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宏;厉有名;秦月花;张宇
目的观察干扰素γ(IFNγ)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浓度0.1、1、10、102、103、104、2.5×105、5×105U/ml IFN γ作用于HSC-T6细胞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观察其对HSC-T6细胞生长指数的影响;以1、102、104U/ml IFN γ作用于HSC-T6细胞48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其对HSC-T6细胞ColⅠ、ColⅢ、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组Col Ⅰ、ColⅢ、TIMP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2.86±0.21、2.00±0.23、3.90±0.81;1 U/ml、102U/ml、104U/ml IFNγ作用于HSC-T6细胞,ColⅠ基因表达水平依次为1.00±0.11、0.42±0.12、0.33±0.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l Ⅲ基因表达水平依次为1.09±0.15、0.52±0.14、0.43±0.1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P1基因表达水平依次为3.81±0.37、3.50±0.51、3.41±0.3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FN γ明显抑制HSC-T6细胞Col Ⅰ、Col Ⅲ基因表达水平,而对TIMP1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从而可抑制Ⅰ、Ⅲ型胶原的合成,这可能是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马红;马雪梅;阴赪宏;贾继东;王宝恩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 sAg)、丙型肝炎抗原表达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HB sAg、丙型肝炎抗原表达进行了标记和分析,同时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并研究它们的相关性.结果肝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组中高,单独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次之,无病毒感染组低,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 B s A g、丙型肝炎抗原表达与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5、0.46,P值均<0.01.结论肝癌遵循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有病毒感染的肝癌组织,其血清肝纤维化水平明显高于无病毒感染者.一方面病毒的感染是肝癌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长期的病毒血症会加重肝脏组织病变,所以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干预治疗对肝癌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辛永宁;宣世英;史光军;陈桦;孙樱;张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基础上,我们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CE)从肝癌组织中得到了5条cDNA片段,其中编号为694447-3的cDNA片段,长550bp(登录号CK730345),经GenBank检索,发现其与2002年公布的一条新的但功能未知的长1476bp的基因序列(登录号BC047400)同源性达63%[1].
作者:赵弘智;李靖;梁平;李洪艳;黄小兵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对p5 3抑制甲胎蛋白(AF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质粒转染技术及微粒体酶免疫法观察p 5 3蛋白对Huh7肝癌细胞AFP表达的抑制作用及HCV NS5A对其抑制作用的影响;蛋白印迹实验观察HCV NS5A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鉴定HCV NS5A与p5 3蛋白能否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结果转染pRc/CMV空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AFP浓度为(14 322±2412)ng/ml,转染pCNS5A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的AFP浓度为(13 843±3218)ng/ml,两组间t=1.42,P>0.05;转染pC53-NS3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的AFP浓度为(10 241 ± 1326)ng/ml,与上述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2.41及2.38,P值均<0.05;pCNS5A和pC53NS3共转染者AFP浓度为(14 582 ± 1238)ng/ml,与pC53-NS3单独转染组比较,t=3.12,P<0.01;pCNS5A和pC53-NS3共转染者和pC 53-NS3单独转染者Huh7细胞p5 3蛋白表达无变化.在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中,加入谷胱甘肽p 5 3融合蛋白后出现H CV NS 5A蛋白条带,而仅加入谷光甘肽者则未出现此条带.结论p53蛋白能抑制Huh7细胞AFP的表达,HCV NS5A能减轻p5 3蛋白对AFP表达的抑制作用.H CV NS5A不影响p53蛋白的表达但能与p 5 3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是使p 5 3功能失活的分子机制.
作者:龚国忠;蒋永芳;何艳;赖力英;许允;苏先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胸腺素及干扰素基因表达对乙型肝炎基因疫苗pVAX1-S2S的免疫增强效应.方法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S2S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VAX1-S2S.从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中,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干扰素α基因Ⅰ,将其与S2S相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VAX1-Ⅰ/S2S;将干扰素α基因Ⅰ与人工合成的胸腺素α基因T相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VAX1-T/I.将上述表达质粒分组肌肉接种BALB/c小鼠:单独免疫组接种pVAX1-S2S 100μg;联合免疫组1:接种pVAX1-I/S2S 100μg;联合免疫组2:每只小鼠同时接种pVAX1-T/I与pVAX1-S2S各50 μg.上述各组于2、4周后分别加强免疫1次.然后动态检测小鼠血清抗-HBs和前S2抗体.结果接种后3、5、8周,小鼠血清抗-HBs阳转率:联合免疫组1分别为12.5%、12.5%、62.5%;联合免疫组2分别为25%、50%、50%,二者总体上均优于pVAX1-S2S单独免疫组.联合免疫组2的前S2抗体水平则高于其它两组.结论胸腺素α 1和(或)干扰素α8基因的表达具有分子免疫佐剂的效应,能够增强乙型肝炎基因疫苗的特异性体液免疫诱生效力.
作者:周陶友;赵连三;陈敏;陈守春;王松;刘丽;唐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评估陡脉冲治疗种植性兔肝癌VX2肿瘤的有效性.方法30只建模成功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5只兔肝肿瘤接受陡脉冲处理,其余作为对照组,处理前后皆行光、电镜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纪录各荷瘤兔的生存时间和转归. 结果陡脉冲对兔肝肿瘤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脉冲处理后的坏死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超微结构显示出不可逆性的细胞改变;经陡脉冲治疗后的荷瘤兔生存期明显延长,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荷瘤免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3.1 d和39.0 d,Z=-2.943,P<0.01.结论陡脉冲能有效治疗兔实验性VX2肝癌,对靶区周围正常组织是安全的,陡脉冲有望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有效的替代疗法.
作者:王萍玲;胡丽娜;杨孝军;李均;孙才新;熊兰;姚陈果;王士彬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非甾类抗炎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1].作为非甾类抗炎药之一的选择性环氧酶-2(COX-2)抑制剂因其不良反应较少而显示了比非选择性制剂更优越的应用前景.本实验以肝癌细胞HepG2为靶细胞观察了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对肝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张岭漪;王祥;张有成;傅生军;马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42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基因型及HBeAg不同状态时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应答率不同,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为66.7%(12/18),C基因型持续应答率为27.3%(3/11).HBeAg阴性患者的持续应答率为87.5%(7/8),HBeAg阳性患者为38.1%(8/21),P<0.05.结论 HBV基因型及HBeAg的不同状态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且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大.
作者:樊和斌;郭亚兵;骆抗先;侯金林;王战会;张明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级联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中的重要一员,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关系密切[1].乙型肝炎病毒(HBV)x(HBx)基因是一种致肝癌的重要因子,能激活肝细胞内ERK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特性[2,3].本实验通过稳定表达HBx的HepG2细胞(HBx+HepG2)对顺铂以及顺铂联合MAPK/ERK激酶(ME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敏感性差异的研究,探讨PD98059提高HBx+HepG2对顺铂敏感性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玉龙;陈香宇;段芳龄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前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两种,由于临床特点差异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作者:王贵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2例CHB和41例肝硬化患者HBV标志物和血清ALT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HBV基因型.结果 CHB患者中,21例(33.9%)为HBeAg阴性,41例(66.1%)为HBeAg阳性;肝硬化患者中,28例(68.3%)为HBeAg阴性,13例(31.7%)为HBeAg阳性.CHB患者中,53例(85.5%)为C基因型,9例(14.5%)为B基因型;肝硬化患者中39例(95.1%)为C基因型,2例(4.9%)为B基因型.HBeAg阴性CHB患者ALT>40 U/L者的比例低于HBeAg阳性组(分别为47.6%和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ALT>40 U/L者的比例低于HBeAg阳性组(分别为64.3%和9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B和肝硬化患者中,HBeAg阴性者的比例较高,此类患者的ALT水平较低,以C基因型占优势.
作者:李俊茜;庄辉;杜珩;王小红;段学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丙型肝炎病毒(HCV)转基因小鼠模型,探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研究HCV结构蛋白编码基因的功能与致病作用.方法采用长片段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HCV结构基因,构建稳定表达与诱导表达两种真核细胞表达重组体,经体外细胞转染后,将具有表达功能的线性化表达元件采用显微注射法,直接导入1736枚小鼠受精卵,先后移入69只假孕母鼠输卵管.结果妊娠受体25只,产仔105只,成活57只.注射卵成仔率仅3.28%.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酶切及Southern杂交鉴定,获阳性首建鼠26只,注射卵首建鼠成功率仅1.50%.其中稳定表达型10只,诱导表达型1 6只.经与正常鼠交配,获F1阳性杂合鼠分别38只、20只.一个纯合子品系.结论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与诱导表达两类HCV结构基因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研究HCV致病机制,H C V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任进余;成国祥;孔晓飞;陈建泉;周汝江;陆志檬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问题,全球约有一半的人生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流行区,20亿人口有过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其中25%~40%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全球肝病科研和临床工作者面临的极大挑战.
作者:任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功能弥散成像(DWI)对早期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脏病变,对其早期阶段(给药后1~14周)的弥漫性改变进行动态磁共振常规形态学成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常规MR增强扫描)和DWI,并作组织学检查,与正常大鼠比较.结果两组大鼠肝脏的常规形态M R相比无明显差异,而DWI显示了实验组大鼠肝脏早期肝硬化的不均质性改变,表现为相应肝叶的片状信号增高.正常组各周间肝实质的表观弥散系数(A D C)值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自第5周ADC值开始下降.当梯度因子(b)为300 s/mm2时,正常组与实验组间以及实验组第10周与第1周和第9周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600 s/mm2和1000 s/mm2时,自第6周正常组与实验组间以及实验组第6周与第1周和第5周间A D C值变化显示出明显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1~4周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是以肝细胞肿胀为主,为肝炎阶段,5~8周则属于以肝实质内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肝纤维化阶段,9~14周已进展为肝硬化阶段,实质内有许多纤维分割不完整或完整的增生性结节形成.结论 MR功能弥散成像较形态结构影像能更早的反映肝脏弥漫性病变,动态ADC值的测定有助于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和病变进展的监测.
作者:管生;赵卫东;周康荣;彭伟军;唐峰;毛健;曹光;孙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茶多酚(TP)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的多酚类化合物复合体,具有护肝、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作用[1].拟通过观察茶多酚对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动物肝脏中的表达,探讨IL-10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茶多酚防治酒精性肝病的机制.
作者:欧阳宏;厉有名;秦月花;张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卡尼汀(carnitine),又称肉碱、肉毒碱,化学名β-羟基-γ-三氨基丁酸,是人体细胞内的一种基本成分.
作者:施健;刘苏;谢渭芬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菲立磁是一种超顺磁氧化铁(SPIO)磁共振造影剂.目前文献针对局灶性肝病的定性价值研究较少,国内鲜见与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研究的相关报道.
作者:杨汉丰;周翔平;余建群;宋彬;官泳松;张红英;陈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有很大的进展,具体表现为新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不断涌现,而且各具特色,为彻底清除肝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提供了一些手段.此外由于对HBV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机制逐步的深入了解,也为今后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找到新的切入口.但目前也遇到新的挑战.
作者:张定凤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在机体内以准种的形式存在[1,2],尤其以E2/NS1区384~410和474~480位氨基酸变异程度高,分别称为HVR1和HVR2.近年的研究发现,HCV准种感染除与引起HCV感染慢性化有关外,还与HCV对干扰素(IFN)治疗的抵抗作用关系密切.
作者:石理兰;张琳;赵桂珍;乔光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第三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于2005年3月25-27日在苏州隆重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138篇,其中专题报告17篇,大会发言22篇.来自国内外的40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大会.
作者:李兰娟;黄建荣;杨芊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