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群;严凤好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2014年第1季度临床分离菌1578株,第2季度临床分离菌2051株,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实验,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所鉴定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结果第1季度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93株,占12.2%,其中产ESBLs菌株52株,占26.9%;第2季度检出肺炎克雷伯菌311株,占15.2%,其中产ESBLs菌株96株,占30.9%。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呼吸科与重症监护病房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高,其次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低。结论本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呼吸科与IC U 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
作者:蒋琳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血清瘦素(LEP)、可溶性瘦素受体(sOB‐R)的表达及两者联合游离瘦素指数(FL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70例经病理确诊的初诊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良性乳腺病患者(良性乳腺疾病组, n=50)及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n=50)的血清,检测其血清LEP及sOB‐R的表达,并经体质量指数(BMI)校正后分析以上两个指标。将乳腺癌组的试验数据与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LE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良性乳腺疾病组(P<0.05),而sOB‐R明显降低(P<0.05)。经校正,LEP的表达仍存在组间差异(P<0.05);而sOB‐R的组间差异消失(P>0.05)。乳腺癌组绝经后患者的LEP表达、FLI均与患者的pTNM分期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且绝经后发生转移、Ⅲ、Ⅳ期患者的LEP水平分别高于无转移及0~Ⅱ期患者(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LEP及FLI可能是潜在的评估临床病理的指标,LEP可能促进了绝经期后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进程。
作者:王妍;姚伟;王博智;李廷坚;曹春燕;陈钊城;卢旭强;黄钦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确诊的137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感染组72例、非细菌感染组65例;同期出生的63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研究组新生儿PCT、CRP及WBC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PCT、CRP及WBC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PCT对细菌感染所致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RP与WBC ;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度。结论 PCT较CRP和WBC具有更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PCT、CRP和WBC联合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运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一氧化氮(NO)和叉头蛋白3(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肺结核患者与健康者各40例,采用Griess比色法检测血清NO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 T 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FOXP3 mRNA水平。结果肺结核患者血清NO浓度为(15.71±1.26)μmol/L ,高于健康者的(5.45±0.98)μmol/L(P<0.05);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 淋巴细胞约占CD4+ T 淋巴细胞的(4.57±0.85)%,高于健康者的(1.83±0.49)%(P<0.05);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CD25+ T淋巴细胞高表达FOXP3。结论肺结核患者NO、FOXP3表达水平均升高,在肺结核免疫调节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态监测二者表达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肺结核患者的诊治。
作者:沈丽燕;申卫红;朱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OD2)信号在天然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平板计数法评价NOD2信号对人肺泡巨噬细胞杀结核分枝杆菌效应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OD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DEF4B mRNA的表达水平;还原型二氯荧光素(DFCH)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水平。结果NOD2信号增强了人肺泡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 H37RV的杀灭。NOD2信号刺激后,人肺泡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NO )的分泌和DEF4B的表达均有所增加,但ROS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NOD2可能通过诱导NO和抗菌肽DEF4B的产生参与了早期的抗结核感染免疫。
作者:阳大庆;石丽萍;张普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参与代谢调节的一种蛋白质,因为能纠正多种代谢异常,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药。近来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FGF21调节代谢异常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FGF21的作用、药理机制、分子学特征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程(综述);李双庆(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更新和各种全自动化分析仪的推广,相应的体外诊断试剂(IVD )的应用日趋广泛,并涉及多个领域。繁多的IVD 的购入,给试剂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对临床实验室IVD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确保IVD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十分重要。由于实验室信息系统(L IS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对IVD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做到管理制度的规范性、透明性、合法性,确保了IVD在临床的有效应用[1‐2]。
作者:沙玲;平竹仙;把丽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对124例ESRD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评估,并比较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BDI评分显示纳入研究的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56.5%。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性别构成和就业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和非在职患者抑郁情绪出现的概率较高;两组患者在年龄、透析时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情况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抑郁组白细胞以及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D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率较且好发于女性和非在职患者,同时伴随较高的白细胞和尿酸水平。
作者:王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培养和血清降钙素原(PC T )联合检测对血流感染患者早期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25例患者血标本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血清PCT ,同时进行血培养,并对23例血培养阳性的重症患者血清PCT 进行多次检测和结果分析。结果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者(阴性组)PC T阳性率为41.01%(0.05~2.58μg/L ),血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阳性组)PC T阳性率为80.77%(0.05~200.00μg/L )。阳性组 PC T 阳性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2,P<0.01)。假丝酵母菌、多种细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PC T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2.11%和56.81%。对23例血培养阳性的重症患者进行了多次PC T检测,治疗过程中PC T水平逐渐降低者预后较好,PC T>10μg/L且持续维持高水平者,其预后较差。结论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 T检测对血流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明友;林茂锐;黄基伟;刘桂治;杨华文;钟丽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糖链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在呼吸困难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106例、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56例、健康者60例,在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浆BNP、CA125水平。另比较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BNP、CA125水平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和健康者,呼吸困难患者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随着心力衰竭病情的加重,BNP与CA125水平逐渐升高;BNP、CA125联合检测对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治疗前后BNP和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CA125联合检测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有助于鉴别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困难,判断心力衰竭程度、动态观察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喜荣;张孝华;李春兰;杨美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2011~2013年老年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 PI鉴定系统,对本院2011~2013年分离自老年患者各类临床标本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致病菌药敏实验检测,并对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3年,老年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分别为9.93%、11.56%、13.37%,3年均以重症监护病房检出率高;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小于30%。结论关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减少感染危险因素,可有效防止其耐药性增高。
作者:陈键;陈世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 T (cTnT )及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36例(AMI组)和体检健康者2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血浆D‐D、cTnT、心肌酶谱水平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AMI组D‐D、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中,cTnT、D‐D、心肌酶谱的阳性率分别为91.67%、69.44%、66.67%,cTnT阳性率明显高于D‐D和心肌酶谱(P<0.05)。血浆cTnT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D‐D和心肌酶谱(P<0.05)。结论与D‐D和心肌酶谱相比,cTnT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更好,临床上可多项联合检测提高检测准确性。
作者:黄建锋;张小锋;陈丕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妇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纵向序贯研究的方法,分别在孕早期(10~14周)、孕中期(20~24周)、孕晚期(30~34周)、产前(38~42周)及产后(分娩后1周内)监测120例正常孕产妇血清AFU、ALP的活性,并与60例健康育龄期妇女(非孕对照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血清AFU活性稍增高,与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晚期及产前血清AFU 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随孕周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产前达高峰,产后1周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血清ALP活性稍增高,与非孕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晚期及产前血清ALP活性明显升高(P<0.05),且随孕周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产前达高峰,产后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清 AFU、ALP活性随孕周增加而递增;AFU、ALP可作为动态观察孕妇妊娠进展和胎儿生长发育的良好指标。
作者:丘媛媛;陈小红;庞舒尹;余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生物参考区间。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C28‐A2文件推荐的方法,收集1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个体建立脑脊液NSE生物参考区间,并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L38:2012文件的要求对生物参考区间进行评审。结果建立的脑脊液NSE生物参考区间为0~3.14 ng/mL。脑脊液NSE浓度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建立生物参考区间可靠、准确、科学、实用,符合临床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艳菲;陈刚;张丽娜;董秀鹏;寇筱囡;崔颖;曹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染色体非整倍体及亚端粒区MLPA技术,检测6例核型分析诊断为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标本。结果6例病例经MLPA分析,均检出染色体相应区域探针信号异常,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均涉及亚端粒区。结论 MLPA技术,特别是亚端粒MLPA技术在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细胞遗传学诊断提供补充。
作者:谢润桂;娄季武;刘彦慧;林洋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变化特征。方法按不同的孕期,将1500例孕妇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并与非妊娠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妊娠妇女血清FT3、FT4、TSH水平及 TPOAb、TGAb阳性率与非妊娠健康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妇女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高于非妊娠健康女性(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FT4水平逐渐下降,TSH水平逐渐上升。晚孕组TGAb、TPOAb阳性率低于早孕组和中孕组(P<0.05)。结论不同孕期妊娠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自身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应对孕妇定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指标筛查。
作者:赵集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使用国产设备、试剂及配套的校准系统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性能进行评价,比较生化免疫比浊法和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检测结果均值与靶值的差异度及变异系数均小于5%。结论使用国产设备和试剂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符合实验室要求,并能满足临床需要,此外液相层析法的准确性和线性范围略高于生化免疫比浊法。
作者:雷斌;李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医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对血液、体液和组织液等标本进行相关诊断指标的检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1]。其中,检验科免疫室则主要承担各种病原体指标的血清学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梅毒螺旋体和结核杆菌等。由于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特殊性,免疫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相对较多,更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检验科免疫室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探讨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
作者:薛成军;陈治水;袁蓉;崔丽娟;王勇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和炎性细胞因子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 )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活动期、缓解期So‐JIA患儿血清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以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组血清AKA、抗CC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4%、47.1%,缓解期组分别为17.2%、27.6%,活动期组均高于缓解期组(P<0.05)。So‐JIA组AK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1.1%和97.2%,抗CCP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1.3%和91.9%,抗CCP抗体的灵敏度高于AKA。活动期组抗CCP抗体、IL‐17、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抗CCP抗体、IL‐17、IL‐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AKA和抗CCP抗体对So‐JIA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灵敏度欠佳,二者联合检测对提高So‐JIA诊断特异度,尤其对提高活动期So‐JIA诊断阳性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夏国新;陈茜璐;刘燕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X‐B法)应用于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tago公司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功能检验,分析临床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浮动均值变化趋势,与冻干质控血浆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X‐B法PT、APTT、TT、FIB均值都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化,X‐B法质控图与冻干质控血浆法质控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患者血浆X‐B法可用于PT、APTT、TT、FIB检验的质量控制,可用于监控分析仪的稳定性。
作者:刘华香;余国庆;吴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