血药水平范围。结果服用20 mg阿立哌唑1周后,患者血药水平范围为90.57~438.67 ng/mL ,女为144.57~438.67 ng/mL ,男性为90.57~429.26 ng/mL。结论成功建立20 mg时血药水平范围,且在相同剂量下,男性低于女性。

    作者:杨娜;孙丽芳;方洁芸;张大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DR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确诊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无视网膜病变患者34例设为甲组,合并有视网膜病变患者34例设为乙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检测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并评估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甲组和乙组患者中异常高表达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甲组和乙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升高,且在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呈升高趋势,可作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赖海燕;张义彪;李品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帕累托图分析法在不合格标本质量控制持续改进上的应用

    目的:探讨检验科分析前过程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找出不合格的关键少数原因、次要多数原因及其关系,为改进不合格标本的现状提供依据,提高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应用帕累托图分析法对该院2015年第3、4季度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分析这2个季度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对临床标本采集的培训和宣教、标本流程的改进,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一般原因发生了相互转换,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减少,为后续分析前标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依据。结论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可找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集中力量对主要原因进行纠正和验证,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原因精准发力,有效促进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作者:李雪丽;关小勇;高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细胞微粒在颅脑创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细胞微粒是各类细胞受到一系列应激(激活或凋亡)时,从细胞质膜上脱落而释放的某些膜性小囊泡[1]。目前为止,微粒没有明确定义,一般认为其直径在0.1~1.0μm,携带有其原生细胞特异性抗原的磷脂囊泡,通过出芽方式释放,来源于多种细胞。现有研究表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肿瘤细胞甚至神经细胞均可释放对应的细胞微粒[2],研究人员可通过其表面的不同抗原决定簇来分析其来源。一般情况下,血液中以血小板来源微粒(PDM Ps )水平高,约占70%~90%。目前研究已证明,细胞微粒主要在循环细胞和血管细胞间的相互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促进凝血功能、引发炎性反应、传递细胞信号、激活细胞、参加血管新生过程等[3],在多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近来,有部分研究提示M Ps在颅脑创伤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将阐述微粒的形成、组成,其在凝血方面的作用和在颅脑创伤中的功能,用以基础试验和临床的参考。

    作者:刘慧权 刊期: 2016年第22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