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袁若愚;季伙燕;王建新;孟舒婷;王惠民

关键词:LD H催化活性浓度, 乳酸锂盐, N-甲基-D-葡糖胺,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摘要:目的:评定在乳酸脱氢酶(LDH)催化活性浓度测量中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的不确定度。方法配制不同厂家或批号LDH试剂,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参考方法分别检测中值和高值两个浓度的混合血清,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计算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间的不确定度。结果 P<0.05表示对不同厂家或批号LDH试剂,所测LDH催化活性浓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试剂批号对中值和高值混合血清的扩展不确定度U分别为6.52%(k=2)和6.78%(k=2)。结论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对LDH催化活性测量有影响,因此,在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应考虑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该院肾内科收治的RNS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 HP联合CVVH 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结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各指标均有所优化,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联合CVVH治疗RNS ,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相关因子水平、血脂水平等指标,提高患者生存率,为 HP联合CVVH治疗RNS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九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早期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CRF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肾功能不全代偿期19例,氮质血症期70例,肾功能衰竭期34例,尿毒症期27例,分别测定各期患者CysC ,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另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无肾病史和其他慢性病史,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都在参考范围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CysC、Scr、BUN水平。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CysC ,Scr ,Ccr及BU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肾功能衰竭的不同时期,CysC ,Scr及BUN水平随着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的增加而升高,Ccr随着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照组与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的Cy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ysC ,Scr ,Ccr ,BUN均为判断肾功能损伤的指标,但CysC比Scr ,Ccr ,BUN对早期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更灵敏。

    作者:李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标本及组合对荧光探针法诊断儿童手足口病的价值评估

    目的:评估不同临床标本及组合在实验室采用荧光探针法诊断儿童手足口病的价值。方法收集680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咽拭子和肛拭子标本,其中有溃疡表征的标本223例,有疱疹液的标本522例,有脑膜炎症状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76例,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及通用型。结果单一标本肠道病毒通用型咽拭子阳性检出率(70.29%)高,其余依次为肛拭子(65.15%),疱疹拭子(63.03%),溃疡拭子(43.95%),脑脊液(2.63%),血清(1.32%);对于有全套标本的患儿咽拭子确诊率达74.15%,咽拭子与疱疹拭子组合确诊率达91.7%,咽拭子与肛拭子组合确诊断率为89.26%,全套标本组合将诊断率提升至95.61%;单独一个的疱疹拭子与溃疡拭子诊断率分别为63.03%和43.95%,当疱疹拭子与溃疡拭子为2个诊断率分别为66.67%和47.09%,当疱疹拭子与溃疡拭子为3个诊断率分别为67.24%和47.98%,大于等于4个时诊断率将不再提升。结论对手足口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时,首选咽拭子标本,将咽拭子与其他标本组合将明显提升诊断率;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对临床诊断是否感染手足口病不是必须的选择;对于暴发手足口病采集全套咽拭子、肛拭子、疱疹拭子、溃疡拭子标本十分必要;采集疱疹拭子与溃疡拭子标本时同时采集2~3个拭子是较为可靠的做法。

    作者:秦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炎性肠病的肠外表现研究进展

    炎性肠病(IBD )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性反应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 )和克罗恩病(C D ),多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炎性肠病常伴发一些肠外表现,有些肠外表现可在肠道表现之前出现。有文献报道IBD患者的肠外表现发生率高达21.9%~42.9%[1]。近年研究发现,肠外表现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肠道炎性活动、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遗传等因素有关。炎性肠病的肠外改变几乎可累及所有器官系统,常见肠外表现包括口腔表现、眼部表现、皮肤表现、肝胆表现、骨关节表现、血液系统表现等,现就炎性肠病的常见肠外表现作一综述。

    作者:邹鹏(综述);蓝程;周旭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地佐辛超前应用预防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术后躁动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应用以预防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 IV A )患者术后躁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6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TIVA诱导前即静脉给予地佐辛0.07 mg/kg ,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患者拔管后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视觉疼痛评分(VAS)情况,并记录各组患者苏醒后60 min内躁动发生频率和程度,对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后躁动发生率为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63,P<0.01);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拔管后30 min的MAP和心率(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6,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T IV A手术中,超前应用地佐辛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手术苏醒后躁动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静;蔡巧颖;安海水;韩慧君;高翠珍;周笑伊;杜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乳酸脱氢酶催化活性浓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目的:评定在乳酸脱氢酶(LDH)催化活性浓度测量中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的不确定度。方法配制不同厂家或批号LDH试剂,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参考方法分别检测中值和高值两个浓度的混合血清,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计算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间的不确定度。结果 P<0.05表示对不同厂家或批号LDH试剂,所测LDH催化活性浓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试剂批号对中值和高值混合血清的扩展不确定度U分别为6.52%(k=2)和6.78%(k=2)。结论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对LDH催化活性测量有影响,因此,在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应考虑不同厂家或批号试剂的影响。

    作者:袁若愚;季伙燕;王建新;孟舒婷;王惠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对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行血管内导管留置术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125例)和传统对照组(115例),比较2种静脉穿刺置管方式的穿刺效果,并观察2组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超声引导组和对照组穿刺时间分别为(3.4±1.3)和(9.8±4.1)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和总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1%、88.9%、89.6%,而对照组分别为64.6%、62.0%、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和总的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3%、14.0%、13.0%,其中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8.0%、7.8%,而超声引导组尚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能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并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能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作者:施唯;莫凌莉;洪丹;张晓燕;赵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矿物质‐骨代谢异常(CKD‐MB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9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CKD‐MB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在血液透析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液Ca2+、P3+、iPT H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9%(44/4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1.2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的变化:治疗后血液中P3+、iPTH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C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3+、iPTH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CKD‐MBD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胡煜琳;彭泽民;刘代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嗜水气单胞菌的临床感染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报道较少,对海口地区嗜水气单胞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诊断和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6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患者,分离菌株用VITEK 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从年龄来看,未成年人3例(18.75%),中年人7例(43.75%),老年人6例(37.5%),以成年人感染为主。从性别来看,女性5例(31.25%),男性11例(68.75%),以男性感染为主。从科室分布来看,内科7例(43.75%),外科9例(56.25%),外科感染稍多,其中骨外科感染4例,占40.0%,所占比例较高。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低的是呋喃妥因,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可推荐首选使用。结论嗜水气单胞菌在临床感染率的上升值得关注,临床医师应注意感染诊断及用药治疗。微生物实验室应提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技术,加强耐药性监测,可更好地指导治疗用药。

    作者:圣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南京地区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轮状病毒(R V )分子流行病学动态变化特征、流行季节及年龄分布,为腹泻患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9400例;20岁以上年龄的成人粪便标本368例,胶体金法检测RV水平。结果9400例腹泻患儿RV阳性率为26.09%,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6.17%、25.9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P>0.05);368例成人阳性率为18.75%,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9.02%、18.48%,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不同年份(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患儿RV阳性率为19.77%、29.60%、25.94%、22.90%和28.46%,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0~<1岁、1~<2岁、2~<3岁、3~<4岁、4~<5岁、5~<20岁)患儿RV阳性率分别为21.88%、27.19%、28.19%、19.80%、15.24%和12.70%,其 R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P<0.05)。RV检出的月份分布不同,1~12月阳性率分别为29.04%、21.19%、25.13%、22.99%、15.60%、8.59%、8.37%、11.45%、11.83%、29.13%、46.09%、41.32%,不同月份 R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V是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1~<2岁和2~<3岁年龄组检出率高,其阳性构成比为89.60%;10月至次年1月份RV检出率较高,此4个月份的高峰期的RV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占全年的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71.04%。引起婴幼儿腹泻的RV感染与年龄和月份(气候)有关。流行高峰期应尽早对腹泻的婴幼儿进行RV的检测,进行合理治疗,防治严重并发症。同时成人感染率也高达18.75%,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作者:荀神美;王建平;童兰庭;裴银桃;孔莉;张梅香;陈炜钢;魏晓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慢性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慢性肾病(CKD )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门诊规律随访1年以上,年龄18~70岁的1~2期CKD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KD进展情况,通过筛选将所有患者分为非进展组60例和进展组40例。结果进展组患者女性比例大于非进展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终点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进展组,基线eGFR ,终点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L‐C较基线升高(即水平大于1.075 mmol/L)是C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需要更加严格控制LDL‐C达标标准,更加积极的采用药物治疗。

    作者:解加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抑郁症复发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抑郁症复发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就诊患者240例,根据抑郁症发作情况分为首发组和复发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认知功能评分、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清叶酸(FA)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之间的差异性,并分析各因素与认知功能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复发组与首发组、对照组相比,各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复发组血清甲状腺素(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首发组,促甲状腺激素(TSH)高于对照组和首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首发组相比,复发组 HCY升高,F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SH、HCY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呈现负相关性,T4、FT4、FA与MMSE呈现正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抑郁症复发的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减退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并分析发现可能通过 HCY水平的升高和FA的下降所导致,为抑郁症复发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分子靶标。

    作者:陈英;朱建宏;余彦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联合检测尿中IL-18与CysC在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尿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尿中胱抑素C(Cys C)对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AKI)临床上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每天收集尿标本,持续7 d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尿液标本中的IL‐18和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尿液标本中的Cys C。根据测量结果分为3组:A组(IL‐18>95 pg/mL )、B组(Cys C>1.3 g/mL ),C组(IL‐18>95 pg/mL和Cys C>1.3 g/mL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D组(IL‐18≤95 pg/mL和Cys C≤1.3 g/mL )。结果按α′=0.0068检验标准,A、B、C 3组与D组AKI患病率不同,A、B、C 3组的AKI患病率远远高于D组,但A、B、C 3组之间 AKI患病率几乎没有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α′=0.0068。结论 IL‐18和Cys C在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陆金帅;李楠;李思;黄佳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自制混合血浆在血浆纠正试验中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保存的自制混合血浆与正常混合血浆对血浆纠正试验的影响,探讨自制混合血浆在血浆纠正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凝血酶原时间(PT)≥18.0s和(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2.0s的血浆标本35份,分别与正常混合血浆(A组)、-80℃(B组)和-20℃(C组)保存的自制混合血浆按体积1∶1混合后做血浆纠正试验,即混合后立即测定PT和(或)APTT,37℃孵育1h后再次检测。计算35份标本可被正常混合血浆纠正的比例及3组的纠正率。结果88.57%(31/35)可被正常混合血浆立即纠正,4例未被纠正,其中1例孵育后比孵育前测定时间更加延长,占2.86%;3例孵育前后测定结果不变,占8.57%。在PT延长的血浆纠正试验中,各组之间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PTT延长的纠正试验中,孵育前A组、B组和C组的纠正率分别为(32.93±16.17)%、(27.56±23.48)%和(13.70±12.87)%,A组和B组之间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保存的自制混合血浆可代替商品化的正常混合血浆进行血浆纠正试验。

    作者:龚娅;何宗忠;王晓冬;史秋霞;林林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输尿管结石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研究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微创手术及联合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诊断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80例。依据患者病情将患者分为ESWL组、开放性手术组、微创手术组、联合手术组。结果4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一次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住院天数、重复治疗率、住院费用、术后7 d和1个月结石清除率及患者满意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辅助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的4种治疗方法各自有优缺点,其中联合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有效、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医疗设施来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海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量值变化在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50例NSCLC患者及50例健康者血清IL‐6、IL‐8、MCP‐1、GM‐CSF的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SCLC患者血清IL‐6、IL‐8、GM‐CSF浓度明显升高(P<0.01),MCP‐1浓度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Ⅰ+Ⅱ期患者相比,Ⅲ+Ⅳ期患者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1),血清MCP‐1浓度降低(P<0.05),血清GM‐CSF浓度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IL‐6浓度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8、MCP‐1、GM‐CSF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鳞癌患者相比,肺腺癌患者血清IL‐8浓度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 IL‐6、MCP‐1、GM‐CSF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IL‐6、IL‐8、MCP‐1、GM‐CSF的改变与N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血清学检测有助于了解 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NSCLC分期、分型具参考价值。

    作者:祁松楠;忻寅强;王琳;赵瑞柯;黄宝丽;彭群新;史进方;顾国浩;马青;蒋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PDCA循环管理在运行病历完成及时性管理中的应用

    为探讨提高在院运行病历完成及时性的有效质控方法,选取巴南区人民医院运行病历实施PDCA循环管理,观察病历完成的及时性。研究发现通过PDC A循环法干预后的日常病程记录、危重患者抢救记录、术前主刀医生查看患者的查房记录、术后病程记录未完成率均有明显改善,表明PDC A循环管理法对提高病历完成及时性具有积极意义,是病历质控一种科学有效的质控方法,可以推广。

    作者:胡永军;熊欣;刘俊利;唐杨;陈增刚;黄云帆;罗万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外吐小体内 microRN A-193b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检测

    目的:初步探讨 microRNA‐193b(miR‐193b)作为阿尔茨海默病(AD)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方法使用超速离心法提取痴呆期AD(DAT )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外吐小体并检测其miR‐193b水平。结果 MCI和DAT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外吐小体内miR‐193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DAT组低于M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和血清外吐小体内miR‐193b可能为AD ,特别是早期诊断AD的标志物。

    作者:刘辰庚;张跃其;王金玲;王培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4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 )、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和糖链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辅助诊断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组164例、结直肠良性病变组56例、健康对照组49例的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浓度,统计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在健康对照组、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和结直肠癌组中的阳性率以及其浓度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血清CEA与结直肠癌局部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血清CA199、CA125和CA724浓度与远处转移相关;血清CA724在结直肠黏液腺癌中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血清CA125和CA724与大肠癌解剖部位有关;血清CEA和CA199与癌组织Ki‐6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对结直肠癌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4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有关,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和预测标志物。

    作者:冀天星;陈波;周强;马菲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浆输注在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9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B组为1∶1,C组为1.5∶1。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的Hb、HC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输血后的 PT、APTT 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注后的 PT、APTT 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输血后的血液学指标比较,B组和C组输血后的 Hb、HC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低。结论当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

    作者:王洪远;陈萍;刘红;石德清;林新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