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型钠尿肽和CA125联合检测在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李喜荣;张孝华;李春兰;杨美艳

关键词:B型钠尿肽, 糖链抗原125, 呼吸困难
摘要: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糖链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在呼吸困难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106例、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56例、健康者60例,在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浆BNP、CA125水平。另比较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BNP、CA125水平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和健康者,呼吸困难患者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随着心力衰竭病情的加重,BNP与CA125水平逐渐升高;BNP、CA125联合检测对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治疗前后BNP和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CA125联合检测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有助于鉴别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困难,判断心力衰竭程度、动态观察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科室的分布及其检测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3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C U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普外科、肝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和肿瘤科患者总阳性率为44.1%。同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中的D‐二聚体阳性者分别为86、34、26、24、18、12例。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监控。

    作者:王佳颖;胡晓渤;刘湘;张吉才;宁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细菌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细菌分型主要用于研究各菌株之间的克隆关系、确定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防止和控制病原菌的流行、预防交叉感染、明确致病力强的菌株和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1]。传统的细菌分型方法依赖于细菌表型特征鉴定,如生化反应、血清学特点等,存在分辨率低、重复性差、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等局限性[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分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医院感染控制、公共卫生防治等领域,采用的技术较多,包括质粒指纹图谱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等。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的原理、优势、局限性、应用及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作者:龙琴(综述);刘靳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脑脊液神经元性烯醇化酶生物参考区间的建立

    目的: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生物参考区间。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C28‐A2文件推荐的方法,收集1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个体建立脑脊液NSE生物参考区间,并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L38:2012文件的要求对生物参考区间进行评审。结果建立的脑脊液NSE生物参考区间为0~3.14 ng/mL。脑脊液NSE浓度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建立生物参考区间可靠、准确、科学、实用,符合临床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艳菲;陈刚;张丽娜;董秀鹏;寇筱囡;崔颖;曹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主动学习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临床检验基础》是检验医学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实践性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相当大的比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以老师实验前讲授为主,很少由学生课前试讲。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利于主动学习。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就如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主动学习模式及其效果做如下探讨。

    作者:杨晓芳;杨丽;胡黎娅;杨伟;李文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泉州地区部分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3水平分析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部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 H )2‐VitD3]水平。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患者216例纳入研究组,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112例,绝经性骨质疏松症亚组55例,继发骨质疏松症亚组16例,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亚组33例,根据年龄不同。另外选取参与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 H )2‐VitD3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血清25‐(OH)2‐VitD3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参考值(30~100 ng/mL)。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46,P<0.05)。对照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16,P<0.05)。研究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13,P<0.05)。对照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68,P<0.05)。结论不同类型和性别的骨质疏松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存在差异,有必要科学指导中老年人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张红凤;卢海景;林玉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的水平,并与15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体积亚组血清IL‐1β、IL‐8及T N 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梗死体积的增加而增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水平增高,其升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可用于其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作者:凌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SOD与 HCY 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204例、体检健康者485例,检测并比较血清SOD、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 HCY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0.05)。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OD、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HCY水平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齐发梅;袁秀梅;董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CT 在指导瓣膜置换术后 VAP抗菌药物停用时机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在指导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期间抗菌药物停用时机的价值。方法收集瓣膜置换术后出现V A 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C T 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PC T 组在诊断V A P当天,第1、3、5、7、10天,以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检测血清PC T水平,PC T<0.25 ng/m L时停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按传统标准停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感染复发率及感染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 对指导瓣膜置换术后VAP 抗菌药物停用时机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石齐芳;梁大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例无偿献血者抗-m ur阳性报道

    M NS血型系统存在许多变异型和卫星抗原,抗原复杂程度仅次于Rh血型系统。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是与 M NS血型系统有关的相对较稀有的血型系统,二者间存在可特异性重叠的低频同种抗原,所识别的位点相互覆盖,相应的血型抗体存在交叉反应,很难分离[1]。与欧美人群比相比,亚洲人群发生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能性更高,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人群。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抗原、抗体反应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和溶血性输血反应。M ur抗原是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抗原之一,含有M ur抗原的细胞又称为M iⅢ细胞。本血站在15000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连续发现2例抗‐M ur抗体阳性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雪群;严凤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素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对 TSGF检测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凝剂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对检测血标本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6月恶性肿瘤患者50例(恶性肿瘤组)和体检健康者50例(健康对照组),均采用肝素、EDTA‐K2、分离胶采集3份外周血,离心分离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 TSGF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与分离胶采血相比,肝素抗凝血 TSGF水平均偏低(P<0.05),EDTA‐K2抗凝血TSGF水平均偏高(P<0.05)。结论检测TSGF时尽量选用分离胶管采集血液标本。

    作者:邵迎春;杨慧;钱琤;王贝;丁庆莉;韩娟;刘亭亭;刘芳;任传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输尿管镜检查术后继发脓毒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经皮肾镜取石术(PC N L )和输尿管肾镜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是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方法[1]。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不同地区临床常见病原菌有所差异,但革兰阴性杆菌仍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2]。对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前进行尿培养及致病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在术后出现发热或脓毒血症时有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及时、有效地控制泌尿系统感染[3]。同时,也能降低抗菌药物滥用的风险,避免真菌或多重感染的发生。2011~2014年,本院共对124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实施输尿管镜检查术,9例发生术后继发脓毒血症,尽管无死亡病例,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将1例双肾结石并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患者输尿管镜检查术后继发严重脓毒血症分析如下。

    作者:黄景波;侬智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评价 PC T 、CRP、WBC计数、N EU T%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对比应用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除外急性感染)152例(糖尿病组),外科急性感染患者(包括烫伤感染、急腹症患者)62例(外科急性感染组),以及体检健康者11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各组CRP水平,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检测PCT水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计数及NEUT%。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CT和CRP水平、WBC计数及 NE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科急性感染组患者PCT和CRP水平、WBC计数及NEUT%均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PCT 和CRP水平、WBC计数及NEUT%升高更明显,更有诊断价值。

    作者:崔晓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BV感染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细胞因子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阳性及阴性 HBV感染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 T淋巴细胞(T reg )、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75例 HBV感染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和慢性无症状 HBV携带者(ASC)组,各组再分为HBeAg(+)组和 HBeAg(-)组,检测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因子及肝功能指标的水平。以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HBeAg(+)与 HBeAg(-)ASC组和CHB组CD4+ CD25+ Treg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与 HBeAg(-)ASC组和CHB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BeAg(+)ASC组外周血CD4+CD25+ Treg表达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基酶/血小板比值呈正相关( P<0.05)。结论 CD4+CD25+ T reg和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慢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CD25+ T reg表达水平与肝炎的炎性反应程度有一定关系。

    作者:颜晓霞;陈锡莲;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实验诊断学见习课教学模式的转变

    诊断学是疾病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技术,诊断学由体检诊断、实验诊断和辅助检查部分组成。实验诊断学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病原学检验、体液和排泄物检验等[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诊断学已成为一门多技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在临床医学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如何上好实验诊断学课程,是近年来教师们一直探索的课题。

    作者:冀虎岗;丁海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NAS-CL36首次修订主要内容解读

    分子诊断的基础是分析样品中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所涉及的技术除基因扩增检验外,还包括杂交试验、核酸电泳分析、DNA测序、生物芯片等[1]。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各级医院逐步开展优生优育筛查、基因突变、异位与重排等分子遗传病理的检测[1],在该领域建立公认的质量管理标准一直备受关注[2]。近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修订了2013版《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基因扩增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6,13版应用说明)[3],发布了即将实施的2014修订版《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6,14版应用说明)[4]。此次修订新增《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和《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导则》等引用文件,将国际标准 ISO15189的要求推广并应用于分子诊断领域,为其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提高了对分子诊断检测能力获得认可的要求。现将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作者:李波;赵友云;高应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被确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测定血清CRP水平并同时检测白细胞(WBC )计数,进行血培养,对血培养阳性的患儿进行药敏实验。比较CRP、WBC、CRP+WBC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中,血培养阳性54例,CRP阳性49例,WBC阳性38例。CRP+WBC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RP和WBC单独检测(P<0.05)。CRP+ WBC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1,高于CRP和WBC。结论 CRP联合WBC检测对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史融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因手术中操作造成的听力受损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听力受损者17例,发生率为11.33%,其中锤骨柄、手术时间、咽鼓管功能、电钻噪声、后鼓室胆脂瘤、迷路瘘管、耳硬化症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听力受损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在临床上要加强防范。

    作者:何益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变化特征。方法按不同的孕期,将1500例孕妇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并与非妊娠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妊娠妇女血清FT3、FT4、TSH水平及 TPOAb、TGAb阳性率与非妊娠健康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妇女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高于非妊娠健康女性(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FT4水平逐渐下降,TSH水平逐渐上升。晚孕组TGAb、TPOAb阳性率低于早孕组和中孕组(P<0.05)。结论不同孕期妊娠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自身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应对孕妇定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指标筛查。

    作者:赵集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通过检测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了解机体在梅毒早期感染时的细胞免疫状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9名志愿者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其中健康对照组20例,一期梅毒(PS )组10例,二期梅毒(SS)组15例,早期潜伏梅毒(ELS)组14例。结果早期梅毒各组CD3+、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3+是SS组高,PS组次之,ELS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为ELS组高,SS组次之,PS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为PS组高,SS组次之,ELS组第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梅毒细胞免疫有增强,这对清除 T P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梁平;李喜英;陈宏;何晓丹;薛强东;饶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儿童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患儿近5年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无菌采集患儿血液标本,37℃培养7 d ,采用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转种病原菌,采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2009~2013年共送检36636份血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2107株,阳性率为5.75%。其中,革兰阳性菌1413株(占67.06%)、革兰阴性菌626株(占29.71%)、真菌68株(占3.23%)。主要的分离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4.03%),其次是大肠埃希菌(9.33%)、金黄色葡萄球菌(6.46%)、肺炎克雷伯菌(5.74%)和肠球菌属(4.94%)。大部分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大部分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结论革兰阳性球菌是该院患儿血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作者:伍云霞;汤丽艳;郑玉强;张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