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 P-选择素及 E-选择素对急诊危重患儿病情及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分析

郑泽洪

关键词:P-选择素, E-选择素, 急诊危重, 生存状况
摘要:目的:探究血清 P‐选择素及 E‐选择素水平对急症危重患儿病情及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治疗的50例重症危重患儿(试验组)和5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P‐选择素及E‐选择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前的P‐选择素和E‐选择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CIS评分的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均不同,PCIS评分越低,患儿的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程度脓毒症患儿的 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均不同,非感染危重症患儿的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较低,脓毒症患儿其次,严重脓毒症患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P‐选择素及 E‐选择素对急症危重患儿病情及生存状况具有重要影响。急症危重患儿的病情越严重,生存状况越差,患者的血清 P‐选择素及E‐选择素水平越高,对患儿进行手术抢救的成功率越低,患儿病死率越高。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水平并研究其在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和健康人(CON组)为研究对象,比较各组研究对象PCT水平、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和预后的差异,分析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MAP组和SAP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CON组(均 P<0.05),SAP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MAP组(P<0.05)。MAP组和SAP组急性胰腺炎患者PCT水平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PCT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s>0,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其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紧密相关,可作为病情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作者:孔繁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负压吸引植皮术与加压包扎植皮术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烧伤是指由于热力或热源等一些外力因素对于机体皮肤造成的组织损伤[1]。烧伤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水泡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且由于患者烧伤程度的不同,患者血液中乳酸增加,动静脉血的pH值降低,将有可能引起患者产生低氧血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也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3]。本研究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烧伤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荣辉;朱秀梅;孙要文;张振信;慕生枝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 EG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血复钙法对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行T EG、常规凝血指标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治疗前患者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大血块强度(MA)值、血凝块强度(G)、综合凝血指数(CI)和MA后30 min血凝块减少速率(LY30)增大,常规凝血参数水平的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性脑梗死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 TEG参数、常规凝血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在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指导与监测药物治疗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艳海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酶联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胸苷激酶1结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及温度对血清胸苷激酶1(STK1)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42例血液标本,分别在室温[(23±2)℃]、4℃及-20℃放置不同时间后再测定STK1浓度,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标本放置室温2 h及4℃24 h后测定的STK1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放置28 d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温度与放置时间对标本S T K1浓度有影响。室温环境下应在采血后2 h内完成加样,标本于4℃冷藏多放置24 h ,若置于-20℃可较长期保存。

    作者:刘晓雷;裘维维;乔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进行治疗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实行临床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患者的健康意识程度、住院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临床转归状况和患者在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心率(83.89±18.63)次/分、LVED(58.43±16.83)mm、LVEF(38.69±12.74)%、BNP(122.67±26.78)pg/L ,对照组患者心率(76.87±25.39)次/分、LVED(63.67±21.23)mm、LVEF(35.67±11.84)%、BNP(156.78±52.23)pg/L ,试验组心功能指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在健康意识程度评分、住院时间、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复发率和入院超过2次的发生率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自身对健康的认识程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张小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年轻恒牙感染根管患者的治疗方案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材料的根尖诱导成形术对年轻恒牙感染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中医院入院治疗并确诊为根尖发育未完成并伴有根管感染的患者86例,患牙共103颗,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Vitapex成品糊剂进行根尖诱导成形术,试验组采用氢氧化钙糊剂进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术后跟踪观察24个月,观察根尖闭合、牙尖发育情况。结果跟踪随访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试验组由90.7%到95.3%,对照组由83.7%到93.0%,两者的变化体现长期治疗的治疗效果优于短期治疗,且在一定时间内会达到治疗效果优化。根据随访后的有效率的数据,两组3、6、12、24个月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pex成品糊剂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氢氧化钙糊剂的治疗,在临床上可以借鉴并应用。

    作者:马先庆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实时荧光定量 PC R 技术诊断人骨肉瘤 M G63细胞系中β-catenin 基因表达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FQ‐PCR)诊断人骨肉瘤 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方法培养人骨肉瘤M G63细胞系,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细胞使用10%的胎牛血清以及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EME高糖培养基培养。而刺激组则在此基础上用100 ng/mL的wnt3a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第0、1、2、3、4天分别采集3个孔的细胞,采用细胞消化的方式计算细胞个数,采用FQ‐PCR检测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中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在细胞生长的第0、1天,两组MG细胞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2、3、4天两组的细胞个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β‐catenin基因表达与w nt3a的蛋白刺激浓度呈非正相关关系,在各个浓度中,以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其他几个浓度的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mL的wnt3a蛋白刺激在培养6 h时β‐catenin基因表达高,并且在6 h前,β‐catenin基因表达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 h后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能够反映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β‐catenin基因表达。

    作者:林国叶;谢志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某三甲医院临床用血合理性调查及改进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近一年来解放军105医院临床用血状况,分析不合理用血的原因,提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策略。方法采用输血管理软件统计该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有关科室用血情况,查阅统计时间段内各科输血病历,依据临床输血合理性调查标准,对输血状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分析改进效果。结果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2626份输血病历记录总用血量为15358 U ,红细胞用量占比43.2%,血浆用量占比38.7%,血小板用量占比16.0%,冷沉淀输血量占比为2.1%。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该院临床用血合理输注率为红细胞83.7%、血浆83.5%、血小板96.2%、冷沉淀94.6%,其中外科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20.9%,感染科血浆不合理输注率26.0%。2014年4~10月该院临床用血合理输注率为红细胞90.4%、血浆90.1%、血小板96.5%、冷沉淀100.0%,其中外科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10.9%,内科血浆不合理输注率11.0%。结论临床科室不合理用血问题突出,经过增加医学培训、加强临床沟通及完善临床用血管理,该院临床用血不合理输注明显降低。

    作者:李玉平;任鹏;王伦善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复合维生素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服用复合维生素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共184例,分为服药组和安慰组,每组92例。服药组在常规膳食的基础上每天清晨口服复合维生素,安慰组在常规膳食的基础上每天清晨口服颜色、形状、大小与复合维生素片完全相同的糊精片。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服用复合维生素前,安慰组与服药组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安慰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服用糊精片后,与服用前相比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服药后血尿酸较服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通过膳食补充复合维生素4周后,血清尿酸水平下降,说明服用复合维生素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秀珍;王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磁敏感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及其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相关性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DAI并行MRI检查的24例患者,行常规MRI(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比较DAI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DAI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GCS评分的关系。结果24例D A I病灶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区、脑白质区、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常规序列检出DAI病灶37个,T1WI、T2WI序列病灶呈点状或小结节状,信号表现多样。SWI序列检出DAI病灶179个,病灶呈斑点状、串珠状或线条状明显高、低或高低混杂信号。18例未累及脑中线结构,6例累及脑中线结构。24例中GCS评分轻度(13~15分)13例,中度(9~12分)6例,重度(3~8分)5例;治愈9例,好转9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2例。结论 DAI病灶数目多、分布广泛或累及脑中线结构者,GCS评分低,二者均有明显相关性。SWI对DAI病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常规M RI序列检出更多的脑内微小出血灶,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历;杨艺;兰胡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病历查询系统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0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根据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脑脊液指标等变化评价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前、后颅内感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利奈唑胺使用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脑膜刺激征、体温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无效患者2例,临床总有效率93.33%。用药后1周,脑脊液白细胞为(93.24±23.74)×106/L ,多核白细胞比例(11.25±1.46)%,葡萄糖(4.14±2.19)mmol/L ,白细胞介素‐1(3.23±2.88)μg/mL ,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

    作者:黄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沙利度胺与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探讨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6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常规治疗;试验组28例,单予沙利度胺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红斑狼疮患者皮疹情况、血常规、肾功能及免疫指标。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皮疹均得到消退,对比临床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的皮疹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试验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肾脏功能均改善,且试验组尿蛋白较对照组下降,血浆清蛋白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 ANA滴度及抗ds‐DNA 抗体下降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够明显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病情,修复肾脏损伤,纠正贫血等血液疾病,通过有效清除免疫反应细胞来修复自身免疫耐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俊;杨新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医院内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分析医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菌细菌谱、临床分布及主要细菌的耐药状况,为针对性的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细菌经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种属,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获得医院内感染细菌的种类、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在17362份标本中,检出6365株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这4种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共有4221株,分别为1590株(37.69%)、1284株(30.41%)、1131株(26.79%)和216株(5.11%)。检出主要革兰阴性菌的标本中痰液、尿液和血液分别占74.46%、11.04%、5.66%,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科、肿瘤科和神经外科。2011~2014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年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1.50%、16.04%、13.08%和4.29%。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等有明显的耐受性,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受试药物的耐受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鲍曼不动杆菌还对多种受试药物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结论近4年,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又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占绝大多数;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耐受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但连续性监测对动态掌握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以指导抗菌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王英;徐少华;任军;郑银;郑崛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对骨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骨性关节炎(O A )模型,研究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ⅡCP)水平变化,探讨体液PⅡCP对早期OA的诊断价值。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OA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用改良 Hulth法诱导大鼠膝关节OA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5周,每周每组抽取6只大鼠取关节液、血清及关节标本,用ELISA检测体液PⅡCP水平,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所得数据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PⅡCP水平和软骨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体液PⅡC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OA模型组在术后第1周软骨组织学表现接近假手术组,从第2周开始逐渐出现明显的OA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软骨组织学无明显改变。OA模型组体液PⅡCP水平从术后第1周开始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并随时间推移差异性逐渐增大;假手术组体液PⅡCP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血清与关节液PⅡCP水平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大鼠OA模型中,血清和关节液PⅡCP水平在软骨出现明显病理变化之前就已经升高,PⅡCP水平与OA病理变化相符合,关节液和血清PⅡCP水平可作为OA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明宇;安宇;侯利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ATM 蛋白在早期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ATM蛋白在早期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的表达水平,探讨ATM 蛋白对于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食管癌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肠镜下食管组织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癌ATM蛋白表达水平,并以健康体检者食管组织ATM 蛋白表达水平作对照;分析ATM蛋白表达水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癌变分期及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ATM蛋白在40例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5.0%,在40例健康体检者食管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7.5%,两组ATM蛋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中、低分化食管癌的 ATM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2.6%、81.8%和100.0%,低分化食管癌的ATM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食管癌的ATM 蛋白阳性率(P<0.05);早期食管癌的ATM 蛋白阳性率为72.2%,进展期食管癌的ATM蛋白阳性率为9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M 蛋白在淋巴转移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5.8%,在非淋巴转移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ATM蛋白表达水平与早期食管癌病变及发展呈正相关,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及癌细胞淋巴转移密切相关,提示ATM蛋白参与早期食管癌的癌变发展机制。

    作者:施城东;樊卫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标本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特征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标本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特征,使耐药监测的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医药耐药性的现状。方法分离临床送检不同部位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4年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558株,其中痰标本检出368株,无菌标本共检出190株。无菌标本前3位标本来源分别为尿液52株(27.37%),血液46株(24.21%),脓液24株(12.63%);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阴性菌株116株(61.05%),ESBL阳性菌株74株(38.95%)。与ESBL阴性菌株比较,ESBL产酶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氨曲南、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的耐药率明显升高( P<0.05)。2014年尿液标本检出肺炎克雷伯菌52株,尿液标本培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头孢替坦的敏感率均超过90%。血液标本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46株,对头孢他啶、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敏感率均超过90%。痰液标本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368株,对头孢他啶、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超过90%。与痰液标本分离菌株耐药率比较,血液和尿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区分标本类型进行统计,可以更准确反映菌株的耐药性状况,更好地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

    作者:邹自英;刘胜强;王琴;刘媛;朱冰;胡宗海;吴丽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重庆地区健康人群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范围的调查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改良重氮盐法对该地区健康者2731例进行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测定,并与操作规程的参考值范围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年龄大小将健康人群按性别各分为4组,依次为<30岁组、30~45岁组、46~60岁组、>60岁组,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重庆地区2731例健康者总胆红素参考范围为5.05~23.9μmol/L ,直接胆红素为0~7.72μmol/L。按照分组,男性各年龄段总胆红素参考范围分别为4.23~24.65、4.86~25.32、5.17~24.11、5.17~24.11μmol/L ,直接胆红素参考范围分别为0.51~7.85、0.34~7.94、0.46~7.64、0.64~8.01μmol/L。女性各年龄段总胆红素参考范围分别为4.93~22.13、5.24~23.20、5.93~21.37、4.26~24.56μmol/L ,直接胆红素参考范围分别为0.29~6.71、0.00~7.28、0.00~7.39、0.36~7.40μmol/L。不同性别之间胆红素水平有明显不同,男性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女性(P<0.05)。结论重庆地区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操作规程参考值范围有较大差异,建议各地区实验室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建立各自的参考值范围。

    作者:孟凡飞;蒲晓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微量元素及 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儿童微量元素(锌、铜、钙、镁、铁)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54例M PP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儿童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全血铜和锌,比色法检测血清钙、镁、铁离子,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结果观察组全血锌、血清铁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铜、钙、镁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P患儿CRP水平明显上升,这提示有炎症存在,同时M PP患儿锌、铁水平明显降低,应及时补充铁、锌来辅助治疗小儿M PP。

    作者:李勇;徐飞;周卫民;任碧琼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灰区”设置的探讨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抗体,旨在设置科学、合理的HIV抗体检测的“灰区”范围,减少 HIV抗体阳性的漏检率。方法采用ELISA对吸光度值/临界值(S/CO)介于大于0.8~<1.2的30例临界值患者血清进行HIV抗体检测,以此S/CO值,设置“灰区”范围;对于S/CO介于灰区的标本进行免疫印迹确证。结果设置灰区参考范围为0.796~1.204;共有46例处于“灰区”的血清标本,经免疫印迹确证为阳性3例,不确定1例。结论 ELISA检测HIV抗体应设置合理的“灰区”范围,对灰区的标本进行确证,对减少HIV抗体阳性漏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晓丹;叶莉莉;高玲娟;顾平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孕期膳食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和糖尿病筛查试验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选取261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产检孕妇26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营养素摄入情况,各年龄段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及糖尿病筛查值对空腹血糖水平预测情况。结果观察组产能营养素摄入量除蛋白质外,其他明显高于对照组,非产能营养素中,除钙、铁、锌摄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硒摄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维生素E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期体质量总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筛查值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孕期膳食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均为重要影响因素,而糖尿病筛查试验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作者:袁芙蓉;王雪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