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邓少丽
人芽囊原虫(B .h .)是一种常见的人与动物肠道寄生虫。于1849年首次报告,1912年从人体粪便中发现,根据其形态特征归属于酵母菌,并命名为人体酵母菌,其后,在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及昆虫类都得到检出。B.h.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菌,1976年有学者进一步对形态特征进行了光镜与电镜区别。根据其性质、生理和形态体征发现, B.h.严格厌氧,采用培养细菌或真菌的培养基不能生长,营养类似原虫,室温培养3 d死亡,pH 7环境生长,无细胞壁,具有伪足和原虫线粒体等特点[1]。1996年以后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体分离虫株间的遗传性显示了多形态特点。目前,确定B.h.分为9个遗传子类型,另在鸟类、哺乳类同样亦可检出,确定其为人畜共患病原菌[2]。为提高B .h .检出率,本研究重点就B.h.形态学鉴定、方法与B.h.病进行综述。
作者:韩呈武(综述);曹兴午(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对荆门市居民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为荆门市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荆门市大于或等于40岁居民9303例,对脑卒中调查中H cy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血清 H cy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大,血清 Hcy水平逐渐增高,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比较,70岁及以上人群与前一年龄组比较血清 Hcy水平增高显著,Hcy水平异常率与前一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居民血清Hcy水平高于农村居民(P<0.05),脑卒中人群血清Hcy水平高于非脑卒中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门市40岁及以上居民血清 Hcy水平较高,对居民身体健康存在较大隐患,应加强健康教育,定期检测血清 Hcy水平,以便预防和及时治疗脑卒中。
作者:鄂立红;业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实验诊断学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而教学内容滞后、模式单一、与临床脱节、内容繁琐且学时少、师资不足等现状突出。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现状、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与创新、存在问题、教师培训等教学工作方面持续改进,能提高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殷勤;邓少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对案例教学法在部分医学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14~2015连续2年,到该科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2组学生的实习带教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调查问卷、理论测试、操作技能考核等指标对2种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75%以上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给予肯定,案例教学法组学生的理论测试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组(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法比较,在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临床思维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曹向红;彭传梅;王佳;高辉;王杨;李文庆;孔凡斌;董玉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通过比较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差异,并统计不同HbA1c水平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研究 HbA1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高州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患者(HbA1c>6.5%)780例,先分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再按6.5%< HbA1c<11.2%、11.2%≤ HbA1c<16.1%、16.1%≤ HbA1c<20.0%、20.0%≤ HbA1c分为A~D 4个组。先比较合并心血管疾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 HbA1c水平差异,再分别统计4个组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结果合并心血管疾病组 HbA1c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A~D 4个 HbA1c组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分别为68.1%、73.4%、82.4%、88.6%。结论糖尿病患者中 HbA1c与心血管疾病高度相关,有预测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价值。
作者:谭洪辉;张灿;许军生;石建设 刊期: 2016年第22期
近年来,梅毒假阳性报道日益增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多困扰,容易引起家庭纠纷及医疗纠纷。笔者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假阳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淼琛;程艳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与叶酸基因多态性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679例孕中期妇女血清中甲胎蛋白(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进行检测;采用分析软件综合计算胎儿唐氏综合征风险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受试孕妇进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包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A1298C、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 T RR A66G和RFC1 A80G ;分析2组唐氏综合征风险水平中3种叶酸代谢基因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在唐氏综合征的高、低危组中,采用χ2检验MTHFR A1298C、MTRR A66G和RFC1 A80G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仅MTHFR A1298C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组中孕妇血清β‐HCG的MOM值大于低危组,而AFP和uE3的MOM值小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AFP、β‐HCG、uE3和M T HFR A1298C可能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相关(P<0.05),OR值分别为0.076、43.224、0.071和0.306。结论叶酸代谢酶MTHFR A1298C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唐氏高危风险具有一定相关性,而MTRR A66G和RFC1 A80G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侯书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性、苯唑西林(OXA )酶基因及流行特性。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临床分离40株CRAB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oxa‐24、oxa‐51和oxa‐58进行扩增、序列分析。结果40株CRAB对16种药物中,对多黏菌素和米诺环素敏感性高,耐药率小于或等于5.0%;改良 Hodge试验阳性29株(占72.5%);所有菌株均被检测到含有o x a‐51基因(占100.0%),o x a‐23基因为38株(占95.0%),未检出o x a‐24和o x a‐58基因。结论 oxa‐51及oxa‐23基因是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流行CRAB的主要基因型。
作者:陆丹倩;芮勇宇;杨秋;顾向明;邓冲;王巧媚;邓聚辉;刘美嫦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对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随访,以评估筛查系统的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1291例中孕期孕妇血清学产前筛查孕妇的电话随访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91例孕妇中,随访成功8166例,随访成功率为72.32%。低风险组10604例,随访成功7657例,随访成功率72.21%;高风险组687例,随访成功509例,随访成功率74.09%。孕产妇的工作调动频繁、手机更换频率高及当前社会诚信度较低是造成随访成功率低的可能原因。结论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对降低出生缺陷起重要作用。通过随访,可了解筛查的假阳性、假阴性率,监测产前筛查工作质量。
作者:白秀伟;闪全忠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标本的不同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试验分3组。1组采集自愿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离心血浆分别放置4℃冰箱及室温(20±5)℃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标本进行检测;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1例,每7例标本分别在冰浴、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离心,检测血浆ACTH;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标本离心后,放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时间点取出一定量上层血浆进行ACTH检测。结果血浆标本、不同时间点离心的标本、离心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标本,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保存方法组间检测结果在24h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TA抗凝标本检测ACTH时,标本室温或4℃冰箱放置时,在24h内检测结果变化相对稳定。
作者:林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检查对预防急性心力衰竭发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该院收治的83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9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34例未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血浆B型钠利尿肽(BNP)、NT‐pro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对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NT‐proBNP与LVEF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浆BNP、NT‐proBNP水平[(62.13±3.24)pg/mL、(824.32±82.14)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9.43±1.32)pg/mL、(71.43±6.46)pg/mL],LVEF水平[(50.15±5.14)%]显著低于对照组[(66.25±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NT‐proBNP和LVEF呈负相关(r=-0.38、-0.67,P<0.05)。结论血浆NT‐proBNP能较好地预防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发作,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确诊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无视网膜病变患者34例设为甲组,合并有视网膜病变患者34例设为乙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检测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并评估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甲组和乙组患者中异常高表达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甲组和乙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升高,且在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呈升高趋势,可作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赖海燕;张义彪;李品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该研究综合分析床边检验(POC T )技术的优势、缺陷及对传统医学检验模式的影响。针对POC T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从检验医学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和应对策略,迎接POCT挑战,促进医学检验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伟;刘曙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检验科分析前过程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找出不合格的关键少数原因、次要多数原因及其关系,为改进不合格标本的现状提供依据,提高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应用帕累托图分析法对该院2015年第3、4季度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分析这2个季度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对临床标本采集的培训和宣教、标本流程的改进,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一般原因发生了相互转换,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减少,为后续分析前标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依据。结论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可找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集中力量对主要原因进行纠正和验证,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原因精准发力,有效促进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作者:李雪丽;关小勇;高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介绍美国上市的造影剂说明书中有关干扰临床检验的关键性信息。方法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录的造影剂说明书为研究对象,检索其中药物干扰临床检验的相关内容。结果美国已上市的造影剂中,钆双胺等6种药物能够干扰临床检验,对检验结果的解释造成不利影响。钆剂可干扰血清中金属离子的测定,而碘普罗胺等碘剂可干扰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检验项目。结论合理安排各种医学检查时间,以减少造影剂对临床检验的干扰。
作者:高良;李天来;刘璐;李海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多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临床检验水平。方法参照微生物标本检验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检测,严格控制检测质量,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2015年血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及尿液标本的阳性率高于2014年,其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个时间段痰液标本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响标本阳性率的因素包括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运送与接收不规范及检验医师技术水平问题等。结论不同时间段的临床标本,其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不同。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可提高临床检验水平。
作者:赵晓红;李明安;徐庆雷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分离出非发酵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临床感染分布做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检出非发酵菌769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常见(占58.05%),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占25.60%)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58%);居前3位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性;非发酵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泌尿道、菌血症和伤口感染等多部位感染。结论非发酵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易侵袭老年患者,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临床实际中应加强对此类细菌感染的认识,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作者:余广琼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糖尿病发病率多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多的国家,因此,尽早发现糖尿病并及时干预尤为重要。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可反映过去8~12周血糖水平,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荐 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切入点。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颁布的新指南将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并将其作为判断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1]。
作者:于强;汪咏新;吴新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救治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动态观察15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肝功能、肾功能异常,心肌酶极度异常,治疗后各项指标恢复良好,肾功能指标恢复较慢。结论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各项检验结果均能及时反映一系列器官损伤,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临床治疗及预后有参考价值;肾功能保护仍是砷化氢治疗的重点。
作者:杨春爱;余林;朱峻波;杨亚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细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该院住院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从符合条件的8382例培养标本中共分离510株阳性菌株,阳性检出率为5.89%。其中,检出率排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23.9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3.9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57%)、其他革兰阴性菌(占11.18%)和肺炎克雷伯菌(占10.78%)。耐药性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的有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等,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结论该院分离标本均来自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自主卫生意识差,容易罹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医院应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临床应重视病原菌检查,根据药敏合理采用抗菌药物,减少病原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金伟峰;阳青兰;李萍;庞丽;张磊;方伟;陈姝子;刘遵建;孙佳琪;杨瑶;林萍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