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损害程度与HBV-DNA定量的关系

王砚冰;石铭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DNA, 肝组织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肝组织损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74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的含量,同时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 在HBsAg阳性患者中,HBV-DNA的水平与Scheuer分级无相关性,提示HBV-DNA的含量与肝内损害程度无关.但是,HBV-DNA与抗-Hbe阳性患者有相关性,与HBeAg阳性者则无相关性.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如果不是在免疫耐受期,HBV-DNA复制水平与肝组织损害程度是相关的.由于HBV-DNA复制水平的增高先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检测HBV-DNA含量可能更有助于选择治疗的时机.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肿块细针吸取物的细胞学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细针吸取对乳腺肿块的细胞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术后病理学诊断对照的333例乳腺肿块细针吸取物的细胞学诊断资料.结果 127例乳腺恶性肿块细针吸取的细胞学诊断为恶性102例,可疑10例,良性15例;206例乳腺良性肿块细针吸取物的细胞学诊断为良性201例,可疑5例;采用国际通用细胞学诊断准确性统计方法 (Frabl,1989)统计,本组敏感性80.3%,特异性97.6%,假阴性率11.8%,准确率91%,且部分乳腺肿块细胞学与病理学诊断完全一致.结论 细针吸取的细胞学诊断可以结合临床确诊绝大多数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而且可以作为确诊部分乳腺良性肿块的组织学类型的一种方法 .

    作者:付春林;徐云华;夏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颅脑损伤患者血钾和葡萄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颅脑损伤患者血钾(K+)、葡萄糖(Glu)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血K+采用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血G1u采用GOD-POD法.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血K+降低、血Glu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血K+、血Glu变化显著,及时检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化学发光测定HCG的实验评价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滋养层细胞的分泌产物,妊娠与滋养层细胞肿瘤患者血中HCG含量较高,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对临床早孕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测定HCG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放射免疫分析(RIA).本文对CLIA测定HCG进行了方法学评价,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志斌;程俊;陈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检验科应如何防范医疗纠纷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检验科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善服务态度,增加服务内容,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不能消极应付.笔者认为探讨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寻找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对策和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1 存在的问题1.1 忽略医德医风教育、防范意识薄弱医务人员之间彼此抱怨、指责、乱发表议论;检验医师服务态度生硬,对患者不热情,无耐心和同情心,患者咨询问题不理不睬.

    作者:江小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尿微量清蛋白和尿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尿微量清蛋白和尿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健康者和75例糖尿病患者的新鲜晨尿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mALB)、蛋白误差法分析尿蛋白(UTP).结果 75例糖尿患者尿液经3项检测后发现:42例尿蛋白阴性(UTP<150 mg/L)组中,mALB为8.78±7.16(x±s),电泳图谱中有34例未检出尿蛋白,7例生理性蛋白尿,1例肾小球性蛋白尿;21例尿蛋白阳性(150<UTP<300mg/L)组中,mALB为28.12±20.34(x±s),电泳图谱中有2例肾小管性蛋白尿,13例肾小球性蛋白尿,6例混合性蛋白尿;12例尿蛋白强阳性(UTP>300mg/L)组中,mALB为121.17±59.84(x±s),电泳图谱中有5例肾小球性蛋白尿,7例混合性蛋白尿;正常对照组未检出尿蛋白条带,UTP均为阴性,mALB为7.52±6.34(x±s).结论 尿蛋白电泳比微量清蛋白和尿蛋白检测评估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程度和部位更为准确可靠;尿蛋白电泳、尿微量清蛋白和尿蛋白联合分析可提高对糖尿病肾损伤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周樱;赵江燕;钱厚明;徐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栓前体蛋白及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1例AMI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溶栓治疗后12 h、24 h测定血浆TpP和DD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治疗前血浆TpP和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再通者TpP逐渐下降,DD在治疗前升高的基础上再度升高而后下降,未通者TpP下降不明显,D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和DD不仅是AMI早期诊断的指标,而且对指导AMI溶栓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明先;高卫红;徐晓凤;徐丽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标本放置时间与方式对10项血生化检测的影响

    目的 讨论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K+、Na+、Cl-、葡萄糖(Glu)、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30份血标本,每份分3管,1管放置室温(20 ℃),1管血放置冰箱(4 ℃),第3管分离血清放冰箱(4 ℃),分别对其保存2 h、12 h、24 h进行上述各项检测,将各时段测定值与即刻值(凝固20 min,即离心取血清检测值)作为配对t检验,各时段检验值与即刻值之差值作多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 血标本室温放置2 h除CK外其余9项降低,血标本冰箱放置2 h后Cl-降低;12 h后K+增高;24 h后AST、LDH、TP增高;CO2CP、Glu从2 h后开始降低.分离血清冰箱放置2 h后,ALT、LDH、K+、Na+、Cl-、TP降低;12 h后Na+、Cl-增高:24 h后K+、TP增高;CO2CP从2 h后开始降低.以上3种不同保存方式检测值与即刻值比较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标本放置12 h以上,除ALT、CK无明显变化外,其他8项均有变化.结论 血标本离体后会因放置方式和放置时间不同而引起生化检验值的变化,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及时检验的血标本,应根据其检测项目采取适当的保存方式和适当的保存时间对其进行检测.

    作者:陈中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肝病患者血清中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SGF)定量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肝病患者血清AFP和CEA含量,光电比色法测定TSGF的含量.结果 AFP在原发性肝病升高较为明显,阳性率可达86.6%;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4.4%和40.0%.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定时联合检测AFP、CEA、TSGF含量有助于了解肝病患者的病情变化、疗效观察以及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

    作者: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沙眼衣原体假阴性影响因素分析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感染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临床上对尿频、尿急、尿痛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之一,但其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假阴性.在此,笔者结合自身临床检验经验,对导致沙眼衣原体胶体金法假阴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曹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人白细胞干扰素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干扰素(IFN)有抑制病毒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本实验在探索干扰素对组织培养下的人肝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例血细胞形态学漏检分析与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和检验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分析仪器,普遍应用于临床检验科.降低了劳动强度,也使检测结果更快捷、更精确和准确.但应注意,再先进的设备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的一面.有些检测项目要靠经典的方法(特别是手工法)验证、校准和补充.

    作者:张建伟;刘晓华;杨玉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尿微量蛋白在小儿肾脏疾病临床应用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尿液常规检查,虽然快速,但其变化不够灵敏,不足以判断肾脏疾病早期诊断.因此,近6年来本院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对尿液中微量清蛋白(mA1b)、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进行测定,以提高实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有助于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泉;沈清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26例老年贫血患者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55岁以上老年人贫血的原因.方法 收集126例55岁以上,血红蛋白小于100 g/L,经骨髓穿刺的病例资料,统计各种疾病引起贫血的百分率.结果 55岁以上贫血的患者,35.7%是营养性贫血,50%是由骨髓异常增生(MDS)、白血病转移瘤引起的贫血;剩余的是由其它疾病引起的.结论 老年人贫血50%可能患恶性肿瘤,MDS或者是白血病;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贫血问题,以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王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为确诊1例疑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细胞遗传学证据.方法 采用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G显带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q21;q33)[15].结论 细胞遗传学不支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t(1;5)(q21;q33)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旺东;王秋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临床丝状真菌感染病例报告与分析

    目的 提高临床深部丝状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报告四个临床典型丝状真菌感染病例并对病案进行讨论与分析.结果 临床丝状真菌感染在严重创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致死率高,也是眼、耳患者致盲、致聋的重要原因.结论 必须高度重视临床深部丝状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其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珍;吴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202例贫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疗效评价

    本文采用三盲法,选择输注洗涤红细胞适应症20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样调查输用浓缩红细胞和输用全血各2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将其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从而大力推广成份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吕春兰;王金枝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方法 将本院门诊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随机分为3组,即观察组:用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后再行人工流产;无痛人流组:芬太尼加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直接操作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 观察组软化、松弛宫颈效果好,无人流综合征发生.结论 手术时间缩短,出血较少,且费用低廉.

    作者:王勤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C-反应蛋白在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血清水平检测

    临床上常见不少发热、怀疑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医生在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时,常用的检验指标是血细胞分析.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鉴别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CRP配合血常规结果更有助于发热原因的分析.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6~12 h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 h达到峰值,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王建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临床应用甘露醇患者的护理

    甘露醇是一种脱水药物,常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颅内高压症.由于甘露醇有脱水作用,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静脉作用快,很少发生反跳现象,故是临床上降颅内压的首选药物.颅内高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明显躁动,血压偏高,脉博慢;婴幼儿表现为前囟饱满以及眼底的改变.

    作者:梅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癌患者肺泡灌洗液TGF-β1水平检测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与肺癌分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7例不同阶段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肺泡灌洗液TGF-β1表达水平. 结果 原发性肺癌患者肺泡灌洗液TGF-β1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分期与肺泡灌洗液TGF-β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4).结论 TGF-β1在肺局部参与了肺癌发生过程.

    作者:缪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