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3项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中的关系

张汉园;陈金梅

关键词:B型利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探讨三者在AMI患者的诊断及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40例健康者和51例AMI患者的血浆BNP、Hcy浓度,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并对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后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状况.结果 AMI患者发作期血浆BNP浓度(1 534.82±1 003.4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3±28.9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1例AMI患者结果发现,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组血浆BNP、CRP、Hcy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浓度在AMI后迅速大幅度升高,CRP、Hcy明显高于对照组,BNP、CRP和Hcy 3项均参与了AMI的发病过程,并可预测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恢复情况.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HC2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和杂交捕获2代技术(HC2)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对妇科门诊538例患者行TCT和HC2的筛查,采取TBS报告方式,对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以上的患者和(或)人乳头瘤病毒检测阳性的112例患者行宫颈活检,将其病理结果与TCT、HC2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538例TCT检查者,ASC阳性者82例,HPV阳性者75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2%、13.9%,诊断符合率为86.7%.结论 TCT联合HC2检测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用此方法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是一种高效、便捷的筛查方法.

    作者:蒋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脓毒症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3)以及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MP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5例脓毒症患儿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糖蛋白CD62P和CD63的表达,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小板的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脓毒症患儿血小板CD62P和CD6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小板PLT、MPC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脓毒症患儿组血小板CD62P和CD63水平均高于一般脓毒症患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小板PLT、MPC均低于一般脓毒症患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CD62P、CD63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及全身性感染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PLT、MPC与APACHE Ⅱ及SOF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CD62P、CD63的活化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共同参与了早期的高凝状态,从而促使血小板参数PLT和MPC降低,四者的变化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都可作为为评价脓毒症病情的有效指标.

    作者:董金巧;季秀成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检测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血清检测结果.方法 将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80例Hp感染患儿分为学龄前组及学龄组,采用血清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学龄组男性Hp感染率为53.8%,显著高于学龄前组的26.1%;学龄前女性Hp感染率为41.2%,显著高于学龄前组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血清检测结果对Hp感染患儿进行检测有利于病情判定,经济简便,无创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非侵入性,患儿易接受,而且能反复进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龙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128例院内急救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和诊断体会

    目的 探讨眩晕患者发病原因及诊断体会.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院内急救眩晕患者128例明确诊断后进行分类及比较.结果 神经源性眩晕71例,占总数的55.5%;耳源性眩晕25例,占总数的19.5%;全身性疾病性眩晕32例,占总数的25%.结论 急诊院内急救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引起医生高度重视,应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疾病的判断,尤其要重视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不要因眩晕症状而忽视其他疾病,特别对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应严格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应的伴随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明确诊断,以免造成误诊和误治.

    作者:曾敏;陈清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孕妇糖耐量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为探讨孕妇糖耐量降低对其新生儿直接或间接影响.方法 采用血糖和糖耐量试验对30例孕妇降低组和30例孕妇对照组进行血糖检测分析,并对围生期新生儿并发症进行了分析.结果 孕妇糖耐量降低组新生儿平均胎龄为(38.0±1.5)周,较对照组(39.0±1.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降低组平均体质量达(3 580±560)g,较对照组(3 560±53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糖耐量降低组其围生期新生儿出现一过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湿肺和窒息等并发症分别达13.0%(4/30)、10.0%(3/30)、10.0%(3/30)、3.3%(1/30)和 10.0%(3/30).结论 妊娠期糖耐量降低者孕期严格调整血糖对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出生后一过性低血糖等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利江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HCV RNA定量及HCV核心抗原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定量检测结果与HCV核心抗原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涪陵监狱卫生所94例住院和门诊患者血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标本中的HCV RNA,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V核心抗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 94例样本中HCV RNA阳性率为56.4%(53/94),HCV核心抗原阳性率为53.2%(50/94),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为84.9%(45/53);ALT异常率为62.3%(33/53),随着HCV RNA含量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HCV RNA定量检测结合HCV核心抗原及 ALT检测,可帮助临床了解HCV在体内的复制水平及肝脏的炎性反应状态,以指导临床用药及疗效观察.

    作者:毛燕群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种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62例肺癌、80例肺部良性疾病、80例健康人血CEA、CY21-1、NSE水平.结果 3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中总体比较均有差异,其中腺癌CEA 水平均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鳞癌CY21-1水平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细胞肺癌NSE 水平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联合CY21-1检测可以提高对肺腺癌和肺鳞癌的敏感度.CEA联合NSE检测可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3种联合检测对各型肺癌都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 血清学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肺癌患者血清CEA、NSE 和CY21-1 水平和肺癌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CEA、NSE 和CY21-1 3种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肺癌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顾锋;徐陆陆;王枭敏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孕酮联合检测在异位妊娠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孕酮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EP)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的方法分别检测89例宫内妊娠早孕妇女和78例确诊的EP患者血清β-HCG和孕酮水平.联合孕酮、β-HCG的检出率比单独检出率高.结果 EP患者血清孕酮、β-HCG值明显低于宫内妊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孕酮的检出率为55.1%,β-HCG的检出率为66.3%,二者联合的检出率为91.0%.结论 血清孕酮与β-HCG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EP检出率.

    作者:李庆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血清3项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中的关系

    目的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探讨三者在AMI患者的诊断及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40例健康者和51例AMI患者的血浆BNP、Hcy浓度,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并对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后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状况.结果 AMI患者发作期血浆BNP浓度(1 534.82±1 003.4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3±28.9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1例AMI患者结果发现,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组血浆BNP、CRP、Hcy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浓度在AMI后迅速大幅度升高,CRP、Hcy明显高于对照组,BNP、CRP和Hcy 3项均参与了AMI的发病过程,并可预测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张汉园;陈金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转归.结果 并发心肌炎者达7.14%,临床上除有发热、咽峡炎等外,尚出现精神萎靡、心慌、心累、面色苍白、心音低钝等临床表现;3种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及心肌酶谱升高;心电图异常等临床特点.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病例预后差.对于起病急,进展快,多系统损害者,应积极排除并发心肌炎的可能.

    作者:盛巧妮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顶空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

    目的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取加入正丙醇、叔丁醇内标液的待检测的全血样品0.50 mL 2份和加入乙醇、正丙醇、叔丁醇混合内标液的空白全血0.50 mL 2份,直接顶空进样.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血中的乙醇能与样品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干扰成分实现基线分离,空白全血中的乙醇、正丙醇、叔丁醇分别作为对照[5].结果 顶空气相色谱内标法采用醇类的易挥发性,以叔丁醇作为内标,用顶空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经与平行操作的醇类标准品比较,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来对醇类进行分析,用内标法以醇类对内标物的峰面积比进行定量.在0.1~400.0 mg/100 m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1 mg/100 mL.结论 顶空气相色谱内标法直接顶空进样,不受进样误差干扰,结果稳定,操作方便,分析时间短、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全血中乙醇含量的测定.

    作者:邹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强直性脊柱炎外周血Th17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取20例AS患者(分AS病情稳定组及活动组各10例)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用或不用非特异性刺激剂(anti-CD3、anti-CD28),然后加佛被酯/离子霉素,经固定/透膜处理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及IL-6水平.结果 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纯度达90%以上.AS病情活动组IL-17表达水平较病情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anti-CD3、anti-CD28刺激后,CD4+T细胞IL-17胞内表达水平较无刺激有一定的增加.AS患者CD4+T细胞IFN-γ胞内表达水平呈现与IL-17表达相似的特点.结论 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胞内IL-17和IFN-γ呈高表达,提示分泌IL-17的Th17细胞和分泌IFN-γ的Th1细胞共同参与了AS发病过程.

    作者:邵慧;吕坤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不同标本在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的第一致死原因[1].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恶性肿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细胞学在诊断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应如何合理选取标本类型送检,提高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本文就日常工作中所送检的标本类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钟国梁;马顺高;杨国顺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分离胶促凝管对10项生化检测项目影响的比对研究

    目的 通过与无抗凝管做比对,观察分离胶促凝管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等10项生化检测项目的 影响,判断两种管在10项生化检测项目上是否实质等同.方法 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的EP9-A2文件要求,以无抗凝管为参比方法(X),以分离胶促凝管为待比方法(Y),用随机抽取的血清样本对上述10项生化项目分别进行检测,计算相关系数及直线回归方程,以CLIA′88 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偏差临床是否可以接受性.结果 在所检测的项目中,两种管子检测结果的偏差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在ALT等10项生化检测项目上,分离胶促凝管和无抗凝管可以实质等同.

    作者:潘永康;宋海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438例胃疾病患者PGⅠ及PGⅠ/PGⅡ水平的探讨

    目的 探讨胃镜检查证实有胃疾病的438例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及PGⅠ/PGⅡ水平.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进行了PGⅠ、PGⅡ检测.结果 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组326例,PGⅠ符合324例,PGⅠ/PGⅡ符合325例.萎缩性胃炎、胃癌组112例,PGⅠ符合111例,PGⅠ/PGⅡ符合110例,χ2PGⅠ=0.096,P>0.05,χ2 PGⅠ/PGⅡ=2.68,P>0.05,PG结果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 PG结果在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 PG结果在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结论 结果显示,PGⅠ及PGⅠ/PGⅡ可作为胃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指标.

    作者:黄大清;夏小梅;邱建华;熊勇;包晓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特点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观察急性脑血管意外216例并发肺部感染者57例患者的年龄、脑卒中类型、吞咽障碍、基础疾病存在等情况.结果 年龄越大,肺部感染发生率越高;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意识障碍者并发肺部感染率远远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者高于无吞咽障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卧床时间越长肺部感染率越高.结论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肺部感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欧结艳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血尿的实验室检验及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血尿实验室检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1 596份标本利用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验,UF-100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进行离心沉渣镜检.结果 仪器与镜检符合率为80.7%(1 288/1 596),仪器与干化学仪符合率为71.2%(1 136/1 596),显微镜与干化学仪符合率为75.5%(1 205/1 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F-100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较敏感准确、客观可靠,是一种有价值的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过筛试验;干化学仪快捷,但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高;显微镜检查法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3种方法有机结合、交叉互补是血尿检验理想的选择.

    作者:马新英;王颖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国际血液分析仪41条复检规则的临床应用评价及实验室复检标准的建立

    目的 采用Sysmex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评估国际血液学专家组推荐的血细胞41条复检规则,提出适合于临床使用的血细胞复检规则.方法 采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太仓市璜泾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标本6 685份,按照国际血细胞复检规则和涂片镜检阳性标准进行评估,计算真阳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评价41条复检规则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筛选出适合临床使用的血液复检规则.结果 根据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推荐的41条复检规则和涂片镜检阳性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复检率为38.6%(2 584/6 685),真阳性率64.20%,假阳性35.30%,假阴性率1.47%.采用筛选后的复检规则进行检测,1 021份标本复检率为14.4%,真阳性率79.96%,假阳性率20.04%,假阴性率3.23%.结论 使用国际41条复检标准,漏检率低但复检率过高,不适合临床应用,采用筛选后的复检标准复检率大幅降低为14.40%,假阴性率仅为3.23%,符合国际血液学专家组确定的5%可接受限.

    作者:魏峰;潘扬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胸腔积液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者的临床诊治.方法 对2000~2009年龙潭医院收治的18例出现胸腔积液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8例中14例(77.8%)首诊未能及时得到明确诊断,诊断性治疗无好转,后经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得以诊断,治疗后好转.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出现胸腔积液者不在少数,首诊时容易误诊、误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郑文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两种肺炎支原体测定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肺炎支原体(MP)不同于普通的细菌和病毒,它是能独立生活的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秋冬季节多见,多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肺炎的重要病因,故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它由急性期者的口、鼻分泌物经空气飞沫传播[1],引起呼吸道感染,可表现为咽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

    作者:孔东辉;王辉;李荣利;贾芳岩;邓芳;潘军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