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catenin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的调控研究

傅强;陈康;黄福达;缪丽韶;杨山虹;张秀明

关键词:β-catenin, 角膜炎, 炎性反应, 细菌清除
摘要:目的:探讨β‐catenin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Western‐blot检测β‐catenin慢病毒应用的效果,临床评分观察疾病进展;Real‐time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炎性因子和抗菌肽的表达;平板细菌计数检测角膜细菌清除情况。结果β‐catenin延缓角膜炎的疾病进展;随后实验发现β‐catenin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并上调抗菌肽CRAM P表达,促进细菌清除。结论β‐catenin通过调节炎性反应并促进细菌清除,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发挥角膜保护作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芽囊原虫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人芽囊原虫(B .h .)是一种常见的人与动物肠道寄生虫。于1849年首次报告,1912年从人体粪便中发现,根据其形态特征归属于酵母菌,并命名为人体酵母菌,其后,在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及昆虫类都得到检出。B.h.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菌,1976年有学者进一步对形态特征进行了光镜与电镜区别。根据其性质、生理和形态体征发现, B.h.严格厌氧,采用培养细菌或真菌的培养基不能生长,营养类似原虫,室温培养3 d死亡,pH 7环境生长,无细胞壁,具有伪足和原虫线粒体等特点[1]。1996年以后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体分离虫株间的遗传性显示了多形态特点。目前,确定B.h.分为9个遗传子类型,另在鸟类、哺乳类同样亦可检出,确定其为人畜共患病原菌[2]。为提高B .h .检出率,本研究重点就B.h.形态学鉴定、方法与B.h.病进行综述。

    作者:韩呈武(综述);曹兴午(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美国药品说明书中有关造影剂干扰临床检验内容的介绍

    目的:介绍美国上市的造影剂说明书中有关干扰临床检验的关键性信息。方法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录的造影剂说明书为研究对象,检索其中药物干扰临床检验的相关内容。结果美国已上市的造影剂中,钆双胺等6种药物能够干扰临床检验,对检验结果的解释造成不利影响。钆剂可干扰血清中金属离子的测定,而碘普罗胺等碘剂可干扰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检验项目。结论合理安排各种医学检查时间,以减少造影剂对临床检验的干扰。

    作者:高良;李天来;刘璐;李海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某院尿路感染患者临床用药研究

    目的:探讨194例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包头市第八医院就诊的尿路感染患者194例,病原菌分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结果194例标本中,共分离细菌254株。其中184株为革兰阴性菌,占72.44%;56株为革兰阳性菌,占22.05%;14株为真菌,占5.51%。结论革兰阴性菌为尿路感染首要细菌,革兰阴性、阳性菌中均存在高耐药性,临床用药应加强监测。

    作者:任建民;高雅琼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细胞参数RPR和MPV对突发性聋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RPR)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对突发性聋(SSHL)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SSHL患者114例(患者组),对照人群116例(对照组),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数据,根据公式 RPR= RDW/血小板计数(PLT ),计算所有对象的 RPR。结果 SSHL 患者组和对照组人群的 PLT、MPV、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RPR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RDW、MPV对SSHL患者诊断价值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表示,其值分别为0.784、0.683、0.590;RPR佳截点值为0.055时,敏感性为0.84,特异性为0.58,阳性预测值为0.85,阴性预测值为0.55;MPV佳截点值为8.45时,敏感性为0.71,特异性为0.47,阳性预测值为0.71,阴性预测值为0.46;RPR与MPV及PDW相关性较小。结论 RPR和MPV对于SSHL均有预测价值,但参数RPR的价值更高。

    作者:张建国;李治锋;陶然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50(CA50)的水平变化及其阳性率,探讨CA50与RA及RA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2015年确诊为RA同时行肿瘤标志物CA50检测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RA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 RA的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疾病活动度分数(DAS2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A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50阳性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 RA 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50水平与 RF、抗CCP抗体、ESR、DAS28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hs‐CRP无相关性,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未发现肿瘤共存依据。结论 RA患者血清CA50升高,且与病情活动度相关,但并不提示相关肿瘤共存,之后患肿瘤风险是否增加仍需继续随访。

    作者:吴素琴;邱联群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性肠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性肠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炎性肠病76例分为克罗恩病(CD )组与溃疡性结肠炎(UC)组。2组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 ,经离心处理后收集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型与免疫球蛋白A(IgA)型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及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同时检测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pANCA)。结果 UC组ASCA‐IgG和IgA 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低于CD组,其GAB、pANCA阳性率高于CD组(P<0.05);2组PAB均未有阳性;CD组ASCA阳性特异性、敏感性为96.53%、18.75%;UC组pANCA阳性特异性、敏感性为96.37%、53.33%。结论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可为炎性肠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马小波;梁朝霞;徐庆雷;张高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叶酸基因多态性和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与叶酸基因多态性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679例孕中期妇女血清中甲胎蛋白(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进行检测;采用分析软件综合计算胎儿唐氏综合征风险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受试孕妇进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包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A1298C、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 T RR A66G和RFC1 A80G ;分析2组唐氏综合征风险水平中3种叶酸代谢基因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在唐氏综合征的高、低危组中,采用χ2检验MTHFR A1298C、MTRR A66G和RFC1 A80G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仅MTHFR A1298C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组中孕妇血清β‐HCG的MOM值大于低危组,而AFP和uE3的MOM值小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AFP、β‐HCG、uE3和M T HFR A1298C可能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相关(P<0.05),OR值分别为0.076、43.224、0.071和0.306。结论叶酸代谢酶MTHFR A1298C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唐氏高危风险具有一定相关性,而MTRR A66G和RFC1 A80G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侯书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2种模式检测低值血小板的比较

    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希森美康XN2000血细胞分析仪中的2种血小板检测通道,寻找合理的低值血小板检测模式。方法选取首次检测血小板计数小于或等于50×109/L的临床血常规标本72例,使用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的电阻抗(PLT‐I)通道和荧光染色(PLT‐F)通道检测血小板;根据血涂片将标本分为血小板无聚集组和聚集组,对无聚集组结果采用配对 t检验、线性回归和Bland‐Altman法偏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聚集组结果与手工血小板计数结果比对。结果无聚集组2种通道的血小板检测结果相关性较大,偏差较小,配对 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聚集组结果相差较大,且PLT‐F结果更接近手工血小板计数结果。结论血小板无聚集时可只选择PL T‐I通道检测,仪器有聚集报警时选择PL T‐F通道较准确。

    作者:邓俊;向延根;许靖;吴小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细胞微粒在颅脑创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细胞微粒是各类细胞受到一系列应激(激活或凋亡)时,从细胞质膜上脱落而释放的某些膜性小囊泡[1]。目前为止,微粒没有明确定义,一般认为其直径在0.1~1.0μm,携带有其原生细胞特异性抗原的磷脂囊泡,通过出芽方式释放,来源于多种细胞。现有研究表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肿瘤细胞甚至神经细胞均可释放对应的细胞微粒[2],研究人员可通过其表面的不同抗原决定簇来分析其来源。一般情况下,血液中以血小板来源微粒(PDM Ps )水平高,约占70%~90%。目前研究已证明,细胞微粒主要在循环细胞和血管细胞间的相互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促进凝血功能、引发炎性反应、传递细胞信号、激活细胞、参加血管新生过程等[3],在多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近来,有部分研究提示M Ps在颅脑创伤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将阐述微粒的形成、组成,其在凝血方面的作用和在颅脑创伤中的功能,用以基础试验和临床的参考。

    作者:刘慧权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20mg阿立哌唑血药水平范围的建立

    目的:建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20 m g阿立哌唑血液中的药物水平范围。方法采用阿立哌唑检测方法测定阿立哌唑在血液中的水平。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1例服用阿立哌唑20 mg/d ,服药1周后,采集血液,采用美国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数据采用 x ±1.96 s表示,从而确定其血药水平范围。结果服用20 mg阿立哌唑1周后,患者血药水平范围为90.57~438.67 ng/mL ,女为144.57~438.67 ng/mL ,男性为90.57~429.26 ng/mL。结论成功建立20 mg时血药水平范围,且在相同剂量下,男性低于女性。

    作者:杨娜;孙丽芳;方洁芸;张大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国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盒的性能评估

    目的:对厦门万泰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细胞角蛋白19片段非小细胞肺原相关抗原21‐1(CYFRA21‐1)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进行分析性能评估。方法依据《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系列指导原则》等文件对试剂盒的敏感性、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准确度、精密度、交叉反应等性能进行评估,同时与电化学发光法平行比对,检测配对血清/血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该试剂盒检测低限为0.1 ng/mL ;线性范围为0.1~1000.0 ng/mL ;可报告范围达0.1~2000.0 ng/mL ;批内精密度为6.15%~9.46%,批间精密度为7.57%~11.00%;回收率达99.60%;与多种常见肿瘤抗原无交叉反应;轻度溶血、胆红素小于或等于340μmol/L、三酰甘油小于或等于18.1μmol/L及类风湿因子小于或等于400 U/mL时,对试剂无显著干扰;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总符合率为98.56%,一致性良好(P<0.05,Kappa=0.965);血清、血浆标本检测一致性良好(P<0.05,Kappa=0.936)。结论厦门万泰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盒各项性能评估良好,可满足临床检测要求。

    作者:方宜臻;叶辉铭;刘江武;金宏伟;林永志;颜水堤;于洋;高磊;徐飞海;张忠英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指征,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为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住院并输注血小板患者128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小板计数数值,在输注前后各1 h、输注后24 h分别采集血常规计数血小板,监测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输注阈值小于10×109/L有效率为71.8%、阈值(10~<20)×109/L有效率59.1%、阈值(20~<30)×109/L有效率53.3%。结论临床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时,计数越低输注有效率越高;血小板输注阈值应严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

    作者:崔俊林;丁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胱抑素C联合β2-微球蛋白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对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 )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孕28~40周妊娠糖尿病患者85例(GDM 组)和健康妊娠孕妇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将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者30例作为A组[GFR≥90 mL/(min?1.73 m2)],GFR轻度下降25例作为B组[60 mL/(min?1.73 m2)≤GFR<90 mL/(min?1.73m2)],GRF中度下降30例作为C组[30 mL/(min?1.73m2)≤GRF<60 mL/(min?1.73 m2)],分别检测各组CysC、β2‐MG、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DM 组CysC、β2‐MG、BUN、Cr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CysC、β2‐MG、Cr水平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水平高于A、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ysC及β2‐MG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 肾损伤时血清CysC及β2‐MG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GDM 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对GDM早期肾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宋文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湘西地区PG对胃溃疡及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 )对湖南省湘西地区胃溃疡及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PGⅠ、Ⅱ血清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组PGⅠ、PGⅡ和PGⅠ/Ⅱ比值(PGR)血清检测水平与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 PG Ⅰ、PGⅡ血清检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PGⅠ、PGR、PGⅠ+PGR各自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Ⅰ和(或)PGⅠ+PGⅡ升高,考虑患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可能性较大;在萎缩性胃炎检测中优先选择PGⅠ+PGR组合。

    作者:王颖颖;赵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该院220例老年住院患者同时送检的血培养和PC 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血清PC T水平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及其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和假丝酵母菌之间的差异。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为20.45%,在血培养阳性标本中PC T阳性率为64.44%;在血培养阴性标本中 PC T阴性率为44.00%。血培养阳性患者PC T 中位数为(8.00±17.39)μg/L ,血培养阴性患者 PC T 为(4.46±11.05)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革兰阴性菌组 PC T 为(11.25±23.37)μg/L ,假丝酵母菌组 PC T 为(11.21±13.59)μg/L ,均高于革兰阳性菌组PC T水平(5.42±14.81)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结论定量检测PC T可辅助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翁绳凤;吴华;宋洋;王秀明;王艳;杨京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246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该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解脲支原体(Uu)感染患者、Uu合并人型支原体(Mh)混合感染患者及单纯Mh感染患者对12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药敏结果显示,U u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美满霉素4种抗菌药物为敏感,其敏感性达到95%以上;U u合并M h混合感染组加替沙星、交沙霉素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其敏感性达到80%以上;单纯M h感染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及克林霉素4种抗菌药物敏感,其敏感性达到100%。结论该地区支原体感染中,主要以U u感染为主,U u合并M h混合感染及单纯Mh感染也不容忽视。治疗该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首选药物为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

    作者:刘书敏;刘洪书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秦皇岛市机关人员血脂水平与脂肪肝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6541例秦皇岛市机关人员血脂异常与脂肪肝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在职机关工作人员共6541例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 C )、三酰甘油(T 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脂肪肝。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脂肪肝与血脂异常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秦皇岛地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检出脂肪肝男1605例,女880例,脂肪肝检出率男(57.3%)显著高于女(23.5%)。男脂肪肝检出率高年龄组为40~49岁组,检出率为60.7%;女脂肪肝检出率高年龄组为50~59岁组,检出率为36.8%。男HDL‐C降低组脂肪肝检出率高,高达79.5%;女T G升高组脂肪肝检出率高,高达58.5%。结论秦皇岛市机关人员的脂肪肝检出率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可为此类人员健康保健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董涛;顾海英;刘亚丽;陆强;印海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骨代谢标志物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与老年2型糖尿病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的相关性,观察2种药物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罗氏601全自动分析仪检测骨代谢标志物。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93例。治疗方面分为2组,1组口服碳酸钙D3每日500 mg ;同时肌内注射维生素D3,1支7.5 mg(30万单位),1次/年,共17例。另1组口服碳酸钙D3每日500 mg ,同时口服骨化三醇每日0.25μg ,共23例。结果男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钙素、25‐羟基维生素D均低于参考值区间,甲状旁腺素与参考值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女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钙素、25‐羟基维生素D均低于参考值区间,甲状旁腺素高于参考值区间。少数民族2型糖尿病患者与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骨钙素、甲状旁腺素参考值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前者25‐羟基维生素D低于后者。2种药品治疗前骨钙素、25‐羟基维生素D均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前甲状旁腺素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可作为骨质疏松高发人群的早期干预与合理治疗依据。

    作者:刘鑫;王虹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β-catenin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的调控研究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Western‐blot检测β‐catenin慢病毒应用的效果,临床评分观察疾病进展;Real‐time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炎性因子和抗菌肽的表达;平板细菌计数检测角膜细菌清除情况。结果β‐catenin延缓角膜炎的疾病进展;随后实验发现β‐catenin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并上调抗菌肽CRAM P表达,促进细菌清除。结论β‐catenin通过调节炎性反应并促进细菌清除,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炎中发挥角膜保护作用。

    作者:傅强;陈康;黄福达;缪丽韶;杨山虹;张秀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改革与体会

    目的:实验诊断学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而教学内容滞后、模式单一、与临床脱节、内容繁琐且学时少、师资不足等现状突出。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现状、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与创新、存在问题、教师培训等教学工作方面持续改进,能提高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殷勤;邓少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