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方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结果比较

朱武军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45份室间质评样本,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化学发光法检测样本的吸光度/临界值比值明显高于ELISA法,两种方法对抗-HI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02,P<0.01).结论 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IV较ELISA法敏感性高、假阳性少,可以推广应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对标准化患者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标准化患者(SP)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对传统的单向授课、单向评分是一种挑战.SP早是在1968年由美国Bokken等[1]提出,以后逐渐推广开来.迄今为止,国外已有375所医学院校相继使用.

    作者:杨眉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清乳酸全自动测定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血清乳酸的全自动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氧化酶法在贝克曼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血清乳酸测定.结果 所建立的氧化酶法全自动血清乳酸测定方法其血清乳酸回收率为98.49%,线性范围可达16.0 mmol/L,批内变异系数(CV)1.83%、批间CV2.25%,轻、中度黄疸和溶血标本对血清乳酸的测定无显著干扰,210例健康儿童血清乳酸值为0.56~2.60 mmol/L(x±2s). 结论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乳酸快速、准确、简便、可靠,线性范围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胡彬;黄彩芝;周舟;郭宽鹏;李爱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实验室诊断临床病例分析

    检验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医学,它包括临床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输血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验人员应在全面掌握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检验专业的特长,介绍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通过检验与临床的配合,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下面介绍笔者的实践体会.

    作者:许文艳;涂云贵;吕景良;谭秀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江阳区793例18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18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受检人群均采集静脉血2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乙型肝炎两对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793例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281例,阳性率35.4%.结论 3~5岁和5~10岁2个年龄段的抗-HBs阳性率非常接近,为33 6%和31 2%,10~18岁年龄段抗-HBs阳性率较高,为50.4%.

    作者:易定化;陈立;李宏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减少经输血传播疾病危险的措施探讨

    为推动全球安全输血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四大战略:(1)在政府支持下建立血站,确保为所有患者提供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2)从低危人群中采集相对安全的血液;(3)对所有血液进行输血传染病相关项目的检测;(4)科学、合理地进行临床用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32例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危及患者生命.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证患者用血安全,输血前抗体筛选是很必要而且必须的.笔者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632例输血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小梅;罗丽杰;黎四平;黄慧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比对及偏差评估

    目的 对3种血细胞分析仪的重复性及检验结果的差异进行方法学对比和偏差评估,探讨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及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方法 以可溯源的贝克曼COULT血细胞分析仪为参比仪器,迈瑞BC-3000血细胞分析仪(BC-3000)和希森美康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XS-1000i)为检测仪器,用新鲜抗凝全血在3种仪器上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3种仪器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4个项目经F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差均在允许范围.结论 3种仪器性能稳定,重复性佳,相关性良好,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临床中可同时或交替使用.

    作者:岑欢;李介华;王欢;张梅;许葆然;卢志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

    自1968年Mccune应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断胰胆疾病以来,该技术已成为诊治肝胆胰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无论是诊断性还是治疗性ERCP均为微创或有创性技术,其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少部分并发症是致命性的.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如何经济、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AP是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本文就ERCP术后AP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作一综述.

    作者:车平;王洪林;凌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45份室间质评样本,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化学发光法检测样本的吸光度/临界值比值明显高于ELISA法,两种方法对抗-HI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02,P<0.01).结论 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IV较ELISA法敏感性高、假阳性少,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朱武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种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评价

    目的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环卵沉淀试验(COPT)3种方法评价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方法 家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7周和8周,分别给予吡喹酮治疗,治疗前后每周采血1次,分别用3种方法检测感染家兔治疗前后的血清DNA、IgG和环卵沉淀率(COPR)水平.结果 ELISA检测法在动物模型治疗6个月后,其血清抗体仍维持在一定水平;COPT检测法于治疗后5个半月在家兔血清中找不到阳性虫卵;PCR法在治疗后3个月的家兔血清中未扩增出DNA.结论 PCR法的疗效考核价值优于常规ELISA法和COPT法.

    作者:陆正贤;李松华;夏超明;荣荣;时长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肺损伤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ECC)心脏手术中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比较输注未去除白细胞血液与去白细胞血液ECC心脏手术患者各52例,观察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呼吸指数(RI)和X线胸片情况.结果 术后RI和机械通气氧合指数及X线胸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对ECC心脏手术患者肺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黄敏;王艳;刘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81例入院前后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病原菌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入院前后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析,以期找到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取患者痰液进行分离培养,并用德灵AS-4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对环丙沙星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 环丙沙星具有抗菌谱广、价格低廉等优点,适于在痰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应用,痰培养结果出来后再做适当调整.

    作者:施城东;费艳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膳食纤维饮食配合腹部按摩对骨折患者便秘的护理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膳食纤维配合腹部按摩对卧床骨折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124例骨折合并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膳食纤维、腹部按摩、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通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7%、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对骨科卧床患者及早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其改善便秘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桂华;李洪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71例小儿癫痫血氨含量分析

    高氨血症和血氨过多症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病理性改变,在小儿代谢性脑损伤或脑梗死、脑炎、脑血管疾病中已有较多报道,但小儿癫痫与高血氨的关系报道较少.本院2008年1~9月对271例小儿癫痫患者进行了血氨含量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玲;刘茂松;成求国;郭宽鹏;唐喜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520例体检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福州市晋安区520例体检人员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结果 老年组HBsAg阳性率(25.3%)显著高于青年组(8.6%)和中年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抗-HBs阳性率(71.9%)明显高于中年组(38.5%)和老年组(44.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年组和老年组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抗-HBc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抗-HB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组人群HBsAg阳性率较低(8.6%),但抗-HBs阳性率高(71.9%),这可能是我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所产生的效果.中年组和老年组人群抗-HBs阳性率偏低,提示其为HBV易感人群.老年组人群抗-HBs阳性率较高,可能是HBV既往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结果.

    作者:付林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细菌性阴道病3种检测方法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细菌性阴道病(BV)3种不同检测方法(Amsel′s法、BVBlue法及革兰染色Nugent评分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BV快速诊断试剂和Amsel金标准法对1 134例阴道分泌物进行BV检测.结果 1 134例检查者中,Amsel′s法检测出BV 307例,阳性率为27.1%;BVBlue法检测出BV 200例,阳性率为17.6%;革兰染色Nugent评分法检测出513例,阳性率为45.2%.3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革兰染色Nugent评分法是一种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优于其他2种方法,缺点是对中间态的标本不能确认.

    作者:李北坤;陆翠群;黄美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21例浆膜腔积液常规及脱落细胞学检查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浆膜腔积液常规及脱落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胸(腹)膜炎、化脓性胸(腹)膜炎及胸腹腔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准确描述浆膜腔积液的颜色、透明度、密度及细胞计数.认真涂片染色,细胞分类在涂片边缘尾部查找癌细胞.抗酸染色找抗酸杆菌,革兰染色找相关细菌.结果 根据浆膜腔积液检测结果,判定结核性胸膜炎132例,结核性腹膜炎44例;化脓性胸膜炎19例(含4例脓胸),化脓性腹膜炎24例.找到癌细胞52例(胸水34例、腹水17例、心包积液1例),检出率为20.07%(52/259);年龄分布31岁以上占92.30%(48/52).血性积液85例,找到癌细胞19例(22.35%),174例非血性积液找到癌细胞33例(18.96%),经χ2检验,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漏出液50例由心力衰竭胸水13例及肝硬化腹水37例构成.结论 浆膜腔积液检验是一项经典检验技术,对于鉴别诊断结核性、化脓性胸(腹)膜炎以及胸、腹腔恶性肿瘤转移有重要价值,在诊断结核性胸(腹)膜炎方面,应配合胸(腹)水结核菌DNA、血液结核抗体、结核杆菌培养、结核菌素皮内试验、胸透及摄胸片等检查.在诊断肿瘤方面,应配合胸(腹)水癌胚抗原,血清甲胎蛋白、腺苷脱氨酶、乳酸脱氢酶等检测.

    作者:黄培忠;黄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63例Ⅲ型肺结核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Ⅲ型肺结核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方法 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清TBA.结果 131例健康人血清TBA含量为(7 60±3 52)μmol/L,163例Ⅲ型肺结核患者TBA含量为(38 21±24 8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血清TBA测定对早期了解Ⅲ型肺结核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受损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世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

    成分输血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一个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降低.在输血技术发达的国家,成分输血已达到临床输血量的95%~98%[1].本文对2003~2007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用血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谢能轩;宋金华;钱;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Xantus全自动加样器的维护保养

    Xantus全自动加样器以其吸液量大、加样快速准确、精度高、加样针管壁薄、内径相对较大不易堵塞、操作灵活简便等优点,深受广大检验人员的青睐.但是如果日常使用维护不当,将会影响加样器加样精度和使用寿命,特别是微量加样不准确,将导致弱阳性标本漏检,给采供血工作带来隐患.

    作者:陈玉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