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

王小林;李昂;杨硕

关键词:流式细胞仪, 性能评价, BriCyte E6
摘要:目的:建立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方法。方法基于《YY/T0588‐2005流式细胞仪》行业标准,利用BriCyte E6流式细胞仪,建立适用于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的测试方案,包括荧光灵敏度、荧光线性、前向角散射光检测灵敏度、仪器分辨率、前向角散射光和侧向角散射光分辨率、倍体分析线性、携带污染率、表面标志物检测准确性、表面标志物检测重复性、仪器稳定性等。结果该流式细胞仪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结论上述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可靠,能够对流式细胞仪性能进行全面评价。该方法对于流式细胞仪性能验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性感染患者103例,病毒性感染患者77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60例。在患者入院后进行 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PCT水平分布以大于0.5 ng/mL为主,病毒感染患者PCT水平分布以小于或等于0.5 ng/mL为主。病毒感染组不同PCT水平分布比例与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PCT、CRP、WBC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5),病毒感染组WBC水平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 PCT、CRP、WBC阳性率均高于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5)。结论 PCT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丁清;李文玉;邹艳艳;甄亚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胰脂肪酶和降钙素原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淀粉酶(S‐Amy)、尿淀粉酶(U‐Amy)、胰脂肪酶(LPS)和降钙素原(PCT )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A P组)113例、非急性胰腺炎患者(非A P组)113例及同时期的体检健康者(对照组)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3组S‐Amy、U‐Amy、LPS和PCT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P组的S‐Amy、U‐Amy、LPS和 PCT 的水平均高于非 AP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 AP组 S‐Amy、U‐Amy、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 AP组 L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对于AP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优于S‐Amy、U‐Amy和PC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的检测有助于AP的早期诊断,PCT可以评估病变程度,S‐Amy、U‐Amy、LPS和PCT指标对A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检验科免疫室医院感染隐患分析及防护对策

    医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对血液、体液和组织液等标本进行相关诊断指标的检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1]。其中,检验科免疫室则主要承担各种病原体指标的血清学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梅毒螺旋体和结核杆菌等。由于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特殊性,免疫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相对较多,更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检验科免疫室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探讨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

    作者:薛成军;陈治水;袁蓉;崔丽娟;王勇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NSURE技术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36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INSURE技术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INSURE技术,对照组未采用INSURE技术,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呼吸暂停发生人次及应用氨茶碱人次减少,三凹征发生率降低,用氧时间与住院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均未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经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NRDS早期使用INSURE技术可以减轻呼吸困难,减少呼吸暂停,避免机械通气,缩短用氧及住院时间。

    作者:韩桂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对日本Sysmex公司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XN‐9000分析仪)进行性能评价。方法参照多项国际、国内标准对分析仪进行性能评价。结果 XN‐9000分析仪批内及批间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和准确性均符合相关质量控制要求。白细胞分类结果与手工分类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较好,嗜碱性粒细胞相关性不太理想。结论 XN‐9000分析仪是一种较理想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良好,可以满足临床检验工作及疾病诊治的需要。

    作者:熊仲波;金孝燕;陆波;王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科室的分布及其检测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3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C U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普外科、肝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和肿瘤科患者总阳性率为44.1%。同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中的D‐二聚体阳性者分别为86、34、26、24、18、12例。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监控。

    作者:王佳颖;胡晓渤;刘湘;张吉才;宁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及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A ID )是一组以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一种或多种成分,从而导致器官和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该病是以遗传因素为发病基础,多种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食品、化妆品、细菌、病毒、紫外线等为诱发因素的复杂疾病[1]。自身抗体(AAB)是自身免疫应答和 AID的重要特征,自身抗体对于A I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判断、病情评估、疗效观察和指导用药都具有重大价值,多种自身抗体已被纳入到相关 A ID的诊断指南中。随着蛋白纯化技术的发展,新的特异性靶抗原及相应自身抗体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归入到 A ID 范畴。自身抗体实验诊断技术持续发展,多种商品化试剂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检测方法也从传统的纯手工定性向高通量、自动化、定量检测发展。自身抗体应用及实验诊断水平在近二十年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彭玲(综述);王开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方法。方法基于《YY/T0588‐2005流式细胞仪》行业标准,利用BriCyte E6流式细胞仪,建立适用于流式细胞仪性能评价的测试方案,包括荧光灵敏度、荧光线性、前向角散射光检测灵敏度、仪器分辨率、前向角散射光和侧向角散射光分辨率、倍体分析线性、携带污染率、表面标志物检测准确性、表面标志物检测重复性、仪器稳定性等。结果该流式细胞仪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结论上述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可靠,能够对流式细胞仪性能进行全面评价。该方法对于流式细胞仪性能验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小林;李昂;杨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床旁血糖仪与生化比对方法的探索

    目的:探讨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的适宜比对试验方法,以客观准确地评估床旁血糖仪的准确性。方法采集糖尿病患者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与血浆的血糖水平,采用强生血糖仪(稳定型)测定全血血糖水平,比较分析血清与血浆,以及血浆与全血标本所测血糖水平的差异。采用 ABX6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比容(HCT ),分析不同 HCT对血糖仪所测全血血糖水平的影响。于采血后0、30、60 min分离血浆测定血糖水平,分析不同时间间隔对血糖测定的影响。结果血清与血浆所测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血糖水平低于血浆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为0.2~0.4时,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所测血糖水平相差不超过10%;HCT以0.3为中心,HCT越小,正偏倚越大,HCT越大,负偏倚越大;HCT<0.2或 HCT>0.4时经公式校正后相差小于11%。不同血糖水平单位时间内血糖下降绝对值相对稳定,平均每小时下降1.21 mmol/L ,平均每分钟下降0.019 mmol/L。结论血糖比对试验中,血糖仪宜选取全血标本,生化分析仪宜选取血浆标本,并在30 min内完成比对试验。

    作者:陈源;唐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应用MLPA技术分析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染色体非整倍体及亚端粒区MLPA技术,检测6例核型分析诊断为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标本。结果6例病例经MLPA分析,均检出染色体相应区域探针信号异常,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均涉及亚端粒区。结论 MLPA技术,特别是亚端粒MLPA技术在非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细胞遗传学诊断提供补充。

    作者:谢润桂;娄季武;刘彦慧;林洋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郴州地区儿童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郴州地区儿童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采集来自本院血培养标本检出的各类细菌,并对标本的送检科室、来源的患儿年龄及各类细菌的药敏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检出各类病原菌共计41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6株、革兰阴性杆菌176株、真菌21株。检出细菌排名前5的病原菌分别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链球菌属。检出阳性菌株数量排前5名依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新生儿科、呼吸科、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 )、神经内科。检出患儿年龄主要集中于3岁以下的儿童及婴幼儿。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其次是喹诺酮类药物,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真菌对5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灵敏度均较高。结论本院儿童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但是不同科室的构成比例并不一致;3岁以下儿童血流感染的可能性大;本院真菌检出率较高,占5.1%,与本院采用血培养真菌瓶有关;血培养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较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徐桂珍;李胜涛;史文元;朱军民;彭小友;徐玉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79株无乳链球菌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无乳链球菌的标本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不同来源标本,在VIT EKⅡ微生物分析仪上采用GPI卡和GP67卡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红霉素、美罗培南的药敏实验及D‐试验采用K‐B纸片法检测。结果共收集无乳链球菌179株,标本的主要来源为中段尿(63.1%)、生殖道(7.8%)和伤口分泌物(6.7%)。来源患者年龄大于50岁的110例(61.5%),女性患者113例(63.1%),孕妇12例(6.7%),母婴垂直感染3例(1.7%),肿瘤、手术、放化疗、糖尿病、结核等患者82例(45.8%)。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除2008年之外均小于10%,对四环素的耐药率均大于80%,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42.9%~93.3%,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41.9%~80.0%,D实验阳性率为4.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的耐药株,偶见喹奴普丁/达福普丁耐药株。结论成年人感染无乳链球菌中常见的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软组织感染,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仍可作为无乳链球菌感染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是有限的,必须有实验室药敏实验结果作为使用依据。

    作者:林宇岚;陈守涛;荀振;张泽佳;闫翔宇;郭少英;留玉芬;高丽钦;甘龙杰;黄尔;欧启水;杨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SOD与 HCY 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204例、体检健康者485例,检测并比较血清SOD、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 HCY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0.05)。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OD、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HCY水平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齐发梅;袁秀梅;董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免疫印迹法测定Tp47蛋白与梅毒患者血清的免疫反应性

    目的:克隆Tp47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Tp47蛋白,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其免疫反应活性。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p47基因,将Tp47克隆至pGEX‐6P‐1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Tp47,经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经诱导表达后,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重组蛋白,鉴定正确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重组蛋白与梅毒阴性、阳性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pGEX‐6P1‐T p47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后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1×103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检测显示其能与梅毒阳性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梅毒阴性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性。结论成功克隆、表达、纯化T p47重组蛋白,其与临床各期梅毒患者血清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为 T p47重组蛋白用于梅毒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郑和平;覃晓琳;黄进梅;薛耀华;白顺;吕萍;杨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CT 在指导瓣膜置换术后 VAP抗菌药物停用时机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在指导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期间抗菌药物停用时机的价值。方法收集瓣膜置换术后出现V A 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C T 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PC T 组在诊断V A P当天,第1、3、5、7、10天,以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检测血清PC T水平,PC T<0.25 ng/m L时停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按传统标准停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感染复发率及感染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 对指导瓣膜置换术后VAP 抗菌药物停用时机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石齐芳;梁大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评价 PC T 、CRP、WBC计数、N EU T%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对比应用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除外急性感染)152例(糖尿病组),外科急性感染患者(包括烫伤感染、急腹症患者)62例(外科急性感染组),以及体检健康者11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各组CRP水平,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检测PCT水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计数及NEUT%。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CT和CRP水平、WBC计数及 NE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科急性感染组患者PCT和CRP水平、WBC计数及NEUT%均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PCT 和CRP水平、WBC计数及NEUT%升高更明显,更有诊断价值。

    作者:崔晓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二聚体、cT nT 及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 T (cTnT )及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36例(AMI组)和体检健康者2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血浆D‐D、cTnT、心肌酶谱水平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AMI组D‐D、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中,cTnT、D‐D、心肌酶谱的阳性率分别为91.67%、69.44%、66.67%,cTnT阳性率明显高于D‐D和心肌酶谱(P<0.05)。血浆cTnT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D‐D和心肌酶谱(P<0.05)。结论与D‐D和心肌酶谱相比,cTnT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更好,临床上可多项联合检测提高检测准确性。

    作者:黄建锋;张小锋;陈丕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输尿管镜检查术后继发脓毒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经皮肾镜取石术(PC N L )和输尿管肾镜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是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方法[1]。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不同地区临床常见病原菌有所差异,但革兰阴性杆菌仍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2]。对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前进行尿培养及致病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在术后出现发热或脓毒血症时有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及时、有效地控制泌尿系统感染[3]。同时,也能降低抗菌药物滥用的风险,避免真菌或多重感染的发生。2011~2014年,本院共对124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实施输尿管镜检查术,9例发生术后继发脓毒血症,尽管无死亡病例,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将1例双肾结石并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患者输尿管镜检查术后继发严重脓毒血症分析如下。

    作者:黄景波;侬智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因手术中操作造成的听力受损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听力受损者17例,发生率为11.33%,其中锤骨柄、手术时间、咽鼓管功能、电钻噪声、后鼓室胆脂瘤、迷路瘘管、耳硬化症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患者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听力受损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在临床上要加强防范。

    作者:何益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2~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AB)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共计1190株AB临床分布特征、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0株AB主要分离自痰标本,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AB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60%~80%,其中对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为显著,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 AB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

    作者:吴伟清;张彦鹏;李卓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