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琴;何惠
目的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取石术与胰胆管逆行造影术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胆管结石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取石术治疗组和胰胆管逆行造影术治疗组,每组40例.随访l2个月,观察2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及其他指标.结果 胰胆管逆行造影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总费用和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肝内外胆管结石取石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胆管逆行造影术治疗组的结石残留率、手术成功率、近期结石复发率明显优于肝内外胆管结石取石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胆管逆行造影术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少于肝内外胆管结石取石术治疗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胆管逆行造影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1级(80.0%)明显高于肝内外胆管结石取石术治疗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胰胆管逆行造影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的碎石成功率比较高,安全有效.
作者:李振毅;李龙;张阿龙;陶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19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GTF假体置换组38例,PFNA内固定组41例,DHS内固定组40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基础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门诊复查随访2年,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并发症和死亡率,对比分析三种方法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差异.结果 手术及住院时间,PFNA组<GTF假体组<DHS组;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GTF假体组<PFNA组<DHS组(P<0.05).PFNA组出血量少(P<0.05);近期Harris评分,GTF假体组>PFNA组>DHS组(P<0.05),远期基本相同(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理想方法,而GTF型假体置换对于粉碎性严重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DHS内固定应慎重选择.
作者:寇博;刘保和;吕强;陈海军;朱波;龚乐;杨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实验对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患者不适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62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15年同病种并行PCI术后治疗的62例老年患者作为实验组进行个性化护理.采用舒适状况量表和自制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不适症状等方面问题进行效果分析.结果 实施个性化护理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舒适状态评分、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舒适状态评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个性化护理实验不仅可以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改善PCI术后患者的不适,而且还能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非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宋学香;李波;姚辉;晏晓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分析,旨在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0-2015年收集的425例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品种及ADR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多,为321例(75.52%);涉及到的药品以抗菌药物居首为166例(39.05%),其次是中药注射剂98例(23.05%);2015年抗菌药物引发ADR例数与2011年比较显著下降(P<0.05);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为154例(39.76%);发生年龄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为202例(47.67%).结论 医疗机构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对老年患者优化治疗方案,尽量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戴淑琴;康小兰;杨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在儿童良性Rolandic癫痫(BECT)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确诊的46例BECT患儿的常规清醒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6例BECT患儿常规清醒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检出明确的Rolandic区痫样放电,即一侧或双侧中央、顶区和(或)中、后颞区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尖波发放,呈游走性单个或不同步、不对称簇发或阵发.对比分析常规清醒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清醒期与睡眠期Rolandic区痫样放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脑电图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脑电图(P<0.05);动态脑电图监测NREM睡眠Ⅰ期、Ⅱ期痫样放电阳性率显著高于NREM睡眠Ⅲ期、Ⅳ期(P<0.05).结论 动态脑电图监测对儿童良性Rolandic癫痫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脑电图,尤其是动态脑电图监测睡眠期痫样放电的检出对BECT诊断更为重要.
作者:徐秀琴;段玉琼;贾微;潘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眩晕疾病的分布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神经内科眩晕患者38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6例中以眩晕为第一诊断的住院患者逐年增加,45 ~ 70岁的患者占总住院人数的71.75%;诊断的病种以眩晕综合征所占比例高,其次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伴随疾病常见的为脑梗死后遗症、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结论 眩晕发病率高,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所占比例较高,在病因诊断中还存在对一些常见病诊断认识不足而出现眩晕综合征过多的诊断.所以需要提高眩晕的诊治水平,治疗时应注意其常见合并症.
作者:马彦;刘佳;赵婷;杨蜀东;刘兴元;王自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收治的224例ACOP患者行hs-CRP检测,同时选取同期hs-CRP检测正常者7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中毒程度、不同预后结果及不同痴呆程度ACOP患者hs-CRP检测结果,分析hs-CRP与ACOP患者痴呆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第1天,轻度ACOP患者与对照组的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和重度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4天和第6天,痊愈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入院第1天hs-CRP水平比较均显著降低(F=62.00、12.19,P<0.05).入院第1、第4、第6天,痊愈患者与出现迟发性脑病患者hs-CRP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1例发生迟发性脑病ACOP患者中,血清的hs-CRP水平在不同痴呆程度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间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hs-CRP水平与ACOP患者痴呆程度呈明显正相关性(r =0.738,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ACOP患者预后的痴呆程度呈正相关性,动态监测hs-CRP可为ACOP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魏钢;孙学斌;桑玉婷;任双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MOG35-55肽段诱导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不同时期病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在EAE的发生、发展和迁延过程中抗原提呈细胞(APC)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MOG35-55肽段作为免疫原诱导C57BL/6小鼠制作慢性非缓解型EAE模型,在不同时期观察实验动物神经功能变化,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WB、RT-PCR等方法检测部分免疫指标.结果 研究发现MOG35-55肽段可以成功诱导出慢性非缓解型EAE动物模型.与对照组比较,EAE组小鼠在发病过程中,脑组织出现以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脑组织中C3表达降低(P<0.05),MHC Ⅰ、MHCⅡ和IL-12蛋白表达增加(P<0.05);IL-27和B7 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内APC的活化、MHC分子、IL-12表达增加是EAE发生的早期事件并贯穿整个病理变化过程,由APC免疫应答引发的下游伴随事件可以造成EAE动物模型髓鞘直接损伤,APC可能是慢性EAE终发生的重要启动和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曹羿堃;刘风英;华冰;周翔鱼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围术期血尿酸水平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病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非心脏手术65 ~ 75岁老年患者396例,ASA分级Ⅰ-Ⅱ10级.采用MMSE量表评价认知功能,记录术后认知障碍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CD可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术前主要合并症、术前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麻醉时间、手术类型、术后血尿酸等围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96例患者中,137例发生POCD,发生率为34.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尿酸(OR=1.845)、高血压(OR=1.704)是患者麻醉手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合并高尿酸及高血压是老年患者麻醉手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丁冠博;黄新;翟莲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31I-Herceptin对高表达HER-2/neu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Iodogen法制备131I-Herceptin,用TLC测定标记率及放化纯.实验设131I-Herceptin组、Herceptin组、131I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根据药物浓度及131I的放射性活度分为三组:低剂量组:5 kBq 131I-Herceptin、5μg/μl Herceptin、5 kBq 131I和生理盐水;中剂量组:10 kBq 131I-Herceptin、10 μg/μl Herceptin、10 kBq 131I和生理盐水;高剂量组:20 kBq131I-Herceptin、20 μg/μl Herceptin、20 kBq 131I和生理盐水.MTT法检测各组对人肺腺癌Calu-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131I-Herceptin的标记率为(78.3±3.2)%,分离纯化后放化纯为(93.8±3.4)%.131I-Herceptin对人肺腺癌Calu-3细胞的免疫结合率为(61.8±2.8)%.5、10、20 kBq 131I-Herceptin人肺腺癌Calu-3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6.7±2.5)%、(40.3±3.2)%、(43.6±3.5)%;质量浓度为5μg/μl、10 μg/μl、20 μg/μl的未标记Herceptin抑制率,分别为(28.3±3.0)%、(30.5±2.6)%、(32.4±2.4)%;5、10、20 kBq 131I抑制率,分别为(8.3±1.8)%、(9.8±1.0)%、(11.2±2.3)%;生理盐水对照组自然凋亡率为(3.5±0.6)%.131I-Herceptin、Herceptin、131I不同浓度间的细胞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Herceptin高剂量组的细胞抑制率高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131I-Herceptin组的细胞抑制率高,与Herceptin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31I组、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I-Herceptin能与人肺腺癌Calu-3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对人肺腺癌Calu-3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莹;赵倩;庄晓青;李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肺炎支原体(MP)药敏检测培养法与胶体金法(GIA)在MP感染儿童检测中的差异,探讨其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 000例MP药敏检测培养、GIA检测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MP药敏检测培养阳性率(33.6%)较GIA(23.4%)高(P<0.05).MP药敏检测培养+GIA灵敏度85.21%、特异度99.84%、阳性似然比532.56%、阳性预测值99.54%、阴性预测值94.2%、一致率95.54%及正确指数0.851均高于单一检测,同时阴性似然比0.15%低于单一检测.联合检测组10 d临床治愈率、单药治疗有效率较GIA组高(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较GIA组低(P<0.05).结论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MP更加灵敏、准确,是诊断MP感染的极好指标,其联合检测的应用明显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广谱抗生素使用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了预后.
作者:王军;王艳;孙云;李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与残余尿量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保护残余尿量,控制钙、磷代谢紊乱.方法 以血液透析中心MHD≥3个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检测透析前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血清钙磷水平.根据残余尿量(无尿组尿量≤100 mL/24 h和有尿组尿量>100 mL/24h)进行分组,对各组间血清钙磷与iPTH等进行比较.结果 有尿组和无尿组i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钙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尿量对预防和减轻钙磷代谢紊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克锋;杨秀芹;常敏;王少泽;张晓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对危重症患者防治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入住重症监护科病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重症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同时给予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治疗干预,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治疗14 d后经血管超声检查发现,治疗组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3%;对照组有8例出现DVT,发生率为2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D-二聚体定量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间歇式压力系统治疗能显著改善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改善预后,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张延芳;刘亮;张跃斌;卢晓航;高媛媛;马玉龙;王玉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5年宁夏某大型三甲医院,医院感染患者各类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使用“蓝蜻蜓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统计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1 352株医院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7.32%;真菌占比较低,为4.1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达到了67.42%,不动杆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仅对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8.03%和22.55%.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白菌属的耐药率较低,临床选择抗菌药物的余地较大.结论 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已较为严峻,需要定期统计分析其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无论感染或是定植均应采取标准预防并结合相应的隔离措施,以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播散.
作者:寇华炜;王惠;温岩;栾丽莉;张丹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腹腔镜手术治疗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治疗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手术方式及技巧对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 62例患者中51 (82.3%)例行卵巢(异位)巧克力囊肿剥除加子宫直肠凹陷病灶切除术及散在病灶电凝术,11例(17.7%)行子宫骶韧带部分切除术;其中52例(83.9%)完整切除病灶,5例(8.1%)因粘连严重致子宫直肠凹陷完全封闭,术中残留部分病灶,以避免直肠损伤,另5例(8.1%)行异位病灶切除同时行子宫切除术;6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切除病灶,其中2例因分离致密粘连术中出血偏多中转开腹.48例患者随诊6 ~42个月,预后良好,其中4例患者妊娠,3例已分娩,另14例患者失访.结论 腹腔镜治疗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力求完整切除病灶,以达到缓解患者痛经、不孕、下腹痛、性交痛症状.
作者:李慧娟;陈晨;柏玲;张华丽;靳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84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51例健康对照者血25(OH)D水平.结果 84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25(0H)D水平不足3例(3.57%)、缺乏81例(96.43%),25(OH)D水平为(4.72 ±2.97) ng/m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9.94±10.2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普遍存在25(OH)D缺乏和不足.
作者:王花;俞敏;吴丽华;王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并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结局.方法 回顾6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62例患者中肿块型治愈率86.11%,复发率13.89%;脓肿型治愈率76.47%,复发率23.53%;溃后型治愈率77.78%,复发率22.23%;总治愈率82.26%,总复发率17.74%.乳房外形满意率对比,肿块型91.67%,脓肿型82.35%,溃后型77.78%,总满意率为87.10%.结论 根据分型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清除病灶,灵活应用组织瓣内旋和移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满意率.
作者:李发荣;张阿龙;张志业;李振毅;武政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1988-2015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特征,为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查阅宁夏地区1988-2015年职业病报表和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现场调查资料,对发生原因、年份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8-2015年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36起,中毒患者712例,中毒死亡63例(中毒死亡率8.85%);引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有毒有害物质,排在前五位的为氯气(531例)、硫化氢(116例)、二氧化碳(24例)、一氧化碳(19例)、氨气(10例),引起中毒死亡高的有毒有害物质是硫化氢(42例).结论 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作业人员缺乏职业卫生及职业安全知识,忽视个人防护,盲目施救和违章操作所致.
作者:李玮;耿敬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夜遗尿是儿童常见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明确,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治疗、一线治疗和其他治疗等.祖国医学对儿童夜遗尿有其独特理论,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多种方式.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认为与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生理节律、膀胱机能紊乱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1-3].中医认为,小儿遗尿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与肺脾肝密切相关.针对夜遗尿,中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如下.
作者:马俊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阴道前壁网片法联合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盆腔器官脱垂、接受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4例,行阴道前壁网片法植入联合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对照组30例,行传统的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分析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前POP-Q分期、术后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孕次、产次、术前POP-Q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为(65±16.4)min,对照组为(80.56-15.6) 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观察组出血量为(76.4±16.3) mL,对照组(89.42±13.58) 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POP-Q解剖C点、D点位置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总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阴道前壁网片法联合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中的疗效优予传统手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复发率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玲;罗春卉;陈晨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