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2~2014年无偿献血者抗-HCV筛查结果分析

耿雪芹;姜斌;周军兵;黄宏亮

关键词:献血者, 丙型肝炎病毒, 抗-HCV, 筛查
摘要:目的:了解盐城地区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献血者抗‐HCV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HCV RNA。结果盐城地区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为0.07%(109/163782);109例抗‐HCV阳性者中,80例为单试剂阳性,29例为双试剂阳性;初次献血者抗‐HCV阳性80例,重复献血者抗‐HCV阳性29例;符合核酸检测要求的72例单试剂抗‐HCV阳性者均为 HCV RNA阴性。结论盐城地区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近三年献血者抗‐HCV阳性率没有变化,抗‐HCV单试剂阳性者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指标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索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确诊的137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感染组72例、非细菌感染组65例;同期出生的63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研究组新生儿PCT、CRP及WBC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PCT、CRP及WBC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PCT对细菌感染所致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RP与WBC ;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度。结论 PCT较CRP和WBC具有更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PCT、CRP和WBC联合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运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与精液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前列腺液(EPS )中有形成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与精液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EPS中白细胞数量将患者分为A组(炎症患者,n=189)与B组(非炎症患者,n=94),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法分析精液质量,检测其精子密度、(a+b)级活力及精子活率。结果 EPS中白细胞数量与卵磷脂小体数量及红细胞数量无相关性。A组精液中精子密度、精子活率、(a+b)级活力较B组均明显降低(P<0.05或 P<0.01)。结论患者EPS中的白细胞数量能够影响其精液的质量。

    作者:牛小芳;张学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研究

    目的:了解2011~2013年老年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 PI鉴定系统,对本院2011~2013年分离自老年患者各类临床标本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致病菌药敏实验检测,并对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3年,老年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分别为9.93%、11.56%、13.37%,3年均以重症监护病房检出率高;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小于30%。结论关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减少感染危险因素,可有效防止其耐药性增高。

    作者:陈键;陈世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目的:分析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17)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 T h17细胞在急性荨麻疹免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外周血T h17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分析其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素受体γt(RORγt)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析其外周血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6、IL‐17A、IL‐17F和IL‐23水平。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Th17细胞数量(t=36.6341,P<0.05)和RORγt mRNA水平(t=23.8401,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TGF‐β(t=15.5211,P<0.05)、IL‐6(t=7.2473,P<0.05)、IL‐17A(t=15.4153,P<0.05)和 IL‐17F(t=13.0321,P<0.0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A、IL‐17F和IL‐6等炎症因子在急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石教启;张继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2~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AB)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共计1190株AB临床分布特征、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0株AB主要分离自痰标本,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AB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60%~80%,其中对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为显著,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 AB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

    作者:吴伟清;张彦鹏;李卓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二聚体、cT nT 及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 T (cTnT )及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36例(AMI组)和体检健康者2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血浆D‐D、cTnT、心肌酶谱水平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AMI组D‐D、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中,cTnT、D‐D、心肌酶谱的阳性率分别为91.67%、69.44%、66.67%,cTnT阳性率明显高于D‐D和心肌酶谱(P<0.05)。血浆cTnT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D‐D和心肌酶谱(P<0.05)。结论与D‐D和心肌酶谱相比,cTnT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更好,临床上可多项联合检测提高检测准确性。

    作者:黄建锋;张小锋;陈丕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方法。方法基于《YY/T0588‐2005流式细胞仪》行业标准,利用BriCyte E6流式细胞仪,建立适用于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的测试方案,包括荧光灵敏度、荧光线性、前向角散射光检测灵敏度、仪器分辨率、前向角散射光和侧向角散射光分辨率、倍体分析线性、携带污染率、表面标志物检测准确性、表面标志物检测重复性、仪器稳定性等。结果该流式细胞仪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结论上述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可靠,能够对流式细胞仪性能进行全面评价。该方法对于流式细胞仪性能验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小林;李昂;杨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检验科免疫室医院感染隐患分析及防护对策

    医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对血液、体液和组织液等标本进行相关诊断指标的检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1]。其中,检验科免疫室则主要承担各种病原体指标的血清学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梅毒螺旋体和结核杆菌等。由于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特殊性,免疫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相对较多,更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检验科免疫室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探讨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

    作者:薛成军;陈治水;袁蓉;崔丽娟;王勇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主动学习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临床检验基础》是检验医学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实践性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相当大的比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以老师实验前讲授为主,很少由学生课前试讲。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利于主动学习。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就如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主动学习模式及其效果做如下探讨。

    作者:杨晓芳;杨丽;胡黎娅;杨伟;李文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对2012~2014年分离的89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特征、耐药酶检测结果及药敏实验检测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74.2%),主要来源于呼吸科病房(38.2%)。产酶菌株58株,占鲍曼不动杆菌的65.17%,不产酶菌株占34.83%,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7株,占产酶菌株的46.55%,产头孢菌素酶24株,占41.37%,产金属酶4株,占6.89%,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 )3株,占5.17%。产酶菌株对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不产酶菌株对三代头孢类药物较敏感。结论产β‐内酰胺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多重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

    作者:庞菲;郑光敏;李玮;霍建敏;杨建军;周国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试验对COPD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有IPFI高危因素的96例COPD患者,将患者分为IPFI组与非IPFI组。对纳入研究者进行G试验,并同时留取患者痰液做传统方法(痰涂片和真菌培养)的检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计算G试验和传统方法的曲线下面积,比较两项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结果以20 pg/mL为临界值,IPFI组的(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非IP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89.6%、68.0%、97.2%。G试验和传统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2和0.790。结论 G试验较传统方法简便、省时且阳性率高,可作为COPD合并IPFI早期诊断指标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作者:张乐;尹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清瘦素及可溶性瘦素受体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血清瘦素(LEP)、可溶性瘦素受体(sOB‐R)的表达及两者联合游离瘦素指数(FL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70例经病理确诊的初诊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良性乳腺病患者(良性乳腺疾病组, n=50)及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n=50)的血清,检测其血清LEP及sOB‐R的表达,并经体质量指数(BMI)校正后分析以上两个指标。将乳腺癌组的试验数据与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LE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良性乳腺疾病组(P<0.05),而sOB‐R明显降低(P<0.05)。经校正,LEP的表达仍存在组间差异(P<0.05);而sOB‐R的组间差异消失(P>0.05)。乳腺癌组绝经后患者的LEP表达、FLI均与患者的pTNM分期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且绝经后发生转移、Ⅲ、Ⅳ期患者的LEP水平分别高于无转移及0~Ⅱ期患者(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LEP及FLI可能是潜在的评估临床病理的指标,LEP可能促进了绝经期后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进程。

    作者:王妍;姚伟;王博智;李廷坚;曹春燕;陈钊城;卢旭强;黄钦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的水平,并与15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体积亚组血清IL‐1β、IL‐8及T N 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梗死体积的增加而增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8及TNF‐α水平增高,其升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可用于其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作者:凌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类型外周血标本电解质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钾、钠、氯离子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00例,采集肝素锂抗凝动脉全血标本及静脉血浆标本,采用罗氏公司A V L 9180型电解质分析仪检测动脉全血、动脉血浆、静脉血浆标本钾、钠、氯离子水平。结果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钠、氯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钾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全血与静脉血浆钠、氯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全血与静脉血浆钾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钠、氯离子浓度存在差异,而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钾离子浓度可互为参照。

    作者:王晓刚;农乐关;刘旭;李雪峰;梁棱;罗锦英;吴文婷;陈治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及常用方法比较

    目的:使用国产设备、试剂及配套的校准系统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性能进行评价,比较生化免疫比浊法和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检测结果均值与靶值的差异度及变异系数均小于5%。结论使用国产设备和试剂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符合实验室要求,并能满足临床需要,此外液相层析法的准确性和线性范围略高于生化免疫比浊法。

    作者:雷斌;李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研究进展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参与代谢调节的一种蛋白质,因为能纠正多种代谢异常,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药。近来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FGF21调节代谢异常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FGF21的作用、药理机制、分子学特征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程(综述);李双庆(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对生化项目性能的评价

    目的:采用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生化项目的分析性能。方法以室间质评的能力比对检验(PT )结果计算项目的偏倚百分比(bias%),以室内质控的变异结果计算项目的变异百分比(CV%),采用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17项生化指标的检测性能,并结合质量目标指数(QGI)分析不符合3δ要求的原因。结果17个项目中82%的项目性能符合3δ要求,钠离子(Na+)、氯离子(Cl-)性能较差,直接胆红素(DBil)性能为不可接受。结论标准化6δ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检测项目性能简便易行,值得在生化质量管理工作中使用。

    作者:汪旭强;张大勇;周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

    院内感染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医院消毒既可避免又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更是重中之重[1]。此外,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质量,可间接影响院内感染的控制,消毒质量监测则是评价医院消毒工作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了分析龙门县医疗机构消毒工作具体情况,找出医院消毒管理缺陷之处,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的效果,同时避免与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对2013~2014年龙门县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黄贤;旋惠娟;张玉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L IS系统在体外诊断试剂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更新和各种全自动化分析仪的推广,相应的体外诊断试剂(IVD )的应用日趋广泛,并涉及多个领域。繁多的IVD 的购入,给试剂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对临床实验室IVD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确保IVD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十分重要。由于实验室信息系统(L IS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对IVD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做到管理制度的规范性、透明性、合法性,确保了IVD在临床的有效应用[1‐2]。

    作者:沙玲;平竹仙;把丽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泉州地区部分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3水平分析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部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 H )2‐VitD3]水平。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患者216例纳入研究组,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112例,绝经性骨质疏松症亚组55例,继发骨质疏松症亚组16例,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亚组33例,根据年龄不同。另外选取参与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 H )2‐VitD3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血清25‐(OH)2‐VitD3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参考值(30~100 ng/mL)。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亚组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46,P<0.05)。对照组男性25‐(OH)2‐VitD3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16,P<0.05)。研究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13,P<0.05)。对照组小于60岁被试与大于或等于60岁被试的25‐(OH)2‐Vit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68,P<0.05)。结论不同类型和性别的骨质疏松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存在差异,有必要科学指导中老年人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张红凤;卢海景;林玉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