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1~2013年支原体感染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陈丽婷;陈垂婉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抗菌药物, 药敏实验
摘要:目的:分析该院2011~2013年支原体感染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1~2013年门诊送检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支原体及其耐药性检测结果。结果2011~2013年,女性支原体感染率均高于男性,21~<31岁和31~<41岁人群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环丙沙星,且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较为敏感;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单一感染。结论2011~2013年,女性较男性更易感染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率较高;支原体感染经验治疗首选药为交沙霉素,其次是强力霉素、米诺环素,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及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A ID )是一组以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一种或多种成分,从而导致器官和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该病是以遗传因素为发病基础,多种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食品、化妆品、细菌、病毒、紫外线等为诱发因素的复杂疾病[1]。自身抗体(AAB)是自身免疫应答和 AID的重要特征,自身抗体对于A I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判断、病情评估、疗效观察和指导用药都具有重大价值,多种自身抗体已被纳入到相关 A ID的诊断指南中。随着蛋白纯化技术的发展,新的特异性靶抗原及相应自身抗体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归入到 A ID 范畴。自身抗体实验诊断技术持续发展,多种商品化试剂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检测方法也从传统的纯手工定性向高通量、自动化、定量检测发展。自身抗体应用及实验诊断水平在近二十年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彭玲(综述);王开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正常妊娠妇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妇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纵向序贯研究的方法,分别在孕早期(10~14周)、孕中期(20~24周)、孕晚期(30~34周)、产前(38~42周)及产后(分娩后1周内)监测120例正常孕产妇血清AFU、ALP的活性,并与60例健康育龄期妇女(非孕对照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血清AFU活性稍增高,与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晚期及产前血清AFU 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随孕周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产前达高峰,产后1周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血清ALP活性稍增高,与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晚期及产前血清ALP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随孕周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产前达高峰,产后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清 AFU、ALP活性随孕周增加而递增;AFU、ALP可作为动态观察孕妇妊娠进展和胎儿生长发育的良好指标。

    作者:丘媛媛;陈小红;庞舒尹;余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NAS-CL36首次修订主要内容解读

    分子诊断的基础是分析样品中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所涉及的技术除基因扩增检验外,还包括杂交试验、核酸电泳分析、DNA测序、生物芯片等[1]。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各级医院逐步开展优生优育筛查、基因突变、异位与重排等分子遗传病理的检测[1],在该领域建立公认的质量管理标准一直备受关注[2]。近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修订了2013版《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基因扩增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6,13版应用说明)[3],发布了即将实施的2014修订版《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6,14版应用说明)[4]。此次修订新增《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和《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导则》等引用文件,将国际标准 ISO15189的要求推广并应用于分子诊断领域,为其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提高了对分子诊断检测能力获得认可的要求。现将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作者:李波;赵友云;高应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对生化项目性能的评价

    目的:采用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生化项目的分析性能。方法以室间质评的能力比对检验(PT )结果计算项目的偏倚百分比(bias%),以室内质控的变异结果计算项目的变异百分比(CV%),采用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17项生化指标的检测性能,并结合质量目标指数(QGI)分析不符合3δ要求的原因。结果17个项目中82%的项目性能符合3δ要求,钠离子(Na+)、氯离子(Cl-)性能较差,直接胆红素(DBil)性能为不可接受。结论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检测项目性能简便易行,值得在生化质量管理工作中使用。

    作者:汪旭强;张大勇;周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研究进展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参与代谢调节的一种蛋白质,因为能纠正多种代谢异常,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药。近来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FGF21调节代谢异常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FGF21的作用、药理机制、分子学特征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程(综述);李双庆(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例无偿献血者抗-m ur阳性报道

    M NS血型系统存在许多变异型和卫星抗原,抗原复杂程度仅次于Rh血型系统。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是与 M NS血型系统有关的相对较稀有的血型系统,二者间存在可特异性重叠的低频同种抗原,所识别的位点相互覆盖,相应的血型抗体存在交叉反应,很难分离[1]。与欧美人群比相比,亚洲人群发生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能性更高,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人群。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抗原、抗体反应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和溶血性输血反应。M ur抗原是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抗原之一,含有M ur抗原的细胞又称为M iⅢ细胞。本血站在15000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连续发现2例抗‐M ur抗体阳性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雪群;严凤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CT 在指导瓣膜置换术后 VAP抗菌药物停用时机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在指导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期间抗菌药物停用时机的价值。方法收集瓣膜置换术后出现V A 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C T 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PC T 组在诊断V A P当天,第1、3、5、7、10天,以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检测血清PC T水平,PC T<0.25 ng/m L时停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按传统标准停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感染复发率及感染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 对指导瓣膜置换术后VAP 抗菌药物停用时机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石齐芳;梁大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自身抗体和炎性细胞因子研究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和炎性细胞因子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 )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活动期、缓解期So‐JIA患儿血清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以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组血清AKA、抗CC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4%、47.1%,缓解期组分别为17.2%、27.6%,活动期组均高于缓解期组(P<0.05)。So‐JIA组AK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1.1%和97.2%,抗CCP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1.3%和91.9%,抗CCP抗体的灵敏度高于AKA。活动期组抗CCP抗体、IL‐17、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抗CCP抗体、IL‐17、IL‐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AKA和抗CCP抗体对So‐JIA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灵敏度欠佳,二者联合检测对提高So‐JIA诊断特异度,尤其对提高活动期So‐JIA诊断阳性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夏国新;陈茜璐;刘燕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目的:分析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17)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 T h17细胞在急性荨麻疹免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外周血T h17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分析其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素受体γt(RORγt)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析其外周血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6、IL‐17A、IL‐17F和IL‐23水平。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Th17细胞数量(t=36.6341,P<0.05)和RORγt mRNA水平(t=23.8401,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TGF‐β(t=15.5211,P<0.05)、IL‐6(t=7.2473,P<0.05)、IL‐17A(t=15.4153,P<0.05)和 IL‐17F(t=13.0321,P<0.0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A、IL‐17F和IL‐6等炎症因子在急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石教启;张继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性感染患者103例,病毒性感染患者77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60例。在患者入院后进行 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PCT水平分布以大于0.5 ng/mL为主,病毒感染患者PCT水平分布以小于或等于0.5 ng/mL为主。病毒感染组不同PCT水平分布比例与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PCT、CRP、WBC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5),病毒感染组WBC水平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 PCT、CRP、WBC阳性率均高于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5)。结论 PCT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丁清;李文玉;邹艳艳;甄亚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1~2012年广州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细菌性腹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1~2012年疑似细菌性腹泻患儿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结果2011~2012年共检出儿童腹泻病原菌416株,其中沙门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白色念珠菌分别占53.61%、37.98%、5.29%、1.68%。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85.25%、复方磺胺甲噁唑54.28%、头孢噻肟44.70%、头孢曲松42.53%、氯霉素40.66%、头孢他啶23.55%、氨曲南23.36%、环丙沙星14.88%、头孢吡肟8.07%、头孢哌酮/舒巴坦7.9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42%、亚胺培南0.00%。结论广州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以沙门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为主;敏感性排名前5位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

    作者:黄莲芬;刘海英;谢永强;钟华敏;周珍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宫颈糜烂患者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宫颈糜烂患者沙眼衣原体(C T )和解脲脲原体(U u )感染状况。方法对562例宫颈糜烂患者(观察组)和218例宫颈正常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T和Uu检测,对Uu培养阳性者进行药敏实验检测。结果观察组CT、Uu及C T+U u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11%、42.35%和9.61%,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中度与重度宫颈糜烂患者C T、U u及CT+ Uu混合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CT、Uu及CT+ Uu混合感染阳性率均高于轻度宫颈糜烂患者( P<0.05)。U u对交沙霉素的敏感率高(91.78%),其次是原始霉素(84.25%);耐药率高的是环丙沙星(85.96%),其次是氧氟沙星(73.29%)。结论 C T、U u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发生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U u对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选择敏感、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作者:曹伟胜;吴晓红;陈少南;钟群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评价 PC T 、CRP、WBC计数、N EU T%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对比应用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除外急性感染)152例(糖尿病组),外科急性感染患者(包括烫伤感染、急腹症患者)62例(外科急性感染组),以及体检健康者11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各组CRP水平,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检测PCT水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计数及NEUT%。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CT和CRP水平、WBC计数及 NE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科急性感染组患者PCT和CRP水平、WBC计数及NEUT%均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PCT 和CRP水平、WBC计数及NEUT%升高更明显,更有诊断价值。

    作者:崔晓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床旁血糖仪与生化比对方法的探索

    目的:探讨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的适宜比对试验方法,以客观准确地评估床旁血糖仪的准确性。方法采集糖尿病患者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与血浆的血糖水平,采用强生血糖仪(稳定型)测定全血血糖水平,比较分析血清与血浆,以及血浆与全血标本所测血糖水平的差异。采用 ABX6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比容(HCT ),分析不同 HCT对血糖仪所测全血血糖水平的影响。于采血后0、30、60 min分离血浆测定血糖水平,分析不同时间间隔对血糖测定的影响。结果血清与血浆所测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血糖水平低于血浆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为0.2~0.4时,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所测血糖水平相差不超过10%;HCT以0.3为中心,HCT越小,正偏倚越大,HCT越大,负偏倚越大;HCT<0.2或 HCT>0.4时经公式校正后相差小于11%。不同血糖水平单位时间内血糖下降绝对值相对稳定,平均每小时下降1.21 mmol/L ,平均每分钟下降0.019 mmol/L。结论血糖比对试验中,血糖仪宜选取全血标本,生化分析仪宜选取血浆标本,并在30 min内完成比对试验。

    作者:陈源;唐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OD2信号对人肺泡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OD2)信号在天然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平板计数法评价NOD2信号对人肺泡巨噬细胞杀结核分枝杆菌效应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OD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DEF4B mRNA的表达水平;还原型二氯荧光素(DFCH)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水平。结果NOD2信号增强了人肺泡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 H37RV的杀灭。NOD2信号刺激后,人肺泡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NO )的分泌和DEF4B的表达均有所增加,但ROS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NOD2可能通过诱导NO和抗菌肽DEF4B的产生参与了早期的抗结核感染免疫。

    作者:阳大庆;石丽萍;张普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项生化项目参考区间验证分析

    目的:对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γ谷氨酰基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清蛋白(GLB)、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参考区间进行验证分析。方法根据《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的要求,每个被验证项目纳入至少20例健康参考个体,在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可靠、室内质控在控的前提下,按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进行检测,采用DIXON方法剔除离群值。结果健康参考个体所有被验证项目测定结果100%落在《WS/T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规定的参考区间之内。结论《WS/T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所规定的8个生化常规项目参考区间适用于本实验室。

    作者:杨俊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

    院内感染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医院消毒既可避免又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更是重中之重[1]。此外,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质量,可间接影响院内感染的控制,消毒质量监测则是评价医院消毒工作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了分析龙门县医疗机构消毒工作具体情况,找出医院消毒管理缺陷之处,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的效果,同时避免与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对2013~2014年龙门县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黄贤;旋惠娟;张玉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是利用简单图像、色彩、节奏或文字将思路梳理成系统模块,以放射性思维和发散联想为基础的图式工具。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理论及方法论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药理、临床等。由于免疫学的抽象性和庞大性,在教学中,必须有一种系统且明了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枯燥、难以理解的学术问题。基于思维导图来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问题俨然成了当下重要教学模式。不同于基于问题学习(PBL )教学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 ),思维导图更循循善诱,利于学生形成学科整体认识并打开学习思路,对传授教学与激励创新的协调把握更精准。

    作者:龙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及常用方法比较

    目的:使用国产设备、试剂及配套的校准系统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性能进行评价,比较生化免疫比浊法和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检测结果均值与靶值的差异度及变异系数均小于5%。结论使用国产设备和试剂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符合实验室要求,并能满足临床需要,此外液相层析法的准确性和线性范围略高于生化免疫比浊法。

    作者:雷斌;李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科室的分布及其检测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3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C U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普外科、肝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和肿瘤科患者总阳性率为44.1%。同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中的D‐二聚体阳性者分别为86、34、26、24、18、12例。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监控。

    作者:王佳颖;胡晓渤;刘湘;张吉才;宁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