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0院前救援急救体系在突发批量事件中的实施与运用

吴楠;丁韵

关键词:120院前急救系统, 突发批量事件, 救护, 实施
摘要:目的 提高120院前急救人员对突发院前各类批量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保证现场抢救时的合理有效性.方法 建立120院前救援急救体系,制订院前紧急突发批量事件救援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并在大型突发批量事件抢救时按预案及流程的有效实施.结果 通过制定详细班次及岗位职责,使得院前现场应急救援时间由原来的30 min左右缩短到15 min之内,抢救成功率从120院前救援急救体系建立前的93%提高到98%,在近9年发生的多起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无1例因院前现场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结论 说明120院前应急救护体系的运作能满足突发批量事件的抢救需求,有效保障了伤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医务人员的现场救援抢救能力也在历次的大批量伤员处置抢救历练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新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NT-pro BNP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和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15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检测NT-pro BNP值和心率变异性、心脏彩超,并根据冠脉造影后的Syntax评分分为正常组(27例),低危组(47例),中危组(41例)及高危组(35例).比较不同组之间血浆NT-pro BNP水平及心率变异性的差异.结果 1.对照组血浆NT-pro BNP水平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1),低、中、高危组之间血浆NT-pro BNP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2.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低、中、高危组之间心率变异性有显著差异(P<0.01).3.血浆NT-pro 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6,P=0.00);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SDNN:r=-0.40,P=0.00;PNN50:r=-0.35,P=0.00;SDANN:r=-0.40,P=0.00;RMSSD:r=-0.31,P=0.00;LF:r=-0.68,P=0.00;HF:r=-0.48,P=0.00).结论 血浆NT-pro BNP水平及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作者:冯雪;潘杰锋;刘一鸣;王继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超薄美皮康敷料在拔甲术后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超薄美皮康在拔甲术后伤口换药时的疼痛感,换药次数及伤口愈合时间的效果.方法 将96例拔甲术后甲沟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创面.观察组采用常规消毒后使用墨尼克公司生产的软聚硅酮超薄美皮康,直接贴敷于伤口创面上.对两组患者换药时伤口的疼痛分值,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换药时疼痛分值分别低于对照组疼痛分值,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分别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拔甲术后创面换药采用超薄美皮康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换药次数,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焦爱华;许新平;吴金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局麻在输尿管镜技术中的应用回顾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局麻在输尿管镜技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局麻下应用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输尿管下端结石及诊断输尿管下端肿瘤共17例,其中输尿管下端结石15例,输尿管下端肿瘤2例.结果 1次碎石成功率93.33%(14/15),入镜困难给予留置输尿管支架1例.2例输尿管下端肿瘤诊断明确.术后随访2周到6个月,共17例,总的结石排净率100%,尿脓毒症和肾积水好转,未见狭窄.结论 局麻可以应用在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输尿管下端结石及对输尿管下端肿瘤的诊断中,需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刘强;陈国伟;郭恒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品管圈在规范手术室医护人员使用手消毒液中的管理体会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规范手术室医护人员快速手消毒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由9人组成的品管圈,实施时间为2016年1月1日-6月30日,按照品管圈的实施步骤对于手术室医护人员未使用快速手消毒剂的现状进行分析,制定计划,对策并实施.结果 手术室医护人员快速手消毒剂的未使用率由73.78%降低到28.37%,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结论 手术室医护人员快速手消毒剂的现状得到了持续改进,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增强了科室成员的团队意识,充分发挥了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曹爱丽;崔文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MTA1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其间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癌细胞离开原有部位, 通过血管和淋巴管浸润,在内皮细胞和基质中滞留,诱导新的血管形成,逃避机体的肿瘤免疫监视而形成新的转移灶.大量研究表明, 某些蛋白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gene 1,MTA1)是近年来发现的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密切关系的蛋白之一. 近五年来, MTA1在各种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被广泛认知.

    作者:杜布合力其木·阿皮孜;顾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儿童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血清前白蛋白(PA)在儿童支气管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患儿126例,按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分为细菌感染组41例,病毒感染组45例,支原体感染组40例,同时选择同期非感染儿童4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RP、PCT、P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PCT、CRP在细菌感染组表达水平均高于支原体感染组、 病毒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感染组PCT、CRP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CRP在病毒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之间无差异;PA在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细菌感染组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在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水平无差异(P>0.05);PCT、CRP、PA在判断细菌感染所致的支气管肺炎价值较高.结论 PCT、CRP及PA检测为儿童支气管肺炎感染性质判断的可靠指标,对明确病原体及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栗金亮;王美燕;彭红梅;王燕彬;谷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电针刺激对臂丛阻滞肩关节复位术后上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对臂丛阻滞肩关节复位术后上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的影响.方法 拟于臂丛阻滞下行手法复位治疗急性单纯性肩关节脱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A)和电针治疗组(B),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可视下行锁骨上臂丛阻滞,局麻药采用1.5%利多卡因20 mL.关节复位成功后,A组患肢石膏外固定,B组患肢术毕即刻行电针刺激治疗,治疗结束予患肢石膏外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患肢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肢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B组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且肌力恢复至3、4、5级均快于A组(P<0.05).结论 臂丛阻滞肩关节复位术后,采用电针刺激疗法有加快上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谢飞林;徐洲发;张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巴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资料完整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患者.实验组进行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对照组进行激痛点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T前)、治疗后(T后)及3周后(T1-T3)的疼痛评分、治疗效果对比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T后~T3VAS评分均表现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和治疗次数的增加,两组的VAS评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各治疗时间不同治疗观察组VAS评分显示,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优良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所有患者均安全耐受治疗过程,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具有损伤性小、安全、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是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较好的方法.

    作者:介纳;王森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超激光疼痛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究超激光疼痛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抗炎镇痛+康复训练;研究组54例,抗炎镇痛+超激光+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研究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激光疼痛治疗,能有效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林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52例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计入CT检查组数据;之后对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将联合检查结果计入联合组.对患者行实验室病理检查,根据实验室病理诊断确诊患者的检查结果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组检查准确率为76.92%,联合检查组的检查准确率为92.31%,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30).经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腹水以及肝脏体积增大症状,两组患者检测后,在肝脏门静脉周围水肿、胆囊壁水肿及增厚、食管静脉曲张以及小肠管壁增厚等影像学表现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联合组检查准确率略高于CT组.结论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提升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于光;王宏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能级管理配合弹性排班模式在正畸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在护理人力资源合理运用中,能级管理结合弹性排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2012-2013年使用传统排班为对照组,以2014-2016年使用能级管理结合弹性排班为实验组,通过对比实行能级管理结合弹性排班前后患者满意度,医师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各项指标进行临床应用效果分析.结果 护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缓解护士劳动强度,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结论 科学的分层管理配合弹性排班可合理调配和利用人力资源.

    作者:纪永芳;安春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用MIPPO技术LISS-DF及RN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两种内固定方法 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应用MIPPO技术治疗3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LISS-DF(股骨远端微创固定系统)18例和RN(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18例,通过临床统计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肢体功能等.结果 随访时间6个月~24个月,平均15个月.36例全部骨性愈合,根据HSS评分标准,优18例、良14例、差4例,优良率88.8%,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ISS-DF及RN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择适宜的内固定系统.MIPPO技术能大限度地提高股骨远端骨折愈合率和膝关节功能.

    作者:艾克白尔·米吉提;阿不都外力·吾守尔;阿布都喀迪·阿布都克热木;买尔旦·阿布都苏甫尔;阿布都艾尼·米吉提;牟洪;木合塔乐·阿布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应用iTRAQ技术对尤文肉瘤的蛋白组学研究

    目的 建立尤文肉瘤(Ewing's sarcoma;ES)血液的差异蛋白质谱,力求从分子水平寻找治疗ES的有效方法 .方法通过收集尤文肉瘤患者的全血标本4份(1份/人)和正常健康人群的全血标本4份(1份/人);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分析尤文肉瘤患者的差异蛋白质.结果 共鉴定到了12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下调的差异蛋白有91个,上调的差异蛋白数是36个.其中热休克蛋白BI(HSPB1)特异表达.结论 这是第一次运用全血蛋白表达来鉴定尤文肉瘤的差异蛋白质谱,为尤文的发病机制、疾病进展动态监测及相关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王翀;田征;宋兴华;曹力;艾克拜尔·尤努斯;徐磊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多媒体互动教学联合PBL在小儿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医务人员对儿科学的重视,小儿骨科学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 骨科学是外科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小儿骨科将儿科与骨科结合,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1]. 进修生培养的目的 也是想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和掌握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临床教学中的小儿骨科除了相应的临床工作外,在进修期间授课对进修效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骨科实习往往因其疾病繁杂,概念抽象,专业性强,专科检查复杂,新理论、新技术发展快,进修生想在短短的几周实习时间内熟悉并掌握骨科基本疾病的诊治,较困难、被动,再加上小儿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交流障碍等情况,且患儿家长对隐私权的注重拒绝配合带教等因素,极易导致学生积极性降低,实习效果不理想. 如何引导进修生适应这些不利因素,提高小儿骨科进修生培养期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有效的训练进修生的临床思维和以及创新思维,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改革和提高进修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艾力·热黑;刘毅;楚古丽克;杨德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品管圈在病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探讨品管圈方法 在终末病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终末病历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本院病历缺陷率由(5106/3373)151.4%降至(2633/3160)83.3%.将改进前后5个病历缺陷项目进行比较,经χ2检验,病历复制粘贴χ2=22.08;未录入病情变化及演变过程χ2=74.53;缺少医师签名χ2=95.03;入院记录有缺陷χ2=13.34;诊疗计划笼统χ2=3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幸福感、品管圈手法八项内容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品管圈对终末病历质量管理进行管理,降低了终末病历的缺陷率.

    作者:杨莹;王琲;徐培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我院多参数监护仪的质量控制情况调查

    目的 对我院多参数监护仪进行验收检测、维修后检测、状态检测,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措施.方法 使用多参数监护质量控制仪对我院2016年度新购入46台监护仪进行验收检测、全年全院监护仪共维修156次,对维修后监护仪进行检测、全院在用216台监护仪进行状态检测.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外观、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脉搏检测.结果 新购入的监护仪合格率为100%、一次维修后的监护仪合格率为71.2%、状态检测时监护仪的不合格情况主要集中在外观不合格.结论 多参数监护仪作为临床使用广泛的急救设备,应从验收检测、维护后检测、状态检测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作者:杨莎;张雷廷;顾阳;金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维吾尔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结合给予维吾尔医药汤剂等维吾尔医特色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推拿按摩、针灸、外敷,运动疗法,结合给予维吾尔医药汤剂等维吾尔医特色疗法治疗5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并进行随访,判断疗效.结果 观察显示,5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中,治愈3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结论 各种维吾尔医特色疗法理论体系在治疗此病上疗效肯定,但仍需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作者:买买提艾力·阿布都赛买提;喀迪尔古丽·海比尔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36例医疗纠纷特点及应对策略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或避免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的策略,提高患者对院前急救满意度.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2013年1月-2016年1月发生的36起医疗投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2013年1月-2016年1月出诊量151124人次,投诉36次,占0.024%,其中患方对医疗服务态度和急救收费不满意居首,各占27%和22%.结论 及时高效处理、化解医疗投诉,进一步提高急救服务质量,可避免医患纠纷升级,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鲍德林;莫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电话随访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名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在患者首次门诊就诊起,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复诊,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由护士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其出现的护理问题,予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和健康宣教进行护理.结果 5电话随访1个月、3个月试验组患者尿失禁程度,盆底肌力测定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与常规方法相比更能够快速降低尿失禁程度,提高患者的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达到有效治疗效果.

    作者:张晓容;周琳莉;陈世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牙周基础治疗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在一周内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月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口腔科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度慢性牙周炎31例,重度慢性牙周炎2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口牙周基础治疗,分别观察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牙位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情况.结果 两组慢性牙周炎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的CAL、PD、BI和PL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世娟;周泉;祖青;田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新疆医学杂志

新疆医学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