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珍;丰文增;杨红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降低更明显(P<0.01),心电图恢复更快(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结合传统治疗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安全有效.
作者:彭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制备一种治疗小儿肺炎的颗粒剂,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协定处方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制备小儿安肺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应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基础上加用小儿安肺颗粒,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P<0.05),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儿安肺颗粒制备工艺合理,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是较好的治疗小儿肺炎的药物.
作者:苗云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利巴韦林三种给药途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55例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随机分为利巴韦林肌肉注射组、静脉给药组、滴鼻给药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分别给予肌肉注射、静脉给药、鼻腔给药.结果:肌注显效率52.7%,总有效率77.7%;静脉给药显效率58.3%,总有效率90.2%;滴鼻显效率59.5%,总有效率91.0%.结论:利巴韦林滴鼻安全、有效、经济,因此在使用利巴林治疗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首选鼻腔滴入.
作者:申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儿童咽颊炎系指具有发热、咽痛等主要临床表现,查体可有腭弓、舌、咽后壁、扁桃体的充血、水肿,扁桃体上可覆有黄白色的渗出物的疾病,包括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扁桃体炎.病原体可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是咽颊炎常见的病原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Beta-hemolytic streptococci,GABHS)是咽颊炎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临床难以通过咽颊炎的临床表现确定其病原体[1].病毒或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咽颊炎均具有自限性.但后者可引起儿童多种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影响患儿生存质量.治疗咽颊炎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由GABHS咽颊炎引起的并发症.
作者:罗冲;刘岚;杨锡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1 mg/(kg·d),连用3~5 d,随访两组预后.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1.7%,低于对照组4.4%;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3.4%,低于对照组7.0%.结论:纳洛酮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确切疗效.
作者:李永国;刘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轮状病毒性肠炎24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2例中合并病毒性心肌炎者133例;心肌酶阳性率高达97.93%,特异性仅为56.12%,心电图特异性76.88%.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易伴发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和心电图结合分析对轮状病毒肠炎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元敏;田杰;钟家蓉;刘晓燕;钱永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使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门诊处方4140份,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抗生素使用率57.61%,其中单用、二联使用率分别为86.92%、11.82%.使用率较高的以头孢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为主.结论:抗生素使用较为合理,但使用率偏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病例资料患儿,男,2岁.因腹泻4次,口服痢特灵片(产地及批号不详)50 mg,2次,未服其他药物.10 d后颜面部出现紫红色斑疹及斑块,逐渐累及全身,且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表皮松懈、易破,自觉疼痛伴低热、乏力,就诊于我院.患儿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7.5℃,P 120次/min,R 30次/min,Wt 11 kg,BP90/60 mm Hg(1 mm Hg=0.133kpa),精神差,神志清晰,痛苦面容,查体不合作.全身皮肤可见大量紫红色斑块及斑疹,部分融合成片,上有大小不等水疱,松弛、易破,疱液淡黄,触痛明显.尼氏征阳性.
作者:沈文强;房英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支原体肺炎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阿奇霉素已成为治疗该病的常用药.本文对阿奇霉素治疗前后支原体肺炎患儿晨尿进行尿微蛋白的放射免疫测定(RIA),以了解该药对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吕广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在正常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选择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波长229nm,测定口服单剂量5 mg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或口服液后人体内的血药浓度,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与口服液的Cmax分别为(230.42±35.67)ng/mL、(250.46±41.07)ng/mL,Tmax分别为(1.32±0.44)h和(0.90±0.33)h,AUC(0-T)分别为(3 504.67±510.37)ng·h·mL-1和(3 306.47±672.32)ng·h·m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06%±13.99%.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与口服液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邱峰;阳建华;何海霞;周远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及其免疫干预作用.方法:40例VMC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IVIG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K-mB、cTnI、心电图及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K-mB、cTnI、IL-6水平明显降低,心电图恢复正常百分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VIG对VMC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较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贺红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氨溴索注射液佐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ARDS的足月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注射液15mg静脉滴注,2次/d.比较两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呼吸窘迫缓解时间治疗组(4±1.0)d,对照组(7±1.5)d;发生并发症治疗组6例(37.5%),对照组9例(64.3%);病死患儿治疗组2例(12.5%),对照组5例(35.7%),两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注射液佐治足月新生儿ARDS可缩短呼吸窘迫缓解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孙光伟;巩祖顺;王军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湿疹灵凝胶的制备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用煎煮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浓缩制成湿疹灵凝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湿疹灵凝胶外观呈棕褐色,质地均匀、细腻.湿疹灵凝胶治疗尿布疹和婴儿湿疹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该凝胶处方合理,工艺简便,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湿疹的理想药物之一.
作者:黄启刚;何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 d;对照组给予红霉素30 mg/(kg·d)静脉滴注,2次/d,疗程7~14 d.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局部疼痛、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戴宪国;方洪兴;莫纯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微生态疗法是指通过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进生理性有益菌的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1].微生态制剂的主体多为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种胃肠道疾病和肝脏疾病,对婴幼儿保健具有很大作用,另外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它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讨论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情况.
作者:董沛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促进临床用药水平的提高.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儿科门诊处方6 000张,选取含抗生素的处方,对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含抗生素的不合理用药处方635张,占抽查处方的10.58%.不合理用药主要反映在药物间相互拮抗、毒性相加、用法及用量不当等.结论: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仍然存在,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重视.
作者:戚双双;王增寿;蒋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在新形势下,医院药房的工作重点已从保障药品供应向技术型服务转变.门诊调剂工作,重点是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保证患者合理、有效、安全地用药,实现对患者的药学监护[1].因此,要求门诊药房从封闭式的小窗口改为开放式的大窗口或敞开式柜台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就我院门诊药房建立的新型调剂模式进行探讨.
作者:陆国光;陈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儿童Miller Fi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加深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诊断为Miller Fisher综合征的6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6例Miller Fisher综合征患儿中眼肌麻痹5例,共济失调6例,面瘫3例,球麻痹3例,腱反射消失5例;4例头颅CT/MRI正常,1例脊髓MRI提示神经根肿胀,神经传导异常4例,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5例.结论:Miller Fisher综合征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变异型,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为特点,伴脑脊液蛋白增高和神经传导异常,该病预后多良好.
作者:程敏;黄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治疗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9例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患儿首先给予咪达唑仑负荷量0.2 mg/(kg·次),30min后给予维持量1.0μg/(kg·min),每30 min增加维持剂量1.0μg/(kg·min)直到惊厥停止.结果:29例患儿中26例在咪达唑仑维持量8.0μg/(kg·min)内惊厥停止,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是治疗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石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口服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选用大鼠口服加替沙星后,HPLC法测定各组织中加替沙星浓度,3P97推算药物分布时间和药动学参数,根据不同的药物分布时相设计实验,研究加替沙星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加替沙星口服后吸收迅速,分布较为广泛,体内各组织中均有较高浓度,尤其明显的在生殖系统浓度较高,保留时间长.结论:加替沙星组织中分布广泛,适用于体内各种敏感菌感染治疗.
作者:黄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