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cl-2腺病毒载体对抗肿瘤坏死因子及氨基半乳糖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

张斌;张定凤;任红;马英

关键词:载体, 腺病毒, 脱噬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 探讨Bcl-2家族蛋白在TNFα致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以TNFα联合D-氨基半乳糖诱发小鼠肝损伤,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Bak蛋白在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以Bcl-2腺病毒载体感染肝细胞,观察其抗肝细胞凋亡作用。结果 TNFα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并有广泛的肝细胞凋亡,伴Bax、Bak蛋白在肝细胞中表达增强;Bcl-2腺病毒感染可使肝损伤小鼠ALT水平由(1372.9±251.4)U/L下降至(796.5±78.7)U/L,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5)。结论 TNFα诱导肝细胞凋亡可能与其诱导Bax、Bak蛋白在肝细胞中表达增强有关;Bcl-2腺病毒载体可在小鼠肝细胞中持续表达至少一个月并可部分抵抗TNFα诱发的肝细胞凋亡。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新西兰长耳兔作为TTV感染动物模型初步研究

    为了探讨TTV是否能在新西兰长耳兔(以下简称兔)复制,我们进行了TTV对兔传代感染试验,证明它能感染也能传代。一、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由湖南省卫生防疫站提供成年新西兰兔。2. 第一代感染实验:收集六份非甲至非庚型肝炎TTV阳性血清,每只兔由耳静脉注射阳性血清1ml,定期采血(感染前采血,感染后每周采血一次),分离血清,当天检测生化指标,血清标本于-20℃保存备用。第二、第三代感染试验,用四只兔进行接种,其中2只兔感染成功继续接种,方法与第一代实验相同。将第二代感染成功兔血清1ml接种于第三代兔体内。3. 感染指标及测定方法:(1)标本中TTV DNA的检测,用nes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TTV DNA。(2)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对感染兔进行系列采样,定期测定ALT和直接、间接胆红素等各项指标的变化。(3)感染兔体内TTV D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从感染TTV的血清标本中克隆TTV的部分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操作按常规进行,对测定序列采用Golbenkey Clustail及Blast程序软件进行序列比较。

    作者:王长奇;陈燕萍;伍淑云;袁绍云;周宪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 且易转为慢性, 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乙型肝炎在病程中或治疗后出现HBeAg/抗-HBe转换、HBV DNA转阴、肝功能转为正常,认为系疾病缓解的标志。但部分病人出现HBeAg/抗-HBe转换后,HBV DNA仍然阳性, 肝脏病变仍持续进展, 可能由于HBV DNA出现前C区(1896位核苷G-A变异) 或C区启动区突变(1762位核苷A-T变异,1764 G-A变异),不能形成HBeAg,但病毒仍能复制及装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经过核酸序列测定,证实有前C区或C区启动区突变的占30%~60%我国部分省市检测HBeAg阴性CHB经过核酸序列测定,证实有前C区或C区启动区突变的占17.6%~78.9%,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基因前C区变异和野株并存者也占2.9%~50%[1]。HBV基因前C区变异和病毒基因分型有关,南欧地区以D型多见,或和前C区或C区启动区突变多见有关。HBeAg阴性CHB不伴前C区或C区启动区突变者可能为HBV低复制状态。近年来发现乙型肝炎自然康复或抗病毒治疗后康复,均可较长期在体内有低水平HBV DNA复制,不一定伴基因变异,病情不断进展,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称之为HBV低复制状态[2]。HBV基因前C区变异和其低复制状态都是体内免疫压力或治疗压力的结果,对病情发展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机体免疫状态,病毒变异株的作用有限[3]。

    作者:张定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cl-2、bax基因在铁诱导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高铁组、CCl4组和CCl4+高铁组,每组10只。空白组和高铁组均饲以普通颗粒饲料,饮用自来水。其中高铁组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ID),50mg/kg,每周2次,共5周。CCl4组、CCl4+高铁组,第1~5周饲养及给药情况相应同前述两组;第6~10周,复制CCl4肝损伤模型,共10周。模型复制成功后剖杀各组大鼠。留血清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铁(SI)。取肝组织,制成10%肝匀浆,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取肝组织0.5g左右,70%酒精固定后,处理样品。上流式细胞仪分析DNA 含量及Bcl-2和Bax含量,计算凋亡指数(AI)和增殖指数(PI)。消化部分肝组织后,用原子吸收/火焰发射分光光度计测定肝组织铁含量(HIC)。统计学处理采用组间方差分析,组内q检验,肝组织铁含量与SI及MDA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2. 结果:(1)各组SI、HIC、MDA含量变化:各实验组SI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F=68.67,P<0.0001)。HIC在补充铁剂组明显升高(F=83.55,P<0.0001)。各组MDA含量与空白组比较亦增高显著(F=45.59,P<0.0001),且应用铁剂组尤为显著。SI与HIC呈直线正相关,(r=0.7916,P<0.001)。

    作者:白玉;曹治宸;勾凌燕;刘景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病毒对人B淋巴细胞系的感染及其形态学研究

    目的 研究HCV对人B淋巴细胞的感染,建立HC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B淋巴细胞模型(CBCL),并进行HCV的形态学研究。方法用EB病毒转化B细胞建立B细胞系,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细胞系上清液及细胞内的HCV抗原及HCV RNA,并通过电镜对HCV进行形态学研究。结果细胞系上清液中HCV RNA呈阳性,细胞内HCV抗原及HCV RNA均呈阳性,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细胞内存在65nm和110nm圆球型病毒颗粒,并可见病毒芽生形成现象。结论 HCV可感染人B细胞并在其中复制。病毒在感染细胞胞质空泡部位合成和组装,以芽生方式进入胞质空泡内形成病毒颗粒。

    作者:姚鹏;陈良标;胡学玲;陈佩兰;胡大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D4+NK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意义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NK-T、CD8+NK-T细胞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细胞样品进行51Cr细胞毒性试验,以鉴定其细胞毒性。一、资料与方法1. 对象:病例为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1999年5月至9月门诊及住院病人。选择慢性HBV携带者(AsC)18例、经肝组织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度)(CHB)18例,正常对照组12例取自门诊健康体检者。48例受检者中女14例,男34例,年龄17~42岁(平均32.4岁);36例慢性HBV感染者均为HBsAg阳性(ELISA),27例HBeAg阳性,9例抗-HBe阳性;正常对照组除5例抗-HBs阳性外,其余对照者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2. 方法:流式细胞检测(FACS)分析CD4+ NK-T、CD8+NK-T细胞的分布情况新鲜抗凝全血4ml,常规分离PBMC,在RPMI 1640培养液中、37℃培养2h,移去贴壁的单核细胞。2×106/ml非贴壁细胞继续以20U/ml rhuIL-12及100U/ml rhuIL-2刺激培养14d,加入FITC标记鼠抗人CD4单克隆抗体(mAb)或CD8 mAb、PE标记CD56-mAb 45min,作FACS,获得CD4+ NK-T和CD8+ NK-T细胞的百分率。所有病例均同步设一鼠抗人IgG(PE、FITC)细胞样品作为对照。

    作者:姜荣龙;骆抗先;富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DNA疫苗系列质粒的构建及其在SP2/0细胞中的表达

    近年来兴起的核酸疫苗对某些病毒感染同时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我们构建了一系列能表达乙型肝炎病毒大、中、小蛋白的疫苗质粒,并研究了其在SP2/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一、材料与方法1. S、MS、LS蛋白编码基因片段的获取:以含有adr亚型HBV全基因组pBHB4质粒为模板,用3对人工合成的引物SF/SR、S2F/SR、S1F/SR分别扩增编码小蛋白S(nt28-708)、中蛋白MS(nt3077-708)和大蛋白LS(nt2719-708)的DNA片段。引物SF、S2F和S1F分别互补于S、前S2和前S1基因起始区域,SR则互补于S基因相应的终止区。2. S1S重组基因片段的获取:采用重叠扩增PCR法对S1S2S基因进行剪切和重组,即获得不含S2的S1S重组基因片段。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将上述获得的S、S1S、S2S及S1S2S基因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SG5UTPL/Flag载体的SV40启动子下游和质粒pRc/CMV载体的CMV启动子下游。将以上8个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XL Blue 1,经菌落PCR鉴定技术筛选含相应插入片段的阳性克隆,然后抽提、扩增、纯化并酶切鉴定,以373A型核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所插入片段的核酸序列。4. 重组质粒在SP2/0细胞中的表达:将纯化的质粒转染SP2/0细胞并筛选、建立长期转染细胞株。分别收集部分转染细胞,超声破碎后收集上清液,以Western-Blot检测相应蛋白质在SP2/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作者:秦山;唐红;赵连三;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复制与干扰素治疗反应

    一、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和治疗:活动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1例,抗HCV和HCV RNA均阳性,ALT异常(>80U/L),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HBV标记均阴性,并排除其他因素,如酒精、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肝病。根据临床和肝组织学,除2例为伴早期肝硬化外,其余均为活动性慢性肝炎。所有患者均接受IFN-α2a治疗,每天300万单位,连续15d,后每周3次,每次300万单位,共16周。2. 患者PBMC的分离和检测:分别抽取新鲜肝素抗凝全血3~5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用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的PBMC,以蛋白酶和RNA酶分别处理,以排除血清中HCV对PBMC的污染可能。所有患者分离的PBMC均以SP免疫组织化学、RT-PCR和常规透射电镜方法分别检测HCVAg、HCV RNA和细胞内HCV颗粒。SP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试剂盒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检测HCV RNA的RT-PCR试剂盒,购自北京京师生物技术公司。HCVAg和HCV RNA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常规透射电镜标本按常规方法制备,1μm切片定位后超薄切片,铀铅双染色后JEM-1200EX透射电镜观察和照相。3. 疗效分析:主要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血清ALT和HCV RNA变化,PBMC内HCV RNA和HCVAg改变情况,并参考临床表现,将IFN治疗后患者归为三组,完全应答组:血清ALT降至正常值,HCV RNA转阴,PBMC内HCVAg阳性强度明显减弱,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部分应答组:血清ALT复常或明显降低,但血清和PBMC内HCV RNA基本无变化,PBMC内HCVAg阳性强度变弱或无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或无变化;无应答组:血清ALT和HCV RNA,PBMC中HCV RNA和HCVAg基本无变化,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变。二、结果完全应答者7例(33.33%),部分应答者5例(23.81%),无应答者9例(42.85%)。检查结果显示,完全应答组患者,血清ALT降至正常,血清HCV RNA转阴,PBMC内HCV RNA无改变,原5例阳性者仍为阳性,HCVAg2例转阴,其余5例阳性强度减弱,电镜观察该组患者PBMC,治疗前5例均可见到过去我们以电镜和免疫电镜证实的HCV颗粒,治疗后可见者仅2例,光镜下PBMC-HCVAg呈“++”以上阳性者,一般电镜下易见HCV颗粒,该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部分应答患者5例,治疗后1例血清ALT复常,4例明显下降,血清HCV RNA 1例转阴,其余4例无改变,PBMC HCV RNA治疗前后无变化,HCVAg治疗前3例阳性者,治疗后阳性强度稍有减弱或无变化,治疗前2例HCVAg原阴性者,治疗后无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或无变化。无应答患者9例,治疗前后血清ALT和HCV RNA,PBMC内HCV RNA基本无变化。PBMC内HCVAg阳性程度稍有减弱或无改变。电镜观察治疗前8例可见HCV颗粒,治疗后可见者4例。该组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稍有加重。三、讨论结果表明,IFN对活动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内HCV表达有直接作用,这一作用与其治疗应答有关。IFN治疗完全应答者、部分应答者或无应答者的PBMC内HCVAg表达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特别是完全应答组患者更为明显,但PBMC内HCV RNA治疗前后均无变化,表明IFN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内HCV抗原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能清除PBMC内HCV RNA。因此,在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设法清除患者PBMC内HCV RNA比清除血清和肝细胞内HCV RNA可能更为重要和更有价值。

    作者:陈良标;田惠英;陈佩兰;刘超英;李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伴HD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 通过对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了解HDV感染特征和HDV致病机理。方法对合并HDV感染的507例乙型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发生、预后、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作统计分析,以213例单纯HB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作对照。结果 HDV感染后重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发生出血、腹水、并发症和ALT反复增高及增高幅度均较HDV阴性者高(P<0.01或P<0.05),重度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患者的生物化学指标异常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血清HBeAg检出率降低(P<0.01)。急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HDAg(+)、HBeAg(-)表达高于HDAg。HBeAg均阳性者(P<0.01或P<0.05)。结论 HDV感染后重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率高,预后差;HDV感染可抑制HBV复制或HBeAg表达;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在急性肝炎中可能起主要致病作用,在合并有HD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病死率增高和慢性化过程中,HDV可能起主要促进作用。

    作者: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cl-2腺病毒载体对抗肿瘤坏死因子及氨基半乳糖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Bcl-2家族蛋白在TNFα致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以TNFα联合D-氨基半乳糖诱发小鼠肝损伤,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Bak蛋白在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以Bcl-2腺病毒载体感染肝细胞,观察其抗肝细胞凋亡作用。结果 TNFα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并有广泛的肝细胞凋亡,伴Bax、Bak蛋白在肝细胞中表达增强;Bcl-2腺病毒感染可使肝损伤小鼠ALT水平由(1372.9±251.4)U/L下降至(796.5±78.7)U/L,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5)。结论 TNFα诱导肝细胞凋亡可能与其诱导Bax、Bak蛋白在肝细胞中表达增强有关;Bcl-2腺病毒载体可在小鼠肝细胞中持续表达至少一个月并可部分抵抗TNFα诱发的肝细胞凋亡。

    作者:张斌;张定凤;任红;马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HBV DNA定量变化的动态观察

    为提高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我们采用动态观察HBV DNA定量变化来指导抗病毒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12~52岁,平均(38±6)岁,病程>1年,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提供)HBV DNA基因拷贝>1×102/ul(PCR荧光法),血清谷丙转氨酶(ALT)>100U/L。诊断均符合1995全国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 方法:HBV DNA基因拷贝定量1×102~9.9×103/μl的30例为A组。1×104~108/μl的30例为B组。两组年龄、性别具可比性。两组均采用相同治疗方案,1个月α-1b干扰素(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制品公司)3MU肌注1次/d,胸腺肽100mg(长春、长生实业有限公司提供)静滴1次/d。

    作者:周岳进;王开鉴;许雪延;郑金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减毒水痘病毒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目的 观察减毒水痘病毒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减毒水痘病毒接种鸭乙型肝炎模型和HepG2 2.2.15细胞,以斑点杂交和EIA方法分别检测鸭血清中DHBV DNA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果减毒水痘病毒两个剂量组均显示鸭血清病毒量下降,200pfu/kg组在给药后第10天和停药5d时,DHBV DNA 吸光度(A)平均值分别由给药前1.17±0.29降至0.59±0.45和0.21±0.2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3.51, P<0.01和t =7.54,P<0.001);400pfu/kg组在给药后第5、10天DHBV DNA无下降,停药5d时DHBV DNA A平均值由给药前0.70±0.25 降至 0.32±0.17,差异有显著性(t =3.58, P<0.01);减毒水痘病毒对2.2.15细胞分泌HBeAg、HBsAg均有抑制作用,大抑制率分别为61%和33%,对HBeAg的抑制较HBsAg强。结论减毒水痘病毒在鸭乙型肝炎模型上可以显著降低血清DHBV DNA水平;在体外能够直接抑制2.2.15细胞分泌HBsAg 、HBeAg ,提示该病毒可能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干扰或抑制作用。

    作者:杨湛;雷春亮;吴婉芬;邓学龙;张奉学;朱宇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贵阳地区首发TTV感染致急性瘀胆型肝炎1例

    患者,男,22岁,因发热5d,体温高时达39℃,血WBC 3.5×109/L,初诊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而收入院。给予妥布霉素,益保世林治疗,3d后体温降至正常。但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ALT>1000U/L,AST>750U/L,TB 58μmol/L。即停用妥布霉素及益保世林改用护肝治疗。入院第8天出现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黄疸明显加深,尿如浓茶,TB达247μmol/L,肝于右肋下1.5cm处触及,质中而触痛。更正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但肝炎病原学检查除抗-HBs阳性外,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抗体均阴性,进一步作TTV抗体测定,连续二次结果均阳性。后诊断为病毒性肝炎(TTV感染)急性黄疸型。治疗上先后用激素、联苯双脂及中药、护肝胶囊等,入院半月后黄疸逐渐消退,住院1月肝功能基本正常出院。出院后随访2月,肝功能正常,精神体力恢复。讨论:本例TTV感染为贵阳地区首次发现。类似本例早期高热和高峰期严重瘀胆现象少见。这是否有可能在TTV感染的同时合并其它感染,或与使用退热药、妥布霉素、益保世林等加重了肝损害有关。国内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表明,TTV感染不一定致病,且致病特点与其不同亚型有关,限于条件,本病例未能测定其亚型,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张世萍;贺远;黄致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肝细胞凋亡其相关死亡区蛋白及mRNA的表达

    目的 研究凋亡调节基因Fas相关死亡区蛋白(FADD)Mrna及蛋白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凋亡肝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尾静脉注射TNF-α于D-氨基半乳糖(GalN)致敏的BALB/c小鼠,造成暴发性肝衰竭模型,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电镜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组织DNA Ladder观察肝细胞凋亡,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FADD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TNF-α可介导GalN 致敏小鼠肝细胞凋亡、坏死,终肝功能衰竭死亡,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1.5h),0.3%(3.5h),3.15%(6h)和3.19%(9h),肝组织中FADD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2%(1.5h),3.3%(3.5h),14.2%(6h)和16.7%(9h),各时间点FADD Mrna表达的相对单位(FADD积分值/β-actin 积分值)不同,分别为0.48(正常对照组)、0.64(3.5h),0.59(6h)和0.65(9h)。结论 TNF-α可通过上调FADD表达引发肝细胞凋亡的级联过程。

    作者:臧国庆;周霞秋;俞红;谢青;王朝夫;姚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肝损伤中铁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铁代谢对乙型肝炎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103例乙型肝炎患者按临床分型,观察铁代谢血清学指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与乙型肝炎肝损伤的关系。结果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血清铁和总铁结合、乙型肝炎肝损伤相关。其中,血清铁蛋白、血清铁随肝损伤加重而增加,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随肝损伤加重而减少。结论铁负荷过重可能协助HBV加重肝损伤,因此检测铁代谢指标可以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后作出评价。

    作者:曹治宸;白玉;刘金星;李兵顺;杨学农;李凤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程度对重叠丁型肝炎的影响

    为探讨HBV复制程度高低对重叠丁型肝炎(HD)的影响,以及本地区HD的临床特征,我们对163例患者进行了研究。1. 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在12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重叠HD160例,感染率为13.0%。均系本院1996年3月~1999年8月住院患者。平均年龄(39.6±12.7)岁(12~74岁);男126例,女34例。另在50例HBsAg阳性无症状体检者中发现3例HD 患者(血清由宁波市卫生防疫站提供),感染率为6%。(2)检测方法: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采用RIA法,试剂由山东潍坊3V诊断技术公司提供。HBV DNA采用斑点杂交法,试剂由上海医科大学协恒公司提供。血清丁型肝炎病毒(HDV)标志物:HDAg和抗-HDV IgM采用ELISA法,试剂由广州丽珠试剂公司提供。HDV RNA采用巢式PCR法[1],引物设计由上海细胞研究所合成,HDV RNA抽提试剂由美国GIBCO-BRL公司提供,以美国Promega逆转录系统在PE公司热循环仪上作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3)统计方法:资料统计采用χ2检验,并作相关性分析。

    作者:叶俊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癌患者腹水K-ras和p53基因测序的研究

    我们对32例临床确诊肝癌并腹水的标本进行K-ras基因外显子1、2和p53基因外显子5、6、7、8测序分析。1. 材料与方法:(1)标本:32例腹水患者均经确诊为肝癌,男19例,年龄31~68岁,女13例,年龄33~59岁。非癌性腹水27例,男16例,年龄23~67岁,女11例,年龄27~65岁。两组患者均无癌家族史及长期汹酒史。(2)材料:310型测序仪、2400型PCR仪由美国PE公司产,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测序试剂盒、序列胶等由美国PE公司产。(3)方法:引物序列:5′GTACTGGTGGAGT ATTTGATAGTG3′,5′AAGAATGGT CCTGCACCAGTAATA3′,5′AGGTG CACTGTAATAATCCAGACTGTG3′,5′GCACTATAATTACTCCTTAATGT CAGC3′,5′GCAGTTCCTCTTCCTGCA GTACTC3′,5′AACCAGACCTCAGGC GGCTCATAG3′,5′TGTTGTCTCCT AGGTTGGCTCTGACTA3′,5′GTCC TGCTTGCTTACCTCGCTTAGTGC3′。腹穿留新鲜腹水10ml,离心收集细胞沉淀,用蛋白酶K消化,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取基因组1μg的DNA分别扩增K-ras外显子1、2和p53基因外显子5、6、7、8,用双链产物为模板直接测序。2. 结果:32例肝癌腹水中见K-ras基因突变2例,p53基因突变9例,阳性率分别为6.25%和28.13%,其中有2例先在腹水中发现p53基因突变,后发现肝癌,见表1。

    作者:顾其华;叶爱慧;李玲芝;杨志毅;舒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用于研究治疗乙型肝炎药物初探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模型,探讨该模型能否用于抗HBV药物的验证、筛选。方法原核显微注射法制备HBV转基因小鼠,用巢式PCR、southern杂交、免疫组织化学、ELISA等检测HBV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筛选60只血清HBV DNA、HBsAg阳性的小鼠,随机分为6组,3组为实验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灌胃,胸腺肽腹腔注射,HBV S基因DNA疫苗,多点肌肉注射;另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显微注射产生的HBV转基因小鼠中有HBV的复制和表达。拉米夫定、胸腺肽、DNA疫苗用于转基因小鼠后,均能使血清HBV DNA阴转,以拉米夫定阳转率高,并可看出作用开始、持续时间及反跳情况。结论拉米夫定、胸腺肽、DNA疫苗可抑制转基因小鼠HBV的复制;HBV转基因小鼠有可能成为抗HBV药物验证、筛选的有力工具。

    作者:熊一力;贾彦征;王洪敏;刘光泽;任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型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前C变异株及其体外翻译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变异及前C区T1862突变体对e抗原合成和分泌影响。方法选取9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用PCR方法扩增血清中HBV前C/C基因区,并克隆后测序和序列分析;构建HBV前C区T1862位点突变体表达质粒pGEMT,经体外翻译比较野毒株和变异株的表达产物。结果 HBV前C区有3个位点变异使氨基酸序列改变, A1896、A1899和T1862;A1899并不单独出现。前C区T1862突变并不阻止HBVe前体蛋白体外合成。同时,有2例并未检测到前C区的变异。结论部分重型肝炎HBeAg阴性原因除了T1896变异外,还存在T1862变异。前C1862突变对HBVe抗原前体蛋白合成并无影响,可能e抗原前体在分泌过程中受阻。

    作者:郭亚兵;侯金林;骆抗先;冯筱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临床表现及转归差别很大,感染者在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之前的任何阶段感染都可自行消失,而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INF)、核苷类物也可抑制病毒而影响感染的自然过程。弄清其自然史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乙型肝炎的预后判断、药物疗效的分析及药品经济学评估,为其防治提供佐证。那么,HBV感染后的长期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现就有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HBV可以感染任何年龄的人,不同的感染方式和年龄有不同的自然过程。HBV感染后的慢性携带率与感染的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慢性化的可能越大。新生儿感染HBV后慢性携带率高达71%~90%,学龄前儿童感染后25%呈慢性携带,青少年和成人在3%以下。因此,母婴传播所造成的慢性携带率较高,中国HBV慢性携带者中40%~50%是通过母婴传播的。有报道在225名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中145人在出生后一年内HBsAg阳转(占64.4%)。至于宫内感染,刘崇柏等[1]用原位杂交检测了HBsAg阳性母亲的引产儿肝片,计算出宫内感染率约5%,与新生儿免疫接种的预防效果相符。而田庚善等[2]也采用分子杂交对HBsAg阳性母亲的引产儿肝脏进行了检测,却发现胎儿感染率高达26.7%,与新生儿免疫预防效果不相符的原因认为与胎儿肝脏中HBV DNA为非复制型或整合型不表达HBsAg有关。

    作者:巫贵成;周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妊娠与肝脏疾病

    一、妊娠剧吐妊娠剧吐多见于早孕期。常见到累及肝脏的病例,50%的病人转氨酶异常,通常<1000U/L;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黄疸。肝活检显示轻微的、非特异性的改变。治疗呕吐的经验包括休息和静脉输液。据报导异丙嗪或氟哌利多的应用还是有效的。少数病人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国内发病率为0.3%~4.4%。其主要症状是瘙痒,往往在妊娠中期开始出现症状,分娩后一段时间内消退。发病机理不明。肝组织活检仅发现轻微的胆汁淤积,大部分无明显变化。初的治疗是应用镇静剂和止痒剂以改善瘙痒症状,熊去氧胆酸有一定疗效。消胆胺已在临床上应用,但在这种条件下可加重脂肪的吸收障碍。现在一般支持S-腺苷蛋氨酸用于治疗,但结果尚不肯定。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分娩,可以在胎儿肺发育成熟时提前中止妊娠,大部分病例在38周,少数在36周。对母亲唯一远期后遗症是患胆结石的几率稍微增加。三、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降低综合征、妊娠急性脂肪肝在后半孕期肝功异常时应考虑血小板降低综合征和妊娠急性脂肪肝。3%~10%的孕妇有先兆子痫,其中20%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病人患血小板降低综合征。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很多病人没有特殊的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转氨酶升高是这种综合征的标志,AST升高水平从70~6000U/L,大多数平均在250U/L,无黄疸,溶血是明显的,在未梢血片中可见到裂红细胞和粘附细胞。肝活检可见典型的先兆子痫的表现:门静脉周围出血和纤维蛋白沉积。产科治疗包括仔细进行胎儿监护,及时终止妊娠。血小板降低综合征可导致极少数病例被膜下出血而发生肝破裂,应及时手术修补肝脏裂口。血小板降低综合征也可以发生肝坏死,CT或MRI扫描可以确诊。血小板降低综合征和肝血肿可以在再次怀孕时复发。一旦分娩,婴儿没有肝病或血小板减少症,并且发育与孕期相符,母亲也没有什么远期后遗症。孕妇患妊娠急性脂肪肝较少见,也可以在产后发病,而且容易被忽视。从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到暴发性肝衰竭均可发生。发病机理不明确。实验室检测发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转氨酶多数升高,<1000U/L。肝活检显示在中心区空泡形成,呈灰白色,特殊染色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小囊状脂肪滴浸润。治疗包括在大限度支持治疗促进肝脏恢复情况下及时分娩。四、其它肝病孕妇急性甲型或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程并不改变,也并不一定引起妊娠停顿或早产。但急性乙型肝炎在第二或第三个三月期有传染给胎儿的危险。单纯疱疹病毒和戊肝病毒在中东和亚洲呈局部流行,二者均可引起孕妇暴发性肝坏死,母亲死亡率高,尤其在第三个三月期。典型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病人转氨酶升高,但无黄疸。这些病人病程呈急性,可以通过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治疗,因此,不需要早期中止妊娠。孕妇易患胆石症,在孕期形成胆汁泥沙样结石和胆囊结石,可以在分娩后恢复非妊娠状态的生理条件下分解。如果可能的话在第一和第三个三月期好用保守治疗方法。孕妇一般处于高凝血状态,有潜在的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如果本身遗传缺乏蛋白质C和蛋白质S,或存在抗心脂或抗磷脂抗体,在怀孕期间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大。这可导致Budd-chiari综合征发生。并可出现肝衰竭和门静脉高压而出现腹水。孕期可以发生恶性肿瘤并转移到肝脏,也可能出现妊娠促进肿瘤发展的现象。既往存在肝脏疾病,当严重时,一般与妊娠不能相容。这些病人一般排卵停止,不能生育。然而,很多感染有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的病人情况较好,她们可以受孕并继续妊娠,并不给她们增加危险性,但是对后代有传染的可能性。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炎或Wilson’s病的孕妇治疗后病情改善,恢复了生育能力,可以受孕。这些病人在怀孕期间应继续治疗。同其他患有慢性肝病的病人一样,她们患先兆子痫和早产的几率也是增大的。

    作者:杨列永;于咸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