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粒层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刘娜娜;龙腾(综述);谭兴平(审校)

关键词:卵巢肿瘤, 粒层细胞瘤, 成人型卵巢粒层细胞瘤, 幼年型卵巢粒层细胞瘤
摘要:卵巢粒层细胞瘤(OGCT )是一种卵巢性索-间质性肿瘤,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5%~8%,而 OGCT 只占所有性索-间质性肿瘤的40%,故 OGCT 只占卵巢肿瘤的2%以下[1]。国外有研究报道,OGCT 年发病率为0.4/104~1.7/104[2]。OGCT 的病因目前尚不很明确,有研究发现患有不孕和诱导排卵的女性发病率增高。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根据OGCT 的临床表现、肿瘤病理学特征及复发潜能,将其分为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GCT )和 成 年 型 粒层细胞瘤(AGCT )两种[3]。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市售单组分TMB显色液质量比较

    目的:比较市售单组分 TMB 显色液的质量。方法选购4种国内外代表性产品,从外观、灵敏度、稳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种进口试剂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国产试剂,但本底高于国产试剂。37℃5 d加速稳定试验发现,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均保持稳定,但进口试剂本底显著升高。结论市售单组分 TMB 显色液质量参差不齐,价格相差甚远。

    作者:潘庆军;朱学芝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UF-1000i/A X4280尿液流水线检测结果中假阳性分析

    目的:探讨 UF-1000i/AX4280尿液流水线检测尿样有形成分的干扰因素,分析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方法随机留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00例住院患者新鲜尿液,采用 UF-1000i/AX4280尿液流水线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UF-1000i/AX4280尿液流水线和镜检法两种方法检测尿样有形成分结果符合率及假阳性率分别为红细胞真阳性率96.5%,假阳性率12.3%;白细胞真阳性率94.5%,假阳性率17.4%;管型真阳性率75.0%,假阳性率25.0%。结论 UF-1000i/AX4280尿液流水线和显微镜检查联合应用,阳性标本需显微镜复检,可提高尿检的准确率。

    作者:滕燕;王梅;闫伟;何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腹腔镜术中局部注射甲氨蝶呤对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预防效果

    随着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的广泛应用,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发生概率明显提高[1]。国外报道腹腔镜手术后 PEP 发生率可达3%~20%[2]。持续性宫外孕是导致再次治疗的原因,因此,如何预防 PEP 的发生在保守手术中有着重要意义。本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对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患者采用甲氨蝶呤(M TX)预防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芳;刘小乐;韦瑞红;张仙;黄慧;何春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39例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肿瘤不同组织学改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术后病理诊断为卵巢交界性囊腺瘤患者临床特点、肉眼及病理类型。结果39例卵巢交界性囊腺瘤中有5例为黏液性,34例为浆液性。34例浆液性囊腺瘤中有24例生长于卵巢表面及卵巢内,未出现种植;10例出现腹膜种植,其中3例为浸润性种植,7例为非浸润种植。患者均随访5~10年,生存率为100%;术后复发5例,其中术后2年复发3例,术后4年复发2例。结论卵巢交界性囊腺瘤预后一般情况下较好,但部分患者存在复发风险,生长在卵巢表面的交界性囊腺瘤常常伴有腹膜种植。

    作者:林淑端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NT-proBNP 在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目的:探究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 NT-proBNP 水平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沭阳县中心医院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功能 NYHA 分级系统分为 NYHA Ⅰ、Ⅱ、Ⅲ、Ⅳ级4组,检测4组患者 NT-proBNP 水平。测量4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NYHA 分级、LVEF 、LVEDD 、有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房颤史。结果4组 NT-proBNP 水平分别是:Ⅳ组(2016.3±423.10)pg/mL 、Ⅲ组(1542.1±326.32)pg/mL 、Ⅱ组(1123.4±241.36)pg/mL 、Ⅰ组(785.3±112.30) pg/mL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心功能分级增加,NT-proBNP 水平升高。 LVEF 与 LVEDD 4组之间的数据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心功能分级增加,LVEF 逐渐减少,LVEDD 逐渐升高。患者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与患者 NT-proBNP 水平无关,与年龄、房颤史、LVEDD 、NYHA 分级、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与 LVEF 呈负相关。结论 NT-proBNP 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会林;丁永广;周兵;魏晶芝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将116例 NSCLC患者根据是否予以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每组各58例。手术组予以手术根除性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治疗;非手术组则只运用放疗和化疗治疗。结果手术组总体有效率为79.31%,显著优于非手术组的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且1、3、5年的生存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可提高 NSCLC 患者生存率,降低毒副作用、局部复发和肿瘤转移。

    作者:陈勇吉;李志强;江向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阴道分泌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白带常规检查是妇产科常规的检验项目,通过细菌、寄生虫及清洁度检查,对阴道内菌群状况作出综合评价,以了解健康情况,为妇女外生殖道感染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因此提高阴道真菌检测阳性率,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的诊治。本文对白带检查方法技术进展进行了归纳整理,综述如下。

    作者:李鸿滨;韦吕伟(综述);伍桂枝(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开展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开展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临床影响,并为产妇提供优质化护理模式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床旁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在住院当天、产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均分发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记录数据并做好统计学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住院当天和产后第1天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当天SDS评分为(50.4±2.2)分,对照组为(55.7±2.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住院当天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SAS评分分别为(59.1±4.2)、(49.7±4.0)分,对照组分别为(64.4±4.6)、(57.0±4.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1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类新型护理方案,能够明显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改善产妇负性情绪,临床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杭晓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不同比例抗凝剂对凝血4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抗凝剂对凝血4项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抗凝剂(109 mmol/L 枸橼酸钠)与血液不同比例分为 A(1∶7.3)、B(1∶6.7)、C(1∶6)、D(1∶5.3)4组,检测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与正常参考组(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比较,A 、B 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D 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测标本中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可接受,这部分标本可让步接受。

    作者:白垚;廖君群;赖晓霏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前列地尔脂微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列地尔脂微球组(实验组),实验组在心力衰竭规范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10μg/d ,连续用药14 d 。观察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实验组治疗后纽约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6 min 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用前列地尔脂微球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何席民;李瑞宇;曹优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少量腹水中查到腺癌细胞1例

    腹水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开展的检验项目,同时也是鉴别渗出液与漏出液的主要方法之一。作者多年来在做胸、腹水常规检查时,特别留心于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查,并从1例患者少量腹水中查到腺癌细胞,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29岁,半月来因上腹部胀痛,进食后加剧。全身乏力伴消除疲劳,于2012年5月24日入院。入院后检查:体温(T )38.2°C ,血压(BP)126/80 mm Hg ,精神尚可,自动体位,体质偏瘦,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2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坦,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不亢进。B超检查:腹腔内有少量液性暗区,未发现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

    作者:刘爱华;郑幼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价值。方法败血症组和对照组于入院时及治疗后恢复期采血以固相免疫色谱法检测血清 PCT 水平,观察每份标本 PCT 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入院后未经抗菌药物治疗时败血症组血清 PCT 平均水平是(15.32±4.57)ng/mL ,对照组为(0.26±0.13) ng/mL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菌药物治疗后恢复期血清 PCT 败血症组为(0.31±0.20) ng/mL ,对照组恢复期为(0.25±0.15)ng/mL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 PCT <0.5、≥0.5~1.9、>1.9~10.0和大于10.0 ng/mL 这4种浓度时败血症组的病例数分别是7例(8.97%)、10例(12.82%)、28例(35.90%)和33例(42.31%);对照组病例数分别是51例(85.0%)、6例(10.0%)和3例(5.0%),无大于10.0 ng/mL 病例。血清PCT 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20%、95.00%、95.31%和77.03%。结论血清 PCT 是一项较为理想的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标志物,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在评价治疗效果、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丽霞;邱在军;李俊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手术方巾和沙袋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手术方巾和沙袋在剖宫产术后保护切口和促进子宫收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60例患者为处理组,采用术后腹部切口用手术方巾保护切口和沙袋按压宫底;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腹部切口直接腹带固定宫底免压沙袋,观察切口愈合及阴道出血情况。结果处理组切口愈合甲级59例(98.3%),对照组切口愈合甲级48例(8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底高度较低时,两组患者阴道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底高度较高时,两组患者阴道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巾和沙袋同时使用能有效促进切口愈合,促进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特别是在宫底高度较高时。

    作者:徐学敏;费云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排尿顺畅的措施和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症状的改变情况及临床分析。方法选择上海市长宁区同仁医院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排尿症状,如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QOL )评分等进行评定。结果术前 IPSS为(23±8)分、QOL 评分为(5.2±1.2)分、平均梗阻症状评分为(3.9±1.2)分及平均刺激症状评分为(3.8±0.9)分;术后 IPSS 为(9±2)分、QOL 评分为(1.5±0.9)分、平均梗阻症状评分(2.1±1.1)分及平均刺激症状评分为(1.4±0.8)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排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广;杨登科;黄翼然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对阴性杆菌的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探讨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对下呼吸道感染中阴性杆菌的体外药敏影响。方法选取江门市五邑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IF)为观察对象,对所有观察对象治疗与转归、X 线片表现、体征、症状、发病原因、并发疾病和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琼脂稀释法或是纸片扩散法对患者该致病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为常见的基础性疾病类型,其他混合致病菌包括真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等,患者胸部 X 线片检查结果显示为两下肺野支气管肺炎,药敏试验检查结果证实阴性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对于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妥布霉素、丁胺卡那、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都较为敏感。结论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会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阴性杆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应针对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治疗。

    作者:黄晨娟;李月桂;凌寿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回族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解放军第五医院近10年来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评估10年来 RE 发病情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阐述回族地区 RE 的发病特点。方法统计解放军第五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诊断的694例 RE ,按洛杉矶分类进行分级,自行设计调查表,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 RE 发病情况。分析 RE 与病程、年龄、性别、民族、军地发病情况及伴发其他疾病的关系。结果27293例中检出 RE 694例(2.54%),其中男16876例,检出 RE 487例(2.89%);女10417例,检出 RE 207例(1.99%);回族8215例,检出 RE 176例(2.14%),汉族19078例,检出 RE 518例(2.72%);部队官兵4629例,检出 RE 65例(1.40%),地方群众22664例,检出 RE 629例(2.29%)。2002~2006年检出 RE 174例(1.71%),2007~2011年检出 RE 520例(3.04%)。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 mm RE 检出482例(69.45%)。年龄分组中小于40岁检出RE 106例(15.3%),40~49岁检出 RE 181例(26.1%),50~59岁检出 RE 194例(28.0%),60~69岁检出 RE 155例(22.3%),70以上者检出 RE 58例(8.35%)。结论过去10年,RE 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银川地区人群以轻度占大多数;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汉族高于回族、地方群众高于部队官兵。

    作者:袁蓓蓓;贾淑云;孙斌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的操作探讨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不同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100例,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不同注射部位、进针角度及注射后不同按压时间所产生的皮下出血、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采用腹部注射法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9%,低于上臂三角肌注射患者的40.4%,腹部注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分的患者占34.3%,高于上臂三角肌注射患者的27.8%,不同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不同(Z=-2.552,P<0.05),疼痛评分不同(Z=-5.504,P<0.01)。采用垂直进针法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3%,低于斜度进针注射患者的41.4%,垂直进针法 VAS 法评分为0分的患者占23.2%,高于斜度进针注射患者的20.9%,不同进针角度皮下出血程度不同(Z=-3.035,P<0.01),疼痛评分不同(Z=-2.483,P<0.05)。注射后按压1、3、5 min 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9%、45.4%和33.7%,出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24,P<0.01)。结论腹部注射、垂直进针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具有较低的皮下出血率,患者疼痛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注射后适度增加按压时间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率。

    作者:马毳;孙硕;李艳彬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目的:评定凝血检验凝血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 )4项指标测量不确定度。方法采用 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 Siemens 配套试剂分析 PT 、APTT 、FIB 、TT ,计算偏倚,根据自由度,查表观察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通过相关公式估算偏倚带来的不确定度在合成不确定度中权重,同时将患者个体生物学变异考虑在内,分析检测中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计算扩展测量不确定度。结果 PT 、APTT 、FIB 、TT 靶值分别为12.1 s 、26.4 s 、2.4 g /L 、16.2 s 水平时,扩展测定不确定度分别为1.45 s 、1.67 s 、0.21 g/L 、0.78 s 。结论凝血检验项目不确定度表示测量值的分散区间,临床进行凝血检验时,应将患者生物学变异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中,对临床有更大参考价值。

    作者:严欣亮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头顶部髓外浆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浆细胞病系指浆细胞或产生免疫球蛋白的 B 淋巴细胞过度增殖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髓外浆细胞瘤(EMP)、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 )[1]。其中 EMP 是原发于骨髓造血组织以外的浆细胞增殖性肿瘤,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较为罕见,约占所有浆细胞肿瘤的3%~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本文结合本院1例头顶部 EMP 并进行文献复习,对 EMP 的诊断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诊断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袁斌;李斓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片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血细胞分析仪发展之迅速,为临床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血片作为血液病观察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作用是仪器无法代替,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临床比较重视白细胞异常形态检查,但对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重视不够,血片红细胞形态异常对红细胞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1]。

    作者:朱建锋(综述);潘柏申(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