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忠;徐晓凤;徐健
本文采用三盲法,选择输注洗涤红细胞适应症20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样调查输用浓缩红细胞和输用全血各2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将其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从而大力推广成份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吕春兰;王金枝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提高临床深部丝状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报告四个临床典型丝状真菌感染病例并对病案进行讨论与分析.结果 临床丝状真菌感染在严重创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致死率高,也是眼、耳患者致盲、致聋的重要原因.结论 必须高度重视临床深部丝状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其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珍;吴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青霉素(PG)皮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技术.因青霉素价格便宜、疗效确切,不具毒性,作为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之一,特别是对革兰阳性菌疗效很好,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由于其结果的判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护士为了安全,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偏差较大,使青霉素皮试结果的阳性率升高,使患者失去使用PG的机会,对治疗有一定的影响,现把临床上容易判断错误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陈素文;董晓菁;赵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由外膜蛋白和内核组成.其外膜蛋白主要由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构成,含S、前S1和前S2 3种蛋白成分[1].前S1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上,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作为一项新的HBV血清学检测指标,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Ag)的检测已被普遍应用于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疗效观察,可作为临床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复制和病情活动性的指标.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有很好的补充和加强.
作者:祝莉;丁广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心静脉导管做为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和胸腔积液的新方法.自2003年5月以来,本科室利用中心静脉置管术,对5例自发性气胸患者、32例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及1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了胸腔闭式引流.既避免了因传统方法反复穿刺带来的不便,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解除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准备;术中,取得患者的佳配合;术后,做好穿刺部位和导管的护理,预防局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淑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颅脑损伤患者血钾(K+)、葡萄糖(Glu)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血K+采用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血G1u采用GOD-POD法.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血K+降低、血Glu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血K+、血Glu变化显著,及时检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曹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蛛网膜囊肿为脑积液包裹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所形成的袋状结构的囊肿,本文报告蛛网膜囊肿1例如下.
作者:郭一楚;向子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婴儿期的常见疾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检查方法 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婴儿肝炎综合征常用和新开展的检查方法 .
作者:李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体输血是当患者需要输血时,输入患者自己预先贮存或失血回收的血液.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异体输血可传播肝炎和艾滋病等多种经血传播的疾病以后,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反应等优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激发了人们对自体输血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黄梅;牟丽丽;谭华;唐春华;王平;李淑英;刘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黄体酮肌肉注射,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报道较多,但黄体酮穴位用药少见报道[1~3].本院从2001年4月至2006年1月,应用黄体酮针剂行双侧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45例输尿管结石,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王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和先进监护抢救设备集中的科室,是现代尖端护理技术的体现.多数急诊患者的病情急剧,危重,复杂,因此急诊科工作具有突发性强,时间性强,群体协作性强和风险大等特点.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场所,也是医院的要害部门,急诊科护士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急诊科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多,护理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作者:李翠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心电图和血清电解质测定及血气分析等检查,对286例肺心病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的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86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108例,占37.8%.其中并发两种或以上心律失常者26例,占24.1%,108例中死亡31例,死亡率28.7%.结论 肺心病并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见于心功能Ⅱ~Ⅳ级,常与缺氧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因素有关,预后差,病死率高.
作者:黄大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中4种微量元素的实际含量与正常妊娠妇女的差别. 方法 分别采集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32例和正常妊娠妇女50例静脉血各4 ml,离心后取血清,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结果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中的铜、铁、锌、镁与正常妊娠相比,前者血清中铜、铁升高,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镁在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了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的健康,应对降低的微量元素给予补充,对升高的微量元素行科学降低,使各种元素达到正常的含量和合理比值,保护和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作者:冯莉;聂孔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1例AMI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溶栓治疗后12 h、24 h测定血浆TpP和DD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治疗前血浆TpP和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再通者TpP逐渐下降,DD在治疗前升高的基础上再度升高而后下降,未通者TpP下降不明显,D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和DD不仅是AMI早期诊断的指标,而且对指导AMI溶栓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明先;高卫红;徐晓凤;徐丽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干扰素(IFN)有抑制病毒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本实验在探索干扰素对组织培养下的人肝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55岁以上老年人贫血的原因.方法 收集126例55岁以上,血红蛋白小于100 g/L,经骨髓穿刺的病例资料,统计各种疾病引起贫血的百分率.结果 55岁以上贫血的患者,35.7%是营养性贫血,50%是由骨髓异常增生(MDS)、白血病转移瘤引起的贫血;剩余的是由其它疾病引起的.结论 老年人贫血50%可能患恶性肿瘤,MDS或者是白血病;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贫血问题,以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王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冠心病(CHD)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病,而是全身动脉的一种慢性炎症反映结果[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是反映炎症病变的主要生化标志物之一.为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状况及炎症标志物HS-CRP水平变化,本文对本院50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莉萍;张翔蓉;倪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手术(CPB)对患者血浆中补体C3、C4的影响.方法 用透射比浊法测定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患者血浆中C3、C4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与术后血浆中C3、C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中C3、C4降低的谷值在CPB末.结论 CPB导致术后早期大量补体激活,易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减少补体激活程度可降低炎症反应强度.
作者:李郝;江华;唐玉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短缺,是每个血站都面临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血站供血部门加强防范,建立应急预警,动态供血,做好窗口服务,积极开展自体贮血和亲友互助献血,是保证医疗急救用血的有效对策.
作者:李淑英;金季兰;吉武荣;黄梅;刘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检验科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善服务态度,增加服务内容,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不能消极应付.笔者认为探讨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寻找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对策和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1 存在的问题1.1 忽略医德医风教育、防范意识薄弱医务人员之间彼此抱怨、指责、乱发表议论;检验医师服务态度生硬,对患者不热情,无耐心和同情心,患者咨询问题不理不睬.
作者:江小兰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