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幼儿2次髂后穿刺部位骨髓坏死实验室检查与讨论

杨学敏;滕宗莉;尹亚兰;马小洁;李小欣;王卫国;党颖强

关键词:幼儿, 实验室检查, 骨髓坏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摘要:婴幼儿骨髓坏死情况复杂,故临床上疑似骨髓坏死的患者应多部位取材,避免误诊、漏诊,提高骨髓坏死判断,为原发疾病诊断争取时间。本研究通过患者血象与骨髓象涂片检查、骨髓组织病理检查、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查,以查找该例幼儿骨髓坏死可能伴随的原发疾病。现报道如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秦皇岛市机关人员血脂水平与脂肪肝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6541例秦皇岛市机关人员血脂异常与脂肪肝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在职机关工作人员共6541例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 C )、三酰甘油(T 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脂肪肝。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脂肪肝与血脂异常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秦皇岛地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检出脂肪肝男1605例,女880例,脂肪肝检出率男(57.3%)显著高于女(23.5%)。男脂肪肝检出率高年龄组为40~49岁组,检出率为60.7%;女脂肪肝检出率高年龄组为50~59岁组,检出率为36.8%。男HDL‐C降低组脂肪肝检出率高,高达79.5%;女T G升高组脂肪肝检出率高,高达58.5%。结论秦皇岛市机关人员的脂肪肝检出率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可为此类人员健康保健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董涛;顾海英;刘亚丽;陆强;印海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该院220例老年住院患者同时送检的血培养和PC 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血清PC T水平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及其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和假丝酵母菌之间的差异。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为20.45%,在血培养阳性标本中PC T阳性率为64.44%;在血培养阴性标本中 PC T阴性率为44.00%。血培养阳性患者PC T 中位数为(8.00±17.39)μg/L ,血培养阴性患者 PC T 为(4.46±11.05)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革兰阴性菌组 PC T 为(11.25±23.37)μg/L ,假丝酵母菌组 PC T 为(11.21±13.59)μg/L ,均高于革兰阳性菌组PC T水平(5.42±14.81)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结论定量检测PC T可辅助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翁绳凤;吴华;宋洋;王秀明;王艳;杨京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某院尿路感染患者临床用药研究

    目的:探讨194例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包头市第八医院就诊的尿路感染患者194例,病原菌分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结果194例标本中,共分离细菌254株。其中184株为革兰阴性菌,占72.44%;56株为革兰阳性菌,占22.05%;14株为真菌,占5.51%。结论革兰阴性菌为尿路感染首要细菌,革兰阴性、阳性菌中均存在高耐药性,临床用药应加强监测。

    作者:任建民;高雅琼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浆NO水平与高同型半胱氨酸中毒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同型半胱氨酸中毒(HHcy)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含有颈动脉斑块HHcy患者16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NO和Hcy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Hcy水平(24.92±2.01)mol/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8.14±2.98)mol/L(P=0.021);而不稳定斑块组血浆NO水平(45.19±8.59)μmol/L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58.24±6.54)μmol/L(P=0.002)。相关分析显示,HHcy患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71;P=0.006),血浆NO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014;P=0.001)。结论HHcy患者中,血浆Hcy升高可增加发生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风险,可能与Hcy所导致的NO水平减少有密切关系。

    作者:郑超;方英;郭文建;彭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人芽囊原虫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人芽囊原虫(B .h .)是一种常见的人与动物肠道寄生虫。于1849年首次报告,1912年从人体粪便中发现,根据其形态特征归属于酵母菌,并命名为人体酵母菌,其后,在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及昆虫类都得到检出。B.h.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菌,1976年有学者进一步对形态特征进行了光镜与电镜区别。根据其性质、生理和形态体征发现, B.h.严格厌氧,采用培养细菌或真菌的培养基不能生长,营养类似原虫,室温培养3 d死亡,pH 7环境生长,无细胞壁,具有伪足和原虫线粒体等特点[1]。1996年以后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体分离虫株间的遗传性显示了多形态特点。目前,确定B.h.分为9个遗传子类型,另在鸟类、哺乳类同样亦可检出,确定其为人畜共患病原菌[2]。为提高B .h .检出率,本研究重点就B.h.形态学鉴定、方法与B.h.病进行综述。

    作者:韩呈武(综述);曹兴午(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末梢毛细血管、静脉血糖水平准确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三诺金准血糖仪检测末梢毛细血管血糖(CBG )、静脉血糖(V PG )的准确性,其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V PG、拜安康血糖仪测定CBG结果的相关性。方法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80例在空腹状态及餐后2 h同时用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CBG、V PG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V PG ;采用拜安康血糖仪测定CBG ,对比结果相关性。结果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的CBG、V PG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V PG、拜安康血糖仪测定CBG的结果均有良好相关性,r均大于0.95。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CBG、V PG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对比偏倚率分别为-5.2%和-7.3%,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合格标准。结论采用三诺金准血糖仪测定CBG、V PG均有较高准确性,能准确反映血糖水平。

    作者:刘颖;张军;李振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儿童和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差异分析

    目的:研究儿童和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比较两者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减缓耐药病原菌的产生。方法采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儿童和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比较两者差异。结果儿童和成人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别占62.4%和89.7%,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37.6%和10.3%。儿童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排名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卡他莫拉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排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成人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排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黏质沙雷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排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儿童和成人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12.8%和53.9%。儿童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耐药率较低,小于5.0%;成人对碳青霉烯类药耐药率较高,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其对碳青霉烯类药耐药率大于50.0%。结论儿童和成人病原菌株分布和耐药性差异较显著,临床用药应充分考虑,为患者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尽快进行药敏试验,科学合理用药。

    作者:周聪;柯文才;钱雪琴;胡娟;刘亚隽;张慧;申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细胞微粒在颅脑创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细胞微粒是各类细胞受到一系列应激(激活或凋亡)时,从细胞质膜上脱落而释放的某些膜性小囊泡[1]。目前为止,微粒没有明确定义,一般认为其直径在0.1~1.0μm,携带有其原生细胞特异性抗原的磷脂囊泡,通过出芽方式释放,来源于多种细胞。现有研究表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肿瘤细胞甚至神经细胞均可释放对应的细胞微粒[2],研究人员可通过其表面的不同抗原决定簇来分析其来源。一般情况下,血液中以血小板来源微粒(PDM Ps )水平高,约占70%~90%。目前研究已证明,细胞微粒主要在循环细胞和血管细胞间的相互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促进凝血功能、引发炎性反应、传递细胞信号、激活细胞、参加血管新生过程等[3],在多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近来,有部分研究提示M Ps在颅脑创伤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将阐述微粒的形成、组成,其在凝血方面的作用和在颅脑创伤中的功能,用以基础试验和临床的参考。

    作者:刘慧权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OXA酶基因研究

    目的:研究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性、苯唑西林(OXA )酶基因及流行特性。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临床分离40株CRAB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oxa‐24、oxa‐51和oxa‐58进行扩增、序列分析。结果40株CRAB对16种药物中,对多黏菌素和米诺环素敏感性高,耐药率小于或等于5.0%;改良 Hodge试验阳性29株(占72.5%);所有菌株均被检测到含有o x a‐51基因(占100.0%),o x a‐23基因为38株(占95.0%),未检出o x a‐24和o x a‐58基因。结论 oxa‐51及oxa‐23基因是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流行CRAB的主要基因型。

    作者:陆丹倩;芮勇宇;杨秋;顾向明;邓冲;王巧媚;邓聚辉;刘美嫦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叶酸基因多态性和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与叶酸基因多态性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679例孕中期妇女血清中甲胎蛋白(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进行检测;采用分析软件综合计算胎儿唐氏综合征风险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受试孕妇进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包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A1298C、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 T RR A66G和RFC1 A80G ;分析2组唐氏综合征风险水平中3种叶酸代谢基因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在唐氏综合征的高、低危组中,采用χ2检验MTHFR A1298C、MTRR A66G和RFC1 A80G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仅MTHFR A1298C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组中孕妇血清β‐HCG的MOM值大于低危组,而AFP和uE3的MOM值小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AFP、β‐HCG、uE3和M T HFR A1298C可能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相关(P<0.05),OR值分别为0.076、43.224、0.071和0.306。结论叶酸代谢酶MTHFR A1298C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唐氏高危风险具有一定相关性,而MTRR A66G和RFC1 A80G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侯书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IL-22、IL-27、VEGF、TF及TFPI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IL‐2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67例良性胸腔积液及73例恶性胸腔积液的IL‐22、IL‐27、VEGF、TF及TFPI 5种分子标志物的水平。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的IL‐22、IL‐27、VEGF、TF及TFPI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VEGF是胸腔积液良恶性鉴别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腔积液IL‐22、IL‐27、VEGF、TF及TFPI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治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VEGF可做为胸腔积液良恶性鉴别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赖馨;李小峰;陈丽芳;胡琴;万彦彬;林建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美国药品说明书中有关造影剂干扰临床检验内容的介绍

    目的:介绍美国上市的造影剂说明书中有关干扰临床检验的关键性信息。方法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录的造影剂说明书为研究对象,检索其中药物干扰临床检验的相关内容。结果美国已上市的造影剂中,钆双胺等6种药物能够干扰临床检验,对检验结果的解释造成不利影响。钆剂可干扰血清中金属离子的测定,而碘普罗胺等碘剂可干扰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检验项目。结论合理安排各种医学检查时间,以减少造影剂对临床检验的干扰。

    作者:高良;李天来;刘璐;李海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帕累托图分析法在不合格标本质量控制持续改进上的应用

    目的:探讨检验科分析前过程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找出不合格的关键少数原因、次要多数原因及其关系,为改进不合格标本的现状提供依据,提高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应用帕累托图分析法对该院2015年第3、4季度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分析这2个季度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对临床标本采集的培训和宣教、标本流程的改进,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一般原因发生了相互转换,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减少,为后续分析前标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依据。结论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可找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集中力量对主要原因进行纠正和验证,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原因精准发力,有效促进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作者:李雪丽;关小勇;高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胱抑素C联合β2-微球蛋白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对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 )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孕28~40周妊娠糖尿病患者85例(GDM 组)和健康妊娠孕妇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将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者30例作为A组[GFR≥90 mL/(min?1.73 m2)],GFR轻度下降25例作为B组[60 mL/(min?1.73 m2)≤GFR<90 mL/(min?1.73m2)],GRF中度下降30例作为C组[30 mL/(min?1.73m2)≤GRF<60 mL/(min?1.73 m2)],分别检测各组CysC、β2‐MG、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DM 组CysC、β2‐MG、BUN、Cr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CysC、β2‐MG、Cr水平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水平高于A、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ysC及β2‐MG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 肾损伤时血清CysC及β2‐MG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GDM 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对GDM早期肾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宋文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差异,并统计不同HbA1c水平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研究 HbA1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高州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患者(HbA1c>6.5%)780例,先分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再按6.5%< HbA1c<11.2%、11.2%≤ HbA1c<16.1%、16.1%≤ HbA1c<20.0%、20.0%≤ HbA1c分为A~D 4个组。先比较合并心血管疾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 HbA1c水平差异,再分别统计4个组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结果合并心血管疾病组 HbA1c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A~D 4个 HbA1c组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分别为68.1%、73.4%、82.4%、88.6%。结论糖尿病患者中 HbA1c与心血管疾病高度相关,有预测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价值。

    作者:谭洪辉;张灿;许军生;石建设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DR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确诊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无视网膜病变患者34例设为甲组,合并有视网膜病变患者34例设为乙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检测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并评估尿微量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甲组和乙组患者中异常高表达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甲组和乙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乙组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升高,且在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呈升高趋势,可作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赖海燕;张义彪;李品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新疆地区1378例羊水细胞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影响因素。方法该实验室对1378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无菌操作下羊水穿刺获得孕中期羊水14mL ,接种T瓶培养7~9d。及时处理不合格羊水,规范培养环境,严格要求无菌操作。采用消化法收获细胞,常规染色体制片后进行产前诊断,分析核型。结果通过消化法培养1378例羊水细胞,失败13例,成功1365例,成功率99.1%。结论羊水细胞培养各个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培养结局;符合产前诊断适应征孕妇的异常率高于正常孕妇,应指导其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核型。

    作者:加米拉?热扎克;湃孜莱提?哈斯木;夏燕;叶尔登切切克;段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标本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标本的不同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试验分3组。1组采集自愿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离心血浆分别放置4℃冰箱及室温(20±5)℃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标本进行检测;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1例,每7例标本分别在冰浴、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离心,检测血浆ACTH;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标本离心后,放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时间点取出一定量上层血浆进行ACTH检测。结果血浆标本、不同时间点离心的标本、离心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标本,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保存方法组间检测结果在24h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TA抗凝标本检测ACTH时,标本室温或4℃冰箱放置时,在24h内检测结果变化相对稳定。

    作者:林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急性砷化氢中毒15列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救治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动态观察15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肝功能、肾功能异常,心肌酶极度异常,治疗后各项指标恢复良好,肾功能指标恢复较慢。结论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各项检验结果均能及时反映一系列器官损伤,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临床治疗及预后有参考价值;肾功能保护仍是砷化氢治疗的重点。

    作者:杨春爱;余林;朱峻波;杨亚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2种模式检测低值血小板的比较

    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希森美康XN2000血细胞分析仪中的2种血小板检测通道,寻找合理的低值血小板检测模式。方法选取首次检测血小板计数小于或等于50×109/L的临床血常规标本72例,使用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的电阻抗(PLT‐I)通道和荧光染色(PLT‐F)通道检测血小板;根据血涂片将标本分为血小板无聚集组和聚集组,对无聚集组结果采用配对 t检验、线性回归和Bland‐Altman法偏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聚集组结果与手工血小板计数结果比对。结果无聚集组2种通道的血小板检测结果相关性较大,偏差较小,配对 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聚集组结果相差较大,且PLT‐F结果更接近手工血小板计数结果。结论血小板无聚集时可只选择PL T‐I通道检测,仪器有聚集报警时选择PL T‐F通道较准确。

    作者:邓俊;向延根;许靖;吴小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