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前列腺增生120例观察

陶智玲;黄晓蓉;段连英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 中药, 保留灌肠
摘要:前列腺增生(BPH)属于中医学的“癃闭”范畴,“癃”指小便不利,点滴而出,起病较缓慢;“闭”指小便闭塞,点滴不出,起病较急.“癃闭”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进行论述.精癃是指精室肥大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疾病.其特点是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增生.
新疆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久病肺虚型肺胀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久病肺虚型肺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82例肺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中西医综合疗法;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5例(36%),好转22例(54%),总有效率(90%);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例(29%),好转20例(49%),总有效率(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久病肺虚型肺胀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

    作者:周娟;郭震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阴虚内燥证)雌激素及血糖血脂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运用虚燥更平散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观察雌激素及血脂血糖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雌激素及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高血压科就诊的60例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分别给药6周,并于治疗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性激素指标、血糖、血脂指标的检测,并做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升高,T、FSH水平降低,三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2)E2与FPG、TC、TG、LDL、VLDL呈负相关,与HDL、ApoAI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3)治疗组治疗后,FPG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TC、TC、LDL、VLDL水平降低,HDL、ApoAI水平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雌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2)证实体内糖脂代谢紊乱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3)提示虚燥更平散通过对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的雌激素水平的调节改善体内糖脂代谢紊乱.

    作者:李鸿霞;甘庆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内异痛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症状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的内异位症痛经患者27例,给予内异痛经汤口服.用药1、2、3月后观察内异症痛经症状改善情况.以月内异症痛经主、次症状改善为观察目标.结果:治疗1、2、3月对内异症痛经主症的改善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3月对内异症痛经伴随症状(经量异常、经质异常、前后阴坠胀欲便、胸闷乳胀)的改善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月对内异症痛经体征(子宫后倾固定、妇检扪及触痛性结节、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处扪到包块、阴道后穹窿见蓝紫色斑点)的改善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痛经颗粒对内异症痛经主症、部分伴随症有改善作用.

    作者:唐润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观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指一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过正常范围,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病因多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脏器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根据祖国医学冬病夏治的理论,我科2007~2009年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获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汤菲菲;张金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5年版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生物检定部分的比较

    《中国药典》2010版生物检定部分增修订概况,其项下质量标准有较大的提高,指标限度科学、合理,既参照了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与2005版《中国药典》的比较,终落脚在保障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上.

    作者:付玲;李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于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09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眩晕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缓发作间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林建华;孙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暂不明确.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口眼歪斜、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闭合不紧、语言障碍等等.本人2006年10月~2011年9月接诊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库谦;古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17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1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观察分析,总结其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今后辨证及疾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集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7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病程、主要临床表现、客观检查等,明确其诊断、分级及中医分型等内容.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176例,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血瘀证64例(36.36%),肾阳虚证56例(31.81%),痰热蕴肺证40例(22.72%),水凌心肺证12(6.81%),肺气虚证4例(2.27%).2.60~70岁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肾阳虚证居多,其次为血瘀证;70岁以上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血瘀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病程小于10年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肾阳虚证居多,其次为痰热蕴肺证;病程在10-15年的和大于15年的患者,中医证型均以血瘀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结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病性以血瘀证为标,肾阳虚为本.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轻重与病程及年龄呈正相关性.

    作者:罗建江;同立宏;李风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浅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临床超量应用附子的安全性及其对策

    通过对我院门诊中草药2011年第一季度4000张门诊处方的统计和分析,针对我院附子临床使用中频率高、超量、配伍的问题作相关的分析,并就注意事项作了进一步阐述,找出相应对策,大程度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邱永辉;杨明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内科学案例式教学改革初探

    内科学作为临床专业课,是基础医学课程的汇总,也是国家职业医师考试科目,内科学学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也关系到能否通过国家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

    作者:梅拉·哈万;艾恒·托哈依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前列腺增生120例观察

    前列腺增生(BPH)属于中医学的“癃闭”范畴,“癃”指小便不利,点滴而出,起病较缓慢;“闭”指小便闭塞,点滴不出,起病较急.“癃闭”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进行论述.精癃是指精室肥大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疾病.其特点是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增生.

    作者:陶智玲;黄晓蓉;段连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及围产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将100例IC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熊去氧胆酸组50例,观察组熊去氧胆酸结合中药组50例,疗程均为2周.跟踪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缓解及胆汁酸、肝转氨酶水平及围产儿结局.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胆汁酸(TBA)及转氨酶(ALT、AST)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产儿窒息、早产率低.结论: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中药比单纯用UDCA治疗可以明显降低ICP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围产儿结局.

    作者:范惠文;宋一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温法的临床应用

    1 温阳解表法本法由温阳药与辛温解表药组方,适用于阳虚外感证,代表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再造散.现代医学多用于治疗时行感冒、过敏性鼻炎,各种肾炎、肾病等属阳虚外感证者.

    作者:张成新;张艳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配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症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配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均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配合护理干预,主要观察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本组有效率为93.33%.结论:护理干预配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症疗效确切.

    作者:代吉才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意外50例

    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之为脑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塞或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等.其病因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与中医学的血瘀相符.正如《内经》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其发病机制虽有风、痰、虚、火、气、血6种,但血瘀阻络是中风病主要发病病机.因此,笔者运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治疗中风病之大法,并结合西医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古丽扎·买买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1)不同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2)不同证型之间IgA无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两组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做为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作者:蔡永生;李欣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和发生原因,探讨其对策.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发生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作者:杨远卓;潘文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外治概况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及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其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逐年增加,西医治疗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药为主,但因其毒副作用,使其使用率大大下降.

    作者:蔡静芬;古再努·莫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肾病西医是指与糖尿病代谢异常有关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及肾动脉硬化,进而造成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高的疾病.国内学者提出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较多说法,我科根据新疆独特环境和饮食习惯,总结出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证型,根据证型作出相应的辨证施护.

    作者:刘晶;郑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王继先主任医师应用活血通络法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经验总结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观察26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使用中药的3、6、12月治疗效果.结果:第3、6、12月疗效不同(P<0.05),有效率分别为65.4%,80.7%,88.5%,有效率总体在提高,不同临床分期疗效不同(P<0.05).结论:活血通络法对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洪汉刚;张凯;梁治权;艾力江·阿斯拉;张耀武;王继先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新疆中医药杂志

新疆中医药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