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研究进展

陈程(综述);李双庆(审校)

关键词:FGF21, FGF受体, βKlotho, 代谢性疾病, 代谢调节
摘要: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参与代谢调节的一种蛋白质,因为能纠正多种代谢异常,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药。近来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FGF21调节代谢异常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FGF21的作用、药理机制、分子学特征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变化特征。方法按不同的孕期,将1500例孕妇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并与非妊娠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妊娠妇女血清FT3、FT4、TSH水平及 TPOAb、TGAb阳性率与非妊娠健康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妇女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高于非妊娠健康女性(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FT4水平逐渐下降,TSH水平逐渐上升。晚孕组TGAb、TPOAb阳性率低于早孕组和中孕组(P<0.05)。结论不同孕期妊娠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自身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应对孕妇定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指标筛查。

    作者:赵集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对生化项目性能的评价

    目的:采用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生化项目的分析性能。方法以室间质评的能力比对检验(PT )结果计算项目的偏倚百分比(bias%),以室内质控的变异结果计算项目的变异百分比(CV%),采用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17项生化指标的检测性能,并结合质量目标指数(QGI)分析不符合3δ要求的原因。结果17个项目中82%的项目性能符合3δ要求,钠离子(Na+)、氯离子(Cl-)性能较差,直接胆红素(DBil)性能为不可接受。结论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检测项目性能简便易行,值得在生化质量管理工作中使用。

    作者:汪旭强;张大勇;周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通过检测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了解机体在梅毒早期感染时的细胞免疫状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9名志愿者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其中健康对照组20例,一期梅毒(PS )组10例,二期梅毒(SS)组15例,早期潜伏梅毒(ELS)组14例。结果早期梅毒各组CD3+、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3+是SS组高,PS组次之,ELS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为ELS组高,SS组次之,PS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为PS组高,SS组次之,ELS组第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梅毒细胞免疫有增强,这对清除 T P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梁平;李喜英;陈宏;何晓丹;薛强东;饶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型钠尿肽和CA125联合检测在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糖链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在呼吸困难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106例、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56例、健康者60例,在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浆BNP、CA125水平。另比较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BNP、CA125水平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和健康者,呼吸困难患者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随着心力衰竭病情的加重,BNP与CA125水平逐渐升高;BNP、CA125联合检测对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治疗前后BNP和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CA125联合检测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有助于鉴别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困难,判断心力衰竭程度、动态观察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喜荣;张孝华;李春兰;杨美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对124例ESRD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评估,并比较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BDI评分显示纳入研究的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56.5%。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性别构成和就业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和非在职患者抑郁情绪出现的概率较高;两组患者在年龄、透析时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情况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抑郁组白细胞以及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D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率较且好发于女性和非在职患者,同时伴随较高的白细胞和尿酸水平。

    作者:王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2~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AB)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共计1190株AB临床分布特征、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0株AB主要分离自痰标本,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AB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60%~80%,其中对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为显著,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 AB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

    作者:吴伟清;张彦鹏;李卓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科室的分布及其检测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3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C U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普外科、肝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和肿瘤科患者总阳性率为44.1%。同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中的D‐二聚体阳性者分别为86、34、26、24、18、12例。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监控。

    作者:王佳颖;胡晓渤;刘湘;张吉才;宁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eckman 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异常结果标本白细胞分类的可靠性评价

    目的:探讨美国Beckman Coulter L H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异常结果标本白细胞分类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进行病情监测。方法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镜检法对单核细胞百分率(M O%)在15%~20%和大于20%的血液标本进行白细胞分类,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与人工分类是否一致,进而对仪器法的可靠性作出评价。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标本仪器法和手工分类法的5种白细胞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在15%~20%的血标本,仪器法和手工分类法分类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MO%>20%的血标本,仪器法所测MO%结果高于手工分类法(P<0.01),其他细胞两种分类方法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ckman Coulter LH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结果正常的血标本白细胞分类准确,但对M O%>15%的血标本需手工复检。

    作者:李云婷;张晓琳;王丽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细菌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细菌分型主要用于研究各菌株之间的克隆关系、确定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防止和控制病原菌的流行、预防交叉感染、明确致病力强的菌株和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1]。传统的细菌分型方法依赖于细菌表型特征鉴定,如生化反应、血清学特点等,存在分辨率低、重复性差、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等局限性[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分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医院感染控制、公共卫生防治等领域,采用的技术较多,包括质粒指纹图谱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等。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的原理、优势、局限性、应用及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作者:龙琴(综述);刘靳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OD2信号对人肺泡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OD2)信号在天然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平板计数法评价NOD2信号对人肺泡巨噬细胞杀结核分枝杆菌效应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OD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DEF4B mRNA的表达水平;还原型二氯荧光素(DFCH)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水平。结果NOD2信号增强了人肺泡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 H37RV的杀灭。NOD2信号刺激后,人肺泡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NO )的分泌和DEF4B的表达均有所增加,但ROS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NOD2可能通过诱导NO和抗菌肽DEF4B的产生参与了早期的抗结核感染免疫。

    作者:阳大庆;石丽萍;张普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NSURE技术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36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INSURE技术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INSURE技术,对照组未采用INSURE技术,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呼吸暂停发生人次及应用氨茶碱人次减少,三凹征发生率降低,用氧时间与住院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均未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经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NRDS早期使用INSURE技术可以减轻呼吸困难,减少呼吸暂停,避免机械通气,缩短用氧及住院时间。

    作者:韩桂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主动学习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临床检验基础》是检验医学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实践性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相当大的比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以老师实验前讲授为主,很少由学生课前试讲。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利于主动学习。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就如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主动学习模式及其效果做如下探讨。

    作者:杨晓芳;杨丽;胡黎娅;杨伟;李文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1~2013年支原体感染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2011~2013年支原体感染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1~2013年门诊送检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支原体及其耐药性检测结果。结果2011~2013年,女性支原体感染率均高于男性,21~<31岁和31~<41岁人群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环丙沙星,且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较为敏感;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单一感染。结论2011~2013年,女性较男性更易感染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率较高;支原体感染经验治疗首选药为交沙霉素,其次是强力霉素、米诺环素,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陈丽婷;陈垂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类型外周血标本电解质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钾、钠、氯离子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00例,采集肝素锂抗凝动脉全血标本及静脉血浆标本,采用罗氏公司A V L 9180型电解质分析仪检测动脉全血、动脉血浆、静脉血浆标本钾、钠、氯离子水平。结果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钠、氯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钾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全血与静脉血浆钠、氯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全血与静脉血浆钾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钠、氯离子浓度存在差异,而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钾离子浓度可互为参照。

    作者:王晓刚;农乐关;刘旭;李雪峰;梁棱;罗锦英;吴文婷;陈治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胰脂肪酶和降钙素原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淀粉酶(S‐Amy)、尿淀粉酶(U‐Amy)、胰脂肪酶(LPS)和降钙素原(PCT )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A P组)113例、非急性胰腺炎患者(非A P组)113例及同时期的体检健康者(对照组)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3组S‐Amy、U‐Amy、LPS和PCT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P组的S‐Amy、U‐Amy、LPS和 PCT 的水平均高于非 AP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 AP组 S‐Amy、U‐Amy、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 AP组 L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对于AP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优于S‐Amy、U‐Amy和PC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的检测有助于AP的早期诊断,PCT可以评估病变程度,S‐Amy、U‐Amy、LPS和PCT指标对A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糖链抗原153(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97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43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及5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清LPA、TSGF和CA153水平,计算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乳腺癌组LPA、TSGF和CA153水平均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P<0.05);LPA、TSGF和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因手术中操作造成的听力受损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听力受损者17例,发生率为11.33%,其中锤骨柄、手术时间、咽鼓管功能、电钻噪声、后鼓室胆脂瘤、迷路瘘管、耳硬化症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听力受损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在临床上要加强防范。

    作者:何益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BV感染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细胞因子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阳性及阴性 HBV感染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 T淋巴细胞(T reg )、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75例 HBV感染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和慢性无症状 HBV携带者(ASC)组,各组再分为HBeAg(+)组和 HBeAg(-)组,检测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因子及肝功能指标的水平。以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HBeAg(+)与 HBeAg(-)ASC组和CHB组CD4+ CD25+ Treg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与 HBeAg(-)ASC组和CHB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BeAg(+)ASC组外周血CD4+CD25+ Treg表达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基酶/血小板比值呈正相关( P<0.05)。结论 CD4+CD25+ T reg和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慢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CD25+ T reg表达水平与肝炎的炎性反应程度有一定关系。

    作者:颜晓霞;陈锡莲;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SOD与 HCY 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204例、体检健康者485例,检测并比较血清SOD、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 HCY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0.05)。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OD、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HCY水平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齐发梅;袁秀梅;董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阿立哌唑血药浓度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的血药浓度。方法采用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配套AgilentHC‐C18分析柱,以254 nm检测波长测定阿立哌唑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专属性试验、精密度试验及回收试验,评价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阿立哌唑血药浓度的性能。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阿立哌唑的批内精密度(RSD )为4.6%~7.1%、批间RSD为4.1%~8.9%;回收率为94.7%~97.4%;低检测限为8.5ng/mL。线性方程:Y =4.4801X+43.716( r2=0.9996),线性范围为25~1000 ng/m L。结论该检测方法快速、准确,适合临床药物治疗时血药浓度的监测。

    作者:汪旭强;宋保利;杨娜;周志强;薛斌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