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李喜英;陈宏;何晓丹;薛强东;饶娟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204例、体检健康者485例,检测并比较血清SOD、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 HCY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0.05)。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OD、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HCY水平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齐发梅;袁秀梅;董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X‐B法)应用于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tago公司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功能检验,分析临床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浮动均值变化趋势,与冻干质控血浆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X‐B法PT、APTT、TT、FIB均值都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化,X‐B法质控图与冻干质控血浆法质控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患者血浆X‐B法可用于PT、APTT、TT、FIB检验的质量控制,可用于监控分析仪的稳定性。
作者:刘华香;余国庆;吴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糖链抗原153(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97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43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及5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清LPA、TSGF和CA153水平,计算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乳腺癌组LPA、TSGF和CA153水平均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P<0.05);LPA、TSGF和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细菌分型主要用于研究各菌株之间的克隆关系、确定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防止和控制病原菌的流行、预防交叉感染、明确致病力强的菌株和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1]。传统的细菌分型方法依赖于细菌表型特征鉴定,如生化反应、血清学特点等,存在分辨率低、重复性差、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等局限性[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分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医院感染控制、公共卫生防治等领域,采用的技术较多,包括质粒指纹图谱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等。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的原理、优势、局限性、应用及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作者:龙琴(综述);刘靳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OD2)信号在天然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平板计数法评价NOD2信号对人肺泡巨噬细胞杀结核分枝杆菌效应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OD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DEF4B mRNA的表达水平;还原型二氯荧光素(DFCH)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水平。结果NOD2信号增强了人肺泡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 H37RV的杀灭。NOD2信号刺激后,人肺泡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NO )的分泌和DEF4B的表达均有所增加,但ROS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NOD2可能通过诱导NO和抗菌肽DEF4B的产生参与了早期的抗结核感染免疫。
作者:阳大庆;石丽萍;张普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医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对血液、体液和组织液等标本进行相关诊断指标的检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1]。其中,检验科免疫室则主要承担各种病原体指标的血清学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梅毒螺旋体和结核杆菌等。由于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特殊性,免疫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相对较多,更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检验科免疫室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探讨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
作者:薛成军;陈治水;袁蓉;崔丽娟;王勇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2014年第1季度临床分离菌1578株,第2季度临床分离菌2051株,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实验,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所鉴定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结果第1季度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93株,占12.2%,其中产ESBLs菌株52株,占26.9%;第2季度检出肺炎克雷伯菌311株,占15.2%,其中产ESBLs菌株96株,占30.9%。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呼吸科与重症监护病房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高,其次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低。结论本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呼吸科与IC U 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
作者:蒋琳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生物参考区间。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C28‐A2文件推荐的方法,收集1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个体建立脑脊液NSE生物参考区间,并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L38:2012文件的要求对生物参考区间进行评审。结果建立的脑脊液NSE生物参考区间为0~3.14 ng/mL。脑脊液NSE浓度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建立生物参考区间可靠、准确、科学、实用,符合临床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艳菲;陈刚;张丽娜;董秀鹏;寇筱囡;崔颖;曹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3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C U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普外科、肝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和肿瘤科患者总阳性率为44.1%。同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中的D‐二聚体阳性者分别为86、34、26、24、18、12例。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监控。
作者:王佳颖;胡晓渤;刘湘;张吉才;宁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在指导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期间抗菌药物停用时机的价值。方法收集瓣膜置换术后出现V A 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C T 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PC T 组在诊断V A P当天,第1、3、5、7、10天,以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检测血清PC T水平,PC T<0.25 ng/m L时停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按传统标准停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感染复发率及感染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 对指导瓣膜置换术后VAP 抗菌药物停用时机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石齐芳;梁大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前10个临床科室及病种的用血情况,了解临床医生对输血适应证相关规定的掌握情况,做到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应用医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查阅葛洲坝中心医院2010~2013年住院患者输血申请单及交叉配血登记本,统计各临床科室及各病种输血量及成分输血率。结果血液用量10大科室为感染性疾病病区(4800.5 U ),放化一、二病区(3773.0U),重症监护病房(3648.5U),普外科病区(3414.5U),血液内科病区(3188.0U),泌外科、神经外科病区(1939.5 U),骨外科一、二病区(1887.0U),消化内科病区(1372.0U),综合内科病区(1127.0U),妇产科病区(979.0U),共占全院用血总量的90.9%,成分输血率不低于99.8%;10大病种为肝硬化(4229.5 U )、消化性溃疡(2092.5 U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756.5 U )、骨折(1624.0 U )、重型肝炎(1235.5 U )、白血病(1082.0 U )、脑外伤(1059.0 U )、胃癌(1291.5 U )、再生障碍性贫血(1038.0 U )、肺癌(997.0 U ),占全院用血总量的57.2%,成分输血率不低于99.9%;10大科室和10大病种红细胞/血浆比例为0.34~4.98和0.005~6.590。结论2010年后该院成分输血率明显提升,乱用全血、浪费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医生对输血适应证掌握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不合理的输血现象,需要进一步在各临床科室普及科学合理的用血知识,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作者:童红斌;汪华;刘兴态;陈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因手术中操作造成的听力受损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听力受损者17例,发生率为11.33%,其中锤骨柄、手术时间、咽鼓管功能、电钻噪声、后鼓室胆脂瘤、迷路瘘管、耳硬化症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听力受损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在临床上要加强防范。
作者:何益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M NS血型系统存在许多变异型和卫星抗原,抗原复杂程度仅次于Rh血型系统。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是与 M NS血型系统有关的相对较稀有的血型系统,二者间存在可特异性重叠的低频同种抗原,所识别的位点相互覆盖,相应的血型抗体存在交叉反应,很难分离[1]。与欧美人群比相比,亚洲人群发生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能性更高,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人群。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抗原、抗体反应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和溶血性输血反应。M ur抗原是M iltenberger血型系统抗原之一,含有M ur抗原的细胞又称为M iⅢ细胞。本血站在15000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连续发现2例抗‐M ur抗体阳性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雪群;严凤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分子诊断的基础是分析样品中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所涉及的技术除基因扩增检验外,还包括杂交试验、核酸电泳分析、DNA测序、生物芯片等[1]。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各级医院逐步开展优生优育筛查、基因突变、异位与重排等分子遗传病理的检测[1],在该领域建立公认的质量管理标准一直备受关注[2]。近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修订了2013版《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基因扩增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6,13版应用说明)[3],发布了即将实施的2014修订版《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6,14版应用说明)[4]。此次修订新增《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和《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导则》等引用文件,将国际标准 ISO15189的要求推广并应用于分子诊断领域,为其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提高了对分子诊断检测能力获得认可的要求。现将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作者:李波;赵友云;高应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2011~2013年老年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 PI鉴定系统,对本院2011~2013年分离自老年患者各类临床标本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致病菌药敏实验检测,并对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3年,老年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分别为9.93%、11.56%、13.37%,3年均以重症监护病房检出率高;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小于30%。结论关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减少感染危险因素,可有效防止其耐药性增高。
作者:陈键;陈世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部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 H )2‐VitD3]水平。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患者216例纳入研究组,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112例,绝经性骨质疏松症亚组55例,继发骨质疏松症亚组16例,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亚组33例,根据年龄不同。另外选取参与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 H )2‐VitD3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血清25‐(OH)2‐VitD3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参考值(30~100 ng/mL)。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46,P<0.05)。对照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16,P<0.05)。研究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13,P<0.05)。对照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68,P<0.05)。结论不同类型和性别的骨质疏松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存在差异,有必要科学指导中老年人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张红凤;卢海景;林玉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的水平,并与15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体积亚组血清IL‐1β、IL‐8及T N 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梗死体积的增加而增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水平增高,其升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可用于其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作者:凌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674例新生儿进行听力及耳聋易感基因筛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674例新生儿中,检出耳聋易感基因异常37例,其中176 del 16突变2例,299 del A T杂合突变5例,235 del C突变16例,IVS7‐2A>G杂合突变9例,2168A>G突变1例,538C> T 杂合突变2例,1494C> T 突变2例,阳性率为2.21%。结论听力筛查联合耳聋易感基因筛查能够从分子水平发现有可能存在听力损伤的新生儿,为早期发现、预测耳聋的发生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作者:黄美琼;葛晶晶;张广清;刘冬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H FM D患儿80例(H FM D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K‐MB、cTnI水平。结果 HFMD组治疗前CK‐MB、cTnI水平分别为(38.10±19.50)U/L、(0.08±0.02)μg/L ,均高于对照组(P<0.05)。HFMD患儿治疗前CK‐MB、cTnI阳性率分别为56.3%、33.8%,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HFMD患儿CK‐MB、cTnI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K‐MB、cTnI对 HFMD合并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蔡德建;田玫玲;吴殿水;卢庆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联合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住院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47例作为肺癌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EA、NSE水平,观察并研究CEA与NSE对肺癌诊断的意义。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NSE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联合NSE检测的阳性率高于CEA、NSE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患者CEA联合NSE检测的阳性率高于CEA、NSE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类型CEA联合NSE检测的阳性率与CEA、NSE单独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联合NSE检测能够提高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在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中尤其明显。
作者:杨巍巍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